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佛教經典。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另稱《雜華經》。華嚴宗據以立宗的重要經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華嚴經
- 別名:《雜華經》
- 全名:大方廣佛華嚴經
華嚴經,佛教經典。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另稱《雜華經》。華嚴宗據以立宗的重要經典。
梁譯《攝大乘論釋》卷十五亦稱,《華嚴經》有百千偈,故稱百千經,百千即十萬之意。漢譯版本 漢譯《華嚴經》有下列三種:(一)六十華嚴。凡六十卷。東晉佛馱跋陀羅譯。又稱舊華嚴、晉經。收於大正藏第九冊。總成七處,八會...
《普超血書《華嚴經》跋》是康有為所著作品,出自於《康有為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作品原文 康有為 吾以光緒己丑光緒十五年游廬山,宿海會寺。時寺主至善禪師,高行耆年,與吾契合,率其徒來見。普超和尚在眾中,未之異也...
五代·《華嚴經》石刻,1924年雷峰塔倒,石刻《華嚴經》一併遭劫,碎成千百數塊。篆刻家童大年收得若干,拓裱成冊。文物特徵 雷峰塔落成之初,塔壁八面圍砌《華嚴經》等石刻,供佛教信徒瞻仰、念誦。雷峰塔遺址出土的石刻佛經復原完整的...
張即之書《華嚴經》冊是南宋的文物,現存於安徽博物院。文物特徵 學顏真卿而參以歐陽詢、褚遂良體勢筆法,清勁絕人。特擅大字,晚年益放。或謂度宗鹹淳年間八十餘歲尚在。此冊為其所書《華嚴經》殘片,經改裝成冊。無款。鈐有梁...
經折裝。白綿紙。瓷青紙封套,彩色絛帶封扎。墨書。楷書。朱絲欄。前後筆跡有異,似不出於一人之手。金書經名。金繪工整的團花。經文為《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後附賢劫千佛贊、釋迦如來贊、觀世音菩薩贊、慈氏菩薩贊、住...
《華嚴經》中記載白敘:「善財」童子為尊上 文殊菩薩 曾住過的福城中長者五百童子之一。出生時,家中自然湧現許多珍奇財寶,因而取名為「善財」。不過「善財」童子卻看破紅塵,視財產如糞土,發誓修行成就道業。尊上 文殊菩薩 某次...
《大藏聖教法寶標目》將新譯《華嚴經》九會說法分為四分,即:(一)舉果勸樂生信分,略稱信分。(二)修因契果生解分,略稱解分。(三)托法進修成行分,略稱行分。(四)依人證入成德分,略稱證分。解釋 蓋舉揚如來依正二報難...
《華嚴經》把普賢和文殊同作為佛的脅侍。"甫雲技巧歡群目,經貝周遭見化城。大孝不移神所與,笙鐘鱗甲四時鳴。寶頂趙智宗刻石追孝心可取焉,以成絕句,立諸山阿,笙鐘鱗甲事,見坡詩,謂為神功阿護之意也。朝散郎知昌州軍州...
用三寶說明三聖關係:“《華嚴經》三寶者,佛為佛寶,文殊為法寶,普賢為僧寶。是古今佛之舊法故,若合即一切皆同,為本如是故。”“此中佛法僧者,以毗盧遮那為佛寶,文殊師利為法寶,以普賢行為僧寶,總攝三乘、人、天、六道...
《華嚴經》、《法華經》、《楞嚴經》。三大咒和十小咒 佛門主要以三大咒和十小咒為主。三大咒:《楞嚴咒》、《大悲咒》、《尊勝咒》十小咒:《如意寶輪王陀羅尼》、《消災吉祥神咒》、《功德寶山神咒》、《準提神咒》、《聖無量壽...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原文應是: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這裡用菩提代指了如來。出自《華嚴經》。》出處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原文應是: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這裡用菩提代指了如來。出自《華嚴經》。
辯才無礙,漢語成語,拼音是biàn cái wú ài,意思是本是佛教用語,指菩薩為人說法,義理通達,言辭流利,後泛指口才好,能辯論。出自《華嚴經》。釋義 本是佛教用語,指菩薩為人說法,義理通達,言辭流利,後泛指口才好,能辯論。出...
法藏 (643--712),唐代僧人。華嚴宗實際開創者,宗內稱為三祖。本康居國人,其祖父僑居長安,以康為姓。17歲入太白山求法。後去雲華寺師事智儼,聽講《華嚴經》,得其嫡傳。高宗鹹亨元年(670),榮國夫人楊氏死,武后施宅為...
如《華嚴經》說:“佛土生五色莖,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又《梵網經》卷上謂:盧舍那佛坐千葉大蓮花中,化出千尊釋迦佛,各居千葉世界中,其中每一葉世界的釋迦佛,又化出百億釋迦佛,坐菩擔樹。生俗語花花世界源於此。花...
又稱華嚴宗,此宗傳承為杜順一智儼一法藏一澄觀一宗密。該宗推杜順為初祖,實際創始人為法藏。杜順原名法順。雍州萬年(今陝西臨潼西北)人,先學禪法,後住終南山宣揚《華嚴經》。智儼天水(今屬甘肅)人。師事杜順。受具足戒...
例如《華嚴經》雖是最初成道所說,以屬中道教,故攝於第三時;《遺教經》雖是涅盤時所說,因屬有教,故攝於初時。此因佛之說教橫被上中下三品之故。印度智光論師 即依《般若經》、《中論》將佛陀一代教法分判為‘初時心境...
再次,於經教中,像本經這樣圓攝禪淨密律、顯密性相諸法者,實不多見,其中以《華嚴經》最為明顯;不過《華嚴經》雖圓攝顯密性相諸法,但較偏於理,至於本經,則不但圓攝顯密一切諸法,且理事均等。又次,本經圓攝顯密性相諸...
十四等,是教義名數。指善財童子與諸佛菩薩在十四個方面平等,沒有差別。據唐譯《華嚴經》卷八○,善財童子於普賢菩薩處“入法界”,有十四等:(1)“普賢等”,指具足普賢行法;(2)“諸佛等”,指成就佛果;(3)“一身充滿一切...
”本論歷代經錄均未著錄,歷代大藏經亦未收錄,僅存於敦煌遺書中。若干卷子題署“馬鳴菩薩造”,但頗可疑。本論以《大乘起信論》為基礎並吸收《華嚴經》及法相唯識宗思想編纂而成。約出現於中唐以後,對研究《起信論》及其系統的思想...
《唐韻》古厚切《集韻》《韻會》《正韻》舉後切,𠀤音苟。塵滓也。《左傳·宣十五年》國君含垢,天之道也。《韓非子·大體篇》不洗垢,而察難知。《莊子·大宗師》仿偟乎塵垢之外。又國名。《華嚴經》國名無垢,琉璃為地。又...
華嚴經 佛教經典。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另稱《雜華經》。學術界一般認為,《華嚴經》的編集,經歷了很長的時間,大約在公元2~4世紀中葉之間,最早流傳於南印度,以後傳播到西北印度和中印度。有人認為,在梵本《樹嚴經》及《...
(2)普賢表所起萬行,一切經中,皆說普賢行願。文殊表能起之解。故彌勒對善財說:‘汝先得見諸善知識,聞菩薩行,入解脫門,皆文殊之力也。’(3)普賢表證空出纏法界,《華嚴經》說:身相如虛空故,善財見之,即得智波羅密...
揚州有二十四處叢林寺院,以天寧寺為首剎,天寧寺原為東晉時代的謝公祠,佛陀跋陀羅曾在此處譯六十《華嚴經》,為歷史名剎。光緒三十二年(一九○六年),文希和尚開風氣之先,在天寧寺開辦僧侶學堂,全名是「揚州天寧寺僧普通學堂」,...
《華嚴經》我們雖然還沒有講完,大家也聽了不算少。《華嚴經》上“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啊!“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他懂得嗎?本願念佛是一即一切,所以它的功德殊勝;絕對不是說只依第十八願,其他四十七願不要了...
宋代畫家張勝溫作《法界源流圖》,畫了其中的六位(缺摩那斯龍王和優缽羅龍王)。這六位龍王都是人間王者的形狀,穿袍蹬靴,攜侍帶眷,襯以天雲海水。唐代翻譯的《華嚴經》中,龍王增至十位,名稱也不同於上述八位。他們是:一...
在《佛說灌頂王喻經》中講了這么一個例子:有三剎帝利王。於三時中。在於某方。受王灌頂。也就是王權更替的時候,行灌頂禮,進行權力的傳遞。從這裡我們知道灌頂,通俗的講就是一種儀式,一種權力,職位交接的儀式。《華嚴經》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