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衡》中的物理知識

《論衡》中的物理知識

《論衡》中的物理知識,《論衡》是王充的一部重要著作(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論衡》中的物理知識
  • 作者:王充
王充,字仲任,會稽上虞(今浙江省上虞縣)人,中國東漢著名的唯物主義思想家。他充分地運用漢代自然科學知識,批駁了當時風行的種種唯心主義思想。在論證中間,他細緻地觀察記述了許多物理現象,並對它們作了思辨性的解釋:王充在《論衡》卷二《率性篇》中寫道:“陽燧取火於天,……消煉五石,鑄以為器,磨礪生光,仰以向日,則火來至。”有人認為,這可能是中國典籍中第一次對玻璃透鏡取火的描述。又云:“今妄以刀劍之鉤月,摩拭朗白,仰以向日,亦得火焉。夫鉤月非陽燧也,所以耐取火者,摩拭之所致也。”實際上,這大概就是金屬凹面鏡向日取火。《論衡》對中國古老的磁性指南器即司南作了最早的明確記述,為今天考證司南的形狀、結構和指向提供了可靠的文字根據(見指南針)。它還記述了靜電和磁石的吸收現象。王充在卷六《雷虛篇》中駁斥雷電為“天怒”說時,指出雷電為陰陽之氣“相校軫分裂”的結果,否認神的存在。他不僅敘述一年四季雷電頻數不同,而且還從五個方面驗證他自己關於“雷者火也”的斷言:“以人中雷而死,即詢其身,中頭則鬚髮燒焦,中身則皮膚灼燌,臨其屍上聞火氣,一驗也。道術之家,以為雷燒石色赤,投於井中,石焦井寒,激聲大鳴。若雷之狀,二驗也。人傷於寒,寒氣人腹,腹中素溫,溫寒分爭,激氣雷鳴,三驗也。當雷之時,電光時見,大若火之耀,四驗也。當雷之擊,時或燔人室屋及地草木,五驗也。”五驗中,第三驗是當時乃至今日的中醫的說法,它們都是以已知的簡單自然現象解釋未知的自然奧秘的邏輯證明。《論衡》記述了雲雨和氣溫之間的關係。卷五《感虛篇》:“夫雲氣出於丘山,降散則為雨矣。”“夏日則雨水,冬日天寒則雨凝而為雪。”又卷十一《說日篇》:“雲霧,雨之徵也,夏則為露,冬則為霜,溫則為雨,寒則為雪。”在聲學知識方面,卷二十《論死篇》:“生人所以言語吁呼者,氣括口喉之中,動搖其舌,張歙其口,故能成言。譬如吹簫笙,……,簫笙之管,猶人之口喉也,手弄其孔,猶人之動舌也。”解釋了發音的道理:約束在口腔中的氣,由於口和舌的活動而振動發聲,吹簫笙成音,同樣是約束在管中的氣振動而形成的。卷十五《變動篇》:“天且雨,……,琴弦緩。”就是說將要下雨,琴弦的發音就降低了。現在知道這是因為下雨空氣濕度大,弦線張力變小,音調因而降低。《論衡》中還正確地闡述了潮汐與月亮盈虧的關係。卷四《書虛篇》:“濤之起也,與月盛衰,大小,滿損不齊同。”此外該書中還有不少關於力學知識的記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