䀣,異體字: 䀛 䎵,拼音bì mà,注音ㄅ一ˋ ㄇㄚˋ,部首目部,部外筆畫5畫,總筆畫10畫,五筆HNTT,倉頡BUPH,鄭碼LWM,四角63004,結構左右,統一碼4023,筆順丨フ一一一丶フ丶ノ丶。
基本解釋,古籍解釋,
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䀣bì(ㄅ一ˋ)
1、直視。
2、慚愧。
其他字義
䀣mà(ㄇㄚˋ)
1、惡視。
UNICODE
䀣字UNICODE編碼U+4023,10進制: 16419,UTF-32: 00004023,UTF-8: E4 80 A3。
䀣字位於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擴充A區(CJK Unified Ideographs Extension A)。
䀣字位於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擴充A區(CJK Unified Ideographs Extension A)。
English
to look steadily at, ashamed, to look at ferocious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䀣【午集中】【目部】康熙筆畫:10畫部外筆畫:5畫
《唐韻》《集韻》兵媚切,音祕。《說文》直視也。
又《博雅》慙也。《揚子·方言》趙魏曰恥。或從目。
又《集韻》莫筆切,音密。義同。
又《廣韻》《集韻》《韻會》莫八切,蠻入聲。《博雅》視也。一曰惡視。《孟郊·征蜀聯句》獷眼困逾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