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集注(清代張志聰創作的醫學著作)

黃帝內經素問集注(清代張志聰創作的醫學著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醫書內難經類。清·張志聰著9卷。清康熙八年己酉(1669)張志聰領銜同學及門人著,初刊於清康熙十一年(1672)。書中對《內經》原文做了較詳細的注釋。對學習研究《內經》有參考價值。但張氏受宋明理學家注釋經書的影響,釋文中有望文生義、任意發揮之處,使書中某些問題有脫離實際的缺點。

基本介紹

  • 書名:黃帝內經素問集注
  • 別名:素問集注
  • 作者張志聰
  • 類別:醫書
  • 出版社學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2年8月1日
  • 頁數:863 頁
  • 定價:65 元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07715392
  • 紙張:膠版紙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卷一,卷二,卷三,卷四,卷五,卷六,卷七,卷八,卷九,原書提要,版本流傳,

內容簡介

本書與《黃帝內經靈樞集注》都是張志聰匯同同學及門人數十人共同編著的。張氏及其門人集體注釋,依《素問》原文逐句闡發,“凡經中章節字句,均釋得融洽分明”(浙江醫官局增補凡例)。對學習研究《內經》有參考價值,但張氏受宋,明理學家注釋經書的影響,“唯求經義通明,不尚訓詁詳切”,有蔓文生義,任意發揮之處。全書九卷,八十一篇,編次與馬蒔素問注證發微》同。《素問》自唐王冰為注之後,及宋,元,明請名家,迭為論疏,本書為《素問》注述著作較善者之一。
全書按《黃帝內經素問》八十篇序列分為九卷,其中卷八第七十《刺法論》,第七十三《本病論》兩篇原闕。張氏於《素問》各篇之首,多先簡解題意,或提要勾玄,以昭示該篇大要;凡重要之經文句節,除詳加闡釋外,復批眉注,以引起讀者重視。如題解“陰陽應象大論”,謂“此篇言天地水火、四時五行、寒熱氣味,合人之臟腑形身、清濁氣血、表里上下、成象成形者,莫不合乎陰陽之道;致於診脈察色、治療針砭,亦皆取法於陰陽,故曰陰陽應象大論“。對篇首“陰陽者天地之道也”,有“此篇亦陰陽大論之文,乃歲運之總綱”之眉批,醒人耳目。注釋另一個特點是,張氏常採用“以經注經”法,即引《內經》他篇之文證釋其義,前後對勘互補,以全面理解經旨而避免“強經就我”之弊。不拘執字解,不尚訓詁詳切,但求醫理暢明,善抒己見,所謂“前人咳唾,概所勿襲,古論糟粕,悉所勿存”。後一條雖屬張志聰言過其實之語,然本書之論,確多屬張氏等人的己見。書中對《內經》陰陽、臟腑、氣血以及氣化等理論之詮釋,確有獨到見解。
本書之撰注,“集共事參校者十之二三,先輩議論相符者十之二三”,經多人長時間研究討論,充分發揮集體智慧共參岐黃微義,擷其精華而揚棄糟粕,其集體創作之式為歷代注家所不及,故刊行後即引起後世學者的廣泛重視。開我國醫學集體創作之先河,其功亦不可沒。其注釋之長,主要表現為論理較詳和比較切近臨床實際兩方面。如《素問·陰陽別淪》謂:“二陰一陽發病,善脹,心滿、善氣。”張志聰為之注云:“心繫急則氣道約,故太息以伸之,此三焦氣也。夫一陽之氣病,故伸引於三焦。”此處,張氏不但緊扣經文,以心和三焦氣急(郁)來解釋“二陰一陽發病”,而且明確指出“善氣”即為“太息”。驗之臨床,心氣鬱結而上焦胸氣不疏之證,除可有胸脹心悶之症外,亦常有善太息,得太息則舒之症。

作者簡介

張志聰,字隱庵,明清間浙江錢塘縣人,生於明萬曆三十八年庚戌(1610),卒年約為清康熙十三年甲寅(1674),世代醫家,從名醫張卿子學,業醫數十年,於杭州胥山建“侶山堂”,招同志者講論醫學,從學者甚眾,張氏醫理宗《內經》《傷寒論》《神農本草經》。以明遺民自居,撰有《黃帝內經素問集注》《靈樞經集注》《傷寒論集注》《侶山堂類辯》《本草崇原》《仲景脈法續注》《醫學要訣》《傷寒論宗印》《傷寒論綱目》《金匱要略注》。《傷寒論集注》《本草崇原》張志聰均未纂成而逝,《針灸秘傳》佚,《醫學真訣》無考。

圖書目錄

卷一

上古天真論篇第一 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
生氣通天論篇第三 金匱真言論篇第四

卷二

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 陰陽離合論篇第六
陰陽別論篇第七 靈蘭秘典論篇第八
六節髒象論篇第九 五臟生成篇第十
五臟別論篇第十一 異法方宜論篇第十二
移精變氣論篇第十三 湯液醪醴論篇第十四

卷三

玉版論要篇第十五 診要經終論篇第十六
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 平人氣象論篇第十八
玉機真藏論篇第十九

卷四

三部九候論篇第二十 經脈別論篇第二十一
藏氣法時論篇第二十二 宣明五氣篇第二十三
血氣形志篇第二十四 寶命全形論篇第二十五
人正神明論篇第二十六 離合真邪論篇第二十七
通評虛實論篇第二十八 太陰陽明論篇第二十九
陽明脈解篇第三十

卷五

熱論篇第三十一 刺熱篇第三十二
評熱病論篇第三十三 逆調論篇第三十四
瘧論篇第三十五 刺瘧篇第三十六
氣厥論篇第三十七 咳論篇第三十八
舉痛論篇第三十九 腹中論篇第四十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風論篇第四十二
痹論篇第四十三 痿論篇第四十四
厥論篇第四十五 病能論篇第四十六
奇病論篇第四十七 大奇論篇第四十八
脈解篇第四十九

卷六

刺要論篇第五十 刺齊論篇第五十一
刺禁論篇第五十二 刺志論篇第五十三
針解篇第五十四 長刺節論篇第五十五

卷七

皮部論篇第五十六 經絡論篇第五十七
氣穴論篇第五十八 氣府論篇第五十九
骨空論篇第六十 水熱穴論篇第六十一
調經論篇第六十二 繆刺論篇第六十三
四時刺逆從論篇第六十四 標本病傳論篇第六十五

卷八

天元紀大論篇第六十六 五營運大論篇第六十七
六微旨大論篇第六十八 氣交變大論篇第六十九
五常政大論篇第七十 六元正紀大論篇第七十一
至真要大論篇第七十四

卷九

著至教論篇第七十五 示從容論篇第七十六
疏五過論篇第七十七 征四失論篇第七十八
陰陽類論篇第七十九 方盛衰論篇第八十
解精微論篇第八十一

原書提要

《素問》一書,為黃帝與俞跗巫彭諸臣,論次一堂而作。所詳者,天人一原人旨;所明者,陰陽迭乘之機;所研究者,氣運更勝之微;所稽求者,性命攻盪之本;所上窮者,寒暑日月之運行;所下極者,形氣生化之成敗。開合詳盡。幾無餘蘊。然其中論生生之統居其半,言災病者次之,治法者又次之。蓋欲天下後世子孫氓庶,勿罹災眚,鹹歸生長,聖教不唐乎大哉!第經義淵微,聖詞古簡,苟非其人,鮮有通其義者,即如周之越人,漢之倉公,晉之皇甫謐,唐之王啟玄,以及宋元明諸名家,迭為論疏,莫不言人人殊。而經旨隱括者,或以一端求之;經言縷析者,或以偏見解之。經詞有於彼見,而此若隱者,或以本文失簡脫,而遺其弘論。隱庵先生聚精會神,竭力覃思,越寒暑五載,注釋《內經·素問》九卷,以晝夜之尋思,取黃岐之精義,前人咳唾,概所勿襲,古論糟柏,悉所勿存,惟與同學高良,共深參究之秘,及門諸北,時任校正之嚴,顏曰《集注》。前所已言者,何煩余言,唯未言者亟言之,以俟後學耳,此隱庵先生注經之微旨乎。

版本流傳

現存清康熙十一年初刻本、光緒十六年庚寅年浙江書局刻本、光緒二十九年善成堂刻本等。建國後通行本為1956年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鉛印本。
2002年,學苑出版社對該書再次出版印行。
出版信息
出版時間
2002-8-1
字 數
698000
版 次
1
頁 數
845
印刷時間
2004/01/01
紙 張
膠版紙
ISBN
9787507715392
包 裝
平裝
書 價
50元
出版社
學苑出版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