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文化大系:文心雕龍譯註

中國古典文化大系:文心雕龍譯註

《中國古典文化大系:文心雕龍譯註》是2014年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志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古典文化大系:文心雕龍譯註
  • 作者:陳志平
  • 語言:簡體中文
  • 出版時間:2014年1月1日
  • 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
  • 頁數:392 頁
  • ISBN:9787542644732
  • 開本:16 開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序言,

內容簡介

《文心雕龍》是中國第一部系統的文藝理論巨著,也是一部理論批評著作,完書於南北朝時期,作者為劉勰。此書是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上第一部有嚴密體系的文學批評作品,內容豐富,見解卓越,全面而系統地論述了寫作上的各種問題,在中國文學批評、文章學、修辭學的發展歷史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圖書目錄

前言
原道
徵聖
宗經
辨騷
明詩
詮賦
諸子
論說
神思
體性
風骨
通變
定勢
情采
鎔裁
比興
誇飾
養氣
總術
時序
物色
才略
知音
程器
序志

作者簡介

陳志平,1976年3月生。湖北黃岡人。現為黃岡師範學院文學院副教授,碩導。主要研究方向為六朝文學和諸子學,出版專著《劉子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年),完成《金樓子疏證校注》(預計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10月出版),發表相關領域論文近30餘篇。主持教育部社科項目1項,省教育廳項目3項。

序言

《文心雕龍》是我國南北朝時期梁代劉勰撰寫的一部偉大的文學理論和批評巨著。
劉勰(約465-約538),字彥和,祖籍東莞莒縣(今山東省莒縣)。西晉永嘉之亂,劉氏一族南遷避亂,世居京口(今江蘇鎮江)。《梁書·劉勰傳》載:“勰早孤,篤志好學。家貧不婚娶,依沙門僧祜。”劉勰入定林寺佐僧祐校經十餘年,博通佛教經論。大約在南齊末年,劉勰完成了《文心雕龍》的撰寫。由於地位低下,無人賞識,劉勰遂扮作貨鬻者,將此書自薦給當時文宗沈約。沈約讀後,“大重之,謂為深得文理,常陳諸几案”。由於沈約的看重和推薦,劉勰在梁代官至太末(今浙江衢縣)令,政有清績。後遷步兵校尉,兼東宮通事舍人。劉勰的文學和政治才華得到當時東宮太子蕭統欣賞,而他自己也感到在政治上能有一番作為,“搞文必在緯軍國,負重必在任棟樑,窮則獨善以垂文,達則奉時以騁績”(《文心雕龍·程器》),劉勰終於有了“任棟樑”而“騁績”的舞台!中大通三年(531)四月,蕭統卒,東宮易主,僚屬也被遣散,劉勰被“有敕與慧震沙門於定林寺撰經”。晚年的劉勰心灰意冷,遂在完成編定經藏的任務後,燔鬢髮自誓,出家為僧,改名慧地,不久就離開了人世。劉勰除《文心雕龍》外,還有《滅惑論》《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等文章流傳於世。另外,學界有專家研究認為,子書《劉子》也是劉勰所撰。劉勰不僅是文學理論家,還是哲學家,不僅是“文劉”,還是“哲劉”!政治上的劉勰沒能騁績宇內,卻以立言著述而流芳百世。
《文心雕龍》共十卷,五十篇,分上、下部,每部各二十五篇。全書大致可以分為五個部分:第一篇至第五篇是總論,即“文之樞紐”,表達了劉勰徵聖宗經的基本思想。第六篇《明詩》至第二十五篇《書記》是文體論,即“論文敘筆”,論述詩、樂府、賦、頌等三十三類文體的源流演變,解釋各種文體的名稱,評定代表性的作品,總結寫作法則和要點。第二十六篇《神思》到第四十四篇《總術》屬創作論,劉勰“剖情析采”,對藝術想像、文學風格、遣詞造句、篇章結構、文學的繼承與革新等一系列問題都進行了論述,發表了很多精彩的見解。第四十五篇《時序》至第四十九篇《程器》屬批評論,闡明了作者對文學與時代及自然景物、作家才性、文學批評態度和方法的看法。最後一篇是自序,相當於全書的總序,介紹了寫作的動機和全書的結構。在寫作時,劉勰有意效仿“大衍”之數安排全書結構,各部分呼應配合,具體論述完整,形成了嚴密的體系,故清代章學誠《文史通義》稱《文心雕龍》“體大而慮周”“籠罩群言”。
《文心雕龍》的偉大不僅表現在它結構的系統性和嚴密性上,更體現在作者的具體文學見解的深刻性上。明代胡應麟《詩藪》認為《文心雕龍》“議論精鑿”,《四庫全書簡明目錄·集部·文心雕龍》認為“論文之書,莫古於是編,亦莫精於是編矣”。劉勰撰寫《文心雕龍》,旨在探究“文之用心”,用以指導寫作,糾正不正文風。他執正馭奇,以聖人思想和經典為標準,“唯務折衷”,總結了南齊以前文學創作的豐富經驗。劉勰對作品的內容和形式都很重視,認為內容要“情深而不詭”“事信而不誕”“義貞而不回”,形式要“體約而不蕪”“文麗而不淫”(《宗經》)。劉勰欣賞明朗剛健的文學風格,主張文章要“風清骨峻”。在文學發展上,劉勰指出“時運交移,質文代變”,“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時序》)。在文學創作上,劉勰有《神思》專論藝術想像,《養氣》專論作家的創作心理準備,有《鎔裁》《比興》《誇飾》等篇專論遣詞造句等具體方法。在文學批評方法上,劉勰指出“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人情”(《知音》),並提出“六觀”之法。
《文心雕龍》全文以駢偶結篇,文辭優美,但畢竟產生在一千五百多年前,今天的讀者閱讀和理解還是有一定的障礙,為了傳統經典的普及,譯註是很有必要的。此次註譯,選取了《文心雕龍》最精華的同時可供當今讀者參考的篇目二十五篇,底本則選取了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林其錟、陳鳳金整理的《增訂文心雕龍集校合編》本。林先生是中國《文心雕龍》學會副會長,出版《文心雕龍》相關研究著作多部,《增訂文心雕龍集校合編》是他以元至正本為底本,廣泛匯校了各種版本後產生的可信、可靠、可讀的版本。在註譯的過程中,還參考了范文瀾著《文心雕龍注》,黃叔琳注、李詳補註、楊明照校注拾遺《增訂文心雕龍校注》,吳林伯撰《文心雕龍義疏》,陸侃如、牟世金撰《文心雕龍譯註》,周振甫著《文心雕龍今譯》,龍必錕譯註《文心雕龍全譯》,賈錦福主編《文心雕龍辭典》,朱文民撰《劉勰傳》等著作;上海社科院林其錟慷慨允許使用《增訂文心雕龍集校合編》本的著作權,吉林大學塗光社教授熱情提供幫助,在此一併致謝。
劉勰說:“品列成文,有同乎舊談者,非雷同也,勢自不可異也;有異乎前論者,非苟異也,理自不可同也。”譯註工作“雷同”的地方多,發揮的地方少,筆者努力做到信、雅、達,盡力文從字順地準確表達出劉勰的意思,然文中不盡如人意的地方肯定不少,還望方家和讀者批評指正。
陳志平
2013年9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