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氏會約醫鏡》,中醫全書。清代羅國綱(振召)編。刊於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全書綜合自《內經》以下歷代有關資料,甲乙選擇會要,使前人經驗,能夠由博返約地供作借鏡,故名“會約醫鏡”。首論脈法和治法大要,繼則分述傷寒、雜症,以及外科、婦科、兒科、本草等。對雜症、婦科、兒科論述尤詳。各症辨證細緻,治法強調切於病症,間附臨證考脈法及治療經驗,所制新方,多切於實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羅氏會約醫鏡》
- 作者:羅國綱(振召)
- 類別:中醫典籍
- 成書年代:清
《羅氏會約醫鏡》,中醫全書。清代羅國綱(振召)編。刊於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全書綜合自《內經》以下歷代有關資料,甲乙選擇會要,使前人經驗,能夠由博返約地供作借鏡,故名“會約醫鏡”。首論脈法和治法大要,繼則分述傷寒、雜症,以及外科、婦科、兒科、本草等。對雜症、婦科、兒科論述尤詳。各症辨證細緻,治法強調切於病症,間附臨證考脈法及治療經驗,所制新方,多切於實用。
羅氏會約醫鏡 《羅氏會約醫鏡》是2015年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寧神湯,中醫方劑名。出自《羅氏會約醫鏡》卷二十。主治痘成漿之時,氣血外出,自心舍空虛,神無所依,或昏睡不醒,口中喃喃,狂言如祟。組成 人參、當歸、熟地各二錢(6g),茯神、石菖蒲各一錢(3g),棗仁(炒,研)八分(2....
化滯湯,中醫方劑名。出自《羅氏會約醫鏡》卷五。具有導滯除邪之功效。主治瘟疫下後,余邪作痞,心胸飽脹,脈實而數。組成 陳皮(去白)一錢,青皮六分,茯苓錢半,厚朴一錢,白芥子(炒,研)六分,大黃(煨)二錢。用法用量 水...
加味異功散,中醫方劑名。出自《羅氏會約醫鏡》卷十九。具有補脾胃之功效。主治小兒慢驚風證。脾胃虛弱,肝木所勝,外虛熱而內真寒。組成 人參、白朮、當歸各二錢,茯苓、鉤藤(此味後入,過煎無力)各一錢半,甘草(炙)、陳皮(去...
黃連香薷飲,中醫方劑名。出自《羅氏會約醫鏡》卷十二。具有解表祛暑,清熱除濕之功效。主治陽暑中熱,口乾舌燥,小便赤短,身熱目赤,脈洪體壯,一切實證。組成 黃連9克,香薷12克,厚朴(姜炒)7克,扁豆(炒,研)15克,茯苓4.5...
大補陰湯,中醫方劑名。出自《羅氏會約醫鏡》卷九。具有純補水火之功效。主治水腫,腎中水火大虧,服腎氣丸不效者。組成 熟地一兩或五錢(15-30g),附子三錢(9g),肉桂三錢(9g),白朮二錢半(7.5g),當歸三錢(9g),茯苓...
溫肝湯,中醫方劑名。出自《羅氏會約醫鏡》卷四。主治肝腎陰寒,陰縮。組成 當歸、枸杞各二錢,茯苓、肉桂、烏藥各一錢半,木香五分,小茴香(炒)五七分,吳茱萸(開水泡)一錢半,生薑七分。用法用量 水煎,溫服。主治 肝腎陰寒,...
養血舒肝湯,中醫方劑名。出自《羅氏會約醫鏡》卷十四。具有生血養肝,固胎之功效。主治受胎一月,系屬肝經,前此或墮,後孕至期亦墮者。組成 當歸身二三錢(6-9g),熟地三五錢(9-15g),白芍(酒炒)一錢半(3g),甘草(炙...
補土保金湯,中醫方劑名。出自《羅氏會約醫鏡》卷十五。具有補土生金之功效。主治產後咳嗽。組成 人參、白朮、茯苓各一錢半,炙草、麥冬、貝母、款冬花各一錢,山藥(炒)、扁豆(炒)、苡仁(炒)各二錢。用法 生薑、大棗為引,水煎...
元芩二陳湯,中醫方劑名。出自《羅氏會約醫鏡》卷八。具有清肺化痰止咳之功效。主治慢性支氣管炎,脾濕肺熱,夜咳痰多,胸膈痞滿,食欲不振,舌淡,苔膩者。組成 陳皮4.5g,半夏6g,茯苓6g,甘草3g,元參4g,黃芩6g,連翅3g,馬兜鈴...
金光煎,中醫方劑名。出自《羅氏會約醫鏡》卷六。具有瀉火止血之功效。主治舌衄。組成 黃柏二兩,黃連二錢五分,梔子十五枚。用法用量 水煎頓服。先用黃連三五錢,濃煎,徐徐服之,不效,速服此方。功用 瀉火止血。主治 舌衄。重要...
截瘧立驗湯,中醫方劑名,出自《羅氏會約醫鏡》卷十。主治瘧疾。組成 陳皮一錢,半夏一錢半,茯苓一錢,甘草一錢,青皮七分,白豆蔻(去殼,微炒,研)一錢二分,柴胡一錢五分,桂枝一錢二分,蘇葉一錢,生薑二錢,知母一錢二分...
清化飲,中醫方劑名。出自《羅氏會約醫鏡》卷六。主治濕熱上蒸,津汁溶溢而下,離經腐散,致鼻流臭涕。組成 白芍、麥冬各二錢,丹皮、茯苓、黃芩、生地各二三錢,白蒺藜三五錢,石斛一錢,蒼耳二三錢(炒)。主治 濕熱上蒸,津汁...
山楂益母草湯,中醫方劑名。出自《羅氏會約醫鏡》卷十五。具有活血去瘀,散寒止痛之功效。主治產後兒枕血痛。組成 山楂二三錢(6-9g),益母草、當歸各二錢(6g),川芎、陳皮(去白)一錢(3g),香附(酒炒)六分(1.8g),乾薑(...
當歸阿膠湯,中醫方劑名。出自《羅氏會約醫鏡》卷十二。主治一切乾燥,口渴便焦,津涸血枯。組成 當歸二錢,白芍一錢半,熟地三錢,茯苓二錢,阿膠三錢(制),麥冬一錢半,栝樓仁(去油)一錢,甘草一錢。用法 加大棗三枚,水煎,...
芎歸瀉心湯,中醫方劑名。出自《羅氏會約醫鏡》。具有化瘀寧心,活血鎮痛之功效。主治瘀血上擾心神。歌訣 芎歸瀉心延胡桂,丹蒲五靈童便兌。組成 歸尾3克(一錢),川芎3克(一錢),元胡3克(一錢),蒲黃3克(一錢),丹皮3...
濟陰浚泉丸,中醫方劑名。出自《羅氏會約醫鏡》卷二。主治陰虛勞熱,骨蒸喉痛,尿赤夜躁。組成 熟地八兩,棗皮(去核,酒蒸)、茯苓、淮藥(微炒)各四兩,丹皮二兩五錢,澤瀉一兩半,枸杞三兩(酒蒸),上肉桂二三兩。用法...
除邪清肺湯,中醫方劑名。出自《羅氏會約醫鏡》卷十五。具有滋陰養血,發汗解表,化痰宣肺之功效。主治產後肺冒風寒,寒熱咳嗽。組成 當歸二錢(6g),白芍(酒炒)一錢半(4.5g),前胡一錢半(4.5g),半夏、陳皮、杏仁、茯苓、...
參芪附子湯,中醫方劑名。出自《羅氏會約醫鏡》卷六。具有益氣昇陽,回陽救逆,健脾益胃,固表止汗之功效。主治面白鼻冷,陽氣大虛,虛汗。組成 人參、黃芪(蜜炙)各二錢,附子(制)一錢半,甘草(炙)一錢,白朮一錢五分。用法用量...
虛痰眩暈是一個病症名稱。病證名。見《羅氏會約醫鏡·雜證》:“因脾腎不足,濕停成痰所致。症見頭重眼花,腦轉眩冒,倦怠嗜臥,脈緩而滑。治宜補脾腎,化痰濁,方用苓桂術甘湯、六君子湯、歸脾湯、八味丸等。參見眩暈、痰...
《本草綱目》說:“胡荽辛溫香竄,內通心脾,外達四肢。”《羅氏會約醫鏡》謂“辟一切不正之氣,散風寒、發熱頭痛,消穀食停滯,順二便,去目翳,益發痘疹。”香菜辛、溫,歸肺、脾經;具有發汗透疹,消食下氣,醒脾和中的功效...
痰氣俱安湯,中醫方劑名。出自《羅氏會約醫鏡》。具有化痰降氣,清熱通竅之功效。主治癲。因氣逆滯,塞心竅,壅經絡,僵仆搐搦,強直昏迷。症見僵仆搐搦,強直昏迷,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臨床常用於痰氣壅滯化熱之全身驚厥性發作...
《羅氏會約醫鏡》:“凡賊痘於齊出之後,其中有獨紅、獨大,摸之皮軟而不礙手者,此賊痘也。過三日之外,必變水泡。或甚而變紫黑泡,危證也。急用六氣煎,加紫草、紅花、蟬退解之。或用燈草、木通煎湯,調益元散,利去心經...
補虛四物湯,中醫方劑名。出自《羅氏會約醫鏡》卷十四。具有溫經助陽,養血益精之功效。主治瘦人血虛,經水漸少,脈弱無神。組成 當歸三五錢,川芎八分,熟地五七錢,白芍(酒炒)一錢五分,山藥二錢,枸杞二三錢,黃芪(蜜炒)二錢...
文獻:《羅氏會約醫鏡·雜證》:“大瘕泄者,即腎泄也,每在五更明之時。”4.熱泄之一:文獻:《雜病源流犀燭·泄瀉源流》:“大瘕泄者,里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莖中痛,即寒濕而變為熱泄也。”方藥:宜用八正散加...
羅國綱,清代醫家。字振召,號整齋,湖南省湘鄉縣人,系禮部左侍郎羅國俊之胞兄。少習舉子業,喜讀醫書,辨證精細,論治靈活,治驗頗多。晚年輯成《羅氏會約醫鏡》二十卷(1789年),擷取歷代醫籍精華,分類論述,首述脈法,次論...
早在《諸病源候論》即有“妊娠去胎候”的記載。《羅氏會約醫鏡》:“……有婦人臨產艱危者,或病甚不勝產育者,……則下胎斷產之法,有不得已亦不可廢者也。”中醫套用 中醫下胎在中醫古籍中記載豐富,主要方法有:單味中藥...
嗌疽 嗌疽,病名,系指咽喉生疽之病證。《羅氏會約醫鏡》卷七:“有嗌疽,俗名走馬喉痹。”為喉痹的一種。詳見走馬喉痹條。
出處:《羅氏會約醫鏡》卷十二 重要文獻摘要 《素問·痹論》云:“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若飲食無節,恣啖酒肉,過度則脾運受損,必致食積不化,出現胸脘痞滿,腹脹時痛,噯腐吞酸,厭食嘔惡等象,治需消食導滯;配伍砂仁、陳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