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三國時,蜀魏交兵,司馬懿統領魏軍兵至祁山,諸葛亮料定魏軍必奪漢中咽喉要地街亭,選將防守;馬謖請令前往;行前,諸葛亮再三囑咐,切須慎選營地,勿有疏虞,並命王平同往相佐。馬謖剛愎自用,不聽王平諫言,紮營山頂,致遭魏軍圍攻,街亭失守。司馬懿乘勝直取西城,蜀軍兵將俱被調遣在外,西城空虛。倉促間,諸葛亮難以抵禦,遂用空城之計,將城門大開,穩坐城樓,撫琴飲酒,鎮定自若。司馬懿疑有伏兵,未敢進城,率軍而去。馬謖貽誤軍機,諸葛亮為嚴明軍紀,雖惜馬謖之才,終於揮淚斬之;並以任人不當,奏明幼主,自請罪責。
作品選段
選段:《我正在城樓觀山景》 |
---|
|
我正在城樓觀山景,耳聽得城外亂紛紛。 旌旗招展空翻影,卻原來是司馬發來的兵。 我也曾差人去打聽,打聽得司馬領兵往西行。 一來是馬謖無能少才能,二來是將帥不和才失街亭。 你連得三城多僥倖,貪而無厭又奪我的西城。 諸葛亮在敵樓把駕等,等候了司馬到此談、談談心。 西城的街道打掃淨,預備著司馬好屯兵。 諸葛亮無有別的敬,早預備羊羔美酒犒賞你的三軍。 你到此就該把城進,為什麼猶疑不定進退兩難,為的是何情? 左右琴童人兩個,我是又無有埋伏又無有兵。 你不要胡思亂想心不定,來,來,來,請上城來聽我撫琴。 |
註:一來是馬謖無能少才能:一作“一來是馬謖無謀少才能”。 |
演出代表
角色人物
劇中人 | 角色行當 | 介紹 |
---|
| | 蜀漢丞相,在司馬懿乘勢引軍攻打其駐地西城時,諸葛亮所部精銳俱已遣出,西城空虛。萬分危急之際,諸葛亮定空城之計,以城門大開,從容不迫,若無其事地登上城樓觀山賞景,飲酒撫琴。最終使司馬懿疑有伏兵,不進而退。 |
| | 魏國將領,諸葛亮因馬謖自持才能而失掉街亭,司馬懿便乘勢引軍15萬攻打諸葛亮駐地西城,兵臨城下時,司馬懿見諸葛亮端坐城樓、笑容可掬、焚香彈琴,便心生疑惑,唯恐內有埋伏,因而撤兵離去。 |
戲曲表現
創作背景
相傳《空城計》是清末名伶盧勝奎所編的,盧勝奎原是讀書人,因考試不中而入梨園,成為程長庚所組織的“三慶班”的演員,被列入“同光名伶十三絕”中。由於盧勝奎有文學根底,有編寫劇本的長才,當時“三慶班”所演出的《空城計》便出自其手。
劇本變革
自盧勝奎之後,《空城計》在譚鑫培手上有了決定性的改變。譚鑫培和盧勝奎關係密切,譚鑫培在“三慶班”演出時,多是給盧勝奎配戲,這也是他和《空城計》的淵源,只可惜劇本的改編、唱詞的沿革,卻因盧勝奎原本的數據不明而無法具體比對。
關於《空城計》的變動,社會各家的說法也各有不同,例如吳小如教授引《京戲發展簡史》時表示老本諸葛亮出場時唱【西皮三眼】四句,到了城樓反而只唱崑腔琴曲四句,後來才把出場簡化為念對子,而把重點唱段放在城樓之上。
歐陽中石教授也表示,譚鑫培以前的《空城計》,諸葛亮一出場的唱段遠比後面城樓上的“我本是”【慢板】還重,而以“嘆炎漢”起首的【慢板】多達十二句,就戲的唱腔分布配置而言,這個唱段比較吃力,因此譚鑫培就將它取消了,代之以簡單的兩句對子。這種化繁為簡的變動,一方面著重了後來“三報”的念白表情,使表演不局限在唱工而更具多樣性,另一方面以便突出人物沉穩果決的個性,而不像原本一出場就大唱慢板的諸葛亮那樣憂前顧後,而此後的演員也無不遵循這種更改。
雖有以上的幾種說法,然而《空城計》劇本的變動過程卻複雜的多。關於《空城計》的清末劇本只有兩種,分別是:《繪圖京調十七集冊十光緒中石印本》以及《繪圖京都三慶班京調十二集冊三上海集成圖書公司石印本》,這兩個劇本都是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雙紅堂文庫”所藏。前者印有“孫春恆曲本”字樣,後者是“三慶班”腳本。孫春恆是譚鑫培同時期的老生,據說譚鑫培曾經向他請教過。雙紅堂這兩個劇本差異不大,較為接近最初的盧勝奎本。
唱腔表現
《空城計》以唱為主,因此它算是一出唱工戲。其唱工可以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司馬懿大兵未到之前,諸葛亮所唱的一些零碎散板。另兩部分則是司馬兵到之後的【西皮慢板】及【二六】兩段唱,這兩段是有板式的。【西皮慢板】節奏比較舒緩,是用在司馬懿兵臨城下之時,諸葛亮在城樓之上一面觀看山景、一面飲酒彈琴故作悠閒狀時所唱。【二六】則是諸葛亮看到司馬懿在城下游移不定、進退兩難時所唱。
劇目賞析
《空城計》以純正的戲曲唱腔、典型的角色行當及其傳統的唱念做打再現了《三國演義》中孔明用計謀智退司馬懿大軍的歷史事件,是一出從內容到形式均顯京劇本色的傳統劇目。其表演上的虛擬性、程式化和聲腔韻律上的詩意感代表了中國傳統戲曲獨特的戲劇特徵(《音樂文化交響》評)。
《空城計》中的唱段《我正在城樓觀山景》,吐字行腔大氣,聲韻和諧典雅;曲調高音透亮、低音穩健;節奏錯落有致、跌宕起伏。唱腔採用了十三轍中的“人辰”轍,富有彈性,唱腔語言發展尤如連鎖,密集開放,對比尤顯其“聲、韻、調”特色(《創腔經驗談》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