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漢語漢字)

孟(漢語漢字)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孟,mèng,形聲。字從子,皿聲,莫更切。古音在十部,讀如芒。爾雅。孟,勉也。此借孟為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孟
  • 拼音:mèng
  • 部首:皿部
  • 筆畫:8筆
  • 結構:上下結構
  • 筆順:折豎橫豎折豎豎橫 
  • 造字法:形聲;從子、皿聲
  • 字意五行:水
  • 姓氏:孟姓
  • 五筆:BLF
  • 筆順編號:52125221
基本解釋,詳細解釋,字義淵源,演變過程,詞性變化,古籍解釋,

基本解釋

字源演變字源演變
孟 mèng 形聲。字從子,皿聲。莫更切。古音在十部。讀如芒。爾雅。孟,勉也。此借孟為猛。
本義:頭生子。長子。
參考:《說文》:“孟,長也。從子,皿聲”。案,“長”即長子。
本義:頭生子。長子。
說明:“盟”意為用水盆分別對著太陽和月亮各取一次河水,二水共盆後稱為“明水”。“明水”寓有陰陽結合之義,亦有日月(天地)作證之義。盛有“明水”的“皿”相當於明鏡,男女結親或朋友結義時當事人就當著明鏡發誓從今以後生死與共,風雨同舟。
  
參考:《說文》:“孟,長也。從子,皿聲”。案,“長”即長子。

詳細解釋

mèng
字形對比字形對比
〈形〉
(1) 形聲。從子,皿聲。本義:妾媵生的長子稱“孟”,正妻生的長子稱“伯”,後來統稱長子。
(2) 同本義[eldest brother]
孟,長也。——《說文
孟侯。——《書·康誥》
天子太子年十八曰孟侯。——《書·大傳》
彼美孟姜。——《詩·鄭風·有女同車》。傳:“ 齊之長女。”
孟,姊也。——《方言十二》
惠公元妃孟子。——《左傳·隱公元年》
胡衛道三子:孟曰寬,仲曰定,季曰宕。—— 周密《癸辛雜識前集》
(3) 又如:孟兄;孟孫;孟仲叔季(兄弟姊妹的長幼順序,順次排行為大、二、三、四)
(4) 始,四季中每季的第一個月 [the first month of a season]
孟,始也。——《廣雅》
孟春之月。——《禮記·月令》
攝提貞於孟陬兮。——《楚辭·離騷》
孟冬十月,北風徘徊。——曹操《步出夏門行》
(5) 又如:孟月(四季的第一個月,即農曆正月、四月、七月、十月);孟享:帝王宗廟祭禮。因於每年的四孟(孟春、孟夏、孟秋、孟冬)舉行,故稱。
(6) 假借為“猛”。威猛 [be bold and powerful]
孟行以過其情,以遇其主矣。——《管子·任法》

字義淵源

中國古代有一種“食鮮”的習俗,以求有利於之後的孩子或者得到神靈的庇佑。
孟字從字形來說,就像一個將孩子放入容器用來祭祀神靈的過程,孟字的“長子”的含義即由此而來。

演變過程

如圖
孟

詞性變化

Mèng
〈名〉
(1) 通“氓”。民眾 [the mass of people;common people]
昔賓孟之蔽者,亂家是也。——《荀子·解蔽》
(2) 姓。孟嘗(齊國貴族,姓田名文;春申,楚國人,姓黃名歇。他們同趙國的平原君和魏國的信陵君都是當時僅次於國君的當政者,被稱為“戰國四公子”)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莫更切,音夢。《說文》長也。《禮緯》嫡長曰伯,庶長曰孟。《書·康誥》王若曰:孟侯,朕其弟小子封。《書傳》天子之子,年十八,稱孟侯。
女子之兄亦曰孟。
《玉篇》始也,四時之首月曰孟月。《前漢·李尋傳》寅孟之月。
《廣韻》勉也。《班固·幽通賦》盍孟晉以迨羣,辰倏忽其不再。《注》孟晉,勉進也。
大也。《管子·任法篇》高言孟行,以過其情。
州名,漢河內郡,卽古孟津,唐置孟州。
《書·禹貢》被孟豬。《爾雅》作孟諸。《周禮》作望諸。《鄭注》澤藪曰望諸,卽孟豬也。
姓,魯仲孫氏為三桓之孟,故曰孟。
《集韻》母朗切,音莽。無趣舍之謂。
莫浪切,𥁃去聲。不精要貌。《莊子·齊物論》孟浪之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