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四時歌·朝登涼台上》是南北朝詩人所作的一首詩,出自《子夜四時歌》。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子夜四時歌·朝登涼台上
- 作品別名:《吳聲四時歌》、《子夜吳歌》
- 作者:佚名
- 創作年代:南北朝
- 作品出處:《子夜四時歌》
- 文學體裁:詩
作品背景,作品全文,注釋,作品賞析,
作品背景
收錄在宋代郭茂倩所編《樂府詩集》中,屬“清商曲辭·吳聲歌曲”,相傳是晉代一名叫子夜的女子創製,多寫哀怨或眷戀之情。現存七十五首,其中春歌二十首,夏歌二十首,秋歌十八首,冬歌十七首。又稱《吳聲四時歌》或《子夜吳歌》,簡稱《四時歌》。
作品全文
朝登涼台上,夕宿蘭池裡。
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蓮子。
注釋
朝登:早晨登上。
夕宿:傍晚止宿在。
蘭池:蘭香的池塘。
芙蓉:荷花的別稱。
蓮子:蓮的種子。橢圓形,肉呈乳白色,當中有綠色的蓮心。具滋補營養作用。蓮子,諧音憐子。喻與君子相戀也。
子夜
(1).夜半子時,半夜。 唐呂溫《奉和張舍人閣中直夜》:“涼生子夜後,月照禁垣深。” 明何景明《待曙樓賦》:“於是子夜既逾,寅曉將發。” 清鈕琇《觚剩·六貞女墓》:“﹝ 李氏 六女﹞潛以酒相酹,期於子夜潮生盡命。” 瞿秋白《“子夜”和國貨年》:“明明還只是子夜,而居然以為天已經大亮了,甚至於太陽又要落山了。”
(2).見“ 子夜歌 ”。
四時
(1).四季。《易·恆》:“四時變化而能久成。”《禮記·孔子閒居》:“天有四時,春秋冬夏。” 前蜀韋莊《晚春》詩:“萬物不如酒,四時唯愛春。” 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二:“ 靖康 初,京師織帛及婦人首飾衣服,皆備四時。”
(2).指一年四季的農時。《逸周書·文傳》:“無殺夭胎,無伐不成材,無墯四時,如此十年,有十年之積者王。”《淮南子·本經訓》:“四時者,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取予有節,出入有時,開闔張歙,不失其敘,喜怒剛柔,不離其理。”
(3).指一日的朝、晝、夕、夜。《左傳·昭公元年》:“君子有四時,朝以聽政,晝以訪問,夕以修令,夜以安身。”
(4).樂舞名。 漢文帝 作。《漢書·禮樂志》:“ 孝文廟 奏《昭德》、《文始》、《四時》、《五行》之舞。” 南朝 梁 劉協《文心雕龍·樂府》:“《武德》興乎 高祖 ,《四時》廣於 孝文 。”參見“ 四時舞 ”。
作品賞析
是勞動?還是愛情?這首詩實在有點“朦朧”。如果單純看作是勞作,那未免太過坐實。何以要“朝登涼台上”也不大好理解;單純看作是寫愛情,那又未免要蹈虛,其中畢竟講到江南兒女實實在在的勞動生活。那亭亭玉立的出水芙蓉,淡紅、雪白;那鼓鼓脹脹的蓮蓬中的顆顆蓮子,飽滿,新鮮。這不就是江南夏季的標誌嗎?蓮子可以吃,可以入藥,採蓮正是江南水鄉人民的一樁謀生的營生。循著這個思路,我們大約要把它看作一首謳歌勞動的詩了,但還是不要忙著下結論吧。我們已經知道,在南朝樂府民歌中,“芙蓉”常常被諧音“夫容”,即“丈夫的面容”,——然解詩不可拘泥,說是“愛人的面容”也未嘗不可,或者徑直就是“愛人”;“蓮子”則常被諧作“憐子”。“憐”者,愛也;“子”者,男子也。“蓮子”當然也就是愛人”了。明乎此,“朝登涼台上”就不難理解了。一清早,這位女主人公為什麼要久久地佇立於涼台之上?去乘涼嗎?也許是吧。江南的夏季實在酷熱難當,但其實乘涼也不過是掩人耳目的口實,她在涼台上所凝望的、惦記的是那周遭長滿蘭草的池塘,那才是她的心之所系、情之所結啊!她還不時地抬頭望望太陽,——那剛剛出山不久的紅彤彤的太陽,她卻希望它快快落下,希望皎潔的月亮快快出來,那才是她渴盼的美好時光。那時候她將同小姐妹們一同乘著荷塘月色,悠悠地划著船兒,說著、笑著、嬉戲著,同時有前來採蓮的小伙子們隔船對唱著——對唱那撩人心弦的江南曲。她們和他們當然也不誤採蓮。白晝熱得實在令人慵懶,晚上,借著這清爽的月光,蓮子採得又快又多。這真是一個令人喜悅的豐收年,但更令人喜悅的是豐收的愛情。她可以夜夜見到她的“夫容”,她的“蓮子”,她的心上人,——就是那又英俊又能幹的小伙子。他們眉目傳情、心心相印。......多么迷人的夜晚,多么迷人的月色,多么迷人的愛情,多么迷人的意境!這是輕柔的小夜曲、月光曲、夢幻曲!至此,我們將不難看出:這是勞動,亦是愛情;是勞作中的愛情,是有著愛情的勞動;這樣的勞動不會感到疲憊,這樣的愛情不會感到空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