節目形式
節目背景
在現代化的都市生活中,人們能夠接觸大自然生活的機會少之又少,人們尤為期待能與大自然親密接觸、放慢節奏、用心生活的,用心去感受生活,聆聽內心深處的自己。《親愛的·客棧》以客棧經營之道,喚醒生活之美,借情感經營,與觀眾搭建情感共鳴,在還原大眾的生活的同時,又填補回應大眾的精神需求,做出了對慢綜藝的新突破。節目取材於拍攝地瀘沽湖當地人的真實生活樣貌,容易讓觀眾燃起對生活的嚮往。這檔節目正是通過記錄客棧生活的日常,凸顯了無論明星還是觀眾,人生路上感情經營的重要性。
無數的客人帶著經歷、帶著疑惑、帶著自己的人生思考前來,在這裡交流、分享。每一次的聊天氛圍不同,卻都能給客人、給節目觀眾帶來同樣溫暖的感受。讓每個人都能感受到歸屬感,這就是節目希望傳達的一種意義價值。
節目模式
《親愛的·客棧》在經營客棧過程中,把“明星”、“素人”概念轉化為“服務者”和“客人”,通過日常生活的相處弱化兩者之間的距離感,也通過嘉賓和嘉賓之間、嘉賓和客人之間的情感構建,讓節目成為觀眾生活中真實婚姻、情侶、朋友等關係經營與反思的“視窗”。
《親愛的·客棧第一季》選擇大膽瞄準“民宿文化”,從城市喧囂出走,在瀘沽湖建造了一個與世隔絕的“理想國”,選擇嘉賓人選上可以說有備而來,節目選取親人、熟人,明星夫妻劉濤和王珂要用20天來經營客棧,他們想藉此找到夫妻間新的增進感情的辦法。明星情侶闞清子與紀凌塵的相處則是“相愛相殺”,為節目帶來了真實的戲劇性。作為節目中唯一的單身人士,陳翔則整天忍受著來自兩對情侶的“精神攻擊”,是個陽光又落寞的孤獨少年形象。節目藉由劉濤和王珂、闞清子和紀凌塵兩對真實夫婦和情侶,單身代表陳翔以及每一個素人客人在客棧的一食一行,濃縮成了當代生活所有社會人的一個觀照,通過他們之間的相處,和觀眾產生情感共鳴,讓每個人都能在客棧找到自己的縮影,從他們的訴求中反襯到觀眾自身。
《親愛的·客棧第二季》中首個挑戰,便是在氣候極端的內蒙古大山里從無到有搭建客棧。沒有廚房、停水停電。這一季不僅如實記錄了客棧突然停水停電漏水搶修等危機,連老闆王珂與客棧承建方之間因為搭建出問題激烈爭吵的畫面也通通收入。經營者劉濤王珂和員工們此番不僅和鹿村黨支部書記鄭曉林以及部分村民一起搭建經營客棧,還把經營和管理服務客棧的理念傳遞給了當地居民。
《親愛的·客棧第三季》中,作為客棧老闆,劉濤要在前來應聘的六位員工中挑選一位成為自己的合伙人,而六位候選人來到客棧後,完全脫離以往在螢屏上的光環,作為普通的客棧員工努力拚搏,通過完成旅客接待、方案宣講、開發創新性營收項目等任務,一步步證明自己的工作能力,竭盡全力爭奪客棧合伙人資格。劉濤帶領大管家陳翔及吳磊、林心如、張翰、馬天宇、闞清子、李蘭迪六位候選合伙人在黃河岸邊開啟全新的旅程,共同講述一個真實的職場故事,用奮鬥迎接“滾燙的人生”。
節目特色
《親愛的·客棧第一季》邀請明星夫妻和情侶,一同前往具有濃郁人文特色的聖地——瀘沽湖,用20天時間經營一家客棧,從而達到遠離喧囂,在慢節奏生活中尋找生活初心的目的,具有“慢生活、治癒系”的特色。節目主張不干涉、不打擾,沒有人設,沒有劇本。導演組則是給了嘉賓一個客棧寶典,從籌備、布置、招徠客人到接待客人,都由五個人一手負責,就連停水停電也不曾給予任何援助。從製作流程上來說,機房設定在客棧後面,但除了幾個跟拍人員之外,工作人員能和嘉賓對話的機會非常的少。而每一組嘉賓都有各自的矛盾點與甜蜜點,夫妻的相處之道,情侶間的戀愛模式,單身者自我愛情觀;三組人相互之間也在相互刺激,劉濤和闞清子相互羨慕,陳翔則要面對不同戀愛暴擊,都會產生不同的情緒反應。
《親愛的·客棧第二季》中,客棧位於阿爾山白狼鎮鹿園內,創新就在於從客棧的選址到設計、搭建,都全部有老闆和員工們參與其中,親身體驗。主體採用“地球倉”設計,從臥室到廚房再到公共區域,基本上都是用“地球倉”搭建而成。而這些“地球倉”都是在長沙組建完成,直接運送到內蒙古阿爾山,在當地可直接搭建使用。客人入住之後,老闆夫婦和員工利用當地自然資源,帶著客人一起開發客棧周邊旅遊路線。節目結束後,經營的客棧則留給當地人作為發展旅遊產業,成為推動當地經濟的心意之作。素人不再是明星經營故事中背景式的存在,而是參與到故事進程中來,星素之間、素人與素人之間的互動,成為第二季的升級點和新亮點,給予素人的筆墨越來越多。
《親愛的·客棧第三季》打破了以往“慢綜藝”的模式,轉型為反映現實的職場綜藝,搭建起電視綜藝和大眾之間的聯繫。節目更多聚焦在當代職場生存現狀和由此產生的情感訴求,客棧老闆劉濤、助理陳翔和六位員工齊聚在寧夏中衛黃河宿集,用奮鬥向上的精神去完成客棧的創新性營收目標。這一季節目所展現的是照進現實的職場,客棧的夥伴們要做的是實實在在地去經營一家客棧,完成數字明確的KPI,在真實的職場競爭中感受滾燙的人生。節目組把劉濤、林心如、吳磊等嘉賓20天經營客棧所得的非住宿盈利全部捐助給中國綠化基金會發起的“幸福家園—西部綠化活動”公益項目。全部款項幫助寧夏荒漠化區域種植生態枸杞樹,助力當地經濟發展。
創作團隊
第一季
註:以上為部分創作人員名單,全部名單請查看每期節目片尾字幕。參考資料來源
第二季
註:以上為部分創作人員名單,全部名單請查看每期節目片尾字幕。參考資料來源
第三季
註:以上為部分創作人員名單,全部名單請查看每期節目片尾字幕。參考資料來源
節目列表
第一季
第二季
第三季
參演嘉賓
固定嘉賓
第一季
以上信息來自
第二季
以上信息來自
第三季
分期嘉賓
第一季
| |
| |
| |
| |
| |
原子鏸(中國香港女演員、歌手、舞蹈教師,代表作:42街等) | |
分期嘉賓參考資料來源
第二季
分期嘉賓參考資料來源
第三季
分期嘉賓參考資料來源
節目原聲
節目原聲參考資料來源
播出信息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參考資料來源
收視率
第二季
第三季
節目評價
分季評價
《親愛的·客棧第一季》是一檔“星素搭配”的綜藝節目,既有明星嘉賓經營客棧,又有普通人住店消費,節目行進過程當中通過明星店主的精打細算、周到服務的經營脈絡,串起了多重關係的建構。還原明星的生活,讓明星真實得可觸可感,給觀眾以新意,也是一種新的體驗。觀眾通過CP的相處場景,包括一些帶有矛盾和調解性質的場景,也能領悟許多夫妻、伴侶相處之道,增強了對生活的了解,以及對美好情感的嚮往。節目中從對主顧經營關係的展示中,顯示出了濃濃的溫情,凸顯節目的真實感。節目開創了“原生態場景紀錄式”慢綜藝。節目一改許多傳統綜藝理念中的預先人物設定、語言設定、場景設定、規則設定甚至是結果設定,是一種“真人秀”對“真”的回歸。(《光明日報》評)
《親愛的·客棧第二季》相比較第一季,各種製作問題出乎意料的多。首先,嘉賓選擇上“先天不足”,劉濤夫婦保持不變,客棧員工由“甜蜜小情侶”搭配“單身機靈鬼”的組合變成了三個黃金單身漢。不僅三個員工之間缺乏化學反應,在和劉濤夫婦的配合上,也是“代溝滿滿”。雖然後期王鶴棣、武藝逐漸進入狀態,沈月也轉正加入,可惜節目已經發展到中期,狀態進入太晚,顯得慢熱和遲鈍。每期都轉移一個內容主幹,每期節目的敘事重點都在游移。點睛是有了,話題有了,本應該成為主線的“客棧經營”卻弱化到幾近於無了。(《羊城晚報》評)
《親愛的·客棧第三季》邀請嘉賓在黃河岸邊、長城腳下經營一家客棧,融入當地生活,近距離欣賞河流與山川、大漠與綠洲的同時,還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發展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節目不僅僅展現了祖國大好河山之美,更積極承擔社會責任感,將溫暖的正能量傳向了更多地方。通過公益捐助和經營過程中對當地特色農產品、特色旅遊資源的挖掘、推廣,該節目在改善當地居民生活環境的同時,也助力當地旅遊經濟發展。節目以客棧經營為中心所延伸的話題不再拘泥於親情、愛情等,邀請的嘉賓在黃河岸邊的客棧里不懼壓力和挑戰,為講好黃河故事、弘揚黃河文化而共同努力著,引發觀眾的共鳴。(《解放軍報》評)
總體評價
《親愛的·客棧》已播出三季,從第一季提倡“慢下來去生活”,到第二季助力內蒙古阿爾山白狼鎮旅遊發展,改善當地經濟落後的狀況,至第三季聚焦當代職場,節目亮點在變,但社會責任感未變。帶有慢綜藝特質的節目熱鬧了起來,比如遠離塵囂的“客棧”開啟競爭上崗,還要完成考核。節目悄然轉型,從散漫變得嚴格,從浪漫主義轉為現實主義。該檔追求慢生活的慢綜藝,已經悄然轉向追求考核,它將明星這群寄予普通人浪漫主義幻想的光環人物,從虛幻的天上拉回地氣的人間,呈現一個現實主義的職場真相。節目著重對“綜N代”進行“微創新”,改造節目慢綜藝形態。(《人民日報》、《揚子晚報》、《北京日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