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詞牌名)

浪淘沙(詞牌名)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浪淘沙》,原為唐教坊曲名,後用為詞牌名。中唐劉禹錫白居易依小調《浪淘沙》唱和而首創樂府歌辭《浪淘沙》,單調四句,為七言絕句體。五代南唐後主李煜衍小令《浪淘沙》(《浪淘沙令》),北宋柳永創長調慢曲《浪淘沙》(《浪淘沙慢》),均與原詞《浪淘沙》不同。此調代表作有劉禹錫《浪淘沙九首》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浪淘沙
  • 始興年代:唐代
  • 流行年代:唐宋
  • 正體結構:單調28字
  • 正體韻格平韻格
  • 代表作:《浪淘沙九首》
詞牌沿革,格律說明,格律對照,典範作品,

詞牌沿革

浪淘沙,原為唐教坊曲名,後用為詞牌名。隋以前,社會流行清商樂,自晉代五胡亂華以後,由於戰爭、通商、婚姻等原因,域外的燕樂傳入中土並與本土的清商樂結合,遂形成詩樂結合的大勢。唐統治者更加注重吸收外來音樂以建成具有大唐特色的新樂,甚至將音樂的創造當成是民族的驕傲和國家強盛的象徵。燕樂大興,從根本上促進了唐“倚聲填詞”的發展,崔令欽的《教坊記》錄曲名計324首,皆為開元、天寶時期社會流行歌曲。
《浪淘沙》是唐教坊曲之一,據統計,現存唐詩宋詞(敦煌曲子詞除外)含“浪淘沙”詞意的有209首,大致分三類:雜曲歌辭19首,令詞182首,慢曲8首。郭茂倩樂府詩集》卷八十二將19首《浪淘沙》列入“近代曲辭”中,《全宋詞》共收錄185闋。
《浪淘沙》的出現與南方水邊民歌有關。任半塘於《唐聲詩》下編曾提出“本調原屬南方水邊民歌”。俗語云“大浪淘沙”,“浪”字應屬水部,而“淘”基本義是“用水沖洗以除去雜質”,與水有關。據《魏書·食貨志》雲“又漢中有金戶千餘家,常於漢水沙淘金”可知“淘”與“淘金”的活動是分不開的。“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為民歌起源形態之一,而“淘金”或正是說淘金人藉助水流淘去泥沙而最終拾得金子,淘金人將這一活動過程加以吟詠終得“浪淘沙”小調。調意或是歌詠浪涌沙移的壯觀場面,或是感慨時間流逝而金未得的失落,或是由大浪淘沙而得的對人生和生命的考量與感慨等等。據考察,唐詩宋詞中所涉及的“浪淘沙”,詞意均合水邊或水浪相關意象,或吟詠淘金本事,或借滔滔江水以寄情遙深,或由眼前景而聯想人生浮沉,無論是創調新詞還是衍此調為令詞慢曲,均含水意。
據《魏書·食貨志》中記載,淘金活動長於漢中流行。漢中郡始設於秦代,“郡臨漢水之陽,南面漢山,故名漢中”。今漢中地區位於陝西省西南部,簡稱“漢”,北有秦嶺山地,南有巴山山地,中有漢水,西接甘肅,南通四川。中國南北方分界線是秦嶺——淮河一線,漢中盆地位於秦嶺以南,巴山以北,故屬南方,若以漢中淘金活動為始源,則《浪淘沙》調出南方。
中唐劉禹錫、白居易依小調《浪淘沙》唱和而首創樂府歌辭《浪淘沙》。《全唐詩》在詞部中說“唐人樂府原用律絕等詩雜和聲歌之,其並和聲作實字,長短其句以就曲拍者為填詞”。在詩樂結合的大時代氛圍中,劉、白善習民歌並依當時流行歌謠曲調而創製七言絕句體唱和《浪淘沙》,被《樂府詩集》列入“近代曲辭”中。它本是一些散佚或殘損的民間樂調的雜曲,由樂府機構加以整理而得以保存的詩歌,其內容多是詩人述志感懷之作。
五代南唐後主李煜衍小令《浪淘沙》,始流行長短句雙調小令,亦稱《浪淘沙令》。北宋柳永創長調慢曲《浪淘沙》,亦稱《浪淘沙慢》。均與劉、白原詞不同。
考現存含“浪淘沙”調意的209首詩詞,北宋《浪淘沙》詞52首,大部分是作者流寓中南地區所作,僅小部分作於淮河以北黃河下游的河南地域,南宋《浪淘沙》所存134首均作於江浙皖贛地區,由此可看出,此調始源於南方歌調。

格律說明

浪淘沙詞牌有多體。劉禹錫、白居易首創樂府歌辭《浪淘沙》,作七言絕句體。有兩種格式,一為仄起式,一為平起式,四句二十八字,與七絕仄起平起式全同。此與宋人《浪淘沙令》《浪淘沙慢》不同,蓋宋人借舊曲名,另倚新腔。此七言絕句也。按《浪淘沙》詞創自劉、白,劉詞九首與此同,惟白詞六首皆拗體耳。

格律對照

仄起式
格律對照例詞:劉禹錫《浪淘沙·日照澄洲江霧開
中仄平平中仄,中平中仄仄平。中平中仄中平仄,中仄平平仄仄
日照澄洲江霧,淘金女伴滿江。美人首飾侯王印,儘是沙中浪底
平起式
中平中仄仄平,中仄平平中仄。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
灘頭細草接疏,浪惡罾舡半欲。宿鷺眠鷗飛舊浦,去年沙觜是江
(說明:詞牌格律與對照例詞交錯排列。格律使用宋體字排印,例詞使用斜體字排印。詞牌符號含義如下:平,表示填平聲字;仄,表示填仄聲字;中,表示可平可仄。句末加粗為韻腳。)

典範作品

唐·劉禹錫《浪淘沙·日照澄洲江霧開》
唐·劉禹錫《浪淘沙·汴水東流虎眼文》
唐·白居易《浪淘沙·隨波逐浪到天涯》
唐·司空圖《浪淘沙·不必長漂玉洞花》
唐·皇甫松《浪淘沙·灘頭細草接疏林》
清·毛奇齡《浪淘沙·仙橘山前看橘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