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讀》內容簡介:《孟子》是“四書”之一,是中唐特別是宋以後中國傳統士人的必讀書,同時,孟子的思想也通過《三字經》等讀物廣播民間,對中古至近世中國的文化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因而,欲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孟子》一書是不能不讀的。《精讀》以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為經,按專題設綱目,除導論外,共分為七講,對孟子思想中的“人性與人心”、“修身與養性”、“讀書與求知”、“聖賢氣象”、“人倫之道”、“經世思想”、“王道仁政”諸方面進行了準確而較為深入、全面的論述。全書博洽周詳,深入淺出,辨析精微,義理通透,是研讀《孟子》不可缺少的參考書。
基本介紹
- 書名:《孟子》精讀
-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 頁數:226頁
- 開本:16
- 定價:25.00
- 作者:徐洪興 吳曉明
- 出版日期:2010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309070976, 9787309070972
- 品牌:復旦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
圖書目錄
一、孟子其人其書
三、關於《孟子》的研究
第一講人性與人心
一、人性本善
二、人之所以會有不善
三、“仁義禮智根於心”
四、人性之辨
五、性命之別
第二講修身與養性
一、存心養性
二、先立乎其大
三、反求諸己
四、養氣
第三講讀書與求知
一、博學與自得
二、教人之法
三、知人論世
四、知天與知命
第四講聖賢氣象
一、“聖人”與“賢人”
二、“大人”與“君子”
三、“大丈夫”精神
第五講人倫之道
一、事親為大
二、慎終追遠
三、大孝典範
四、君臣有義
五、執中行權
第六講經世思想
一、義利之辨
二、制民之產與使民以時
三、取民有制與井田理想
四、勞力與勞心
第七講王道仁政
一、先王之道
二、仁政
三、王霸之辨
四、保民而王
五、與民同樂
推薦閱讀書目
本書參考文獻
附錄:《孟子》白文
文摘
事雖假設,但不能不發人深思。就孟子的想法而言:首先,在法律層面上,作為天子的舜並不擁有比平常人更多的特權,他不能阻止皋陶逮捕瞽瞍並繩之以法,因為法官這樣做是有根據的;如果舜因為是自己父親殺人就阻止法官執法,那他將國家法令又置於何地?更何況這種做法一旦上行下效,天下豈不就會大亂?但在倫理層面上,舜是出了名的孝子,偏偏他又是天子,是天下人的雙重楷模,假如他積極支持皋陶逮捕並法辦瞽瞍,那人們不禁會想:一個能將自己的父親都送上斷頭台的天子,他對天下的老百姓又將會怎樣?老百姓還能對他抱什麼奢望呢?更進一步,如果天下人也都上行下效,那父子、母子、兄弟、姐妹、夫婦等各種血緣親屬間的相互告發、相互殘害,不也就普遍化了?這不也會導致天下大亂嗎?所以孟子設計的辦法是舜唯有背起他那瞎眼老爸開溜,逃出國家法律管轄的範圍。乍看起來這似乎是不負責任,實際上卻是負起了更大的責任。舜既不願看到自己父親受罰,更不願看到因自己家人的問題而損害到社會倫理,引起整個社會秩序的坍塌。對出逃後的舜,雖然孟子用輕鬆的語言描述道:“遵海濱而處,終身訴然,樂而忘天下。”但我們應該能感受到它背後的那份沉重——舜是以自我流放、自絕於社會的方式來替父“埋單”!由於他不願放棄父子親情,所以就必須放棄人間尊位、遠離社會、離群索居。這就是代價,但他願意!因為天子之位是外在的,可以放棄;而父子親情是內在的、無法改變的,所謂“無所逃於天地之間”也;放棄了天子之位仍可以做個人,放棄了父子親情則不成其為人了。
序言
對於哲學學術來說,情形尤其如此。因為哲學在根本上就是——並且完全就是——“思想的事情”。而此種思想之事的大端之一,便是為既與的規範知識籌劃並準備必要的思想前提和經驗法則——規定其活動的領域並為其活動制定基本方向。此間的差別可以較為便捷地提示哲學學術的獨特性:真正說來,那構成既與知識體系之思想前提的東西,本身不是現成的知識。事實上,我們在學習過程中有可能觀察到這樣的情形:既與的知識體系仿佛是展開在一個平面上,你可以通過一定的程式逐步地擴張至整個領域;而思想的事情則仿佛是在垂直於平面的縱向上活動,你往往只有通過占據不同高度的上升運動才能不斷地擴展自己的視野。大體說來,這就意味著哲學與知性科學在學科性質上的一種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