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龍·樂府

文心雕龍·樂府

《文心雕龍·樂府》是南朝梁時期大臣,文學理論家劉勰的《文心雕龍》里的一篇文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文心雕龍·樂府
  • 作者劉勰
原文一,注釋,譯文,原文二,注釋,譯文,原文三,注釋,譯文,原文四,注釋,譯文,原文五,注釋,譯文,原文,注釋,譯文,作品評析,

原文一

樂府者,聲依永,律和聲也。鈞天九奏,既其上帝;葛天八闋①,爰及皇時。自鹹英②以降,亦無得而論矣。至於塗山歌於候人,始為南音;有娀謠乎飛燕,始為北聲;夏甲③嘆於東陽,東音以發;殷整思於西河,西音以興;音聲④推移,亦不一概矣。匹夫庶婦,謳吟土風⑤,官采言,樂盲被律,志感絲篁⑥,氣變金石:是以師曠覘風⑦於盛衰,季札鑒微於興廢,精之至也。夫樂本心術,故響浹肌髓,先王慎焉,務塞淫濫。敷訓胄子⑧,必歌九德;故能情感七始,化動八風。

注釋

①葛天:傳說中的上古帝王。闋:量詞,指詞或歌曲。八闋:即八首歌曲。
②鹹:樂名,即《鹹池》,相傳黃帝作的樂曲,一說堯作的樂曲。英:樂名,即《六英》,相傳帝嚳作的樂曲。
③夏甲:《呂氏春秋·音初》說,夏王孔甲在東陽打獵迷路,遇一百姓家人正生孩子,後認為養子,孩子長大,腳被斧頭砍傷至殘。於是孔甲作《破斧歌》。
④音:應作“心”。音聲:指歌的辭令
⑤土風:指以《詩經·國風》為代表的地方民歌。
⑥絲:指琴瑟類的弦樂器。篁:竹,指簫笛一類的管樂器。
⑦師曠覘(chān)風:相傳晉國樂師師曠根據楚國軍隊的音樂有音調微弱不協調,而判斷其士氣不振,必定失敗。師曠,春秋時晉國的樂師。覘,暗地察看。
⑧敷訓:施教。胄子:貴族的子弟後代。

譯文

不但傳說天上常作《萬舞》,而且上古葛天氏的時候也曾有過八首樂章。此外,從前黃帝時的《鹹池》、帝嚳時的《六英》現在都無從考證了。以後塗山氏之女等候夏禹所唱的“候人兮猗”之歌,是南方音樂的開始。有娀氏的兩個女兒唱的“燕燕往飛”的歌謠,是北方的樂歌的開始;夏後氏孔甲在東陽作了《破斧歌》,是東方的樂歌的開始,殷帝王整甲作了懷念故鄉的歌曲,是西方樂歌的開始。歷代音律歌辭的發展演變,是十分複雜的,庶民百姓一般唱本地的歌謠,詩官採集這些民歌的歌詞,樂官記錄並譜出它們的音樂,使人們的情志、氣質通過各種樂器表達出來。因此,晉國的師曠從南方歌聲里看到了楚國士氣的衰弱,吳國公子季札也能從《詩經》的樂調里看出周朝和各諸侯國的興起與亡廢。真是精妙極了。音樂本來是表達人的思想感情的,所以它能透入人的心靈深處。古先聖王對此非常的重視,堅決制止堵塞一切淫蕩糜爛的音樂。教育貴族子弟時,一定要學習歌唱有利政教的音樂。因此,樂曲中所表達的情感能感動天、地、人和四時,它的教化作用能遍及四面八方。

原文二

自雅聲浸微①,溺音騰沸。秦燔《樂經》②,漢初紹③復,制氏紀其鏗鏘④,叔孫定其容典⑤。於是武德⑥興乎高祖,四時⑦廣於孝文,雖摹韶夏⑧,而頗襲秦舊,中和⑨之響,闃⑩其不還。暨武帝崇禮,始立樂府,總趙代⑪之音,撮齊楚之氣,延年以曼聲協律,朱馬以騷體制歌⑫。桂華雜曲,麗而不經,赤雁群篇⑬,靡而非典;河間薦雅而罕御,故汲黯⑭致譏於天馬也。至宣帝雅頌,詩效鹿鳴;邇及元成⑮,稍廣淫樂:正音乖俗,其難也如此。暨後漢郊廟⑯,惟雜雅章,辭雖典文,而律非夔曠⑰。

注釋

①雅聲:古代的正聲。浸:漸漸。
②燔(fán):焚燒。《樂經》:相傳是六經之一,講音樂的經書。
③紹:繼承。
④制氏:漢初的樂師。鏗鏘:響亮而和諧的樂器聲,這裡指音樂的節奏。
⑤叔孫:姓叔孫,名通,漢初的儒生,曾給漢高祖制定各種禮樂。容典:舞容典禮,即樂舞和禮節。典,法則。
⑥武德:舞蹈名。
⑦四時:舞蹈名。
⑧韶:《韶樂》,相傳是虞舜時的音樂。夏:《大夏》,相傳是夏禹時的音樂。
⑨中和:恰到好處的和諧境地。
⑩闃(qù):靜寂,沒有聲音。
⑪趙代:今河北、山西一帶地區。
⑫朱:朱買臣,以精通《楚辭》著稱,《漢書·藝文志》說他有賦三篇。馬:司馬相如,相傳漢武帝時的《郊祀歌》中有一部分是他的作品。騷體:即《離騷》體,此處指楚辭。
⑬《赤雁》:為漢武帝巡遊東海時獲得赤雁而作。
⑭汲黯:漢武帝時敢於直諫的大臣,漢武帝得到一匹天馬,作《天馬歌》加以讚頌。並把此歌列入祭祀宗廟祖先的《郊祀歌》中,汲黯對此提出了批評。
⑮邇:應作“逮”。及:到。元:漢元帝劉夷。成:漢成帝劉驁。
⑯郊:祭天,指祭天的樂歌。廟:祭祖廟,指祭祖廟的樂歌。
⑰夔(kuí):舜的樂官。曠:師曠,晉國的樂官。

譯文

自從雅正的音樂慢慢衰弱以後,那些淫靡歪邪的音樂就漸漸興起了。秦始皇焚燒了《樂經》,西漢初年想恢復古樂。由音樂家制氏記下音節,叔孫通制訂了舞容曲禮和法度。漢高祖時的《武德舞》,漢文帝時的《四時舞》,雖然模仿的是古代《韶》《夏》的音樂,但也繼承了秦代舊有的樂章,那些中正和平的古樂再也難以見到了。到漢武帝時重視禮樂,開始建立專門管音樂的“樂府”機關,匯總北方的音樂,採集南方的音調,還有李延年用美妙的聲調來配合樂律,朱買臣司馬相如用騷體詩來寫作歌詞。《桂華》這些雜曲歌詞,華美艷麗但不合常規;《赤雁》這類樂曲篇章,浮艷綺靡而不符法度。河間獻王劉德向漢武帝推薦的符合傳統古樂,但漢武帝很少採用,所以汲黯對漢武帝把《天馬歌》也列入《郊祀歌》十分地不滿。到宣帝、元帝的時候,稍稍擴大浮靡的音樂,雅正的古樂不合世俗的愛好,它的推行這樣困難,後漢郊廟祭祀的歌詞,夾雜著一些古樂,它的歌詞雖然是雅正,但聲律並不是古代音樂家夔和師曠的正統音樂。

原文三

至於魏之三祖①,氣爽才麗,宰割辭調②,音靡節平③。觀其北上眾引④,秋風⑤列篇,或述酣⑥宴,或傷羈戍⑦,志不出於淫蕩⑧,辭不離於哀思。雖三調⑨之正聲,實韶夏之鄭曲⑩也。逮於晉世,則傅玄⑪曉音,創定雅歌,以詠祖宗;張華⑫新篇,亦充庭萬⑬。然杜夔⑭調律,音奏舒雅,荀勖改懸⑮,聲節哀急,故阮鹹譏其離聲⑯,後人驗其銅尺17;和樂之精妙,固表里而相資矣。

注釋

①三祖:魏太祖曹操、魏高祖曹丕、魏烈祖曹睿,合稱三祖。
②宰割:分裂。辭調:指漢樂府。曹操等用漢樂府舊調寫的與古題無關的新內容。即所謂以古題樂府寫時事。
③音靡節平:音律美妙,節奏平和。節,音節。
④北上:曹操《苦寒行》,其首句是“北上太行山”。引:樂曲。
⑤秋風:曹丕《燕歌行》,其首句是“秋風蕭瑟天氣涼”。
⑥酣:痛飲。
⑦羈戍(shù):指兵士出征守邊不歸。羈,拘留;戍,駐守邊疆。
⑧淫:過分。盪:放逸。
⑨三調:《平調》《清調》《瑟調》,都是周代古樂的聲調。
⑩鄭曲:春秋時鄭國的樂曲,古樂中的靡靡之音。因為三調是古樂,而魏三祖按照三調所作新歌歌詞並不典雅,所以說是靡靡之音。
⑪傅玄:魏晉間詩人,善作祭天地的雅樂。
⑫張華:西晉作家,善作宮廷舞曲。
⑬萬:《萬舞》,一種大舞,用盾、斧、羽來舞。
⑭杜夔:三國時魏音樂家,曾負責考訂恢復古代音樂工作。
⑮荀勖:西晉音樂家。改懸:即改變鐘磬懸掛的距離,此指改制樂器。
⑯阮(ruǎn)鹹:魏末作家,精通音樂。聲:應作“磬”。離聲:懸磬稀疏相離,即調整距離。荀勖所用的尺子比杜夔的短,所以聲高急,於是阮鹹便譏笑其調音錯誤,聲高急是不可能雅正的。
⑰銅尺:阮鹹以後有人用從地下發掘出的銅尺來驗證,果然杜夔尺比周古尺長四分多。從劉勰在本文的態度看,他是肯定杜夔調整的樂器符合雅正的音樂的。

譯文

到了魏太祖曹操、魏高祖曹丕、魏烈祖曹睿,志氣豪爽,才華富麗,他們改作的歌詞曲調音調浮靡,節奏平庸。看到曹操的《苦寒行》,曹丕的《燕歌行》等作品,無論是敘述酣歌宴飲還是哀嘆出征,內容都不免有過分的放縱,句句離不開悲哀的情緒;雖然用的是漢代正統的“三調”音樂,可是比之《韶》樂和《夏》樂等古樂來說卻差遠了。到了晉代,傅玄通曉音樂,他創作了許多雅正的歌曲,來歌頌晉代的祖先;張華也寫了一些新的樂曲,作為宮廷的《萬舞》曲。然而魏的杜夔所調整的音律,節奏舒緩雅正;而晉初荀勖改制的樂器,音樂的聲調節奏便悲哀而急促了,所以阮鹹曾譏笑荀勖定的不協調,使音樂偏離了正統。後來,有人考察了古代的銅尺,才知道了荀勖使用的尺子不對。可見和美協調間樂的精微奧妙,是需要靠樂曲和歌詞的互相配合啊!

原文四

故知詩為樂心①,聲為樂體②:樂體在聲,瞽師③務調其器;樂心在詩,君子④宜正其文。好樂無荒⑤,晉風⑥所以稱遠;伊其相謔⑦,鄭國所以雲亡⑧。故知季札觀辭⑨,不直⑩聽聲而已。若夫艷歌婉孌⑪,怨志訣⑫絕,淫辭在曲,正響焉生?然俗聽飛馳,職⑬競新異,雅詠溫恭,必欠伸魚睨⑭;奇辭切至,則拊髀雀躍⑮:詩聲俱鄭,自此階⑯矣。

注釋

①心:靈魂,精神。
②體:軀體,形式。
③瞽(gǔ)師:樂師;瞽,瞎。古代很多樂師是盲人。
④君子:有德行修養的人。
⑤好樂無荒:此詩句見於《詩經·唐風·蟋蟀》。荒,廢亂。
⑥晉風:即《唐風》。古唐國在周代時處於晉國所在。《唐風》是晉國的民歌,吳公子季札聽了這首歌,讚美它意旨深遠。
⑦伊其相謔:見於《詩經·鄭風·溱洧》。伊,助詞,乃;謔,調笑。
⑧鄭國所以雲亡:季札到魯國觀樂,聽到演奏《鄭風》時說:“鄭國難道要先滅亡嗎?”
⑨辭:應作“樂”。
⑩不直:不僅。
⑪孌(luán):親愛。
⑫訣:分別,割斷聯繫。
⑬職:主。
⑭欠伸:打哈欠,伸懶腰。魚睨:像魚眼那樣死瞪著看,形容發愣。
⑮拊:拍。髀:大腿。雀躍:像雀一樣跳躍,形容高興喜悅。
⑯階:指通向浮靡的階梯。

譯文

由此可知,詩篇是樂府的核心,聲調是樂府的形式。樂府的形式附著在聲律上,那么樂師務必調整他的樂器;樂府的核心在詩歌里,所以詩人應當端正他的文辭。因為《唐風·蟋蟀》里有“喜愛娛樂,不要過度”的詩句,所以季札稱讚說有遠見;因為《鄭風·溱洧》里有“男男女女互相調戲”的內容,所以季札預言說鄭國要先滅亡。由此我們知道,季札觀聽《詩》的演奏,不光是聽聽它的聲調便罷了。至於後來的樂府詩中,寫婉轉纏綿相親相愛或者怨恨滿腔分別決裂。把這些yín靡的作品譜成曲,怎能產生良好的音樂呢?然而時俗卻喜歡追求新鮮奇異的樂章。雅正的樂府溫和恭謹,聽了就必然厭煩得打哈欠,像魚一樣瞪眼;新奇的歌詞,切合心意,看了便一定高興得拍大腿,像雀一樣跳躍起來。詩歌和音樂都走上了邪路,從此越來越厲害。

原文五

凡樂辭曰詩,詩聲①曰歌,聲來被②辭,辭繁難節;故陳思稱李延年閒於增損古辭③,多者則宜減之,明貴約也。觀高祖之詠大風④,孝武之嘆來遲⑤,歌童被聲,莫敢不協;子建士衡⑥,鹹⑦有佳篇,並無詔伶人⑧,故事謝絲管⑨,俗稱乖調⑩,蓋未思也。至於斬伎鼓吹⑪,漢世鐃挽⑫,雖戎喪殊事⑬,而並總入樂府,繆韋⑭所致,亦有可算焉。昔子政品文⑮,詩與歌別⑯,故略具⑰樂篇,以標區界。

注釋

①詩聲:應作“詠聲”。
②被:配之意,指根據歌詞來配樂譜曲。
③陳思:指陳思王曹植。李延年:漢代音樂家。閒:通“嫻”,熟練。
④大風:漢高祖劉邦回故鄉所作《大風歌》的首二字。
⑤來遲:漢武帝所作《李夫人歌》有“偏何姍姍其來遲”句,是其最後兩字。
⑥子建:曹植的字。士衡:陸機的字。
⑦鹹:全,都。亟:屢。
⑧詔:皇帝的命令。伶人:奏樂演戲的人,這裡指制樂譜的人。
⑨謝:別,離開。絲管:管弦樂器,指樂器。
⑩調:樂律、聲調。乖:違背。
⑪斬伎:應作“軒岐”。軒:軒轅,黃帝的名號。岐:岐伯,黃帝時主管醫藥的大臣。鼓吹:《鼓吹曲》,古代一種軍樂,相傳為岐伯所作。
⑫鐃(náo):即《鐃歌》,漢代的軍樂。挽:即《輓歌》,漢代的喪樂。
⑬戎:軍事。喪:喪事。
⑭繆:繆襲,三國時魏國人,改作有《魏鼓吹曲》共十二篇。韋:韋昭,三國時吳國人,改作有《吳鼓吹曲》共十二篇。
⑮子政:劉向的字。品:品味、評量,引申為研究整理。
⑯詩與歌別:劉向及其子劉歆整理古籍時,著《七略》,將詩歸入了《六藝略》、歌歸入了《詩賦略》。
⑰具:應作“序”。序:同“敘”,敘述。

譯文

樂府的歌詞就是詩,詩按一定的曲詞詠唱就是歌。聲律配合歌詞時,如果歌詞繁多就難於符合音樂的節拍。所以陳思王曹植稱讚說,李延年善於增減原作,多了的字句就適當減少,這說明歌辭應該注意精練簡約啊!看看漢高祖的《大風歌》,漢武帝的《來遲詩》,詞句不多,而歌唱者很容易配合音節。後來曹植和陸機雖有好的詩篇,但沒有詔令音樂師配樂,所以不能演奏。人們都認為這是因為他們的詩歌違反了音樂的曲調,這都是沒有經過思考的挑剔說法。至於軒轅黃帝時岐伯創作的《鼓吹曲》,漢代出現的《鐃歌》和《輓歌》,雖然反映的內容不同,有的是軍樂,有的是喪樂,但是都算是樂府詩歌的一種。還有繆襲和韋昭所改編的漢代樂府歌曲,也有好的作品。從前劉向品評文章,把詩和歌區別開來,所以我另寫這篇《樂府篇》,以標明“詩”與“歌”其間的區別。

原文

贊曰:八音摛文,樹辭為體。謳吟坰①野,金石雲陛。韶響②難追,鄭聲易啟。豈惟觀樂,於焉識禮。

注釋

①坰(jiōng):郊野。
②韶響:虞舜時代音樂,代表雅正的古樂。

譯文

總結:
各種樂器產生種種動聽的聲音,而好的歌詞卻是其核心。謳歌吟唱的聲音響遍鄉村郊野,音樂的演奏環繞整個宮殿。雅正的韶樂傳統很難繼承,不正當的淫靡之門卻如此容易開啟。季札觀禮豈只為了聽聽音樂,更可以在其中看出禮法的盛衰。

作品評析

“樂府”本是西漢政府中的一個機構,“府”是官府,“樂府”就是管理音樂的官府,掌管音樂,兼采民間詩歌和樂曲。後來把樂府機關收集保管的配樂的詩歌稱為“樂府”,於是樂府便成了一種詩歌體裁的名稱,這個名稱範圍漸漸擴大,逐漸包括後代收集的民歌以及文人模仿創作的作品。樂府和一般的詩歌區別在於它是配樂的詩歌,後來文人創作的樂府也有不少是不配樂的。本篇講論的樂府主要是配樂的,但也涉及少數不配樂的作品。
全篇分三部分:一、講樂府的含義、起源和教育作用。二、講樂府的產生和從漢到晉樂府詩的發展歷史。三、闡述音樂和詩歌的關係,並且說明自己在《明詩》外另寫《樂府》的原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