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䰾肺湯
- 主要食材:䰾魚
- 分類:蘇菜
- 口味:湯清味美
- 特點:魚肉細膩,湯清味美
製作過程,名稱由來,
製作過程
1、將䰾魚脊背向外,放在砧板上,左手捏住魚腹的邊皮,用刀把魚皮劃破,向外平推除去魚皮,取出魚肝(俗稱魚肺),摘去膽洗淨。再挖去魚的內臟,去骨取下兩爿魚肉,放清水中撕去黏膜,洗淨血污。將魚肉、魚肝分別片成兩片,放入碗中,加精鹽2克、蔥末、紹酒5克拌勻稍醃。
2、炒鍋置旺火上,加雞湯燒沸,將魚片、魚肝放入,加紹酒20克、精鹽5克燒沸,撇去浮沫,放火腿片、筍片、香菇片、豌豆畝,加味素,燒沸後倒入湯碗,淋熟豬油少許,撒上胡椒粉即成。
名稱由來
斑魚生長在太湖木瀆一帶,以魚肝肥嫩、魚肉細膩著稱。“斑肝湯”採用斑魚之肝,輔以火腿、香菇、筍片等,用雞清湯燒制而成,風味獨特,湯清味鮮。那么“斑肝湯”緣何變成“䰾肺湯”?原來,這裡還有一段故事呢!
“䰾肺湯”原名“斑肺湯”。用斑魚肺製作各種菜餚,早在清代蘇州地區就很盛行。清代袁枚在其所著的《隨園食單》中就有關於斑魚菜餚的記載:“斑魚最嫩。剝皮去穢,分肝肉二種,以雞湯煨之,下酒三份、水二份、秋油一份。起鍋時加薑汁一大碗、蔥數莖以去腥氣。”但那時此菜並不出名,只是將其作為一種時令菜來品嘗。
上世紀20年代的中秋期間,著名書法家、國民黨元老於右任先生偕夫人到太湖遊玩賞桂,歸途中路過木瀆,他到鎮上石家飯店用餐。為了招待於先生,店家特地做了道斑肝湯。沒想到於先生食後對此湯情有獨鐘,讚不絕口,即興揮毫寫下:“老桂開花天下香,看花走遍太湖旁,歸舟木瀆猶堪記,多謝石家䰾肺湯”的詩句。
魚肝在民間俗稱“魚肺”。當時為詩中的這個“䰾”字,有人在報紙上寫文章諷刺於先生不辨“斑”、“䰾”,因而引起一場筆墨官司。誰知報紙上爭來爭去,卻把“斑肝湯”的名聲越炒越大,最終成為名揚大江南北的珍饈。長久以來,不但“斑肝湯”為“䰾肺湯”所取代,而且此湯成為人們爭相而食的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