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修萊蕪縣誌 責任者 李鐘豫 出版者 濟南善成印務局 出版時間 民國24年[1935]版本 鉛印本 分類號 文種 chi 總冊數 13冊 描述 卷31-37藝文志 索取號 地140.135 地140.13542 42
《萊蕪縣誌》是光緒三十四年(1908)張梅亭主修,今存。民國初編纂的《萊蕪縣誌》,今存。民國11年(1922)鉛印的《萊蕪縣誌》由張梅亭主修,今存。民國24年(1935)鉛印的《續修萊蕪縣誌》由李仲豫主修,今存。新中國成立後,1960年編寫...
民國二十四年《續修萊蕪縣誌》記載:“漿水鎮,南漿水”。據《高氏譜》記載,明初高姓,由河北棗強縣遷此建村。因址在江水溝南,故名南江水,隸屬於江水村民委員會。北江水,西臨贏汶河,支線公路由村中穿過。地處丘陵,耕地830...
清康熙《萊蕪縣誌》記載:“鵬山保·小山”。民國時期小山隸屬傅家鄉;據民國二十四年的《續修萊蕪縣誌》記載:“傅家鄉·小山”。1941年萊蕪劃為三縣,小山隸屬萊東縣汶陽區;1945年恢復萊蕪縣建制,屬萊蕪縣汶陽區;1950年撤汶陽區...
據民國二十四年《續修萊蕪縣誌》記載:“東見馬鄉·王家莊”。1941年屬苗山區;1958年撤區劃鄉,屬苗山鄉;1958年10月屬苗山人民公社;1984年屬苗山辦事處;1985年11月,苗山辦事處分為苗山鎮和見馬鄉,王家莊村屬見馬鄉;2001年,...
清香四溢的萊蕪市第一高山——香山緊靠村東。分宅科、前倒溝、後倒溝、芝麻峪、黃狼峪、遲步溝6個自然村。耕地249畝,190戶,595人。民國二十四年《續修萊蕪縣誌》記載:“公安鄉·宅科”。據曹氏譜記載:清雍正初年曹姓由太平...
據民國二十四年《續修萊蕪縣誌》記載:“姜莊鄉·北姜莊”。據《劉氏譜》記載,明成化年間劉姓由茶峪村遷此;姜姓早居,以姓名村姜家莊,原與南姜莊為一村,後分為兩村,該村居北,稱北姜莊。據《萊蕪市志》載,北姜莊清末...
根據史料記載和考古發現,萊蕪古代礦冶發達,並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礦冶文化,就其歷史而言,《續修萊蕪縣誌》曾有“稽之史冊,應在秦前”的記載,唐時萊蕪有“漢置鐵官,至今鼓鑄不絕”的記載。而礦冶與制陶密切相連。礦冶冶鑄過程中很...
太平街村,村中有東西大街三條,南北大街兩條,形成兩縱三橫。姚口路從中東西大街穿過,太吳路也由村內通過;村北800米處有寨金路,交通四通八達,是濟南市萊蕪區西部小有名氣的村莊。 據民國二十四年《續修萊蕪縣誌》和劉氏墓碑記載:...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續修萊蕪縣誌》載:“唯圈養目的不在於肉用,而在於積糞以為肥料,故數畝之家,輒養一頭或數頭不等”。1949年後,萊蕪豬的保護工作得到各級黨委政府、業務主管部門及農業科研、教學等單位的高度重視,山東...
民國二十四年《續修萊蕪縣誌》記載:“鳳鳴鄉·燕家汶。”在清朝鹹豐年間(1851-1861年),燕家汶村屬水南保;辛亥革命後,為第九區,燕家汶屬水北鎮鳳鳴鄉;1941年,萊蕪劃為萊東、萊北、新甫三縣後,燕家汶村屬萊北縣水北區...
大山村隸屬萊城區鳳城街道辦事處,坐落在鵬山腳下,位於濟南市萊蕪區以東8公里,東靠鵬山,南界萊麻公路,西鄰小山村,北是九頂盤龍山。地處丘陵,耕地面積890畝,210戶,659口人。 民國二十四年《續修萊蕪縣誌》記載:“傅家鄉...
清康熙年間《萊蕪縣誌》記載:“鎮裡保·任家窪”。據《任氏譜》記載,明末任姓由淄川遷此建村,因地勢低洼冠以姓氏名任家窪。後因重名,1982年經縣人民政府批准更名為北任家窪村。南任家窪。民國24年《續修萊蕪縣誌》記載:“任...
清康熙《萊蕪縣誌》記載:“蘆城保·南埠子”。《續修萊蕪縣誌》鐵車區編里鄉鎮,蘆城鄉村有三,其中有南埠子村。南埠子村是老革命根據地,革命老區哺育了甘灑熱血,魂系疆場的優秀兒女,為國捐軀者3人。1943年6月,國民黨吳化文...
龍王莊村隸屬萊城區高莊街道辦事處,位於萊城西南9公里處,汶河南岸,地處山區,坡草窪至雁翎關公路從村中穿過。耕地192畝,54戶,187口人。 民國二十四年《續修萊蕪縣誌》記載:“象山鄉·龍王莊”。後區、鄉鎮等行政單位變革頻繁,龍王莊...
清康熙《萊蕪縣誌》記載:“垂陽保·塔山頭”。解放後至今,塔山村一直歸口鎮管轄。民國二十四年《續修萊蕪縣誌》記載:“金牛山在縣治北四十里,吐絲口之北”。相傳古時有一頭金牛臥于山中,故名金牛山。這裡有優美的自然環境和...
民國二十四年《續修萊蕪縣誌》記載:“故事鄉·尚家小故事”。尚氏始祖原籍河北棗強,明初遷山東諸城,洪武二年遷於萊蕪大故事,時稱故事莊。16世紀中葉,尚氏十世祖尚繼周生有六子,因人口眾多,兄弟六人分工經營,有經商務農者、有種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