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拼音:jīng、jìng)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於西周金文。“經”的本義指織物的縱線,與緯相對,轉指南北走向的路,後指地理學上的經度。此外經也是中醫術語,指人體血氣循環的主要通絡,又指女性有固定間隔時間的月經。“經”引申為準則、法則,又引申指被認為闡釋恆常不變準則的書,也作為某種專門著作的名稱。引申指動詞時,“經”指(用線)劃分、度量,由此引申為治理。後又引申為經過、經歷。用作動詞時,還可指用繩子自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經
- 拼音:jīng、jìng
- 繁體:經
- 部首:糹
- 五筆:XCAG
- 倉頡:VMNOM
- 鄭碼:ZXBI
- 筆順:撇折、撇折、提、橫撇、點、橫、豎、橫
- 字級:一級(編號:1350)
- 平水韻:下平聲九青(jīng),去聲二十五徑(jìng)
- 總筆畫:8(部首3,部首外5)
- 異體字:坕、経、𤔊、𤔕、𦀇
- 統一碼:基本區 U+7ECF
- 筆順編號:55154121
- 注音字母:ㄐㄧㄥ
- 造字法:形聲字、會意字
- 四角號碼:27112
- 字形結構:左右結構
字源演變
詳細釋義
拼音 | 詞性 | 釋義 | 英譯 | 例句 | 例詞 |
---|---|---|---|---|---|
jīng | 名詞 | (舊讀jìng)織物上縱向的紗或線(跟“緯”相對) | warp | 《禮記·間傳》“禫而纖”漢·鄭玄註:“黑經白緯曰纖。” 南朝梁·劉孝威《鄀縣遇見人織率爾寄婦》詩:“經稀疑杼澀,緯斷恨絲輕。” | 經紗;經線 |
南北的方向或南北方向的道路。也泛指道路、途徑 | 《周禮·考工記·匠人》:“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 《大戴禮記·易本命》:“凡地,東西為緯,南北為經。” | ||||
地理學上假定的通過地球南北極與赤道成直角的線,在本初子午線以東稱東經,以西的稱西經 | longitude | 經度 | |||
一種口圓頸細腹長的陶製酒具。也用作計酒的量詞 | 宋·趙令畤《侯鯖錄》卷三:“陶人之為器,有酒經焉。” 清·周亮工《書影》卷四:“予過邵武之拿口,高主政年八十矣,饋餘一經酒,淡而有致。” | ||||
常道。指通行的義理、準則、法制 | principle | 《左傳·宣公十二年》:“昔歲入陳,今茲入鄭,民不罷勞,君無怨讟,政有經矣。” 《國語·周語下》:“國無經,何以出令?” 郭沫若《“民族形式”商兌》二:“凡事有經有權,我們不好雜糅起來,使自己的思路絞線。” | 天經地義 | ||
傳統的具有權威性的著作,也指宗教教義的根本性著作 | classic | 《荀子·勸學》:“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 楊倞註:“經,謂《詩》《書》。”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論說》:“聖哲彝訓曰經,述經敘理曰論。” 《西遊記》第四九回:“不知徒弟能來否,可得真經返故園?” | 經典;經卷;經文;佛經;十三經 | ||
古代圖書四部分類(經、史、子、集)的第一類,主要指儒家經傳和國小(文學、音韻、訓詁)方面的著作 | 經部 | ||||
指月經 | menses; menstruation |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人一·婦人月水》:“女人之經,一月一行,其常也;或先或後,或通或塞,其病也。” | 行經;閉經;經血不調 | ||
中醫稱人體內氣血運行通路的主幹 | channel; meridian | 《素問·陰陽別論》:“人有四經十二從。” 《莊子·養生主》:“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 | 經脈;經絡 | ||
中國古地名。在今河北省巨鹿縣東北 | 《後漢書·桓帝紀》:“立安平王得子經侯理為甘陵王。” 《水經注·漳水》:《水經注·漳水》:“漳水又歷經縣故城西。” | ||||
(Jīng)姓氏用字 | |||||
數詞 | 古數名。十兆為經 | 《國語·楚語下》:“百姓、千品、萬官、億醜,非民經入垓數以奉之。” 《太平御覽》卷七五·引漢·應劭《風俗通》:“十億謂之兆,十兆謂之經,十經謂之垓。” 元·李冶《敬齋古今黈》卷一:“今算術大數曰億、兆、經、垓。 邵堯夫皇極數於億、兆之後即繼之為京。求之音義,經正為京耳。” | |||
動詞 | 度量;籌劃 | measure; plan | |||
管理;治理 | administer | 《周禮·天官·大宰》:“一曰治典,以經邦國,以治官府,以紀萬民。” 《後漢書·竇武傳》:“臣惟膺等建忠抗節,志經王室。” 清·侯方域《謝安論》:“蓋安之為人,清沖有餘,而朴練不足,無以爭天下之先,而經天下之遠。” | 經營;經商;經管;經濟 | ||
經過;經歷 | pass; go through | 《管子·七法》:“不明於計數,而欲舉大事,猶無舟楫而欲經於水險也。” 《史記·樗里子甘茂列傳》:“今之燕必經趙,臣不可以行。” 《後漢書·南匈奴傳》:“九年,遣大司馬吳漢等擊之,經歲無功。” 清·俞樾《茶香室叢鈔·趙子昂〈尚書集注序〉》:“《詩》、《書》、《禮》、《樂》、《春秋》,皆經孔子刪定筆削。” 柳青《銅牆鐵壁》第十章:“石得富經莊稼林里的小路朝東門走去。” | 經手;經年累月;身經百戰 | ||
承受;禁(jīn)受 | 茅盾《霜葉紅似二月花》一:“新鮮花巧的東西又多了不少,怎怪得錢不經花。” 巴金《家》三二:“珏,你不要去,你有‘喜’,經不起悲痛。” | 經受 | |||
上吊 | hang | 自經 | |||
形容詞 | 持久不變的;正常 | normal; regular; ordinary | 經常;荒誕不經 | ||
副詞 | 表示動作變化達到的程度,相當於“曾經”“已經” | ||||
jìng | 動詞 | 織布之前,把紡好的紗或線密密地繃起來,來回梳整,使成為經(jīng)紗或經(jīng)線 | 經紗 | ||
名詞 | 通“徑”。小路 | 漢·王充《論衡·紀妖》:“(漢高皇帝)被酒,夜經澤中。” 劉盼遂集解:“經當依《史記》作‘徑’……徑本小道,而用為動詞。” | |||
通“徑”。直徑 | 《墨子·備蛾傅》:“廣七寸,經尺一。” | ||||
形容詞 | 通“徑”。直 | 漢·王充《論衡·吉驗》:“母見其上若一匹練狀,經上天。” |
古籍訓釋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注
廣韻
康熙字典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書寫提示
書法欣賞
音韻匯集
韻書集成
韻書 | 字頭 | 小韻 | 韻攝 | 聲調 | 韻目 | 聲母 | 聲類 | 開合 | 等第 | 清濁 | 反切 | 擬音 |
---|---|---|---|---|---|---|---|---|---|---|---|---|
廣韻 | 經 | 經 | 梗 | 平聲 | 十五青 | 見 | 開口呼 | 四 | 全清 | 古靈切 | kieŋ | |
徑 | 梗 | 去聲 | 四十六徑 | 見 | 開口呼 | 四 | 全清 | 古定切/音徑 | kieŋ | |||
集韻 | 經 | 梗 | 平聲 | 十五青 | 見 | 開口呼 | 四 | 全清 | 堅靈切 | kiɛŋ | ||
徑 | 梗 | 去聲 | 四十六徑 | 見 | 開口呼 | 四 | 全清 | 吉定切 | kiɛŋ | |||
禮部韻略 | 平聲 | 青 | 堅丁切 | |||||||||
去聲 | 徑 | 吉定切 | ||||||||||
增韻 | 平聲 | 青 | 堅丁切 | |||||||||
去聲 | 徑 | 吉定切 | ||||||||||
中原音韻 | 京 | 陰平 | 庚青 | 見 | 齊齒呼 | 全清 | kiəŋ | |||||
敬 | 去聲 | 庚青 | 見 | 齊齒呼 | 全清 | kiəŋ | ||||||
中州音韻 | 平聲 | 庚青 | 雞英切 | |||||||||
去聲 | 庚青 | 葉經去聲 | ||||||||||
洪武正韻 | 京 | 平聲 | 十八庚 | 見 | 古 | 全清 | 堅丁切 | kiəŋ | ||||
徑 | 去聲 | 十八敬 | 見 | 古 | 全清 | 吉定切 | kiəŋ | |||||
分韻撮要 | 經 | 陰平 | 第七英影應益 | 見 |
上中古音
時代 | 聲韻系統名稱 | 韻部 | 聲母 | 韻母 |
---|---|---|---|---|
先秦 | 高本漢系統 | k | ieŋ | |
先秦 | 王力系統 | 耕 | k | ieŋ |
先秦 | 董同龢系統 | 耕 | k | ieŋ |
先秦 | 周法高系統 | 耕 | k | eŋ |
先秦 | 李方桂系統 | 耕 | k | ing |
西漢 | 耕 | |||
東漢 | 耕 | |||
魏 | 耕 | ieng | ||
晉 | 耕 | ieng | ||
南北朝 | 宋北魏前期 | 庚耕清青 | ieŋ | |
南北朝 | 北魏後期北齊 | 庚耕清青 | ieŋ | |
南北朝 | 齊梁陳北周隋 | 庚耕清青 | ieŋ | |
隋唐 | 高本漢系統 | k | ieŋ | |
隋唐 | 王力系統 | k | ieŋ | |
隋唐 | 董同龢系統 | k | ieŋ | |
隋唐 | 周法高系統 | k | iɛŋ | |
隋唐 | 李方桂系統 | k | ieng | |
隋唐 | 陳新雄系統 | k | ieŋ |
方音集成
方言類別 | 方言點 | 聲母及韻母 | 調值 | 調類 | 備註 |
---|---|---|---|---|---|
官話(北京官話) | 北京 | tɕiŋ | 55 | 陰平 | 未標註異讀原因 |
tɕiŋ | 214 | 上聲 | |||
tɕiŋ | 51 | 去聲 | 舊讀 | ||
官話(冀魯官話) | 濟南 | tɕiŋ | 213 | 陰平 | 未標註異讀原因 |
tɕiŋ | 21 | 去聲 | |||
官話(中原官話) | 西安 | tɕiŋ | 21 | 陰平 | |
官話(西南官話) | 武漢 | tɕin | 55 | 陰平 | |
官話(西南官話) | 成都 | tɕin | 44 | 陰平 | |
官話(江淮官話) | 合肥 | tɕin | 212 | 陰平 | |
官話(江淮官話) | 揚州 | tɕiŋ | 21 | 陰平 | |
晉語 | 太原 | tɕiŋ | 11 | 平聲 | |
吳語 | 蘇州 | tɕin | 44 | 陰平 | |
吳語 | 溫州 | tɕiaŋ | 44 | 陰平 | |
湘語 | 長沙 | tɕin | 33 | 陰平 | |
湘語 | 雙峰 | tɕiɛn | 55 | 陰平 | 文讀 |
tɕiɒŋ | 55 | 陰平 | 白讀 | ||
贛語 | 南昌 | tɕin | 42 | 陰平 | 文讀 |
tɕiaŋ | 42 | 陰平 | 白讀 | ||
客家話 | 梅縣 | kin | 44 | 陰平 | 文讀 |
kaŋ | 44 | 陰平 | 白讀 | ||
粵語 | 廣州 | kɪŋ | 53/55 | 陰平 | 文讀 |
kaŋ | 53/55 | 陰平 | 白讀 | ||
粵語 | 陽江 | kɪŋ | 33 | 陰平 | 文讀 |
kaŋ | 33 | 陰平 | 白讀 | ||
閩語(閩南片) | 廈門 | kɪŋ | 55 | 陰平 | 文讀 |
kĩ | 55 | 陰平 | 白讀 | ||
閩語(閩南片) | 潮州 | keŋ | 33 | 陰平 | 文讀 |
kĩã | 33 | 陰平 | 白讀 | ||
kẽ | 33 | 陰平 | 白讀 | ||
閩語(閩東片) | 福州 | kiŋ | 44 | 陰平 | 文讀 |
kiaŋ | 44 | 陰平 | 白讀 | ||
閩語(閩北片) | 建甌 | keiŋ | 54 | 平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