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漢語文字)

聲(漢語文字)

聲(拼音:shēng)是漢語常用字,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聲的古字形由“殸(磬的古字)”和“咡(聽的古字)”構成,本義指敲擊懸磬發出的聲音,後泛指各種聲音。轉作動詞,引申為發聲、宣布。“聲"可以被人聽見,由這個特徵引申表示人的名氣、名譽等。人一旦出名之後,就會遠近聞名,於是就有了“聲譽”“聲望”等說法。由聲音引申指漢語語音學中的術語:如聲母、聲調、聲旁。

(基本信息欄主要參考資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聲
  • 漢語拼音:shēng
  • 注音字母:ㄕㄥ
  • 平水韻部:下平八庚 
  • 部首:士
  • 筆畫數:3+4
  • 造字法:會意字
  • 結構:合體字,上下結構
  • 鄭碼:BXM
  • 四角號碼:40207
  • 統一碼:基本區-58F0
  • 五筆:FNR
  • 倉頡碼:GAH
  • UTF-8:E5 A3 B0
  • 繁體字:聲
  • 字級:一級(0654) 
文字溯源,詳細釋義,近字辨析,古籍解釋,說文解字,說文解字注,廣韻,康熙字典,字形書寫,書寫提示,書法欣賞,音韻集成,中上古音,韻書集成,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字形演變流程圖
會意字,圖1是甲骨文的“聲”,由四個獨體形象組成:字左上部的三角形是古代的一種打擊樂器——;石磬上部是懸掛磬的繩索或架子;右半部是“殳”字,即人手拿槌擊磬的樣子;下部是“耳”和“口”組成的古文“”字。“口”也可理解為歌詠的人。這四個獨體合起來,便表示了:用手拿槌打磬,用耳去聽,聽到的自然便是磬所發出的“聲”了。
周代時期的聲字暫缺。到了戰國,字形已和小篆(圖3)接近,構件“口”被省去。漢代隸書(圖4)和楷書,則是從小篆演變過來的。“聲”的繁體字共十七畫,書寫速度慢。所以到了六朝時,在民間便在鏡銘銅器里出現了以“局部刪除”的簡化法把這個字加以簡化,省去了“殳”和“耳”,只留下了石磬和懸繩裝飾物。

詳細釋義

讀音詞性釋義英譯例句例詞
shēng
名詞
物體振動時所產生的能引起聽覺的波。
sound;voice
《詩經·齊風·雞鳴》:“匪雞則鳴,蒼蠅之聲。”
魯迅《吶喊·阿Q正傳》:“罵聲、打聲、腳步聲,昏頭昏腦的一大陣,他才爬起來。”
聲響;聲音;風聲;鴉雀無聲
〈文言〉特指樂音,音樂。
music
論語·陽貨》:“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
歐陽修《梅聖俞墓志銘》:“養其和平,以發厥聲。”
〈文言〉指言語。
孟子·公孫丑上》:“無嚴諸侯,惡聲至,必反之。”
史記·樂毅列傳》:“臣聞古之君子,交絕不出惡聲。”
音訊。
information
漢書·趙廣漢傳》:“界上亭長寄聲謝我,何以不為致問?”
名譽。
reputation
《詩經·大雅·文王有聲》:“文王有聲,遹駿有聲。”
聲譽;聲望;名聲
〈文言〉聲勢。
renown;
prestige
戰國策·齊策一》:“吾三戰而三勝,聲威天下。”
聲母,字音(音節)開頭的輔音音素。
Initial consonant
南史·謝莊傳》:“又王玄謨問莊何者為雙聲,何者為疊韻。答曰:‘玄護為雙聲,碻磝為疊韻。’”
聲韻調
聲調,字音(音節)的高低升降。
tone
南齊書·陸厥傳》:“約等文皆用宮商,以平上去入為四聲。”
韓愈《唐故相權公墓碑》:“公生三歲,知變四聲,四歲能為詩。”
動詞
〈文言〉吟詠。
sing
邯鄲淳《魏受命述》:“是故竹帛以載之,金石以聲之。”
葉適《祭鄭景元文》:“且吊公墓,且哭公堂,且聲此詞,以紀我傷。”
說出來使人知道,宣布。
claim
國語·晉語五》:“是故伐備鐘鼓,聲其罪也。”
後漢書·荀彧傳》:“可聲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
聲揚;聲張;聲明;聲東擊西
〈文言〉做聲;出聲。
make a sound
儀禮·士虞禮》:“祝升,止哭,聲三,啟戶。”
《文子·道原》:“風興雲蒸,雷聲雨降。”
〈文言〉使發出聲音。
漢書·廣川惠王劉越傳》:“(廣川王劉去)令昭信聲鼓為節,以教諸姬歌之。”
量詞
用於人或動物聲音發出的次數。
酈道元《水經注·江水二》:“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白居易《琵琶行》:“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xīn
〈文言〉通“”。參見“聲香”。
以上參考資料:

近字辨析

聲、音
《說文解字》:“聲,音也。”“音,聲也。”二字互訓,渾言相同,都指聲音。析言則有別,“聲”指一般的聲音,而“音”指樂音。《禮記·樂記》:“聲成文謂之音。”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卷十二上】【耳部】書盈切(shēng)
音也。從耳殸聲。殸,籀文磬。
【注釋】①從耳殸聲:徐鍇《說文解字系傳》:“八音之中,惟石之聲為精詣,入於耳也。”按:石指磬,可見殸聲還兼表義。

說文解字注

音也。
註:音下曰:聲也。二篆為轉注。此渾言之也。析言之,則曰:生於心有節於外謂之音。宮商角徵羽,聲也;絲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樂記》曰: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是也。
從耳。殸聲。
註:書盈切。十一部。
殸、籀文磬。
註:見石部。

廣韻

書盈切,平清書 ‖殸聲耕部(shēng)
聲,聲音。又姓,《左傳》蔡大夫聲子。書盈切。一。

康熙字典

【醜集中】【士部】 聲·康熙筆畫:7 ·部外筆畫:4
《字彙》:同𡔝。《正字通》:俗聲字。
【未集中】【耳部】 聲·康熙筆畫:17 ·部外筆畫:11
古文:殸《唐韻》《集韻》《韻會》書盈切。《正韻》書征切,竝聖平聲。
《說文》:音也。《書·舜典》: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傳:聲謂五聲,宮商角徵羽也。《禮·月令》:仲夏之月,止聲色。註:聲謂樂也。
又凡響曰聲。張載《正蒙》:聲者,形氣相軋而成。兩氣者,谷響雷聲之類。兩形者,桴鼓叩擊之類。形軋氣,羽扇敲矢之類。氣軋形,人聲笙簧之類。皆物感之良能,人習而不察耳。《韻會》:韻書平上去入為四聲。
又聲敎。《書·禹貢》:東漸于海,西被於流沙,朔南暨聲教,訖於四海。《左傳·文六年》:樹之風聲。註:因土地風俗,為立聲教之法。
又聲譽。《孟子》:故聲聞過情,君子恥之。註:聲聞,名譽也。
又宣也。《孟子》:金聲而玉振之也。註:聲,宣也。
又《諡法》:不生其國曰聲。註:生於外家。《春秋經傳集解》:繼室以聲子,生隱公。註:聲,謚也。
又姓。
又《韻補》葉屍羊切,音商。韓愈《贈張籍》詩:嬌兒未絕乳,念之不能忘。忽如在其側,耳若聞啼聲。

字形書寫

書寫提示

筆順動畫演示筆順動畫演示
【筆順】①一(橫)②丨(豎)③一(橫)④㇕(橫折)⑤丨(豎)⑥一(橫)⑦丿(撇)
【寫法】❶“士”小“𠃜”大。❷“士”居上居中,上橫長下橫短,豎在豎中線。❸“𠃜”,㇕(橫折)橫段在橫中線,與“士”首筆橫等寬;第二筆短豎在豎中線;末筆撇從橫中線起筆,撇向左下格底部。

書法欣賞

(以上參考資料: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聲韻系統名稱韻部聲母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ɕ
i̯ĕŋ
王力系統
ɕ
ǐeŋ
董同龢系統
ç
jeŋ
周法高系統
stʰ
jieŋ
李方桂系統
h
rjing
西漢
東漢
jieng
jieng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庚耕清青
jieŋ
北魏後期北齊
庚耕清青
jieŋ
齊梁陳北周隋
庚耕清青
jieŋ
隋唐
高本漢系統
ɕ
i̯ɛŋ
王力系統
ɕ
ǐɛŋ
董同龢系統
ɕ
jɛŋ
周法高系統
ɕ
iæŋ
李方桂系統
ś
jäng
以上參考資料:

韻書集成

小韻韻攝聲調韻目聲母聲類開合等第清濁反切擬音
廣韻
平聲
下平十四清
開口呼
全清
書盈切
ɕjɛŋ
集韻
平聲
下平十四清
開口呼
次清
書盈切
ɕiæŋ
韻略
平聲
書征切
增韻
平聲
書征切
中原音韻
陰平
庚青
齊齒呼
全清
ʂiəŋ
中州音韻
平聲
庚青
施征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十八庚
全清
書征切
ʃiəŋ
以上參考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