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沙落雁(古琴曲)

平沙落雁(古琴曲)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平沙落雁》又名《雁落平沙》,是一首中國古琴名曲,有多種流派傳譜,其意在借大雁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最早刊於明代《古音正宗》(1634)。自其問世以來,刊載的譜集達五十多種,有多種流派傳譜,僅1962年出版的《古琴曲集》第一集收入了六位琴家的演奏譜,關於此曲的作者,有唐代陳子昂之說,宋代毛敏仲、田芝翁之說,又有說是明代朱權所作。因無可靠史料,很難證實究竟出自誰人之手。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平沙落雁
  • 作品別名:雁落平沙
  • 作品出處:《古音正宗》
  • 文學體裁:琴曲
  • 作者:暫無考證
琴譜列表,詞語解釋,意境,流派傳譜,後記,琴譜標題,歌詞,與衡陽相關,典籍評價,

琴譜列表

琴之界古琴譜庫
撰刊年代
琴曲簡介
琴苑心傳全編
1667
商調凡八段
治心齋琴學練要
1739
宮音凡五段
春草堂琴譜
1744
宮音凡六段
春草堂琴譜
1744
黃鐘均宮音凡六段
春草堂琴譜
1744
夾鐘均宮音凡六段
春草堂琴譜
1744
無射均宮音凡六段
春草堂琴譜
1744
夷則均宮音凡六段
二香琴譜
1831
羽音凡四段
琴學尊聞
1864
宮音宮調凡七段
琴學入門
1864
宮音中呂均凡六段
蕉庵琴譜
1868
徵羽音凡七段
以六正五之齋琴學秘譜
1875
徵羽音凡七段
天聞閣琴譜
1876
羽音變調凡八段
希韶閣琴瑟合譜
1878
徵羽音凡六段
綠綺清韻
1884
徵羽音凡五段
雙琴書屋琴譜集成
1884
徵羽音凡七段
雙琴書屋琴譜集成
1884
中呂均宮音凡八段
琴學初津
1894
宮音凡七段
琴學初津
1894
黃太調宮音凡七段
琴學初津
1894
南調宮音凡七段
琴學初津
1894
仲呂均宮音凡七段

詞語解釋

詞典中的解釋
1.古琴曲名。
2.曲牌名。即《雁兒塔》。
3.菊花的一種。 清 富察敦崇 《燕京歲時記·九花仙子》:“蓋京師之菊種極繁,有……‘平沙落雁’。”
4.景名,瀟湘八景之一,位於衡陽南嶽衡山七十二峰之首——回雁峰景區。
不同流派的《平沙落雁》
1.廣陵派平沙: 廣陵派平沙中多吟猱,且無逗,多撞,多退復。撞、退復、吟猱三者結合,全曲聽來旋律豐滿流暢而又華彩柔和。
2.浙派平沙: 浙派平沙少撞,少吟猱,卻多逗,曲調運用切分音,使重音後移,且樂逗停在後半拍上,使曲調強弱分明,節奏有所變化,動中有靜,靜中有動。曲調聽來古樸、典雅、恬靜,且跌宕、簡練而見奇趣。
3.梅庵派平沙: 梅庵派平沙中後加的“雁鳴”一段,獨具本門特色,為王燕卿先生所創,曲調極為逼真、生動,令人嘆為觀止。
4. 琵琶曲 ---- 平沙落雁,又名《海青拿天鵝》、《海青拿鵝》,海青即海東青,雕之一種。此曲描述海東青搏擊飛鳥的情形。參見《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卷》“海青拿天鵝”條。
平沙落雁
明代稱本曲為《雁落平沙》。樂譜最早刊於《古音正宗》琴譜集。《平沙落雁》的曲調悠揚流暢,通過時隱時現的雁鳴,描寫雁群在空際盤旋顧盼的情景。《天聞閣琴譜》中寫道:“蓋取其秋高氣爽,風靜沙平,雲程萬里,天際飛鳴。借鴻鵠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者也。”也有從鴻雁“迴翔瞻顧之情,上下頡頏之態,翔而後集之象,驚而復起之神”,“既落則沙平水遠,意適心閒,朋侶無猜,雌雄有敘”,發出世事險惡,不如雁性的感慨。流傳的多數是七段,主要的音調和音樂形象大致相同,旋律起而又伏,綿延不斷,優美動聽;基調靜美,但靜中有動。諸城派的《平沙》,增加了一段在固定音型陪襯下用模擬手法表現大雁飛鳴,此呼彼應的情景,形象鮮明生動,別具一格。

意境

《平沙落雁》雖然出現較晚,卻是近三百年來流傳最廣的作品之一,有近百種琴譜刊載此曲。它之所以流傳甚廣,除了曲調流暢、動聽之外,還因為它的表現手法新穎、別致,容易為聽眾理解。《平沙落雁》的曲意,各種琴譜的解題不一。《古音正宗》中說此曲:“蓋取其秋高氣爽,風靜沙平,雲程萬里,天際飛鳴。借鴻鴣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也。……通體節奏凡三起三落。初彈似鴻雁來賓,極雲霄之縹緲,序雁行以和鳴,倏隱倏顯,若往若來。其欲落也,迴環顧盼,空際盤旋;其將落也。息聲斜掠,繞洲三匝,其既落也,此呼彼應,三五成群,飛鳴宿食,得所適情:子母隨而雌雄讓,亦能品焉。”這段解題對雁性的描寫極其深刻生動。全曲委婉流暢,雋永清新.……
傅抱石的平沙落雁立軸傅抱石的平沙落雁立軸
平沙落雁,本是著名的自然景色「瀟湘八景」之一。曲中描繪了一幅恬靜優美的水墨小品畫──黃昏將至,煙波浩淼的洞庭湖邊,岸邊一帶白沙,安詳恬靜,蒙蒙如霜。一群大雁從遠天飛來,在空中徘徊飛鳴,先有幾隻降落在其上,仰首與空中的飛翔者相互鳴叫呼應,繼而雁群一一斂翅飛落。遠望去,雁群丶沙岸丶水波,都在愈來愈濃的暮色中漸漸睡去。
樂曲以舒緩的節奏和清麗的泛音開始,描繪了秋江上寧靜而蒼茫的黃昏暮色;然後旋律一轉而為活潑靈動,點綴以雁群鳴叫呼應的音型,充滿了生機和歡躍;最後又復歸於和諧恬靜的旋律中。意境蒼茫恬淡而又生趣盎然。古琴的泛音丶滑音等特有的技法的運用,使得樂韻更加豐富,藝術感染力十分強烈。
此曲自問世以後,深受歷代琴家喜愛,是近300年來傳譜最多丶流行最廣的琴曲之一。
曲譜最早載於1634年(明末崇禎七年)刊印的藩王朱常淓纂集的《古音正宗》。
廣陵派的《平沙》恬靜優美,意境典雅。
諸城派和九嶷派的《平沙》,增一段在固定音型陪襯下用模擬手法表現大雁飛鳴丶此呼彼應的情景,形象鮮明生動,別具一格。

流派傳譜

按是曲,陳子昂作。蓋取清秋寥落之意,鴻雁飛鳴,秋中之景物也,故於此以寫之。
乃臞仙所作也。雖小曲而意味深幽,乃入門之正路。但琴中平沙有各家彈法,種種不一。此特擇其意之純正恬雅者入之。
《蕭立禮平沙落雁譜》:
按此曲本臞仙所作也。亦作有飛鳴吟、秋鴻、鶴鳴九皋諸曲,斯曲抑揚起伏疾徐之聲,摹物理多、寡、聚、散、起、落、飛、鳴之神,其一種天機自然,曲傳達室指下,深於音律者自可知之。
《蕭立禮平沙落雁的分段解題》:
一、秋雁一群橫江而來,孤雁在前者先落,中間一二雁以次而落,又三五雁一齊爭落。
二、或落而不鳴,而落,而又鳴。
三、四段若仰天而呼,招之速下,以為此間樂也。
四、下半章上下齊鳴,空中數十雁,翻飛擊翅。
五、羽聲撲拍叢雜,一齊竟落。
六、既落之雁,托跡未穩,旋又參差飛鳴,或飛或落,或落或鳴,於是一齊飛落。羽聲鳴聲,哄然滿耳,為靜境中之鬧境,鬧境中之靜境。
七、已落之雁,聲已寂然,尚有孤雁引吭哀鳴。
尾、次第落於群雁之側。
太古遺音中田芝翁纂譜,東小屏譜,仲平之兄存者。又譜:鶴山李息齋(印夢庚,號覺生)先生傳譜,由陳仲屏先生處抄來,卻與悟雪山房中定譜同。此譜和藹。

後記

逸氣橫秋,曠而彌真。音律還宮之神妙,莫可窺測,其宮調從正宮起者,如陽春、高山、正宮調起也。商調如白雪、秋思,正商起;思賢徵少商起,皆正商也。若圮橋屬宮,從徵角起,雖變而本宮也。至忘機、平沙,雖屬商,又變之變,以之屬宮角徵羽皆不類也。大抵大曲皆醇平調,小曲多變而偏,共偏者,惟商調中獨多,推此類,可得其正矣。
西泠鄭正叔沉醉絲桐,訂定此譜,其指法頓挫抑揚,多發前人所未發,誠正始之遺,應推琴學宗匠,因未壽梓,抄得之者,輒矜枕秘中,多重複雜杳之處,當是傳寫之訛,余不敏,遂稍加更正,敢雲鄭氏功臣,庶幾於訂譜之旨,或不大(下缺)
琴瑟譜》:
鄭正叔沉酣絲垌,將此譜藏之枕中,余後得之,音多重複,特為改正。甲子仲秋程濤識於濟南官署之再思堂。
宋毛敏仲所作。倉皇南渡,曾飛鳥之不如,視彼飛鳴食宿,不誠洋洋自得乎。
《蕭立禮平沙落雁譜》:
余學平沙落雁一曲,頗有手揮目送之趣。因按飛鳴遞落節次衍為小敘,敢雲得其神味?覺西銘之理,已包舉在此;不知異日琴學進時更何如也。綴之譜以為後驗。時嘉慶十二年小陽月四日書於高沙藏琴軒,下相履中山人題跋。
平沙各譜不同,惟此得自孫鸞嘯本,自陳世堂先生所傳者,音和韻雅,洵非諸譜所及也。依自遠堂定為羽音。
平沙落雁乃臞仙所作,意味深幽,入門之正格也。奈有各琴譜同:有評以為之宮音者、謂角音者、謂羽音者,皆非。今自遠堂考正為羽音無疑矣。又有五段者,七段者。是曲乃十段,特擇其音之純正恬雅者入之。然能兩手圓潤,自然恬澹清奇,舒徐幽暢,恰合古調。若一味疾奏,希圖悅耳,恐失其大雅之正,反無意趣矣。
琴學尊聞》:
平沙譜不同,用羽調,取其明淨,其五段用伏,原是結束之音,今當三弦,無伏之法,以雙彈撥剌代之,同是結束之音。更有二弦徵生聲相和,音韻尤爽,鹹熙。
蕉庵琴譜》:
平沙有各種彈半不同,今譜內所添第四段五段八句以下錄塗子公行譜,共成七段,似乎浙閩江右之派。然能兩手虛靈圓潤,自然恬淡清奇,舒徐幽暢,恰合古調。若一味疾奏,希圖悅耳,恐失大雅之正,亦無意趣矣。
原操為唐人陳子昂所作。蓋取秋高氣爽,風靜沙平,雲程萬里,天際飛鳴,借鵠鴻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者也。後之學者,遂互相唱和,分律變調。操數種,而音調皆同。惟獨此操氣疏韻長,通體節奏凡三起落;初彈似鴻雁來賓,極雲霄之縹緲,序雁行以和鳴,倏隱倏顯,若往若來;其欲落也,;迴環顧盼,空際盤旋;其將落也,息聲斜掠,繞洲三匝;其既落也,此呼披應,三五成群,飛鳴宿食,得所適情,子母隨而雌雄讓。亦能品焉。
五知齋琴譜“……然必兩手虛、靈、圓、自然,恬淡清奇,舒徐幽暢,與古調相合。若一味急奏,必失本曲之旨,後無意趣矣。”
此曲五音皆有,並有泛音一操,彈法種種不一,音節大同小異,此操中正和藹,幽雅宜人,誠弦中之白眉者。
平沙譜各不同,惟此簡淨醇雅,春風吹萎花,更雨新好者,請以移贈斯譜。此中呂昀之宮音曲也。世俗不明本調,誤以為角音,雙以為徵音,余故補四曲,附於卷末,並著小序以發明之,學者先熟此曲,乃取後四譜次第鼓之,調雖不同,而音韻悉合,始知琴各有調,調各有音,自具一定之理,不容紊也。蘭崖。又譜:清奇幽暢,圓潤可愛,此金陵派也。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綠綺清韻》:
此曲,宋毛敏種所作。倉皇南渡,曾飛鳥之不如,視彼飛鳴,倉宿不誠,洋洋自得乎?平沙指法各家不同,此譜取其簡靜和雅。
平沙彈法各譜不同,有七段者,有十段者,有外調者。茲以五知齋略簡指法,須舍畜舒暢方合曲意。
琴學初津》:
平沙,臞仙所作。乃琴學之正路,惟其各譜不同,是操原為祝氏之藏本,神意流麗,各盡其長,音古而繁簡得宜,有曰二三段中,雜有繁音,然作繁音,乃奏之者指法未修,而流麗化化為繁音矣。大凡欲得妙音,必修妙指,否則()猛偽似古勁,疏慵偽似淡盪,繁縟偽似精細,淫哇偽似鮮麗,故指法,亦須細審。至於段法,或有六段、五段、四段、而又有十餘段不等,然曲之分段,各有脈絡起止,而非任意分合也。殆用法,或取麗而失於繁瑣,或取淡盪,而犯疏慵,或取簡淨,而神意不達,種種不一,未能盡舉,再以切音取韻,均有定體,坊譜之中,切音不一,有謂角音者,有謂徵羽合音,有謂商角合音,溯其源,是黃鐘宮音曲也。余故以是操譯成五法,以下各均詳明,先須存熟是操之音,以後各均,點點皆周,所不同者,弦與徵位,俾學者,可知取音用位,自有一定之陳法也。曲義詳內篇。小侃陳聽松跋。
琴學初津》:
是操,雖慢三弦,與前黃鐘音節,點點皆同,所不同者,弦與徵分耳。春草堂有五均平沙,皆系轉弦填之。余師其法,而填轉弦二操,不轉弦二操,以下逐調分清,以見琴曲之體用,聊為審音辨調之一助雲耳。虛白道人識。
琴學初津》:
是操,調屬太簇,與南呂均二操,概從不轉弦彈,因此二均,避弦多而取音難,其中帶起、撥剌、撮音等,皆須借音比和,故當指下留意輕重,使用權其不露痕跡方妙,所以初學不易入手也。凡此韻者,混入商音居多,因但執收某弦為音,終難發其音義之妙用,錄古曲均有正填之別,須察其體用乃得,人說避弦太多,難以終曲,余不果信,故填其二操之多避者,亦未嘗少一音,缺一節,避弦多者尚可填,其轉弦換調,與少避弦者,不求而能自至也,良士跋。
琴學初津》:
是操,用南應大姑蕤五律,是均古曲甚少,或音誤調謬,或曰避弦太多,取用不便,故而少見者也。然而無難取用,實音無假借,惟撮帶等法,有系借葉,故奏之者,須明輕重虛實,則音自無不諧,凡能鼓是等之調,無難取音之曲矣。此外尚有轉換二操,不轉換二操,祗須依圖推仿,是集庶不備載。天江紅梨聽松客識。
琴學初津》:
是操與慢三弦一操,亦可不轉弦而彈,祗須避其未緊未慢之弦而鼓之,音節點點皆同,查不轉弦之全圖,索之即得。按是操,不但其五調,並可彈九調,而九調之中,雙可在轉調之中,避其所轉之弦,而彈正調黃鐘主律四操,共得十三調,而其神妙,正無限量者也。初學翻調製曲,先由各調平沙彈熟,明其取用之法,復以各小操音節,細細翻換,久後自能悟化,而制曲辨曲,亦無難矣。好如作詩家雲,熟讀唐詩三百首,會吟詩也會吟,而琴曲亦如是而已矣。小侃跋。
《鳴盛閣琴譜》:
此古調,凡譜皆有而無一同,此其最正者,嘗見宋劉改之題僧屏平沙落雁詩云,“江南江北八九月,葭蘆伐盡洲渚闕,欲下未下風悠揚,影落寒潭三兩行,天涯是處有菰米,如何偏愛來瀟湘”。玩此詩意,知寫此景皆在欲落未落之時,書,寫其形影;琴,則擬其聲情耳。蓋雁性幾警,明防矰繳,暗防掩捕,全恃葭蘆隱身。秋晚葭蘆既盡,食宿不得不落平沙,此際迴翔瞻顧之情,上下頡頏之態,翔而後集之象,警而復起之神,盡在簡中。但覺天風之悠揚,翼鄉戛擊,或唳或咽,若近若遙。既落則沙平水遠,意適心閒,朋侶無猜,雌雄有敘,從容飲啄,自在安棲。既而江天暮靄,群動俱自,似聞雁奴躑躅而已。斯景也,制曲者以神寫之,揮弦者以手追之,亦洋洋乎盈耳哉!然而難矣。
《雅齋琴譜業集》:
清奇幽暢,圓潤可愛,此金陵派也。(轉載硯田山房後記)

琴譜標題

立雪齋琴譜》:(作“雁落平沙”角調)
一、萬里微茫 二、江涵秋影 三、棲宿平沙 四、警盡不定 五、撲落江皋 六、餘音娓娓 七、尾聲。
一、聚呼沙渚;二、情同友愛;三、盤旋霄漢;四、斂翅對宿;五、振翼合鳴。
一、聲渺雲霄;二、筆點橫空;三、幾陣驚寒;四、情戀煙波;五、翱翔欲集;六、爪印沙泥;七、倦宿寒蘆;尾聲、夢度衡陽。

歌詞

《立雪齋琴譜》
第一段 萬里微茫
鴻雁來也楚江空,碧雲天淨。長空一色,萬里動微茫,江涵秋影。
第二段 江涵秋影
江涵秋影,風瀟瀟,送旅雁南歸。只見那一雙雙封,擺列頭著字樣兒在天際。數聲嘹唳也,不勝怨,誰知。
第三段 棲宿平沙
楚江秋老,蕭疏兩岸蘆花。和那千樹丹楓,一輪明月,的也風波蕩漾,吹動雁行斜。又見雁行兒背流霞,向那水雲落下。呀呀的漸離的雲漢路,而共立在那平沙。相呼喚也吱喳,無羈絆的也堪夸。
第四段 驚飛不定
夜深人靜也,底事又驚飛,棲止不定。只聽啞啞的也一聲清,撲撲的亂攘波影,紛紛的嘈雜也恁悲鳴。想只為江楓漁火相近了蘆湖,怕受人機矰。故不辭勞頓也,冥然避戈騰。
第五段 朴落江皋
試看他飛上雲端,擾擾攘攘,只在空際迴旋。猛可的又群然一聲劃剌江皋。乍靜也。卻又哀鳴轉高。聲聲也嗷嗷,以訴說劬勞也,愴然封月哀號。
第六段 餘音娓娓
數聲急驟,乍因何事侜張,卻又從容作軟商量。鳴聲漸緩,餘音娓娓,直數到月移砧斷,漏盡更長。
尾聲
孤客不堪聽,最可憐山高月冷。
《琴學軔端》
一 段
世路崎嶇,堪羨那平沙雁,翔翔自如。逍遙乎不與人爭,結友海鷗,天地為盧。春與秋也,汀渚為依。雌雄也定偶徐,雌雄也定偶不亂也居。朝朝夜夜,的也海翁忘機。結友海鷗,縱有繳矰衛餌,遠舉高飛
二 段
渺渺蒼冥,渺渺蒼冥,清風拂雙翕。萬里杳無形,莫留停,上九霄的也物最靈。秋南春北,共群鳥,轉移似浮也萍。集於中澤的也雍雍,孤影暮宿也醒。集於中澤,朝飲暮宿,的也和聚星月也伴少汀。
三 段
春風南來兮水漣漣,鴻雁北歸兮飛翩翩。春風南來時也,魚龍變化的也潛深淵。鴻雁北鄉時也,鸞鳳和鳴的也飛上九天。上九天,九天九天上九天。魚龍的也潛深淵,深淵變化在深淵。天海相隔幾萬千,日沉海底復升天。
四 段
海水連江,領先潮鳴浪。笑漁郎歌也狂也,歌也狂也,歌也,理也不識,亂也不識,稱觴何用笙簧。
五 段
漫棹小槎,又是仲春年華。處處鳴蛙,卉木也競芳葩。征雁幾伴雲遮,嘹嚦的也聲雜暮鴉。
六 段
旭日映窗紗,未向桃源問仙槎。肅肅兔置在煙霞,鴻雁落平沙。
《枯木禪琴譜》
一 段
平沙水雲,輕煙慘澹斜曛。蘆花亂紛,草木凋零,雁呼群,飛落在那江濱。
二 段
一陳橫衝,江楓漁火蓼花紅。寄書就算敘記衷,怎知心事難通。煙水蒙蒙,一天瑟瑟拂西風。遊子飄蓬,歸期難逢,瘦減玉容。數聲寒蛩,烏鐵馬叮咚,攪的人也心忡。耳邊聽,奈何奈何叫哀鴻
三 段
悲鳴,悲鳴,可憐戴月披星趁途程。梧桐葉落,秋色剛勻。銜蘆避戈,看那月色清明。北去南來程萬里,衡陽回首怯難行。怕見洲邊繳矰影,咿唔奮翅不留停。憶上林,夢未成,輾轉淚零零,輾轉淚零零。
四 段
朦朦,憶關山難越,音信難通。說甚么漸逵也鴻,孤飛誰同。未識吳江楓落冷,先聽寒山半夜鐘。捱次擬成行陣,橫斜若列兵戎。來北海,到江東,身世在雲中。
五 段
紫寒漾寒沙,相聚水為家。機藏淺草,共倚蒹葭。相呼相喚莫喧譁,幻身軀,還倩暮雲遮。時擔恐懼,怕有漁槎
六 段
月色瑩瑩夜氣清,霜天露冷,更長漏永,菰米何處尋。哀哀嘹唳,止宿在那沙汀。鵲噪鴉鳴互震驚,鷗鷺喜相迎。飲也啄也,稻梁豐盈。正是君子不憂貧。惟想莫春歸去,依舊同群。只緣是賓鴻社雁,平沙水雲。
《雅齋琴譜業集》
第一段
平沙水雲,似輕煙慘澹斜曛。秋戽冬臨,蘆花亂紛紛,孤雁離群。
第二段
飛落江東,近西洲蓼花正紅。問取恁孤鴻,寄音書,可也千時能通。那時節,與他相會書中。
第三段
煙水蒙蒙,一天瀟灑西風。遊子飄蓬,瘦減好形容。聽疏鐘也聽疏鐘,咽寒蛩,鐵馬風,擾得人心忡意忡耳邊忡。奈何奈何也,目斷飛鴻。憶雲山,陰隔千里,寄音書,卻也難通。
第四段
音信難通,音信也難通。遠隔湘江,悵秋容楓葉紅。送舟風,浪跡萍蹤,人未逢。怕看那雲重,說什麼歸鴻。相逢夢中,相思無窮。到如今,淚灑寒江西風。
第五段
戴月也披星,南往悲鳴。千萬里衡陽,銜蘆花,宿柳岸,異國飄零。向蒹葭水汀,漢孤伶。飲也啄也呵,前生定,望寒北,又各一方淚淋。
第六段
冒雲衡雲,排空陣紛紛。憶別時,見花飛暮春。到如今,雨雪音信無憑,有恨難伸。
尾聲
落平沙水雲。
傅抱石《平沙落雁》

與衡陽相關

“元氣之融結為山川,山川之秀麗稱衡湘,其蒸為雲霓,其生為杞梓。”泛水清湘,坐看雲起,瀟瀟碧水,岳雲如飛,鐘磬輕叩,仙樂飄繞。衡陽自回雁峰起,綿綿群山往北延伸到衡山,自東洲島順湘江而下,到衡山北隅清涼寺外的“煙寺晚鐘”,多少青山秀水,盡顯靈逸氣質。秀美的山水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總能喚起才子們的靈感,成就佳才妙作。衡陽自古多音律之事,然而在當今衡陽,知道中國三大古典名曲《平沙落雁》、《梅花三弄》、《瀟湘水雲》都跟衡陽密切相關。
秋天已至,天氣漸涼,大雁開始成群結隊往南方遷徙。渡黃河,過長江,當大雁翱翔在南昌上空時,引起了一個人深深的共鳴。這個人就是明朝朱元璋的第十七子朱權,字癯仙,號丹丘先生,人稱賢王奇士。
朱權隨著大雁的陣陣鳴唱,微服簡出,獨自一人悄悄南下,一路從南昌追逐到衡陽。大雁南飛湘江中游旁的一個小山峰上空時,竟反覆盤旋,不再前行。大雁們覺得這裡環境優美,氣候溫暖,不忍再往南飛,便選定在這裡過冬。“萬里衡陽雁,尋常到此回。”因此,這個小山峰被稱為回雁峰,衡陽被雅稱“雁城”。回雁峰坐落在衡陽市雁峰區,是南嶽衡山七十二峰之首。山峰的側旁有座美麗的東洲島,貌如巨艦,日夜飄浮在奔流的湘江中,綠水滔滔,波光粼粼。秋冬季節,江水消退,小島的南端便袒露出一方很大的平整沙灘。天氣晴朗的時候,大雁們總在回雁峰附近的上空列隊飛翔,有時排成人字,有時排成一字,十分壯觀。雁兒們飛累了,便降落到東洲島的沙灘上歇息,好一幅平沙落雁的奇觀。
朱權完全沉浸在這平沙落雁的情景里,那“秋高氣爽,風靜沙平,雲程萬里,天際飛鳴”的壯觀與朱權“少年奇才,鴻鵠之志,心如止水,歸隱天下”的人生反覆碰撞、融和。朱權情景交融,抱琴而立,情不自禁地奮筆疾書,心潮澎湃。當他回過神來的時候,一曲《平沙落雁》已經譜成。朱權興奮不已,立即撫琴彈奏。曲譜音和韻雅,委婉流暢,雋永清新。《古音正宗》對此曲記敘非常貼切:“通體節奏凡三起三落。初彈似鴻雁來賓,極雲霄之縹緲,序雁行以和鳴,倏隱倏顯,若往岩來。其欲落也,迴環顧盼,空際盤旋;其將落也,息聲斜掠,繞洲三匝;其既落也,此呼彼應,三五成群,飛鳴宿食,得所適情,子母隨而雌雄讓,亦能品焉。”
關於《平沙落雁》的作者,亦有唐代陳子昂之說,以及宋代毛敏仲之說。但不管此曲出自誰之手,都與衡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典籍評價

逸士胸懷鴻鵠之志《平沙落雁》
據說《平沙落雁》是近三百年來流傳最廣的中國古琴曲,現存的琴譜就達五十餘種。與其他名曲不同,《平沙落雁》的背後,並無膾炙人口的掌故。《平沙落雁》最早的版本載於明代崇禎七年(1634)刊印的《古音正宗》。《古音正宗》這樣解題《平沙落雁》:
平沙落雁曲譜平沙落雁曲譜
“蓋取其秋高氣爽,風靜沙平,雲程萬里,天際飛鳴。借鴻鴣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也。……通體節奏凡三起三落。初彈似鴻雁來賓,極雲霄之縹緲,序雁行以和鳴,倏隱倏顯,若往若來。其欲落也,迴環顧盼,空際盤旋;其將落也。息聲斜掠,繞洲三匝,其既落也,此呼彼應,三五成群,飛鳴宿食,得所適情:子母隨而雌雄讓,亦能品焉。”
按說崇禎七年的時代,正是明朝飽受內憂外患困擾的時代。朱明王朝王祚將盡,天下有識之士無不憂心忡忡。此時刊印《古音正宗》,也許作者另有深意。上面的解題文字意趣昂然,並無半點憂天憫地的情緒在內。也許“借鴻鴣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也”兩句,正是中心點題之句,以示儒家倡導的“貧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思想。
逸士即隱士,指隱居山林的讀書人。孔子云,“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易》曰:“天地閉,賢人隱。”從現實急流中退卻下來的文人,在山林、田園中找到了最後的棲身之所。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大隱隱於朝,中隱隱於市,小隱隱於野”的說法。中國歷代文人及其作品,受中國隱逸文化影響甚深。逸士雖“處江湖之遠”,但社會影響力有時並不弱於“居廟堂之高”者。
最早的隱士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商朝的伊尹曾隱於市肆,周朝的姜尚曾隱於山野。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隱士層出不窮。漢代以後,隱士的身份已經有了明確的定義,一般指那些不與朝廷合作而又具有一定文化影響力的人。三國魏晉時代是隱逸最盛行的時代,士人“以高隱為貴”,諸葛亮、陸機、王猛、謝安等歷史名臣都曾有過隱逸的經歷。
真正的隱士應該“只釣鱸魚不釣名”,但是,漸漸地,自魏晉以降,隱逸卻有極端化、世俗化的傾向。隱士中的一些人,他們不但“釣名”,而且“釣利”。他們把隱逸做為獲取名譽和功利的手段。也有的當權者,為獲得禮賢下士的名聲,刻意逢迎隱逸山林的士人,有的甚至不惜以“假隱”充“高隱”。
《晉書·列傳第六十九》記載,隆安二年(399年),東晉權臣桓玄(桓溫之子)發動叛亂,把持了東晉朝政。自魏晉以來歷代都有隱士,偏偏當時卻一個也沒有。桓玄覺得很沒面子。為獲得禮賢下士的名聲,他趕緊派人找來了西晉著名隱士皇甫謐的六世孫皇甫希之。先讓皇甫希之隱居山林,由桓玄資助各種費用。然後桓玄下召將皇甫希之徵為著作郎,但又指使皇甫希之故意推辭不接受,然後桓玄下召封皇甫希之為“高士”。此事傳為舉世笑談,時人戲稱這種隱士為“充隱”。
另一個極端的例子,見於唐代劉肅編的《大唐新語·隱逸》。唐時的盧藏用考中進士後,特地隱居終南山中,但他身在山林,心在朝堂。與當時的朝士交往密切,後果以高士名被召入仕,授官左拾遺,時人稱之為“隨駕隱士”。另一個隱士司馬承禎嘗被召,將還山,盧藏用指著終南山曰:“此中大有嘉處。” 司馬承禎慢慢道:“以在下看,這是仕官的捷徑啊。”這就是人們所稱的“終南捷徑”。此時隱逸已成為一條做官捷徑了。
士人的隱逸,根據其價值取向,大致可分為儒之隱和道之隱。前者有一定的功利色彩,天下有治則進,天下無道則隱。儒之隱者大都抱有“兼濟天下”的抱負。而道之隱則無任何功利目的,通過遁世來使心靈獲得最徹底的明澈和寧靜。對於那些既有從政經歷又有隱逸經歷的人來說,其隱逸分為仕前隱和仕後隱,即先隱後仕和先仕後隱。《平沙落雁》所表現的“逸士心胸”中的逸士,雖身處隱逸之地,猶胸懷“鴻鵠之志”,應屬於儒之隱和仕前隱。
真正做到徹底的隱逸,談何容易。自古以來,象陶淵明、謝靈運一樣純正的逸士少之又少。古代大多數的逸士,或為世情所困,或因言獲罪,最終歸隱山林,潛居幽廬,也許不過是為世人做出的一種姿態而已。他們表面上超脫,但內心裡也許從未平靜過。
從這個角度來看,《平沙落雁》的曲中之音和曲外之意,包涵了對懷才不遇而欲取功名者的勵志,和對因言獲罪而退隱山林者的慰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