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芬頓郵報

赫芬頓郵報

赫芬頓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是一新聞部落格網站,兼具有部落格自主性與媒體公共性,通過“分散式”的新聞發掘方式和以WEB2.0為基礎的社會化新聞交流模式而獨樹一幟。通過對赫芬頓郵報的報導內容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其在聚合網路社群,推動公共交流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赫芬頓郵報
  • 外文名:The Huffington Post
  • 地區:美國
  • 屬性:新聞網站、聚合部落格
  • 創始人1:AriannaHuffington
  • 創始人2:KennethLerer
  • 創始人3:JonahPeretti
  • 官網:http://www.huffingtonpost.com/
簡介,歷史沿革,創立,發展,網站特色,成就榮譽,營收情況,共有媒體,經營模式,收購信息,

簡介

《赫芬頓郵報》(英語:The Huffington Post)是一個美國主要的新聞網站、聚合部落格。2005年,由阿里亞納·赫芬頓(Arianna Huffington)與肯尼斯·勒利爾(Kenneth Lerer)和喬納·佩雷蒂(Jonah Peretti)共同創建。
《赫芬頓郵報》創始人阿麗安娜·赫芬頓《赫芬頓郵報》創始人阿麗安娜·赫芬頓
2005年5月,55歲的阿麗安娜·赫芬頓 (Arianna Huffington)創立了政治部落格網站——“赫芬頓郵報”,2006年8月便獲得500萬美元風險投資 。2007年4月,赫芬頓開業內之先河,發起了2008年美國總統大選網上辯論會。這個網站已成為美國最受歡迎的五大新聞網站之一,也是漿艱跨全美最有名的政治部落格網站,每天的獨立用戶訪問量為2500萬。
《赫芬頓郵報》網站的創立被認為引發了一場新的媒體革命,赫芬頓也因此入選2006年《時代》雜誌全球最有影響力一百人名單。它曾在美國《時代》雜誌評選的“25個最好的部落格”中排名第一,在英國《衛報》評出的“50個最有權勢的部落格中”同樣名列榜首。作為新崛起的新媒體網站,赫芬頓郵報打出了“第一份網際網路報紙”的口號,並且在經濟不景氣的大環境下仍能積極引入風險投資,併購其他網站,顯示了強勁的上升道擊邀勢頭。
在2008年初,赫芬頓郵報的月獨立流量已經超過了號稱“美國第一部落格”的德拉吉報告(Drudge Report)。赫芬頓郵報曾在美國《時代》雜誌評選的“25個最好的部落格”中排名第一,隨著網路新擊體烏屑媒體與傳統媒體形成了激烈競爭的格局,赫芬頓郵報作為具有代表性的新聞部落格網站典型體現了當下網路新媒體的特性及發展狀況。
在2012年7月eBizMBA Rank的評選中,《赫芬頓郵報》名列“15家最熱門政治網站”的首位。這一評選基於Alexa全球流量排名,以及Compete和Quantcast的美國流量排名。

歷史沿革

創立

《赫芬頓郵報》於2005年5月9日創立,最初是一個自由派和左派的政治評論平台,同時也向公眾提供了一個不同於老牌網站Drudge Report的時政新聞聚合服務。
赫芬頓郵報赫芬頓郵報
阿里亞納·赫芬頓(Arianna Huffington)生於希臘雅典,父親是一名記者及管理顧問。16歲時,赫芬頓前往英國,在劍橋大學格頓學院學習經濟學。在那裡,她成為了劍橋大學最大學生社團“劍橋聯盟”的第一名非英裔主席,也是第三名女性主席。
在赫芬頓的早年生活中,英國知名記者伯納德·列文(Bernard Levin)對她產生了很大影響。當時,赫芬頓曾與列文戀愛。在列文去世後,赫芬頓曾寫道:“他不僅是我生命中重要的愛人,作為一名作家,他是我的導師,而作為一名思想家,他是我的行為榜樣。”
在列文的幫助下,赫芬頓於70年代開始寫書。直到赫芬頓30歲時,她和列文仍保持著戀愛關係,但兩人沒有孩子。列文並連霸不想結婚生子,赫芬頓因此意識到必須結束這段感情。她於1980年前往了紐約。1986年,赫芬頓嫁給了美國共和黨人麥可·赫芬頓(Michael Heffington),並於1990年獲得了美國公民的身份。
除赫芬頓之外,《赫芬頓郵報》其他創始人同樣有著顯赫的履歷。例如,該網站的一名聯合創始人安德魯·布雷巴特(Andrew Breitbart)是美國知名新聞評論員,以及熱門新聞聚合服務的所有者。而另一名聯合創始人肯尼斯·萊爾(Kenneth Lerer)則是科技網站Betaworks和BuzzFeed的董事長。
除赫芬頓和一些核心撰稿人的專欄之外,《赫芬頓郵報》創建了龐大的部落格網路,這些部落格的主人包括美國的政治家、明星、學術大師和政策專家,他們就不同主題撰寫原創內容,並且一寫就重訂盼是好幾年。《赫芬頓郵報》正是憑藉大量的原創內容積累起了聲譽。

發展

在網站創立1年多之後的2006年8月,《赫芬頓郵報》就獲得了日本軟銀祝嚷符資本的500萬美元投資。當時《赫芬頓郵報》已獲得了美國讀者的歡迎。通過這筆投資,《赫芬頓郵報》繼續招聘員工,以實現24小時不間斷地更新。該網站同時開始招聘內部通訊員,並建立一支多媒體團隊,製作視頻報導。
2008年11月,《赫芬頓郵報》又完成了一筆總額1500萬美元的融資,開始涉足美國各付槓員肯地的地方新聞市場。2008年,《赫芬頓郵報》推出了首個地方站“芝加哥赫芬頓郵報”。紐約、丹佛、洛杉磯、舊金山、底特律和邁阿密的地方站也於2009年至2011年陸續上線。
2011年2月7日,AOL宣布以3.1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赫芬頓郵報。作為交易的一部分,赫芬頓成為了AOL旗下赫芬頓郵報媒體集團的總裁,執掌AOL龐大的媒體業務。除《赫芬頓郵報》之外,該集團的其他網站還包括癮科技、TechCrunch和MapQuest等。
在被AOL收購之後,《赫芬頓郵報》開始了國際擴張,於2011年5月26日推出了首個國際版本“加拿大赫芬頓郵報”。目前,《赫芬頓郵報》已經涉足英國、法國、西班牙、德國和義大利等國家市場。

網站特色

《赫芬頓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是美國著名的新聞部落格網站,始創於2005年,提供原創報導和新聞聚合服務,著重於國內外時政新聞,每天的獨立訪問量達到2,500萬,是美國當前影響力最大的政治類部落格。
《赫芬頓郵報》打出了“第一份網際網路報紙”的口號,網站具有部落格自主性與媒體公共性,通過“分散式”新聞發掘方式和以WEB2.0為基礎的社會化新聞交流模式而獨樹一幟,以新銳的報導風格而引人注目。
作為美國當前影響力最大的政治類部落格,赫芬頓郵報融傳統部落格的內容自主性與網路新聞媒體的公共性於一體,以新銳的報導風格而引人注目。其挑選、呈現的信息類型清晰、主題突出,著重於國內外時政新聞,通過過濾分類來為讀者提供有價值的新聞信息。赫芬頓郵報主要以24小時新聞聚合發布、部落格新聞評論兩種方式來呈現、解讀新聞。在保持部落格傳統風格的同時,其篩選、傳播信息的方式具有鮮明的媒體特色。
24小時新聞聚合是赫芬頓郵報為客群提供新聞信息的主要方式。赫芬頓郵報既有網站專任記者及眾多自由部落格記者采寫的新聞,也提供其他媒體新聞信息的連結;其主頁版面簡潔、重點突出;主要有部落格新聞評論、每日新聞欄目以及廣告、娛樂新聞等三個欄目,讀者能迅速了解新聞的主要內容,並自主決定是否要深入閱讀,新聞在網頁的排列順序根據網民的點擊率而上下調整。從而形成了全天候“讀者自主頭版”的特徵。
網站初創時期,阿麗安娜·哈芬頓在網站初創時期有意識地邀請了一些美國文化界的著名人士,如曾獲普利茲獎的歷史學家小阿瑟·施萊辛格、名主播沃爾特·克朗凱特、著名記者諾曼·梅勒等人在網站開博,議題主要集中在國內外公共事務領域,如小布希的伊戰政策、總統選舉、金融危機等等,由此為其部落格網站的公共討論奠定了理性、深度且具有多元化聲音的基調。網站還注重汲取傳統媒體新聞價值觀的精粹來樹立自身作為公共媒體的權威性。按阿麗安娜·哈芬頓所言則是:“嘗試通過重新呈現新聞事件、議題以引領讀者擺脫傳統“左”或“右”的政治觀點局限去觀察、思考。”

成就榮譽

2012年美國新聞界最高獎項普利茲獎4月16日揭曉獲獎名單,著名網路媒體《赫芬頓郵報》首次獲得這一新聞獎殊榮。此外多以網路形式呈現的媒體《政客》(Politico)獲最佳政治漫畫獎。在此次獲獎作品中,不難看出傳統媒體在報導突發性新聞時整合網路及社交媒體發揮的作用,呈現出新媒體在新聞報導中日益重要的地位。
網路媒體《赫芬頓郵報》世界新聞頁面網路媒體《赫芬頓郵報》世界新聞頁面
據報導,高級軍事記者大衛·伍德(David Wood)在8個月裡,對重傷過後從伊拉克及阿富汗戰場歸來的美國退伍軍人與他們的家庭生活進行了廣泛報導,這一名為“戰場之外(Beyond the Battlefield)”,含有10個部分的系列報導發表在《赫芬頓郵報》上,獲得了普利茲國內報導獎。該網站創辦者阿里安娜·赫芬頓(Arianna Huffington)稱,這是《赫芬頓郵報》首次向普利茲委員會提交作品,也是每日更新的網路新聞媒體首次獲普利茲獎,報導稱,這可謂網路媒體獲普利茲委員會認可的一個里程碑。

營收情況

《赫芬頓郵報》早在2010年就實現了盈利,當時的年度盈利為3500萬美元。2011年,《赫芬頓郵報》每月獨立用戶訪問量突破2500萬,超過了《紐約時報》網站。根據comScore的數據,過去(2011~2012)兩年中,《赫芬頓郵報》的每月獨立用戶訪問量已上升至4500萬,而2012年下半年平均每月增長率都達到22%。AOL在首頁上提供了《赫芬頓郵報》的許多連結,這給該網站帶來了巨大的流量。
作為AOL最重要的媒體資產之一,《赫芬頓郵報》主要依靠廣告獲得收入。不過作為新媒體網站,《赫芬頓郵報》的廣告收入還難比傳統媒體。2010年,《赫芬頓郵報》的每讀者每年營收僅略高於1美元。作為對比,有線電視和印刷版雜誌每年每用戶營收均達到數百美元,並在此基礎上獲得上億美元的廣告收入。當然這樣的對比並不一定貼切,因為紙媒和有線電視的運營成本比網站更高。

《赫芬頓郵報》也在開拓新的收入來源,例如企業贊助。廠商在贊助《赫芬頓郵報》時很大程度上看重赫芬頓本人的影響力。例如,卡迪拉克全球廣告主管克雷格·比爾利(Craig Bierley)指出,作為一名意見領袖,赫芬頓符合行銷需求。卡迪拉克目前是《赫芬頓郵報》線上視頻網路的主要贊助者之一。比爾利認為,赫芬頓代表了卡迪拉克希望覆蓋的廣告客群,即富裕、受過良好教育、對信息有需求的人群。除卡迪拉克之外,《赫芬頓郵報》其他的贊助者還包括凱悅酒店、HBO電視頻道和《經濟學人》雜誌。

共有媒體

共有媒體的概念是學者胡泳對當前網路新媒體特徵的概括:即各種基於數位技術、集製作者∕銷售者/消費者於一體,消解了傳統的信息中介的媒體系統。共有媒體以高度發達的網際網路多媒體技術為基礎,通過超文本、多媒體和互動性等技術使客群能夠參與公共領域的個人表達與公共討論。通過共有媒體,大眾可以參與發掘新聞,形成輿論的合力,從而一掃傳統媒體常有的信息壟斷、單向傳播的弊端。
赫芬頓郵報的共有媒體特性主要體現在“分散式”的新聞發掘方式和以WEB2.0為基礎的社區交流模式。
(一)赫芬頓郵報發起的Off the Bus項目從2007年7月開始,赫芬頓郵報啟動了名為“Off The Bus”的公民新聞項目(以下簡稱OTB),在普通民眾中間大量招募志願者共同參與總統大選的報導。其基本形式是:OTB網站將採訪需要提出的問題、需採集的信息等類目預先設計成表格分發給參與的志願者,他們完成採訪後將填好的表格信息發回網站,由編輯根據其內容編髮成新聞訊息或存入資料庫。這種“分散式”新聞報導方式的優勢是由於參與者眾多,能以群體力量完成時間、空間跨度大的事件的跟蹤採訪和報導,並且能喚起普通民眾對公共事務的興趣,並從中發掘出內容鮮活、能產生重大影響的新聞。
在OTB項目中就湧現出了梅希爾·福勒(Mayhill Fowler)這樣一夜聞名的草根部落格記者。這位61歲的業餘新聞愛好者是最早參與OTB項目的三百餘名志願者之一,她先後發掘報導了歐巴馬在黨內初選期間貶低賓夕法尼亞州工人階層選民的言論、前總統柯林頓為妻子希拉蕊拉票時,對曾在文章中批評過他的某位記者進行了言辭粗魯的反擊。這兩則獨家新聞都引起了軒然大波,歐巴馬和柯林頓都不得不為其不當言論而公開道歉。前者更導致了歐巴馬在賓州本就不利的初選形勢雪上加霜,並最終在該州敗選。梅希爾的成功激起了普通民眾參與OTB項目的熱情,至2008年7月,參加OTB項目的公民記者數量從最初的300人發展到了7500人。
(二)赫芬頓郵報的社會化新聞交流模式赫芬頓郵報的社會化新聞交流模式主要體現在:建立新型的網路社會化新聞過濾機制並激活、推動網際網路上理性的公共討論。
從2009年8月開始,赫芬頓郵報與著名社交網站Facebook合作推出一個社會化新聞新版塊“HuffPost Social News”,用戶可以在該區域看到自己的Facebook好友正在閱讀的內容,也可以將感興趣的內容直接發到自己的Facebook賬號推薦給好友,由此形成一種信息篩選模式:將海量的新聞過濾成用戶及其好友關注的部分,由用戶決定需要了解的內容,並形成一定範圍社群傳播。通過社會化新聞服務項目,赫芬頓郵報網站的訪問量上升了48%,達350萬次;網站個體用戶達到947萬。
同時,赫芬頓郵報利用網站已發展成熟的部落格圈,通過社群傳播和部落格評論等功能來促發、引導對於公共事件信息的交流與評論。網站編輯的角色則由傳播內容的“把關人”轉變為網上社區的“調節者”,以活化、引導公共討論為其主要職能,鼓勵網民各抒已見,對各類公共議題進行討論、批評、質疑。例如其名為”BEARING WITNESS2.0”(見證2.0)的專題欄目,通過在全國各地方媒體中精選報導、在網民中徵集線索的方式,從民生的角度來觀察報導金融危機對普通民眾生活的影響、以及普通美國人如何度過時艱的經歷。
四、在爭議聲中發展的赫芬頓郵報作為新媒體崛起的典型代表,赫芬頓郵報在迅猛發展的同時,其發展模式仍有受質疑之處。赫芬頓郵報因為以超連結的方式來整合編輯其他傳媒網站的原創新聞而常常與其他傳媒機構產生著作權糾紛,其遭遇也反映出新媒體網站在發展中普遍面臨的尷尬局面。
其次,網站主要創始人阿麗安娜·哈芬頓認為赫芬頓郵報的媒體權威性來自於網站“未被金錢污染”的運營模式,即網站的新聞內容主要來自部落格群體的義務奉獻,由廣大客群根據興趣及關注度來決定頭版頭條。但在網際網路的信息海洋中,只有少數的媒體網站會被大量連結,因此,決定網站影響力的決定因素到底是其信息內容本身的價值還是媒體網站的傳播實力,尚有待觀察。
赫芬頓郵報的新聞傳播模式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注重為客群提供個性化服務,而由此導致客群主要是從個人訂製的網路視窗來獲得信息並觀察、了解世界,因此亦存在著群體去中心化,個體缺乏廣泛的群體認同,在參與公共交流時可能難以達成共識的危機。
五、結束語但無論如何,隨著網際網路作為信息交流媒介發展的日益成熟,人們期待著在這個平等、開放、能容納多元化思想的虛擬空間中得以實現德國著名學者哈貝馬斯提出的“公共領域”理念,在網際網路場域能形成進行理性對話、交往的公共空間。而赫芬頓郵報迄今為止所取得的成功,顯示了網際網路共有媒體在聚合公眾力量,營造積極、健康的網路公共領域方面所具有的強大和積極的潛能。

經營模式

《赫芬頓郵報》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基於其部落格網路。這些部落格隨後在讀者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力。從這種意義上來說,《赫芬頓郵報》就是一個線上內容平台,最初憑藉創始人赫芬頓在美國政治圈的背景吸引了一些知名撰稿人,並在建立規模優勢之後迅速發展壯大。
《赫芬頓郵報》似乎從來都不缺少高質量部落格撰稿人。有許多人曾譴責《赫芬頓郵報》不向部落格主付費,但赫芬頓曾於2010年表示,該網站擁有許多專業編輯,並有近4000名供稿者,覆蓋了政治、娛樂、學術和非盈利組織等許多領域。因此,不向部落格主付費並不會帶來問題。此外,《赫芬頓郵報》還提供了公民記者平台OffTheBus,幫助更多普通人發布新聞內容。簡單來說,《赫芬頓郵報》不像傳統媒體那樣依賴龐大的采編隊伍,而是依靠各行業專業人士的力量,向讀者提供更具專業性的評論和意見,從而抓住了讀者的眼球。
《赫芬頓郵報》的成功來自於對部落格這一媒體形式的巧妙運用,從而充分利用了許多免費而專業的資源。不過,許多這樣的資源具有排他性,這意味著市場上不可能出現多個《赫芬頓郵報》。

收購信息

據國外媒體報導,2011年3月,美國線上(American Online,簡稱AOL)宣布已經完成3.15億美元收購線上新聞與評論網站《赫芬頓郵報》的交易。AOL在2月份宣布了這項收購交易,通過業務轉型戰略改善公司狀況,即通過收購《赫芬頓郵報》轉變成一家新聞、娛樂和其他數字內容的頂級製造商。
AOL執行長提姆·阿姆斯特朗表示,交易完成後,公司可能會裁掉部分員工。AOL將《赫芬頓郵報》的內容業務部和本地業務部合併在一起,組成了新的赫芬頓郵報媒體集團業務部(Huffington Post Media Group)。
AOL還宣布了新業務部的一系列人事任命訊息,包括任命前雅虎員工麥可·卡德隆(Michael Calderone)為高級媒體記者、任命前《紐約時報》員工崔文理(Trymaine Lee)為高級記者、任命曾效力於《紐約每日新聞》(New York Daily News)的麥可·馬克奧利弗(Michael McAuliff)為高級議會記者、任命前《日報》(Daily)的員工約恩·沃德(Jon Ward)為高級政治記者。
在此之前,AOL已經宣布《赫芬頓郵報》的聯合創始人阿里安娜·赫芬頓(Arianna Huffington)將擔任赫芬頓郵報媒體集團的總裁和總編。AOL表示,赫芬頓郵報媒體集團將拓寬報導範圍,將政治、娛樂、健康、食品、育兒和個人理財等領域添加進來。上述人事任命只是該集團即將展開的一系列人事調整中的第一步行動。
除赫芬頓之外,《赫芬頓郵報》其他創始人同樣有著顯赫的履歷。例如,該網站的一名聯合創始人安德魯·布雷巴特(Andrew Breitbart)是美國知名新聞評論員,以及熱門新聞聚合服務的所有者。而另一名聯合創始人肯尼斯·萊爾(Kenneth Lerer)則是科技網站Betaworks和BuzzFeed的董事長。
除赫芬頓和一些核心撰稿人的專欄之外,《赫芬頓郵報》創建了龐大的部落格網路,這些部落格的主人包括美國的政治家、明星、學術大師和政策專家,他們就不同主題撰寫原創內容,並且一寫就是好幾年。《赫芬頓郵報》正是憑藉大量的原創內容積累起了聲譽。

發展

在網站創立1年多之後的2006年8月,《赫芬頓郵報》就獲得了日本軟銀資本的500萬美元投資。當時《赫芬頓郵報》已獲得了美國讀者的歡迎。通過這筆投資,《赫芬頓郵報》繼續招聘員工,以實現24小時不間斷地更新。該網站同時開始招聘內部通訊員,並建立一支多媒體團隊,製作視頻報導。
2008年11月,《赫芬頓郵報》又完成了一筆總額1500萬美元的融資,開始涉足美國各地的地方新聞市場。2008年,《赫芬頓郵報》推出了首個地方站“芝加哥赫芬頓郵報”。紐約、丹佛、洛杉磯、舊金山、底特律和邁阿密的地方站也於2009年至2011年陸續上線。
2011年2月7日,AOL宣布以3.1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赫芬頓郵報。作為交易的一部分,赫芬頓成為了AOL旗下赫芬頓郵報媒體集團的總裁,執掌AOL龐大的媒體業務。除《赫芬頓郵報》之外,該集團的其他網站還包括癮科技、TechCrunch和MapQuest等。
在被AOL收購之後,《赫芬頓郵報》開始了國際擴張,於2011年5月26日推出了首個國際版本“加拿大赫芬頓郵報”。目前,《赫芬頓郵報》已經涉足英國、法國、西班牙、德國和義大利等國家市場。

網站特色

《赫芬頓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是美國著名的新聞部落格網站,始創於2005年,提供原創報導和新聞聚合服務,著重於國內外時政新聞,每天的獨立訪問量達到2,500萬,是美國當前影響力最大的政治類部落格。
《赫芬頓郵報》打出了“第一份網際網路報紙”的口號,網站具有部落格自主性與媒體公共性,通過“分散式”新聞發掘方式和以WEB2.0為基礎的社會化新聞交流模式而獨樹一幟,以新銳的報導風格而引人注目。
作為美國當前影響力最大的政治類部落格,赫芬頓郵報融傳統部落格的內容自主性與網路新聞媒體的公共性於一體,以新銳的報導風格而引人注目。其挑選、呈現的信息類型清晰、主題突出,著重於國內外時政新聞,通過過濾分類來為讀者提供有價值的新聞信息。赫芬頓郵報主要以24小時新聞聚合發布、部落格新聞評論兩種方式來呈現、解讀新聞。在保持部落格傳統風格的同時,其篩選、傳播信息的方式具有鮮明的媒體特色。
24小時新聞聚合是赫芬頓郵報為客群提供新聞信息的主要方式。赫芬頓郵報既有網站專任記者及眾多自由部落格記者采寫的新聞,也提供其他媒體新聞信息的連結;其主頁版面簡潔、重點突出;主要有部落格新聞評論、每日新聞欄目以及廣告、娛樂新聞等三個欄目,讀者能迅速了解新聞的主要內容,並自主決定是否要深入閱讀,新聞在網頁的排列順序根據網民的點擊率而上下調整。從而形成了全天候“讀者自主頭版”的特徵。
網站初創時期,阿麗安娜·哈芬頓在網站初創時期有意識地邀請了一些美國文化界的著名人士,如曾獲普利茲獎的歷史學家小阿瑟·施萊辛格、名主播沃爾特·克朗凱特、著名記者諾曼·梅勒等人在網站開博,議題主要集中在國內外公共事務領域,如小布希的伊戰政策、總統選舉、金融危機等等,由此為其部落格網站的公共討論奠定了理性、深度且具有多元化聲音的基調。網站還注重汲取傳統媒體新聞價值觀的精粹來樹立自身作為公共媒體的權威性。按阿麗安娜·哈芬頓所言則是:“嘗試通過重新呈現新聞事件、議題以引領讀者擺脫傳統“左”或“右”的政治觀點局限去觀察、思考。”

成就榮譽

2012年美國新聞界最高獎項普利茲獎4月16日揭曉獲獎名單,著名網路媒體《赫芬頓郵報》首次獲得這一新聞獎殊榮。此外多以網路形式呈現的媒體《政客》(Politico)獲最佳政治漫畫獎。在此次獲獎作品中,不難看出傳統媒體在報導突發性新聞時整合網路及社交媒體發揮的作用,呈現出新媒體在新聞報導中日益重要的地位。
網路媒體《赫芬頓郵報》世界新聞頁面網路媒體《赫芬頓郵報》世界新聞頁面
據報導,高級軍事記者大衛·伍德(David Wood)在8個月裡,對重傷過後從伊拉克及阿富汗戰場歸來的美國退伍軍人與他們的家庭生活進行了廣泛報導,這一名為“戰場之外(Beyond the Battlefield)”,含有10個部分的系列報導發表在《赫芬頓郵報》上,獲得了普利茲國內報導獎。該網站創辦者阿里安娜·赫芬頓(Arianna Huffington)稱,這是《赫芬頓郵報》首次向普利茲委員會提交作品,也是每日更新的網路新聞媒體首次獲普利茲獎,報導稱,這可謂網路媒體獲普利茲委員會認可的一個里程碑。

營收情況

《赫芬頓郵報》早在2010年就實現了盈利,當時的年度盈利為3500萬美元。2011年,《赫芬頓郵報》每月獨立用戶訪問量突破2500萬,超過了《紐約時報》網站。根據comScore的數據,過去(2011~2012)兩年中,《赫芬頓郵報》的每月獨立用戶訪問量已上升至4500萬,而2012年下半年平均每月增長率都達到22%。AOL在首頁上提供了《赫芬頓郵報》的許多連結,這給該網站帶來了巨大的流量。
作為AOL最重要的媒體資產之一,《赫芬頓郵報》主要依靠廣告獲得收入。不過作為新媒體網站,《赫芬頓郵報》的廣告收入還難比傳統媒體。2010年,《赫芬頓郵報》的每讀者每年營收僅略高於1美元。作為對比,有線電視和印刷版雜誌每年每用戶營收均達到數百美元,並在此基礎上獲得上億美元的廣告收入。當然這樣的對比並不一定貼切,因為紙媒和有線電視的運營成本比網站更高。

《赫芬頓郵報》也在開拓新的收入來源,例如企業贊助。廠商在贊助《赫芬頓郵報》時很大程度上看重赫芬頓本人的影響力。例如,卡迪拉克全球廣告主管克雷格·比爾利(Craig Bierley)指出,作為一名意見領袖,赫芬頓符合行銷需求。卡迪拉克目前是《赫芬頓郵報》線上視頻網路的主要贊助者之一。比爾利認為,赫芬頓代表了卡迪拉克希望覆蓋的廣告客群,即富裕、受過良好教育、對信息有需求的人群。除卡迪拉克之外,《赫芬頓郵報》其他的贊助者還包括凱悅酒店、HBO電視頻道和《經濟學人》雜誌。

共有媒體

共有媒體的概念是學者胡泳對當前網路新媒體特徵的概括:即各種基於數位技術、集製作者∕銷售者/消費者於一體,消解了傳統的信息中介的媒體系統。共有媒體以高度發達的網際網路多媒體技術為基礎,通過超文本、多媒體和互動性等技術使客群能夠參與公共領域的個人表達與公共討論。通過共有媒體,大眾可以參與發掘新聞,形成輿論的合力,從而一掃傳統媒體常有的信息壟斷、單向傳播的弊端。
赫芬頓郵報的共有媒體特性主要體現在“分散式”的新聞發掘方式和以WEB2.0為基礎的社區交流模式。
(一)赫芬頓郵報發起的Off the Bus項目從2007年7月開始,赫芬頓郵報啟動了名為“Off The Bus”的公民新聞項目(以下簡稱OTB),在普通民眾中間大量招募志願者共同參與總統大選的報導。其基本形式是:OTB網站將採訪需要提出的問題、需採集的信息等類目預先設計成表格分發給參與的志願者,他們完成採訪後將填好的表格信息發回網站,由編輯根據其內容編髮成新聞訊息或存入資料庫。這種“分散式”新聞報導方式的優勢是由於參與者眾多,能以群體力量完成時間、空間跨度大的事件的跟蹤採訪和報導,並且能喚起普通民眾對公共事務的興趣,並從中發掘出內容鮮活、能產生重大影響的新聞。
在OTB項目中就湧現出了梅希爾·福勒(Mayhill Fowler)這樣一夜聞名的草根部落格記者。這位61歲的業餘新聞愛好者是最早參與OTB項目的三百餘名志願者之一,她先後發掘報導了歐巴馬在黨內初選期間貶低賓夕法尼亞州工人階層選民的言論、前總統柯林頓為妻子希拉蕊拉票時,對曾在文章中批評過他的某位記者進行了言辭粗魯的反擊。這兩則獨家新聞都引起了軒然大波,歐巴馬和柯林頓都不得不為其不當言論而公開道歉。前者更導致了歐巴馬在賓州本就不利的初選形勢雪上加霜,並最終在該州敗選。梅希爾的成功激起了普通民眾參與OTB項目的熱情,至2008年7月,參加OTB項目的公民記者數量從最初的300人發展到了7500人。
(二)赫芬頓郵報的社會化新聞交流模式赫芬頓郵報的社會化新聞交流模式主要體現在:建立新型的網路社會化新聞過濾機制並激活、推動網際網路上理性的公共討論。
從2009年8月開始,赫芬頓郵報與著名社交網站Facebook合作推出一個社會化新聞新版塊“HuffPost Social News”,用戶可以在該區域看到自己的Facebook好友正在閱讀的內容,也可以將感興趣的內容直接發到自己的Facebook賬號推薦給好友,由此形成一種信息篩選模式:將海量的新聞過濾成用戶及其好友關注的部分,由用戶決定需要了解的內容,並形成一定範圍社群傳播。通過社會化新聞服務項目,赫芬頓郵報網站的訪問量上升了48%,達350萬次;網站個體用戶達到947萬。
同時,赫芬頓郵報利用網站已發展成熟的部落格圈,通過社群傳播和部落格評論等功能來促發、引導對於公共事件信息的交流與評論。網站編輯的角色則由傳播內容的“把關人”轉變為網上社區的“調節者”,以活化、引導公共討論為其主要職能,鼓勵網民各抒已見,對各類公共議題進行討論、批評、質疑。例如其名為”BEARING WITNESS2.0”(見證2.0)的專題欄目,通過在全國各地方媒體中精選報導、在網民中徵集線索的方式,從民生的角度來觀察報導金融危機對普通民眾生活的影響、以及普通美國人如何度過時艱的經歷。
四、在爭議聲中發展的赫芬頓郵報作為新媒體崛起的典型代表,赫芬頓郵報在迅猛發展的同時,其發展模式仍有受質疑之處。赫芬頓郵報因為以超連結的方式來整合編輯其他傳媒網站的原創新聞而常常與其他傳媒機構產生著作權糾紛,其遭遇也反映出新媒體網站在發展中普遍面臨的尷尬局面。
其次,網站主要創始人阿麗安娜·哈芬頓認為赫芬頓郵報的媒體權威性來自於網站“未被金錢污染”的運營模式,即網站的新聞內容主要來自部落格群體的義務奉獻,由廣大客群根據興趣及關注度來決定頭版頭條。但在網際網路的信息海洋中,只有少數的媒體網站會被大量連結,因此,決定網站影響力的決定因素到底是其信息內容本身的價值還是媒體網站的傳播實力,尚有待觀察。
赫芬頓郵報的新聞傳播模式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注重為客群提供個性化服務,而由此導致客群主要是從個人訂製的網路視窗來獲得信息並觀察、了解世界,因此亦存在著群體去中心化,個體缺乏廣泛的群體認同,在參與公共交流時可能難以達成共識的危機。
五、結束語但無論如何,隨著網際網路作為信息交流媒介發展的日益成熟,人們期待著在這個平等、開放、能容納多元化思想的虛擬空間中得以實現德國著名學者哈貝馬斯提出的“公共領域”理念,在網際網路場域能形成進行理性對話、交往的公共空間。而赫芬頓郵報迄今為止所取得的成功,顯示了網際網路共有媒體在聚合公眾力量,營造積極、健康的網路公共領域方面所具有的強大和積極的潛能。

經營模式

《赫芬頓郵報》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基於其部落格網路。這些部落格隨後在讀者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力。從這種意義上來說,《赫芬頓郵報》就是一個線上內容平台,最初憑藉創始人赫芬頓在美國政治圈的背景吸引了一些知名撰稿人,並在建立規模優勢之後迅速發展壯大。
《赫芬頓郵報》似乎從來都不缺少高質量部落格撰稿人。有許多人曾譴責《赫芬頓郵報》不向部落格主付費,但赫芬頓曾於2010年表示,該網站擁有許多專業編輯,並有近4000名供稿者,覆蓋了政治、娛樂、學術和非盈利組織等許多領域。因此,不向部落格主付費並不會帶來問題。此外,《赫芬頓郵報》還提供了公民記者平台OffTheBus,幫助更多普通人發布新聞內容。簡單來說,《赫芬頓郵報》不像傳統媒體那樣依賴龐大的采編隊伍,而是依靠各行業專業人士的力量,向讀者提供更具專業性的評論和意見,從而抓住了讀者的眼球。
《赫芬頓郵報》的成功來自於對部落格這一媒體形式的巧妙運用,從而充分利用了許多免費而專業的資源。不過,許多這樣的資源具有排他性,這意味著市場上不可能出現多個《赫芬頓郵報》。

收購信息

據國外媒體報導,2011年3月,美國線上(American Online,簡稱AOL)宣布已經完成3.15億美元收購線上新聞與評論網站《赫芬頓郵報》的交易。AOL在2月份宣布了這項收購交易,通過業務轉型戰略改善公司狀況,即通過收購《赫芬頓郵報》轉變成一家新聞、娛樂和其他數字內容的頂級製造商。
AOL執行長提姆·阿姆斯特朗表示,交易完成後,公司可能會裁掉部分員工。AOL將《赫芬頓郵報》的內容業務部和本地業務部合併在一起,組成了新的赫芬頓郵報媒體集團業務部(Huffington Post Media Group)。
AOL還宣布了新業務部的一系列人事任命訊息,包括任命前雅虎員工麥可·卡德隆(Michael Calderone)為高級媒體記者、任命前《紐約時報》員工崔文理(Trymaine Lee)為高級記者、任命曾效力於《紐約每日新聞》(New York Daily News)的麥可·馬克奧利弗(Michael McAuliff)為高級議會記者、任命前《日報》(Daily)的員工約恩·沃德(Jon Ward)為高級政治記者。
在此之前,AOL已經宣布《赫芬頓郵報》的聯合創始人阿里安娜·赫芬頓(Arianna Huffington)將擔任赫芬頓郵報媒體集團的總裁和總編。AOL表示,赫芬頓郵報媒體集團將拓寬報導範圍,將政治、娛樂、健康、食品、育兒和個人理財等領域添加進來。上述人事任命只是該集團即將展開的一系列人事調整中的第一步行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