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傳(魯迅小說代表作)

阿Q正傳(魯迅小說代表作)

《阿Q正傳》是魯迅創作的中篇小說,創作於1921年12月,最初發表於北京《晨報副刊》,後收入小說集《吶喊》。

該小說創作於1921年底,共分九章。小說以辛亥革命前後的中國農村為背景,描寫了未莊流浪僱農阿Q,雖然乾起活來“真能做”,但卻一無所有,甚至連名姓都被人遺忘的故事。

該小說批判了當時中國社會的封建,保守,庸俗,腐敗等社會特點,有力地揭示了舊中國人民的生活場景和其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病態。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阿Q正傳
  • 創作年代:1921年底
  • 作品出處:《吶喊》
  • 文學體裁:中篇小說 
  • 作者:魯迅
  • 字數:21000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人物介紹,作品鑑賞,主題思想,藝術特色,後世影響,影視作品,舞台作品,作品評價,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第一章《序》:阿Q還沉睡在背景之中,也還沒有給予姓名。作者仿佛從傳說中發掘實際人物一樣。用考證學的方法描繪阿Q這個人物的輪廓。阿Q生活在叫做“未莊”的農村,連姓氏和身份都不清楚,是一個被人看不起的無足輕重的人物。作者把這樣一幅阿Q的素描留給大家之後,就退場了。
第二章《優勝記略寫》:阿Q住在未莊的土谷祠里,給人家打短工度日。雖然常常被村里人開玩笑,但內心他還反過來看不起村里人。他有一個缺點,就是頭上有一塊癩瘡疤。所以只要被人說道有關瘡疤的話題,他就發怒。大家覺得他的發怒很有趣,就更加開他的玩笑了。如果覺得對手弱,他就故意找茬吵架。但結果往往是輸。輸的時候對自己說:“我總算被兒子打了”,心裡充滿了優越感,如果優越感被粉碎了,他就又想:我是個“能夠自輕自賤的”大人物了,便又心滿意足了。有一次,他賭錢幸運贏了一回,不過好容易贏得很多錢卻被搶走了。這一次他覺得他真的嘗到了失敗的痛苦,於是就自己打自己,覺得好像自己打了對方一樣,又滿足地睡去了。
第三章《續優勝記略》:有一天,阿Q看到“王胡”在太陽下捉虱子,阿Q便也捉起了虱子但是看到自己的虱子竟比自己看不起的“王胡”少,阿Q覺得自尊心受到了傷害,便找茬打仗。但是卻輸給了以為不是自己對手的“王胡”。正在這時,“假洋鬼子”——錢太爺的兒子走過來了。平常阿Q看到他常常躲著走,可是今天阿Q正在氣頭上,為了撒氣,就罵了一句。於是遭到了少爺一頓哭喪棒的痛打。這時,小尼姑走了過來,這下好了,阿Q對她又是罵髒話又是掐臉蛋,終於覺得剛才的憋氣都散了,又充滿了自豪感。
第四章《戀愛的悲劇》:不過阿Q那掐過小尼姑臉蛋的手指總是有股滑膩的感覺,讓他總是念在心裡放不下。“斷子絕孫的阿Q!”——小尼姑的罵聲在耳邊揮之不去,他覺得自己是想女人了。於是他就勾引趙老太爺家的女傭吳媽,結果引起了混亂,被大家都知道了。阿Q的全部財產都被壓了,而且又向趙老太爺賠罪,才終於得到了原諒。
阿Q正傳
第五章《生計問題》:那以後,阿Q每在街上走,村裡的女人就遠遠躲開了。阿Q卻不知道為什麼。也沒人雇他打短工了。阿Q非常不理解。後來他終於打聽到,原來人家都僱傭小D,不在要他了。於是他就找敵人小D打架,不分勝負。後來,他到了離村子很遠的尼姑庵偷蘿蔔。終於他決定離開未莊。
第六章《從中興到末路》:半年之後,阿Q悄無聲息地回到了未莊,這次因為兜里有了好多錢,村里人都對他刮目相看。他說他在城裡最富有的人家打工,博得了人們的尊敬。他得意和人們談起在城裡看到殺革命黨的頭的事。因為阿Q有很多衣服,以前都躲著阿Q的女人們也都來買。趙太爺也要買。不過他覺得阿Q有些可疑,讓大家當小偷提防著他。這樣在村里他就被敬而遠之了。一些閒人追求真相,阿Q就毫不隱瞞地和他們說了,他其實不是小偷,只是給小偷打下手,那些東西是偶然才到他手的。於是那些對他敬而遠之的人又開始嘲笑他竟然連小偷都做不成。
第七章《革命》:革命的謠言傳到了村子裡,引起了村裡的不安,阿Q看過革命黨被殺,覺得自己也成了革命黨,村子人也開始討好阿Q這個“革命黨”。阿Q相信革命黨一定會來找他,他做著搶到好多東西的美夢睡過去了。第二天起來,到了尼姑庵去革命,才知道假洋鬼子已經來過了,把像樣的東西“革命”去了,這讓他很失望。
第八章《不準革命》:雖然革命了,但卻沒有什麼顯著的變化只是人們走到街上都被剪掉辮子,哭著回家了。阿Q十分不滿意。一打聽才知道假洋鬼子當了革命黨的大官。他也想請假洋鬼子他們讓他加入革命黨,但是正在演講的假洋鬼子卻對他大喊大叫,把他攆了出去。有一天晚上,趙太爺家遭遇搶劫了。阿Q出去看熱鬧,看到那些革命黨穿著那些他在夢中見過的服裝正在進進出出地搬東西。阿Q感到特別遺憾。他認為這是因為假洋鬼子不讓自己革命,所以革命黨才沒有來叫自己。
第九章《大團圓》:趙家遭搶事件引起了未莊的恐慌。事件第四天,阿Q住的土谷祠被軍隊包圍,阿Q被輕而易舉抓了起來。他被送到了城裡的監獄,可是他自己卻不知道為什麼被抓。被帶到法庭,看到一排排好多大人物,他不自覺地腿一軟,雖然人家命令他站起來,他還是不站起來,跪下了。一個頭目說:“奴隸性”。他因為趙家的搶劫事件受審。他向人陳述革命沒有讓自己入伙的憤恨。於是頭目讓他在一張紙上籤名,阿Q不認字。人家就讓他畫圈。他平生第一次握筆,自己想畫一個圓圓的圈,但是手一抖,卻畫成了瓜子模樣的。他覺得這是他一生的屈辱,遺憾的不行。但是轉念一想,孫子才能畫好呢,便又放心了。有一天,他被叫出去,穿上了白衣服,坐上了有警衛的車,他很得意。突然他意識到這是要去被砍頭,於是眼前一片黑暗。可是馬上又泰然了:“似乎覺得人生天地間,大約本來有時也難免要殺頭的。”在看熱鬧的人群中,他看到了久違的吳媽,不過吳媽卻沒有看他,而是看著士兵們的洋槍。這時他發現那些看熱鬧的人的眼睛,很像四年前那匹一直追著他,後來他終於逃命的狼的眼睛。那些眼睛都在一起好像咬他的“靈魂”。他耳朵聽到槍聲,覺得全身迸散了。
阿Q畫押阿Q畫押

作品目錄

章數
章節名稱
第一章

第二章
優勝記略寫
第三章
續優勝記略
第四章
戀愛的悲劇
第五章
生計問題
第六章
從中興到末路
第七章
革命
第八章
不準革命
第九章
大團圓
參考資料

創作背景

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中國內憂外患,政治腐敗,民眾愚昧,中華民族面臨滅亡的危險。而以孫中山為首的少數有志之士,披荊斬棘,浴血奮戰,試圖挽救危亡的中國。辛亥革命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但它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偉大任務。資產階級把有強烈革命要求的農民拒之門外。因此,廣大農民在革命之後,仍處於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殘酷剝削和壓迫之下,承受著政治上的壓迫,經濟上的剝削和精神上的奴役。
阿Q正傳(魯迅小說代表作)
封建統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採取暴力鎮壓和精神奴役的政策,利用封建禮教、封建迷信和愚民政策。在阿Q身上,可以看出封建精神奴役的“業績”和被奴役者嚴重的精神“內傷”。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的中國歷史,是受帝國主義侵略和掠奪的屈辱史,封建統治階級在這種特殊的歷史下形成一種變態的心理,一方面對帝國主義者奴顏婢膝,表現出一副奴才相;另一方面對自己統治下的臣民又擺出主子的架子,進行瘋狂的鎮壓,兇狠地盤剝。魯迅不止一次地對這種畸形變態心理作出概括:“遇見強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這些話來粉飾,聊以自慰。所以中國人倘有權利,看見別人奈何他不得,或者有‘多數’作他護符的時候,多是兇殘橫恣,宛然一個暴君,做事並不中庸。”他們對帝國主義侵略已到了割地賠款喪權辱國的地步,但偏要自稱“天朝”,沉醉在“東方的精神文明”中,鼓吹中國文明“為全球所仰望”。已經到了死亡的邊緣,卻追求精神上的勝利。這一思想深深毒害著處於下層的勞動人民。
統治者的“精神勝利法”和對人民進行的封建麻醉教育,正是造成勞動人民不覺醒的精神狀態的麻醉劑。這種麻醉劑只能使勞動人民忘卻壓迫和屈辱,無反抗,無鬥志,永遠處在被壓迫、被剝削、受毒害的狀態中,成為封建統治者的奴才和順民。
魯迅以思想家的冷靜和深邃思考,以文學家的敏感和專注,觀察、分析著所經歷所思考的一切,感受著時代的脈搏,逐步認識自己所經歷的革命、所處的社會和所接觸的人們的精神狀態。這便是《阿Q正傳》基本的寫作背景。

人物介紹

阿Q
阿Q,一貧如洗,無家無業,甚至連名字也沒有,住在未莊的土谷祠,只給人家做短工,平日只要吃飽了肚子,有幾文錢,便神氣活現地喝酒賭博,調笑打鬧,生活滿足得很。後來在他“中興”之後,更是滿足、神氣非常“滿把是銀的和銅的,在櫃檯上一扔說:“現錢打酒來”,阿Q不僅在生活上十分滿足和得意;在精神上,也有其滿足和沾沾自喜之處。阿Q得意於自己“先前闊”,或者“我的兒子會闊多啦”,加以他“進了幾回城”,自恃“見識高”,便更自負。他譏笑未莊人是“多么可笑的鄉下人”,竟不知城裡的煎魚和條凳,打麻將的手藝也遠不及城裡人。然而一面又鄙薄城裡人,城裡人把長凳叫條凳,煎魚不用蔥葉而用蔥絲,他認為“這是錯的,可笑。”這樣,阿Q又在精神上獲得了滿足。在這種卑瑣陋劣的生活方式下,阿Q處於可憐的境地而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生活下去。他身上最明顯的舊中國的國民劣根性便是精神勝利法和奴隸根性。
阿Q正傳(魯迅小說代表作)
自尊自大:阿Q本身是個非常卑微而且貧賤的人物,但是他卻不把其他人放在眼裡,甚至是家鄉有錢有勢的趙太爺,他也認為,“我的兒子將來比較闊的多”。而且因為去過城裡,甚至連城裡人也看不起,拿別人的缺陷肆意嘲笑,然後引起為榮。
自輕自賤:阿Q能夠自己貶低自己,而且在自輕自賤了之後,還能夠認為這種輕賤使自己的“地位”更加上上。比如,在被人揪住辮子往牆上撞頭的時候,阿Q就自己說自己是“蟲豸”,將自己貶低為“蟲豸”希望別人放了自己。並且在輕賤自己為“蟲豸”之後,又犯了自尊自大的毛病,認為自己是第一個能夠自輕自賤的人,所謂的“第一個”就是無上的榮耀,於是阿Q又在精神上勝利了。
自欺欺人:自欺欺人是阿Q常常用於安慰自己的表現,以讓自己能夠獲得心理上的滿足。比如被別人打,他可以想像成自己被“兒子”打了,認為整個世界不像樣,沒了倫理,於是又按照自己的意願轉敗為勝,心滿意足。
欺軟怕硬:阿Q本身就是非常卑賤的小人物,身體瘦弱、口才也木訥,不論打架還是罵人都不是別人的對手。於是阿Q在於是發生衝突的時候,就是先估量對手的力量,專門撿軟柿子捏,木訥的便罵,力氣小的他便打,如果遇到打不過也罵不了的,就說“君子動口不動手”。這種典型的欺軟怕硬的行為,也是阿Q精神勝利法的具體表現。
趙老太爺
趙太爺,在小說的描述當中,應該算是在阿Q所生活的地方,一個最具有權勢的人,是所有未莊的居民都崇拜和憧憬的對象。因為有錢、有權利、有大房子、有文化,所以可以有身份、有尊嚴、有剝削他人的可能。趙太爺是小說當最能夠反襯出阿Q形象卑微的一個人物。因為阿Q從生到死,擁有的也一直都只有貧窮,甚至連姓“趙”的權利都被趙太爺剝奪。
趙太爺是未莊的強權者,能夠壓迫阿Q,壓迫未莊的所有弱者,是一個典型的具有封建意識形態的人物。在小說當中,趙太爺表現出了對封建統治和封建意識的絕對維護,比如,討厭假洋鬼子;對假洋鬼子的假辮子表現出了反感;反對革命。但是關於革命,趙太爺在最初的反對過後,又為了賺取自身的利益而反而“投身革命”,這種腐朽的自保觀念,也是趙太爺具有強烈封建意識的表現之一。但是從本質上來說,趙太爺卻對革命深惡痛絕,而且內心非常明白,作為封建勢力的殘餘勢力,革命以及人民的覺醒,會給他的地位帶來實質性的威脅。因此,在阿Q揚言革命之後,趙太爺以“革命”的罪名將他逮捕,殺了阿Q的性命。趙太爺的這種行動實際上是非常明智的,因為阿Q如果真的在革命當中逐漸覺悟和有所覺醒的話,很有可能對現實的封建秩序引起混亂甚至是顛覆,因此在趙太爺的封建統治根據還沒有被撼動之前,他堅決將心心念念要反抗的阿Q置於死地,徹底扼殺了反抗的跡象。並且以阿Q被殺頭的事實,對未莊所有的居民提出了警告:“革命”即是“反動”,是要丟掉性命毫無利益的蠢事。使趙家在未莊的地位更加牢固。
阿Q正傳(魯迅小說代表作)
在《阿Q正傳》小說當中,趙太爺是現實社會當中的勝利者,與阿Q的“精神勝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是封建社會當中的社會強者勢力的代表。而通過趙太爺的強悍形象和實際勝利,也說明了所有在“精神上”具有勝利的人,實際上都是在現實當中空虛無力的弱勢群體,而所謂的“精神勝利”,最終只能是飄渺雲煙,永遠抵不過現實當中他人所擁有的一切。
假洋鬼子和趙秀才
在《阿Q正傳》當中,描述了在當時中國社會的各個階層的人物生活狀態,包括統治階級的趙太爺、下層居民的吳媽、更加低等的阿Q、小D等人物,除此之外,還有中國社會的一批非常典型的人物——讀書人。
《阿Q正傳》小說當中的讀書人,實際上是兩種類型的讀書人,而且魯迅先生對這兩種讀書人都保持著否定和諷刺的態度:一種是以假洋鬼子為代表的富裕階層的讀書人,有實力學習洋務,有錢留洋,有資本說參與革命但是實際上是封建勢力的維護者;另外一種則是趙秀才,接受正統封建教育成長起來,封建統治的堅決維護者。從本質上來說,假洋鬼子和趙秀才是一樣,都是造成阿Q悲劇結果的罪魁禍首,是封建勢力的代表。兩人具有相同的特點。
首先,不論是假洋鬼子還是趙秀才,都出身於封建大家庭,是富裕階級的成員,與底層勞動人民之間的關係是徹底對立的。從假洋鬼子和趙秀才的身上,都看不到他們對勞動者的同情和愛護。假洋鬼子雖然接收了外國教育,學習了自由、平等,但是骨子裡仍然帶有統治階級的優越感。看不起阿Q,用手裡的權杖敲打阿Q,追罵阿Q,並且認為阿Q沒有資格參加革命,將阿Q打出門去。而趙秀才對阿Q這種下等人也是毫不留情,在阿Q向吳媽求歡的時候,毫不手軟地棒打阿Q,甚至還剝削身無分文的阿Q出錢了事。在革命之時,向官府通風報信,將阿Q作為“革命者”捉拿歸案,徹底害死了阿Q。
阿Q正傳(魯迅小說代表作)
其次,不論是假洋鬼子,還是趙秀才,都是利用革命風潮為自己爭取利益的小人。兩人集合在靜修庵去革命,只是簡單做做革命的樣子,因為靜修庵里有一塊 “皇帝萬歲萬萬歲”的龍牌,是應該趕緊革掉的,而且就算是撤掉了這塊龍牌,兩個人也絕對不會因為“革命”而有什麼實際性的損失,在革命風潮被鎮壓之後,可以簡單抽身而毫髮無損。而且在靜修庵里,兩個人封建腐朽思想,以及自私自利的面孔被表現無遺,兩人相互爭搶在皇帝龍牌前的一件古董,可見兩人的目的並不在於革命,而是在於利用革命作為爭取利益的工具而已。
吳媽
吳媽是在《阿Q正傳》當中出現兩位女性形象之一,除了更加弱小的小尼姑之外,吳媽基本上與阿Q一樣,同是窮苦下層平民,在趙太爺家作女僕,而且是個阿Q嘴裡的“小孤孀”,是阿Q敢於鼓起勇氣去調戲的對象。
吳媽是阿Q對女人瘋狂幻想之後找準的發泄目標,但是當阿Q被欲望所驅使,提出了“我要跟你睏覺”的話題時,吳媽卻果斷逃開,並且給阿Q的人生造成了另一個不大不小的災難——被趙秀才棒打,定下了賠禮道歉的霸王條款,並且賠償了對阿Q來說是一筆巨款的金錢。從這一點上來說,吳媽與小說當中的其他剝削者一樣,也間接地剝削了阿Q,並且對於阿Q最終的悲劇性結局也有一定的關係。所以在小說當中,吳媽的身份雖然也是值得同情的貧苦人民,但是更多的,吳媽這個人,卻是不值得同情,甚至非常可恨的小人物。
在小說當中所表現出來的吳媽的形象特點,主要是虛偽奸詐和冷漠自私。首先,吳媽與阿Q是處於同樣階級地位的普通農民,是受到趙家剝削勞動力的可憐人。但是吳媽與阿Q相比,對自己的生存狀態比較滿意,所以總是願意與他人聊天時聊到趙家的事情。在被阿Q求歡之後,吳媽也並不是處於驚嚇和為自己的操守擔憂,但是感覺受到了侮辱:同樣是下人,但是吳媽卻更加鄙視阿Q,潛意識間認為阿Q的求歡使拉低了自己的身份,於是奔跑出去向趙家人求救。這種行為,實際上只是吳媽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而非常狡詐地利用了阿Q。吳媽非常的冷漠自私,他對阿Q的處境毫不關心,只是關心自己的生存狀態,而且利用阿Q的單純和笨拙,建立自己“清白貞潔”的聲望。實際上,在受到阿Q的求歡之後,吳媽原本完全沒有必要如此小題大做地奔跑出去,更不需要去告訴自己的“主人——趙家人”。如果吳媽有一點對阿Q的憐憫之心的話,完全可以僅僅拒絕阿Q,狠狠打阿Q一個耳光讓他清醒過來,這件事情就可以過去。但是吳媽卻跑去找趙府的人告狀,使阿Q挨打遭罰,而且被趕出趙府失去了工作。同樣是作為窮苦之人,吳媽不給阿Q留下一點退路,可以說非常冷漠自私,對他人毫無憐憫之情。
小D
小D這一人物形象,在小說當中出場的次數不多,有時候甚至只是魯迅先生提到了小D,卻沒有讓他正式出現,也沒有描述其身家背景等資料,僅僅給了他一個非常不具體的名字——小D。這使小D與阿Q之間存在了許多相類似之處:首先,兩人都是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貧苦之人,沒地、沒房、沒錢、沒親人、甚至沒有自己的名字。其次,小D與阿Q同樣,都有典型的“阿Q精神”,即能夠做到自輕自賤、自欺欺人地生活下去,比如阿Q曾經將自己的地位貶低為“蟲豸”,而小D則同樣說過這樣的話,都是以主動降低自己身份和自尊,來換取別人的同情和諒解。雖然小D與阿Q在許多的方面都存在相似之處,可以說小D是阿Q精神的延續,是在阿Q死之後,代替了阿Q一般的存在,但是小D與阿Q相比,還是存在獨立的個性和特點,至少他應該比阿Q這裡典型的小人物形象,更加具有改造性,應該說,魯迅先生在創造小D這一形象的時候,是希望小D能夠成為未來中國的希望的人。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阿Q正傳》的主題思想:批判精神勝利法。
“人民性”、“民族性”顯然不是“國民性”,均應該有“進步”與“落後”兩個方面。國民性,它不科學,按字面講,那就是中國國民都有的性,這是不可能的。魯迅所講,是指“國民劣根性”,某些國民的落後性,不是指的進步思想。
《阿Q正傳》是魯迅對舊中國病態國民性的一次集中展示和系統的大清算。精神勝利法貫穿阿Q的一生,阿Q要被殺頭了,也還在用精神勝利法使自己忘記殺頭的苦楚。用魯迅的話解釋精神勝利法:“中國人不敢正視各方面,用瞞和騙,造出奇妙的逃路,而自以為正路。在這路上,就證明著國民性的怯弱,懶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地滿足著,即一天一天地墮落著,但卻又覺得日見其光榮。”精神勝利法的主要功能:是維繫奴隸的心理平衡,用自欺、瞞自己、騙自己的方式使自己麻木。阿Q的精神勝利法純然是奴隸們在失敗面前閉上眼睛,用瞞和騙製造勝利的幻覺麻醉自己,把奴隸的屈辱和失敗的痛苦變成精神上的自滿自足,從而使自己麻木不仁、安安心心地做奴隸。阿Q好賭,但總是輸,然而有一回卻福星高照,終於賭贏了,他居然“贏了又贏,銅錢變成角洋,角洋變成大洋,大洋又成了疊。他興高采烈”,可惜的是,“不知道誰和誰為什麼打起架來。罵聲打聲腳步聲,昏頭昏腦的一大陣”。阿Q也挨了幾拳幾腳,到頭來“他的一堆洋錢不見了”,“很白很亮的一堆洋錢不見了”。然而,阿Q畢竟是阿Q,他還是能拿出與眾不同的解除痛苦的辦法來。阿Q忽然“擎起右手,用力地在自己臉上連打了兩個嘴巴,便心平氣和起來,仿佛是自己打了別個一般”,於是,又覺得“心滿意足得勝”了。魯迅用近乎漫畫的誇張的手法,將精神勝利的荒謬性揭露得淋漓盡致。在阿Q們的靈魂里有著四千多年積澱下來的沉重的奴隸意識,這也是魯迅對舊中國國人靈魂的一個重大發現。所有的中國人,上自宰相、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百姓,一律都得跪下來稱臣。王公貴族、大官小吏、鄉紳地主,他們都具有雙重身份既是皇帝的奴僕,又是他們以下的百姓、僕役的主人。只有最下層的平民百姓,他們“默默地生長,萎黃,枯死了,像壓在大石板底下的草一樣,已經有四千年”,他們世世代代做奴隸,受的封建文化奴役最深,靈魂里積澱的奴隸意識也最沉重。阿Q從來不把自己當人看,安於做奴隸,把做穩了奴隸視為最大的滿足。面對壓迫,面對肉體和精神的凌辱,他敢怒而不敢言,只能默默地忍受。阿Q精神的麻木,是因為做了幾千年的奴隸習慣。在等級制中,被強者欺凌似乎順理成章,欺負弱者也似乎理所應當。魯迅曾直截了當地說“他們是羊,同時也是凶獸,但遇見比他更凶的凶獸時便現羊樣,遇見比他更弱的羊時便顯凶獸樣。”阿Q頭上的癲瘡疤雖然是比他強的閒人們欺侮和取樂的材料,然而,阿Q還有又癲又胡的王胡可以嘲笑取樂。阿Q打不過王胡,但還有更弱的人向他求饒,他也得勢不饒人。
魯迅通過阿Q性格的塑造,突出地解決了三個重大問題:1、批判了阿Q的精神勝利法;2、指出了阿Q參加革命的可能性與必然性;3、與此相聯的是深刻地評價了辛亥革命。
阿Q藝術形象阿Q藝術形象
魯迅不僅從經濟剝削、政治壓迫方面對封建制度加以揭露,而且著重揭露了封建制度用其整個反動思想體系,給勞動人民套上的精神枷鎖。魯迅對阿Q精神勝利法的批判,就是為了砸爛這個精神枷鎖,使人民覺悟起來。呂俊華從“自尊心”分析出發,指出“人類有了自我意識就有了自尊心”、“奴隸也要保持奴隸的尊嚴才能活下去”。阿Q的“自尊心很強,甚至達到自負自傲的程度”,因與實際相脫離,就變為“虛榮心”,即所謂“面子”。阿Q在一次次實際生活中所受的打擊、凌辱中,在“自尊”無法維護的、屈辱的境遇中,只得求於“追求思想上的安慰”,阿Q就用精神勝利法來彌補他的實際失敗。精神勝利法使阿Q在挫折、屈辱中“轉敗為勝”,儘管是虛幻的,但也得到一些快慰的效應,所以就成了他“克敵制勝”的法寶。所以說精神勝利法是“自衛的反應”和“求生的本性”。可見阿Q的精神勝利法和失敗雖然是相反而實際都是為了保全自己,都是出於生物的本能。但是,虛幻的精神勝利究竟解決不了“生存要求”的實際問題。如阿Q的“戀愛悲劇”及其引起的“生存危機”不得不進城謀食,儘管一度“中興”,令未莊“側目”。這就說明了“阿精神勝利法的失敗”。阿Q的精神勝利是變態的反抗,是愚昧麻木的表現。阿Q的精神勝利是“被逼出來的”,也就是說阿Q的病態是舊社會造成的,是舊社會病態的反映。阿Q正是舊中國病態社會的產物,是幾千年來封建專制主義的愚民政策、等級制度的產物。
《阿Q正傳》充分反映了趙太爺一夥就是愚民政策的代表者、受益者,他們雖然也有阿Q精神,但他們並不是愚民,而是愚民的愚弄者、製造者。他們自發或自覺地、有意和無意地體現和實現著愚民政策,他們君臨著、主宰著阿Q和未莊居民,他們壟斷著做人的資格、權利而把阿Q置於非人的地位,他們不準阿Q姓趙,不準阿Q戀愛,不準阿Q革命。總之,不承認阿Q是個人,也決不允許阿Q企圖爭為人的地位。
阿Q性格、阿Q主義正是在這樣的歷史社會條件下有如大石重壓下的小草一樣地扭曲生長、畸形萎黃、枯死。
《阿Q正傳》通過典型環境下的典型人物阿Q的塑造,揭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下舊中國國民以“精神勝利法”為主要支柱的種種精神劣根性,深刻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和失敗的根本原因,具有極其強烈的現實意義。
魯迅在這篇小說中表現出來的改造“國民性”的思想,魯迅對阿Q表現表現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態度。小說的中心人物是鄉村流浪漢阿Q。《阿Q正傳》通過阿Q和他周圍人的冷漠形象地揭示了中國農民的麻木和不覺悟,揭示了人性的弱點,也折射出中國資產階級革命的致命弱點。
《阿Q正傳》的深刻之處在於它不僅暴露了二十世紀國中國國民的弱點,而且也揭示了民族衰敗的根源。阿Q的失敗不僅是國民性的失敗史,也是民族的失敗史。通過阿Q這個典型,魯迅揭示了辛亥革命時期中國社會的基本矛盾,同時也滲透了作者對民族和人民偉大的愛。
《阿Q正傳》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魯迅寫作這部小說的目的,就是要揭露“國民的劣根性”,因此,阿Q的性格就是現代中國國民性的象徵。小說特通過阿Q身上的“精神勝利法”揭露了中國的民族劣根性,揭示了病態社會人們的病苦,“以引起療救者的注意”。 阿Q時代屬於過去,但阿Q性格包含的內容並未絕跡,所以現在阿Q是現代中國國民的靈魂。魯迅對阿Q性格的揭露,意在對整箇舊社會的批判,對整箇舊的意識形態的批判。這體現了魯迅深刻的啟蒙主義的思想。

藝術特色

(1)採用了典型化的手法。這裡的典型化具有兩個方面的涵義:一是塑造人物的基本手法。魯迅在《我怎樣做起小說來》中說:“所寫的事跡,大抵有一點見過或聽到過的緣由,但決不全用這事實,只是採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髮開去,到足以幾乎完全發表我的意思為止。人物的模特兒也一樣,沒有專用過一個人,往往是嘴再浙江,臉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個拼湊起來的腳色。”這部作品中的阿Q 形象,作者說採用了這種“雜取種種人,合成一個”的手法,將眾多不同的人物的突出的特點綜合起來,然後進行化合創造,從而創造出全新的形象。二是採用了現實主義文學基本創作方法。作品所塑造的阿Q這個形象具有符號的意義,因為他不僅是阿Q這一個體,而同時也是“國民性”的濃縮體;他所生活的環境也具有高度的歷史概括性,從中可以窺見中國辛亥革命前後的歷史狀況,人性狀況。
(2)敘述體的結構。對諸如《水滸傳》等中國傳統小說的敘述方式的繼承,但又加入了現代的精神分析的對人的精神的深度透視。作品中的“序”“優勝記略”“續優勝記略”“生計問題”等是眾多故事/事跡的並行排列、堆積,各個故事之間缺乏有效的時間聯繫,因此都是空間性的敘事。只有到了“革命”和“不準革命”尤其到了結尾“大團圓”,才進入一種時間的流程,形成時間性敘事。
(3)犀利的幽默和諷刺。在小說的批判與諷刺特色方面,小說不僅有頭尾兩部分議論,而且其他諸多地方都穿插有議論,這些議論具有批判與諷刺特色,是突出主題和刻畫人物形象的主要部分。例如,小說開頭關於作品的名目和阿Q的性格、籍貫的探討和借題發揮,一方面對儒家的“正名說”,舊社會的闊人和立言的人,以及有歷史癖和考據癖的人進行了諷刺。另一方面,又寫出了阿Q生活的社會環境及其社會地位,因而與人物性格的刻畫是密切相關的。
(4)小說的語言藝術特色,首先表現在人物對話的性格化上。有時儘管是很簡單的幾句話,卻能準確的表現人物的身份和突現人物的精神面貌。其次,小說使用了不少古語,如“誰料博雅如此公”等,不僅簡潔明了,而且給文章增加了詼諧的意味和諷刺性。第三,語言包含幽默感,好用反語,喜歡誇張,如“老Q”等;第四,使用了大量口語,如“兒子打老子”;最後,小說語言準確、鮮明、生動,富於表現力。
(5)遊戲模仿的解構性。在這部作品中,魯迅先生首先選擇的顛覆對象是封建傳統文學中的“史傳”文體。中國傳統文學中,“傳”的種類很繁多,如本紀、列傳、自傳、外傳、內傳、大傳和小傳、家傳,等等。這些所謂的“傳”,不但等級森嚴,如皇帝用“本紀”體,大臣則用“列傳”體,而且血緣意識濃厚,如家傳、家譜專敘家族衍傳家族行狀,專為後代“尋宗問祖”服務;更有甚者,中國史家雖然都崇奉“秉筆直書”的修史之德,但這些“帝王將相的家譜”中卻充斥著歌功頌德粉飾傳主的虛浮之詞。另外,封建社會中,書寫語言為地主知識分子所壟斷,一般市民百姓本無緣入“傳”,如阿Q就不但被剝奪了姓趙的權利,而且連名字也不甚了了。

後世影響

影視作品

1957年香港長城與新新影業公司也曾將《阿Q正傳》搬上銀幕。
1981年岑范導演《阿Q正傳》,上海電影製片廠攝製。

舞台作品

話劇《阿Q正傳》1981年分別由中央實驗話劇團、江蘇省話劇團、遼寧人民藝術劇院採用同一劇本,分別按各自的理解、解釋和立意,按各自所遵循的導表演二度創作的美學原則和不同的藝術風格,為人們提供了三台各有千秋的精彩演出。

作品評價

《阿Q正傳》是一篇諷刺小說。諷刺是理智的文學的一支,是古典的寫實作品。他的主旨是“憎”,他的精神的是負的。然而這憎並不變成厭世,負的也不儘是破壞。——中國作家周作人
在結構上,魯迅的《阿Q正傳》通過精確描寫和作者本人截然不同的阿Q這一人物形象,使得魯迅本身的痛苦和悲哀浮現出來。這種雙重性賦予作品以深刻的底蘊。——日本作家村上春樹
《阿Q正傳》在現代文學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阿Q正傳》的“現實意義”和“針對性”一點也沒有減退,反而日見其濃烈日顯其尖銳,“未莊”的國情並無根本改觀,“阿Q精神”仍然到處可見。《阿Q正傳》就是一把解剖刀,通過“解剖自己”而剖析中國人的精神危機和國民性格。——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作者簡介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
魯迅魯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