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經(唐代陸羽創作茶學專著)

茶經(唐代陸羽創作茶學專著)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7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茶經》是唐代陸羽創作的茶學專著,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專著,被譽為茶葉百科全書。

《茶經》全書分為上中下3卷,共10章節,具體來說,上卷三節分為“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中卷一節,為“四之器”。下卷六節,分別為“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茶經》系統地總結了唐代中期以前茶葉發展、生產、加工、品飲等方面的情形,並深入發掘飲茶的文化內涵,從而將飲茶從日常生活習慣提升到了藝術和審美的層次。

《茶經》是中國也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茶的學術著作。在書中,陸羽還設計和製造了一套專用於烹茶和飲茶的茶具。《茶經》出現後推動了茶道的盛行,並影響到其後政治、經濟、文化與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世界三大茶書之一。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茶經
  • 外文名:The Classic of Tea
  • 作品別名:茶論
  • 作者:陸羽
  • 創作年代:唐代
  • 文學體裁雜記
  • 字數:7000
  • 類別:茶學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創作過程,成書時間,作品鑑賞,作品思想,藝術特點,後世影響,中國影響,國際影響,作品評價,版本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全書總計三卷,分十類: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一之源,主要介紹中國的主要產茶地及土壤、氣候等生長環境和茶的性能、功用。二之具,介紹製作和加工茶葉的工具。三之造,講茶的製作過程。四之器,介紹煮茶、飲茶器皿。五之煮,講煮茶的過程、技藝。六之飲,講飲茶的方法和茶品鑑賞。七之事,講中國飲茶的歷史。八之出,詳記當時產茶勝地,記載了全國四十餘州的產茶情況,並品評其高下位次。九之略,講飲茶器具何種情況應十分完備,何種情況應省略何種。十之圖,則主張把上述各項內容用圖繪成畫幅,張掛在店旁牆壁上,使茶人對茶的本源、制茶工具、茶的採制、烹飲器具、煮茶方法、茶的飲用、歷代茶事、茶葉產地、茶具省用等看在眼裡,品茶之味,明茶之理,神爽目悅。

作品目錄

上卷
中卷
下卷
一之源
二之具
三之造
四之器
五之煮
六之飲
七之事
八之出
九之略
十之圖

創作背景

創作過程

陸羽生性好茶,自小對茶葉有濃厚的興趣。在竟陵寺時因智積禪師有茶癖,陸羽常為他煮茶,並從禪師那兒學會了種茶、制茶和飲茶的各種技藝。隱居浙江時他實際上便開始了鑽研茶事的活動,他常常遠遊各地,到過產茶的32個州、郡,詳細考察茶的生產情況。“採茶非采菉,遠遠上層壓。”“舊知山寺路,耐宿野人家。”這些詩句生動地描寫了他在考察中的艱辛。陸羽就這樣憑著毅力和勇氣,克服了重重困難和危險,積累了大量的資料,為他撰寫《茶經》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陸羽來到信州廣教寺寓居以後,他研習茶事的活動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他在此山種茶(後山稱茶山,寺改名茶山寺,位於今上饒市區北三里),在山上建山舍,山舍四周植茶數畝,不辭辛勞地精心培育和製作。為能準確地品出茶味,他又在宅旁開鑿了一眼山泉,“其水似井而傍山,色白味甘,是為乳泉,土色赤,又名胭脂井”,時人品為“天下第四泉”。他又在井上建觀泉亭以備暇時汲泉煮茶,品茗著書。
由於上饒的種茶實踐,陸羽對茶葉的種植、製作及烹飲等方面有了充分的體驗,他的《茶經》創作至此已初具規模。為了進一步體驗天下名泉與茶葉烹煮的關係,此後,他又到余千縣城的東河西坡,在此鑿井為灶,取越溪水煮茶。又到江西星子觀音橋東,取招隱泉之水烹茶。不久他找到了廬山康王谷,見一飛瀑破空而下,紛紛揚揚,散落成數十百縷,恰似珠簾,高掛山巔,名之谷簾泉。他高興極了,即取此泉煮茶細品,香氣格外清高,味亦格外淳厚,皆在別泉之上,欣然定為“第一泉”。經數年察訪名泉和辨味品茶,他的品茶體驗有了突破性的進展,《茶經》的撰寫終於完成。

成書時間

關於《茶經》的成書時間,學界素有爭論,大致有四種說法。第一說公元761年,這一年陸羽上元辛丑作《陸文學自傳》,其中提到“茶經三卷”。第二說是公元764年,因為《茶經》中提到陸羽自製風爐,其足銘文有“聖唐滅胡明年鑄”,因此有人認為《茶經》最早成書於同年。第三說是公元775年。年代推斷依據源自唐代筆記《封氏聞見記》中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遇陸羽著《茶經》一事之記載。第四說是公元780年,認為《茶經》最終刊刻付梓成書應是在公元780年前後。

作品鑑賞

作品思想

精行儉德
陸羽說茶最適宜“精行儉德”的人飲用,就是說喝茶的人必須是精神專一的人,至少喝茶的時候要靜心,做事也應該有這樣態度,是一個認真的人。第二個,喝茶的人是比較自律的,不會給別人增加麻煩,踐行自律。第三個方面,喝茶人的品德應該是簡樸的,而不是追求奢華的,非常低調,內斂謙遜,這樣的人最配喝茶,最適合喝茶。第四個方面是淡泊名利,能夠守住自己的操行。所以《茶經》出現了第一次關於茶道精神的四個關鍵字:精行儉德,可以理解為:精為精誠專一,行為踐行自律,儉為品性儉樸,德為淡泊守德。
陸羽認為:要喝到好茶,就要花足夠的心思,茶的時令、造法一旦有所誤差,喝起來不僅不能提升人的精神,反而會喝出病來,受其累其害,最終失茶。對茶的追求不能南轅北轍,因為茶需要人賦予它新的生命與價值,為此,人也要有足夠虔誠的態度。
修身養性
陸羽所主張的茶道是功效性、修養性的茶道,就是飲茶有利於強身健體,有利於陶冶情操,其目的是追求正身,這可從《茶經》中知之。《茶經》開宗明義講的就是茶的功效:“茶之為用,味至寒,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支煩、百節不舒,聊四五,與醒胡、甘露抗衡也。”在《七之事》一章所列舉的四十七個事例中,記載茶可以強身健體的例子有十六個之多。這就說明,陸羽強調茶的功效性是倡導飲茶的根本、是承載茶道的基礎。因此,陸羽茶道的核心是注重修養性,有很強的社會責任感。
自然思想
經過《茶經》的描述,從茶的實物到器皿,再到水的選擇,以及各地風俗的呈現,茶的華夏版圖也變得清晰可見,到最後形成的是茶的圖騰與儀式,《茶經》所要表達的意圖也十分明了:人要把自己的精神融合在格物運化之中,只有與自然渾為一體,才能再回到自然。

藝術特點

《茶經》語言具有濃郁的色彩美。作者除了直接採用準確的顏色詞來描述茶色之外,還採用了一系列暗含色彩意義的語詞,將茶的各種色澤通過隱喻的語言形式表現出來。《茶經·五之煮》中有一段關於茶湯精華“沫餑”的描寫:“華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餑,細輕者曰花,如棗花漂漂然於環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雲鱗然。其沫者,若綠錢浮於水渭,又如菊英墮於鐏俎之中。餑者以滓煮之。及沸則重華累沫,皤皤然若積雪耳。”
《茶經》通過對具體物象的描寫將茶葉品鑑行為上升到更高的審美境界。恰當生動的具象引領讀者進入想像空間,形成無限美的意象。《茶經·五之煮》:“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緣邊如湧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作者用“魚目”“湧泉”“騰波鼓浪”三個具體的物象描繪了煮茶時沸騰的不同狀態:開始沸騰時是如同魚眼般小小的氣泡,開合之間發出微微的聲響;接著煮,鍋邊冒出像湧泉一樣的水泡,有咕嚕之聲;再煮,沸騰的水像翻騰的波浪,聲音又大又急。文本雖然不是寫聲音,但形象生動的具體物象描寫仿佛使人感受到煮茶之時水沸騰的樣子,聲音由微弱變得強烈,煮茶狀態呈現出由靜到動的美感。
《茶經》語言的形式美體現在兩方面,一是用詞簡潔乾淨,言簡意賅。二是大量運用對比、比喻、排比等修辭方式。這些修辭方式的使用不僅將茶葉品評的標準、技藝生動地描述出來,更使文章具有一種行文結構上整齊劃一的美感,呈現出內在和諧的行文氣韻。

後世影響

中國影響

《茶經》的問世對促進唐代及後世茶業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作為茶葉的開山之作,後世文人“大都以《茶經》為經”著書立說。
《茶經》系統地總結了當時的茶葉採制和飲用經驗,全面論述了有關茶葉起源、生產、飲用等各方面的問題,傳播了茶業科學知識,促進了茶葉生產的發展,開中國茶藝的先河。且《茶經》是中國古代最完備的茶書,除茶法外,凡與茶有關的各種內容,都有敘述。以後茶書皆本於此。
自陸羽著《茶經》之後,茶葉專著陸續問世,進一步推動了中國茶事的發展。代表作品有宋代蔡襄的《茶錄》、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明代錢椿年撰、顧元慶校《茶譜》、張源的《茶錄》,清代劉源長《茶史》等。
陸羽的《茶經》是一部開創之書,《茶經》因此成為中國第一部系統總結唐代及唐代以前有關茶事的綜合性茶學著作,而且是最早、最全和最完整的。

國際影響

截止2021年4月,《茶經》的譯本,除英語、法語之外,還有義大利語、捷克語、匈牙利語、烏克蘭語、日語、韓國語、越南語等譯本。據相關新聞報導,《茶經》應該還有俄語、德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葡萄牙語等譯本,累計譯本應該至少在13種以上。不少國外讀者以茶或者《茶經》作為切入點逐步了解中國文化和歷史。

作品評價

明代朱權《茶譜》:“惟陸羽得品茶之妙,著《茶經》三篇。”
茶經(唐代陸羽創作茶學專著)
茶經 宋刻百川學海本
唐代皮日休《茶中雜詠序》:“季疵之始為《經》三卷,繇是分其源,制其具,教其造,設其器,命其煮,俾飲之者,除痟而去癘,雖疾醫之,不若也。其為利也,於人豈小哉!”宋代歐陽修、宋祁《新唐書》中《陸羽傳》中說“羽嗜茶,著經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備,天下益知飲茶矣。”郝遐齡《茶說》認為“茶見於《食經》《食志》《爾雅》諸書,至陸羽始專以經名之。……嗣是而茶之品益貴,功益大,用益廣焉!”
宋代陳師道《茶經序》:“書之所載,猶其粗也。夫茶之為藝下矣,至其精微,書有不盡,況天下之至理欲求之文字紙墨之間,其有得乎?”意指《茶經》所寫只是表面東西,隱藏在內的細微、精微的道理未能全部表達出來。
明代魯彭《刻茶經敘》:“今觀《茶經》三篇,其大都曰源、曰具、曰造、曰飲之類,則固具體用之學者。”
明代徐同氣《茶經序》:“奧質奇離”,文字非常好。認為《茶經》確切說應該只是一本專著,不能作為萬世之“經”。因為“凡經者,可例百世,而不可繩一時者也。孔子作《春秋》,七十子惟口授傳其旨,故《經》曰,茶之臧否,存之口訣,則書之所載,猶其粗者也,抑取其文而已。”;“經者以言乎其常也。水以源之盈竭而變,泉以土脈之甘澀而變,瓷以壤之脆堅、焰之浮燼而變,器以時代之刓削、事工之巧利而變。其騭為經者,亦以其文而已。”
明代呂兆禧《呂錫候筆記》:“陸羽《茶經》七之事所集茶事雖備。如王褒《僮約》:武陽買茶,許慎《說文》:茗,茶芽也。張華《博物志》:飲真茶,令少眠睡。沈懷遠《南越志》:苦澀,亦謂之過羅。四事在唐世之前,然皆不載。”
明代徐獻忠《吳興掌故集》:“湖州,生……梁州同。今時茶品已定,與唐時不同,大抵南產優而絕無用團者,紫筍、旗牙、雀牙之品大著矣。羽所謂常州,即陽羨也,與顧渚故同,而湖茶亦必先顧渚,其他亦未必如羽所云。”意思是說現在茶類不再是唐朝的團茶,品飲技術不再適合;並認為湖茶除了顧渚第一外,其它茶葉品質等次也並不像陸羽所說。
明代張謙德《茶經》:“若鴻漸之《茶經》,君謨之《錄》,可謂盡善盡美矣。第其時,法用熟碾細羅,為丸為挺。今世不爾,故烹試之法,不能盡與時合。”
清代陸廷燦《續茶經》:“《茶經》著自唐桑薴翁,迄今千有餘載,不獨製作各殊而烹飲迥異,即出產之處,亦多不同。”
現代農學家吳覺農《茶經述評》:“《七之事》比較全面地收集了從上古至唐代有關茶的歷史資料,這在當時的印刷出版條件下,是很不尋常的事。”

版本信息

《茶經》歷來流傳極廣,到了宋代,陳師道提到有家藏一卷本、畢氏三卷本、王氏三卷本、張氏四卷本等四種,四種版本只是繁簡有別。陳師道根據這四種版本,合校成了新鈔二篇本。宋代以來,《茶經》就有各種不同的版本,現存的《茶經》版本大致有四種,一是有注本,二是無注本,三是增本,四是刪節本。這四種版本里,有注本是《茶經》的主流。
到了明代,從嘉靖起至萬曆年間,人們開始對《茶經》做增添工作,在原有《茶經》之後附加其他資料,而名之為《茶經外編》,例如吳旦本、孫大綬本、汪士賢本等。此外,也有在《茶器》卷後加入《茶具圖贊》者,使之一如正文,如明鄭思本、宜和堂本等。更有刪節本,即刪節原文,如王圻《稗史彙編》本。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明世宗嘉靖二十一年(1542)就出版了世上最早的《茶經》單行本。這年農曆九月九日,魯彭《刻茶經敘》:“公再往,索羽所著《茶經》三篇,僧真清者,業錄而謀梓也,獻焉。”披露了在時任湖廣按察使司僉事、分巡荊西道柯喬的推動下,龍蓋寺(天門西塔寺)主持僧真清獻出自己從宋代《百川學海》叢書中抄錄的《茶經》手稿的史實。還曰“茲復刻者,便覽爾。刻於竟陵者,表羽之為竟陵人也”,清楚地講明刊刻目的。因為此前,只能在叢書《百川學海》中見到《茶經》,且批註並不翔實。於是,魯彭總理刊刻事務,組織力量刊刻,這就誕生了世上第一版單行本《茶經》——“竟陵版”魯彭刊本。從第一個單行本問世,到民國時期,先後有《說郛》《山居雜誌》《格致叢書》《學津討源》《唐人說薈》本及多種單行本,還有日譯本和英譯本。
到了清代,《茶經》的刊刻和明代大致相同,《茶經》大多保存於叢書里,較少單獨翻刻。較特殊者為雍正年間,福建茶官陸廷燦的《續茶經》,冠《茶經》於卷首,以己作續之,全據《茶經》之次第分章,補錄《茶經》以後的歷代史料。最完備的《茶經》版本,當為清末常樂所刊《陸子茶經》本,書後附刻史料多達二十三種之多,歷代無出其右。自古以來,茶界視《茶經》為至寶,不敢作任何更動,唯有《四庫全書》本,以犯“胡”諱而略有改動。
民國以來,《茶經》流行狀況大致和清代相同,有兩點值得特別一說:一是大量以珂羅版影印古茶書,不必重新刻版,即可影印古書,於是左圭《百川學海》本、《華理百川學海》本等高價值的版本都翻印流行。二是張宗祥校《說郛》本校刊精良,作為唯一無注本,頗資研究參考。台灣地區茶史上最早從事《茶經》研究工作的為林荊南,他在1976年根據張宗祥刊本,將《茶經》註譯,這是最早的《茶經》譯註本。接著是張迅齊在1978年將日本《中國之茶書》里的《茶經》譯成中文。1980年朱小明根據日本《中國之茶書》,將《茶經》譯入《茶史茶典》里。此後《茶經》的譯註就沒有進展了。倒是張宏庸對陸羽的著述,有了一個比較完整的整理工作,包括《陸羽全集》的輯校工作、《陸羽茶經叢刊》的搜錄古書工作、《陸羽茶經第三講譯叢》的收錄外國圖書、《陸羽書錄》的總目提要、《陸羽圖錄》的文物圖錄,以及《陸羽研究資料彙編》的相關史料整理。可惜後來並未繼續刊載研究成果,使整個陸羽的研究懸宕未完。大陸地區對於陸羽的研究始於20世紀80年代,短短几年,《茶經》就有數個譯本:鄧乃朋《茶經注釋》,張芳賜、趙從禮、喻盛甫《茶經淺釋》,傅樹勤、歐陽勛《陸羽茶經譯註》,蔡嘉德、呂維新《茶經語釋》,吳覺農《茶經述評》,周靖民《陸羽茶經校釋》。

作者簡介

陸羽(約733年?—約804年),字鴻漸,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一名疾,字季疵,號竟陵子、桑其翁、東岡子,又號茶山御史。上元初年,陸羽隱居江南,撰《茶經》三卷,成為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世稱茶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