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科普

大學科普

《大學科普》雜誌是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國科普研究所指導,重慶市科學技術協會主管,重慶市大學科學傳播研究會主辦,依託高等學校大科學學術資源和全國高校科協研究會(籌)等創辦的全國高等學校唯一的一本大學科普刊物。

《大學科普》雜誌(季刊),2007年在重慶大學創辦;2011年被《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全文收錄;2017年,部分優秀科普文章,被哈佛大學圖書館資料庫收錄。多年來《大學科普》雜誌一步一個腳印,憑著對普及科學知識、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恪守科學道德的追求,以樸實的語言、豐富的內容推進高等學校跨學科、跨學校、跨領域的大學科普文化交流,創建了鼓勵原始創新的大科普良好平台,深受廣大師生的喜愛和好評。

旗下《大學科普叢書》(第一輯)12個分冊,全部由中國科技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科學出版社出版發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學科普
  • 語種:中文
  • 類別:科普
  • 主管單位:重慶市科學技術協會
  • 主辦單位:重慶市大學科學傳播研究會、重慶大學
  • 編輯單位:重慶市大學科學傳播研究會、重慶大學科學技術協會
  • 創刊時間:2007年6月
  • 出版周期:季刊
  • 地址:重慶市沙坪壩區重慶大學虎溪校區
  • 總編/主編:潘復生、靳萍 
出版背景,實踐創新,創刊理念,歷史發展,主要內容,期刊介紹,屬性特色,重點欄目,學術支撐,指導單位,科學顧問,出版顧問,藝術顧問,歷卷回顧,系列叢書,

出版背景

實踐創新

早在2000年初,“大學科普教學團隊”就率先在重慶大學開設了全國首個大學科普系列課程,包括《諾貝爾獎與創新》、《簡明天文學》、《科學與藝術》、《大學科普》等,培養了一批又一批高素養的優秀學生。
重慶大學一大批專家在長期的科學普及和科技創新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組建了大學科普教學團隊,還邀請了孫才新院士、李芳昱教授、吳志倫教授等老一輩專家作科普報告,近幾年,大學科普教學團隊又增添了新的力量,如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崔辰州博士,重慶大學青年教師科協主席蔡開勇教授、熊燕博士、劉輝博士等重慶市各高校歸國博士等一批熱愛科普、願意為科學教育做奉獻的青年教師。
為了充分發揮大學的學科資源優勢,結合大中國小科普創新工作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科技創新能力需要,大學科普教學團隊將在各大中國小校開展科技教育工作,探索一條有鮮明特色的科學傳播道路。我們相信,這一創舉將為大中國小校科學教育和科普工作的發展與提高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模式,也將在全國科普事業的浪潮中開拓出嶄新天地,為重慶、為西南、為全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大學科普教學團隊立足高校豐富的學科資源、學術教育資源,依託大學生蓄勢待發的創新能力,挖掘高等學府蘊含的科學與人文文化底蘊,探索麵向大中國小的科學傳播新模式。大學科普教學團隊由重慶市各高校的歸國博士、青年教師組成,其專業領域涵蓋基礎學科、工程學科和人文社會學科。

創刊理念

《大學科普》雜誌創辦人、總編靳萍在《科學的發展與大學科普》書中寫到:
“第一,大學,是一個人們求知的殿堂。大學的任務不僅要傳承知識、創造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批判知識,追求真理。大學教育應該分為兩大部分:一是專業教育,二是普及教育。因此,大學科普應該是大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二,科普,是科學技術普及的簡稱,在國外有稱公眾理解科學和科學傳播。科普的內容包括了,普及科學知識、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樹立科學道德五個方面。
第三,大學科普,是一個新興的學術研究領域。它的基本任務在於,不僅要培養大學生對未知領域的好奇心和探索激情,同時也要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科學素質,並使大學生肩負起提高全民科學素養的歷史使命。如果說專業教育是要把大學生培養為“專家”,那么大學科普則是要把大學生培養為“通才”。大學教育的這兩部分內容,共同形成大學的“T”型知識結構模式,成為適應大科學時代社會發展的需要,成為提高大學生科學素質的重要階段。”

歷史發展

2000年初,“大學科普教學團隊”率先在重慶大學開設全國首個大學科普系列課程。
2007年6月,《大學科普》雜誌由重慶市大學科學傳播研究會創辦,重慶市科學技術協會主管。
2011年,《大學科普》雜誌被《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全文收錄。
2017年,《大學科普》雜誌部分優秀科普文章,被哈佛大學圖書館資料庫收錄。

主要內容

期刊介紹

本刊秉承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院士專門為本刊的題詞:“普及科學知識 樹立科學理念”為指導思想,堅持大學科普編委會提出的“五科”理念即“普及科學知識是大學科普的基礎;倡導科學方法是大學科普的鑰匙;傳播科學思想是大學科普的動力;弘揚科學精神是大學科普的靈魂;恪守科學道德是大學科普的準則”;以高端科普、跨學科科普和大眾科普為特色,為廣大讀者傳播國內外科學新發現和技術新熱點;以培育科普創新人才,提高全民科學素養,增強高等學校廣大師生對科學的社會責任感為宗旨。

屬性特色

根據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和新聞出版署聯合發布的《科學技術期刊管理辦法》中對我國科技期刊進行的分類。《大學科普》屬於其中第五類,即為科普性期刊。
該雜誌特色為報導國際、我國及各地區科學技術發展現狀、突破、展望,科學人物事跡;普及科學知識、提高人口素質工作狀況,各地新成果、新經驗、新技術、新活動、新動態。在視角上重視科學性、先進性、可讀性、實用性、普及性;關注科學與文化、科學與藝術、科學與道德等多學科、跨學科結合。
打破專業局限,跨越專業界限,促進跨學科交流,提倡理、工、農、醫等各專業門類大學生在接受各種各類專業教育的同時,接受廣博的科學哲學、科學技術史、科學技術觀、科學技術方法論等方面的教育。根據大學生的需要與愛好,進行綜合性的科學知識普及教育,具有“通識教育”的特徵。
刊載文章符合黨和國家的有關方針、政策、法律、條例、規定等,不違反科學道德。結構嚴謹,層次分明,首尾相顧,完整統一;文字流暢,用詞貼切,結論正確,解釋得當,合乎邏輯;圖表使用得當,計量單位符合國家標準,參考文獻著錄項清楚準確。

重點欄目

欄目專題涵蓋自然科學、工程科學、社會科學領域,既可促進學科間的交叉、學術交流,又可將國內外最前沿的技術信息、社會信息等傳遞給客群。
主要欄目如下:
卷首語:特邀其國內的知名專家,為本期的主題撰寫文章,讓讀者對本期的主題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科學前沿:對國內外最前沿的科學發現和成果進行報導,開闊讀者的科學視野,握最前沿的科學研究動態;
科學人物:一個個科學家的故事,一段段動人的傳奇,讀者在了解他們故事的同時,也會為他們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其高尚的精神所深深嘆服;
學術起跑線:主要刊登在校大學生的準學術性論文,為大學生提供一個發表新思想、新觀點,促進學術交流、角色辨析的平台。
大學聯盟:探討高校聯盟作為高校間的一種有效的競爭合作新方式的建設和發展問題。
特約專稿:邀請國內外各學科領域專家學者撰文,剖析學科熱點,解讀學科前沿。
專欄:介紹科研機構的突出學術、科學、技術、科普等成就;
科學反思:對“科學是一把雙刃劍”,怎樣把科技科學的套用於人類生活,使“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等問題進行科學的思考,從中總結經驗並傳播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
科普基地:介紹各地區科普基地,使讀者了解當地科普基地,傳播科普文化,增強公眾科學文化素質。
高校科協動態:介紹高校科協,報導高等學校科協舉辦的重要會議、科普創新活動,發生的重大事件。
好書推薦:為讀者推薦內容充實的、深入淺出的優秀科學讀物。
“青少年科技創新”:為青少年科技創新,提供“大手拉小手”的展示平台。
此外還設有“科幻創作”、“科普小名詞”、“天文奇觀”、“名人名言”等欄目。

學術支撐

指導單位

中國科協—清華大學科技傳播與普及研究中心

科學顧問

李曉紅:中國工程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澤山:南京理工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
林建華:北京大學校長,第四屆中國晶體學會理事長
竇賢康:武漢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
楊叔子:華中科技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潘復生:重慶市科協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
楊俊華:中國宇航學會原副理事長兼秘書長
錢林方:南京理工大學副校長,中國兵工學會常務理事
武夷山: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副院長
王康友:中國科普研究所所長,中國科普作家協會黨委書記
江曉原: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院長
劉兵:清華大學科技傳播與普及研究中心主任
吳岩:南方科技大學教授
張國林:西南政法大學原黨委書記
張衛國:西南大學校長,重慶市科協副主席
周澤揚:重慶師範大學校長
胡寧:重慶大學航空航天學院院長,重慶市航空學會副理事長
姚崑崙: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研究員
明炬:重慶大學副校長

出版顧問

侯俊琳:科學出版社科學人文分社社長

藝術顧問

許世虎:重慶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畫家
郭選昌:重慶大學雕塑藝術研究院院長、重慶大學美術博物館副館長、教授

歷卷回顧

序號
期卷
科學選題
圖片
1.
2019年第1期(總第46期)
立德樹人 守正創新 引領未來
大學科普
2.
2018年第4期(總第45期)
空天報國
大學科普
3.
2018年第3期(總第44期)
兵器科學與技術(學科代碼0826)
大學科普
4.
2018年第2期(總第43期)
全國青少年高校科學營(測繪學科普專輯六)
大學科普
5.
2018年第1期(總第42期)
鎂合金與新材料
大學科普
6.
2017年第4期(總第41期)
機械傳動
大學科普
7.
2017年第3期(總第40期)
用文化來普及科學
大學科普
8.
2017年第2期(總第39期)
全國青少年高校科學營(專輯五)
大學科普
9.
2017年第1期(總第38期)
地球科學
大學科普
10.
2016年第4期(總第37期)
引力波與天體物理
大學科普
11.
2016年第3期(總第36期)
新材料與石墨烯
大學科普
12.
2016年第2期(總第35期)
全國青少年高校科學營(專輯四)
大學科普
13.
2016年第1期(總第34期)
橋都——重慶
大學科普
14.
2015年第4期(總第33期)
發育生物學與組織工程
大學科普
15.
2015年第3期(總第32期)
生態文明與環境保護
大學科普
16.
2015年第2期(總第31期)
全國青少年高校科學營(專輯三)
大學科普
17.
2015年第1期(總第30期)
極地科考
大學科普
18.
2014年第4期(總第29期)
大學植物園
大學科普
19.
2014年第3期(總第28期)
航空科普
大學科普
20.
2014年第2期(總第27期)
全國青少年高校科學營(專輯二)
大學科普
21.
2014年第1期(總第26期)
消落帶濕地生態學
大學科普
22.
2013年第4期(總第25期)
深空探測
大學科普
23.
2013年第3期(總第24期)
綠色製造
大學科普
24.
2013年第2期(總第23期)
全國青少年高校科學營(專輯一)
大學科普
25.
2013年第1期(總第22期)
科學教育
大學科普
26.
2012年第4期(總第21期)
天文學與天文科普
大學科普
27.
2012年第3期(總第20期)
中國力學年
大學科普
28.
2012年第2期(總第19期)
高校實驗室安全
大學科普
29.
2012年第1期(總第18期)
學術道德與學風建設
大學科普
30.
2011年第4期(總第17期)
2011年國際化學年
大學科普
31.
2011年第3期(總第16期)
數學科學與數學科普
大學科普
32.
2011年第2期(總第15期)
石油與能源
大學科普
33.
2011年第1期(總第14期)
科學與藝術
大學科普
34.
2010年第4期(總第13期)
重慶市青少年科普創新
大學科普
35.
2010年第3期(總第12期)
材料學科學與材料科普
大學科普
36.
2010年第2期(總第11期)
建築學科學與建築科普
大學科普
37.
2010年第1期(總第10期)
礦山安全
大學科普
38.
2009年第4期(總第09期)
2009年長江大日食
大學科普
39.
2009年第3期(總第08期)
獻禮重慶大學80周年生日專輯
大學科普
40.
2009年第2期(總第07期)
2009年國際天文年
大學科普
41.
2009年第1期(總第06期)
生物流變學的足跡
大學科普
42.
2008年第4期(總第05期)
中國載人航天
大學科普
43.
2008年第3期(總第04期)
中英創業探夢
大學科普
44.
2008年第2期(總第03期)
楊福家院士談科學教育
大學科普
45.
2008年第1期(總第02期)
貫徹落實《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畫綱要》
大學科普
46.
2007年第1期(總第01期)
創刊號
大學科普

系列叢書

名稱
出版社
作者
學校
進度
獲獎情況
圖片
科學出版社
劉夙
北京大學
已出版
入圍第十八屆深圳讀書月“年度十大好書”前30名
大學科普
科學出版社
李輕舟
重慶大學
已出版
-
大學科普
科學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學
已出版
-
大學科普
科學出版社
李革
重慶醫科大學
已出版
-
大學科普
科學出版社
袁位
大足實驗學校
已出版
-
大學科普
科學出版社
空軍試飛基地
已出版
2020年度中宣部農家書屋工程入選圖書
大學科普
科學出版社
湯波
中國農業大學
已出版
2018全國優秀科普作品;2018“文津圖書獎”推薦圖書
大學科普
科學出版社
武漢大學
已出版
2018年中宣部主題出版物;國家出版基金2019年主題出版項目
大學科普
科學出版社
中國航空學會
已出版
-
大學科普
科學出版社
魏昕宇
北京大學
已出版
-
大學科普
科學出版社
劉偉
北京郵電大學
已出版
2019年第三季度“中華優秀科普圖書榜”;清華大學2020年新學期甄選書單
大學科普
《火器傳奇 : 改變人類歷史的槍與炮》
科學出版社
錢林方等著
南京理工大學
已出版
2020年7月百道好書榜·社科類(20種);2020年度影響力圖書推展·第二季(生活科普類)(20種)
大學科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