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和中飲

大和中飲,中醫方劑名。出自《景岳全書》卷五十一。具有消食除痞之功效。主治飲食留滯積聚等證。

基本介紹

  • 出處:《景岳全書》卷五十一
  • 功用:消食除痞
  • 主治:飲食留滯積聚等證
組成,用法,功用,主治,方義,運用,加減化裁,附註,重要文獻摘要,

組成

陳皮一二錢(3-6g),枳實一錢(3g),砂仁五分(1.5g),山楂二錢(6g),麥芽二錢(6g),厚朴一錢半(4.5g),澤瀉一錢半(4.5g)。

用法

水一鐘半(600ml),煎七八分(400ml),食遠溫服。

功用

消食除痞。

主治

飲食留滯積聚等證。

方義

本方為治療食滯痞證之常用方。食滯於中焦,阻滯氣機,胃失和降,故心下痞滿;食滯中焦,五穀不化,脾胃升降失司,濁陰不降,則噯腐吞酸,不欲;食積鬱而化熱,故舌紅苔黃膩,脈滑。方中以山楂、麥芽為君,山楂能消食化積,尤善消化肉食之積,而麥芽則善消化米麵之積,兩藥相須為用,善消各種飲食積滯;陳皮、枳實、厚朴為臣,行氣消脹以除痞;食滯易於阻滯氣機,生濕,故佐以砂仁、澤瀉,砂仁能行氣化濕,以佐助君臣消食除痞;澤瀉滲濕以除脾胃之熱。本方以消食藥為主,配合行氣消脹之品,諸藥合用,使食積得化,胃氣得和,氣機得行,則痞滿之症自消。

運用

本方適用於飲食積滯,或脾胃受損後食積不化,胸脘痞悶,腹脹腹痛等證。臨證時結合病症特點加強消食導滯及利水滲濕等法。現代常用於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慢性腸炎、消化不良、膽囊炎、肝硬化等屬食滯致痞者。

加減化裁

脹甚者,加白芥子;胃寒無火或噁心者,加炮乾薑一二錢(3-6g);疼痛者,加木香、烏藥、香附之類;多痰者,加半夏。

附註

附方 大和中飲
組成:熟地、白朮、當歸各二三錢,人參隨便,山藥一錢半,甘草(炙)一錢,柴胡、麻黃、肉桂各一二錢,白芍(酒炒)一錢,生薑一錢半。
主治:痙,因汗下太過,陽虛陰盛,復感邪而畏寒莫解者。
出處:《羅氏會約醫鏡》卷十二

重要文獻摘要

《素問·痹論》云:“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若飲食無節,恣啖酒肉,過度則脾運受損,必致食積不化,出現胸脘痞滿,腹脹時痛,噯腐吞酸,厭食嘔惡等象,治需消食導滯;配伍砂仁、陳皮、厚朴、枳實芳香理氣,寬中消痞,助脾健運;佐以澤瀉利水滲濕,可使濕食分離,而食滯易於消導,且濕去則脾無所困而健運易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