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龍中的宗經注釋。
全篇分三部分:一、概述諸經的基本情況及其教育作用;二、介紹“五經”寫作的基本特點及其成就;三、說明必須宗經的原因。從經書和後代各種作品的關係看,劉勰認為各種文體都起源於經書;文章能夠宗經,就會有六種好處,否則就會出現楚漢以後的文章創作過分追求形式的流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文心雕龍·宗經
- 篇幅:三部
- 第一部:概述諸經的基本情況及其教育作用
- 第二部:“五經”寫作的基本特點及其成就
- 第三部:說明必須宗經的原因
文心雕龍中的宗經注釋。
全篇分三部分:一、概述諸經的基本情況及其教育作用;二、介紹“五經”寫作的基本特點及其成就;三、說明必須宗經的原因。從經書和後代各種作品的關係看,劉勰認為各種文體都起源於經書;文章能夠宗經,就會有六種好處,否則就會出現楚漢以後的文章創作過分追求形式的流弊。
文心雕龍中的宗經注釋。全篇分三部分:一、概述諸經的基本情況及其教育作用;二、介紹“五經”寫作的基本特點及其成就;三、說明必須宗經的原因。從經書和後代各種作品的關係看,劉勰認為各種文體都起源於經書;文章能夠宗經,就會有六種...
《〈文心雕龍〉宗經研究》是2023年崇文書局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本書系作者四十年探究“龍學”的結晶,圍繞著“《文心雕龍》與宗經”這樣一個中心展開。本書認為,劉勰和大部分古人一樣,具有明顯的經學思維模式,其徵聖、宗經是真誠的,卻是從“文”的角度進行的,《文心雕龍》是經學背景下的文論,是一部...
《文心雕龍》是南朝文學理論家劉勰創作的文學理論著作,成書於南朝齊和帝中興元年至二年(501—502)間。《文心雕龍》共十卷,五十篇,分上下兩編,各二十五篇,包括總論、文體論、創作論、批評論四個部分。總論含上編的《原道》至《辨騷》五篇,明確提出文學批評的根本原則,是全書的“文之樞紐”。文體論含...
《文心雕龍》共十卷,五十篇,分上、下部,每部各二十五篇。全書大致可以分為五個部分:第一篇至第五篇是總論,即“文之樞紐”,表達了劉勰徵聖宗經的基本思想。第六篇《明詩》至第二十五篇《書記》是文體論,即“論文敘筆”,論述詩、樂府、賦、頌等三十三類文體的源流演變,解釋各種文體的名稱,評定代表性...
《文心雕龍·序志》是《文心雕龍》的最後一篇,也就是本書的序言。本篇對作者寫《文心雕龍》一書的目的、意圖、方法、態度,特別是它的指導思想和內容安排等。都分別作了說明,因此,是研究《文心雕龍》全書和作者思想的重要篇章。內容提要 全篇分五個部分:第一部分說明命名《文心雕龍》的用意,以及所謂“...
《事類》是《文心雕龍》的第三十八篇,論述詩文中引用有關事類的問題。所謂“事類”,包括故實或典故在內,但劉勰在本篇所講“事類”,有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文學作品中引用前人有關事例或史實,一是引證前人或古書中的言辭。這比通常所說“典故”的範圍要大得多。《文心雕龍》是中國南朝文學理論家劉勰...
《原道第一》是《文心雕龍》的首篇,通過“文”、“自然之道”和“聖”三者之間的關係,闡述“人文”的起源及其發展。作品原文 文之為德也大矣,與天地並生者,何哉?夫玄黃色雜,方圓體分;日月疊璧(1),以垂麗天之象;山川煥綺(2),以鋪理地之形。此蓋道之文也。仰觀吐曜(3),俯察含章(4),高...
本書精選《文心雕龍》中的二十五篇重要篇目,其研究目的在於辯證地吸收、借鑑《文心雕龍》中可用於實際文學批評的精妙理論,彰顯《文心雕龍》的生命力與闡釋力,為建構中國現代文學評論體系提供範式。圖書目錄 第一章 道·聖·文:文原論 第一節 原道:以“文”為本 第二節 徵聖:聖人為師 第三節 宗經:正...
《史傳》是《文心雕龍》的第十六篇。從本篇到第二十五篇《書記》的十篇,所論文體,都屬“筆”類,是對吝體散文的論述。從史學的角度看,本篇對晉宋以前的史書做了比較系統的總結,這對古代歷史散文,特別是在古代史學理論上是有一定貢獻的;但其重要不足之處,是未能著重從文學的角度來總結古代歷史散文和...
顯旨 顯旨,讀音是xiǎn zhǐ。意思是顯示用意。解釋 顯示用意。出處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宗經》:“‘雉門’、‘兩觀’,以先後顯旨。”
訪義 訪義,讀音是fǎng yì。意思是探求文義。解釋 探求文義。出處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宗經》:“《尚書》則覽文如詭,而尋理即暢;《春秋》則觀辭立曉,而訪義方隱。”
皇世 皇世,讀音是huáng shì。意思是三皇之世。亦泛指遠古時代。解釋 三皇之世。亦泛指遠古時代。出處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宗經》:“皇世三墳,帝代五典。”章炳麟 《文學說例》:“皇世語言簡樸,或徒有義訓,未造正文。”
盤深 盤深,讀音為pán shēn,漢語詞語,意思是盤曲深廣。解釋 盤曲深廣。出處 南朝·梁·劉勰 《文心雕龍·宗經》:“根柢槃深,枝葉峻茂。”
重峻 重峻,漢語詞語,讀音zhòng jùn,解釋為高大。解釋 高大。出處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宗經》:“然而道心惟微,聖謨卓絕,牆宇重峻,而吐納自深。
環內 環內,讀音是huán nèi。意思是一定範圍之內。解釋 一定範圍之內。出處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宗經》:“故論説辭序,則《易》統其首;詔策章奏,則《書》發其源……所以百家騰躍,終入環內者也。”
文意,讀音wén yì,漢語詞語,意思是文辭的意義;文章的意境。解釋 文辭的意義;文章的意境。出處 1、《漢書·王莽傳下》:“宗屬為皇孫,爵為上公,知寬等叛逆族類,而與交通,刻銅印三,文意甚害,不知厭足,窺欲非望。”2、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宗經》:“通乎《爾雅》,則文意曉然。”3、《...
歸一亦作“ 歸壹 ”。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guī yī,意思是統一;一致。釋義1 統一;一致。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宗經》:“致化歸一,分教斯五。” 宋 蘇軾 《申省乞罷詳定役法狀》:“所貴議論歸一。” 宋 葉適 《同安縣學朱先生祠堂記》:“及 董仲舒 稍推明之,與人主意合,則雜家異...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徵聖》:“或明理以立體,或隱義以藏用。”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宗經》:“禮以立體,據事制范。”2. 具有長、寬、高三面的物體。比喻全面地(看問題)。毛澤東 《我們黨的一些歷史經驗》:“我們許多同志從平面看農村,不是立體地看農村。”3. 即幾何體。其它相關 “...
刪述,拼音是shān shù,漢語詞語,意思是著述。解釋 相傳孔子序《書》刪《詩》,又自稱"述而不作"見《論語.述而》。後以"刪述"謂著述。出處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宗經》:“自夫子刪述,而大寶鹹耀。”唐·李白《古風》之一:“我志在刪述,垂輝映千春。希聖如有立,絕筆於獲麟。”清·趙翼...
鎔匠 鎔匠,讀音是róng jiàng。意思是冶金工匠。比喻陶冶性情的力量。解釋 冶金工匠。比喻陶冶性情的力量。出處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宗經》:“性靈鎔匠,文章奧府。”
曖,漢語二級字,讀作曖(ài),部首是日,本義指昏暗不明的樣子。組詞 曖曖 [ài ài]昏暗的樣子。綿曖 [mián ài]亦作“綿薆”。亦作“緜曖”。悠久;悠悠。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宗經》:“歲歷緜曖,條流紛糅。”康有為《敘》:“然以其彍博浩彌,舉二千五百年之綿薆,合四萬萬人民之繁眾。
綿曖,漢語詞語,拼音是mián ài,意思是悠久;悠悠。解釋 1.亦作"綿曖"。亦作"綿薆"。2.悠久;悠悠。出處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宗經》:“歲歷緜曖,條流紛糅。”康有為《敘》:“然以其彍博浩彌,舉二千五百年之綿薆,合四萬萬人民之繁眾。”梁啓超《序》:“中國號稱文明之古國也,綿曖二...
①謂返回農耕。《後漢書·章帝紀》:“流人慾歸本者,郡縣其實廩。”《晉書·郗鑒傳》:“百姓懷土,皆有歸本之心。”《新唐書·李襲譽傳》:“ 襲譽 爲引 雷陂 水,築 句城塘 ,溉田八百頃,以盡地利,民多歸本。”②回到正路。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宗經》:“正末歸本,不其懿歟!”
樹聲 樹聲,讀音是shù shēng。意思是樹立名聲。解釋 樹立名聲。出處 南朝 宋 鮑照 《河清頌》:“樵夫議道,漁父濯纓。臣 照 作頌,鋪德樹聲。”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宗經》:“勵德樹聲,莫不師聖。”
《易·繫辭下》:“其旨遠,其辭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隱。” 孔穎達 疏:“其旨遠者,近道此事,遠明彼事,是其旨意深遠。若龍戰於野,近言龍戰,乃遠明陰陽鬭爭,聖人變革,是其旨遠也。” 晉 杜預 《序》:“言高則旨遠,辭約則義微。”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宗經》:“夫《易》惟...
《易·繫辭上》:“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 王弼 註:“三極,三才也。” 孔穎達 疏:“六爻遞相推動而生變化,是天、地、人三才至極之道。”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宗經》:“三極彝訓,其書言經。” 宋 司馬光 《為龐相公讓官表》:“翼載萬機,統和三極。” 明 張居正 《聖孝紀》:“...
樹表,讀音是shù biǎo。意思是①豎立標幟。②建立表率。解釋 ①豎立標幟。②建立表率。出處 ①豎立標幟。《墨子·號令》:“出候無過十里,居高便所樹表,表三人守之。”《史記·淮南衡山列傳》:“又詳聚士,樹表其上,曰‘ 開章 死,埋此下’。”②建立表率。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宗經》:“...
“《詩》主言志,詁訓同《書》,摛風裁興,藻辭譎喻,溫柔在誦,故最附深衷矣。”(《文心雕龍·宗經》)。這就是說《詩經》採用了比興手法,文辭優美,比喻曲折,最能切合人們的內心情懷。這種美學傾向為後代其他文體所宗尚,所謂“賦、頌、歌、贊,則《詩》立其本”(《文心雕龍·宗經》)。
《文心雕龍》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全書包括四個重要方面,由劉勰(xié)在江蘇省鎮江市南山寫下。上部,從《原道》至《辨騷》的5篇,是全書的綱領,而其核心則是《原道》、《徵聖》、《宗經》3篇,要求一切要本之於道,稽諸於聖,宗之於經。從《明詩》到《書記》的20篇,以“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