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歌鴝(夜鶯(鶲科歌鴝屬鳥類的一種))

新疆歌鴝(鶲科、歌鴝屬鳥類)

夜鶯(鶲科歌鴝屬鳥類的一種)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6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新疆歌鴝是雀形目鶲科歌鴝屬鳥類,又名夜鶯,夜歌鴝。成鳥全頭頂和頭側淡棕褐色,眼先微微泛白,不甚明顯的眼圈近白色;上體亦全為淡棕褐色;飛羽暗褐色具棕色外緣;圓形尾較長,尾羽棕褐色;下體污白色,胸和兩脅微沾棕色,無斑點;虹膜褐色,喙黑褐色,腳為肉褐色。幼鳥上體暗褐色具赭褐色亞端斑,下體污白色,喉部有一褐色橫帶。

新疆歌鴝分布於歐洲、北非、西亞、中亞等地。在中國分布於新疆西北部,為夏候鳥。棲息於闊葉林和混交林中,尤喜河谷疏林灌叢,也見於果園和苗圃等人工綠地。成群活動,常隱匿於灌叢中,善鳴唱。主食多種昆蟲。繁殖期在5-7月,營巢於林下灌叢中,以枯草等材料構杯狀巢,內墊柔軟的動物毛。窩卵數通常4-6枚,卵褐綠色,雌鳥孵卵,孵化期13-14天。雛鳥晚成,經雌雄親鳥共同餵養11-12天后,即可離巢。

新疆歌鴝的鳴叫聲高亢明亮、婉轉動聽。儘管在白天也鳴叫,但它們主要還是在夜間歌唱,這個特點顯著地區別於其他鳥類。近來科學家還發現,其在城市裡或近城區的叫聲要更加響亮,這是為了蓋過市區的噪音。新疆歌鴝被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2021版)二級。

基本介紹

動物學史,形態特徵,近種區別,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保護現狀,保護級別,種群現狀,

動物學史

新疆歌鴝的英文名稱為“Nightingale”,這是由於此鳥擅於歌唱,而且在夜間也常聽到。在文學作品中以及漢英字典上,常把這個鳥名譯訂為“夜鶯”,可是此鳥並非鶯類;同時“夜鶯”與另一類鳥,即“夜鷹”(Caprimulgus;Nightjars)同音,易於混淆。根據分類研究,該鳥應隸於歌鴝屬;由於它在中國內僅見於新疆,故名“新疆歌鴝”。若依它在夜間鳴叫的習性,也可訂名為“夜歌鴝”或“夜鴝”似較確切。

形態特徵

雌雄羽色相似。上體淡棕褐色,眼先微白、呈暗灰白色。兩翅覆羽淡棕褐色。飛羽暗褐色,外翈羽緣棕色。圓尾較長,棕色或紅褐色。下體白色,胸和兩脅微沾棕色無斑點。
幼鳥上體暗褐色具赭褐色亞端斑。下體白色,喉有一褐色橫帶。兩翅和尾同成鳥。
虹膜褐色或暗褐色,嘴黑褐色,腳褐色或肉褐色。
大小量度
性別
體重
體長
嘴峰
跗蹠
雄性
23-27克
169-205毫米
13.5毫米
87-95毫米
82-88毫米
22-23毫米
雌性
-
180-200毫米
-
86-93毫米

近種區別


新疆歌鴝
體量
體長雄性169-205毫米,雌性180-200毫米
體長13-16厘米
特徵
鳥全頭頂和頭側淡棕褐色,眼先微微泛白,不甚明顯的眼圈近白色;上體亦全為淡棕褐色;飛羽暗褐色具棕色外緣;圓形尾較長,尾羽棕褐色;下體污白色,胸和兩脅微沾棕色,無斑點;虹膜褐色,喙黑褐色,腳為肉褐色
上體石板灰褐色或橄欖褐色,頭和頸側黑色,眉紋和顴紋白色,在暗色的頭部極為醒目。兩翅和尾黑褐色,外側尾羽具白色端斑。下體頦、喉雄鳥深紅色,雌鳥白色。胸黑色,腹白色。特徵明顯,野外不難識別
圖片
新疆歌鴝
新疆歌鴝
新疆歌鴝
黑胸歌鴝

棲息環境

新疆歌鴝主要棲息於落葉闊葉林和混交林中,尤其是在河谷、河漫灘一帶的疏林灌叢和林緣灌叢較常見,也見於果園、公園和園圃。

生活習性

行為:新疆歌鴝在繁殖期間單獨或成對活動,非繁殖期則成群。性膽怯,善藏匿,多在地上灌叢間活動,休息時亦多棲於地上、小樹低枝上或灌叢中,通常離地面不超過2米,隱蔽甚好,一般難於看見。強於在地面跳動,兩翼輕彈,尾半聳起,且往兩側彈。新疆歌鴝善於嗚唱,特別是繁殖期間幾乎整天躲藏在灌叢中嗚唱不息,甚至夜晚也鳴唱,因此根據叫聲容易找到它。由於此鳥擅於歌唱,而且夜間也唱,鳴聲又洪亮多變,婉轉動聽。
叫聲:鳴聲出色而備受讚賞——悠遠清晰哨音,加以多變的彈舌音且叫速快。叫聲包括刺耳的“errrk”,響亮悠長的“hweet”及生硬的“chack”聲。
食性:主要以各種昆蟲為食。

分布範圍

存在(居住地):阿爾及利亞、保加利亞、布吉納法索、喀麥隆、中非共和國、查德、剛果民主共和國、象牙海岸、埃及、衣索比亞、甘比亞、德國、加納、希臘、幾內亞、伊拉克、義大利、約旦、肯亞、黎巴嫩、賴比瑞亞、利比亞、馬里、馬爾他、茅利塔尼亞、摩洛哥、奈及利亞、巴勒斯坦、塞內加爾、獅子山、索馬里、西班牙、蘇丹、伯敘利亞、坦尚尼亞、多哥、突尼西亞、烏干達、西撒哈拉。
存在(繁殖地):阿富汗、阿爾巴尼亞、安道爾、亞美尼亞、奧地利、亞塞拜然、比利時、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中國(僅見於新疆北部福海、阿爾泰山、西部天山和東部吐魯番等地)、克羅地亞、賽普勒斯、捷克、法國、喬治亞、直布羅陀、匈牙利、伊朗、以色列、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列支敦斯登、盧森堡、摩爾多瓦、蒙古、黑山共和國、荷蘭、北馬其頓、波蘭、葡萄牙、羅馬尼亞、俄羅斯(歐洲部分)、塞爾維亞、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瑞士、塔吉克斯坦、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克蘭、英國、烏茲別克斯坦。
存在(非繁殖地):貝寧、南蘇丹。
存在(途經地):巴林、丹麥、科威特、阿曼、卡達、沙烏地阿拉伯、西班牙(加那利群島)、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葉門。
遊蕩:維德角、吉布地、愛沙尼亞、法羅群島、芬蘭、冰島、印度、愛爾蘭、立陶宛、尼日、挪威、瑞典。
新疆歌鴝(夜鶯(鶲科歌鴝屬鳥類的一種))
新疆歌鴝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通常營巢於林下地上灌叢中或離地不高的灌木低枝上,也在隱蔽的岩坡下營巢。巢的外層由各種草莖和草葉構成,內層由細草莖和草葉構成.墊有馬毛和其他動物毛。巢呈杯狀,巢的大小為外徑10-15厘米,內徑6-7厘米,深3.5-6.5厘米。每窩產卵3-7枚,多為4-6枚。卵褐橄欖色或灰橄欖綠色.大小為18.1-22毫米×14.8-16.6毫米。雌鳥孵卵,孵化期13-14天。雛鳥晚成性,雌雄親鳥共同育雛,經過11-12天的巢期生活,幼鳥即可離巢。

亞種分化

  1. 新疆歌鴝西亞亞種(學名:Luscinia megarhynchos africana Fischer & Reichenow,1884):主要分布於敘利亞、亞美尼亞、高加索、伊拉克,往東到伊朗西北部,越冬於東非。
  2. 新疆歌鴝中亞亞種(學名:Luscinia megarhynchos hafizi Severtzov,1872):主要分布於從伏爾加河往東到中亞吉爾吉斯平原、中國新疆、天山、塔吉克斯坦、土耳其斯坦、帕米爾和阿富汗東北部等中亞地區;越冬於肯亞、烏干達等東非;遷徙期間經過巴基斯坦、伊拉克、阿拉伯和非洲東北部。在中國分布於新疆的為夏候鳥。
  3. 新疆歌鴝指名亞種(學名:Luscinia megarhynchos megarhynchos C.L. Brehm,1831):主要分布於丹麥以南、英國、德國、波蘭,往南到地中海等整個西歐和北非,越冬於非洲西部和中部。
3個亞種的區別主要在於中亞亞種體色較指名亞種淡,上體較灰,下體較白,體型較大,翅長91-96毫米,平均94毫米;西亞亞種在羽色和大小上介於指名亞種和中亞亞種之間。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列入《保護遷徙野生動物物種公約》(CMS)——附錄Ⅱ。
列入《伯爾尼公約》(Bern Convention)——附錄Ⅱ。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2021年2月5日)二級。

種群現狀

在歐洲,繁殖種群估計為21,500,000-40,500,000隻成熟個體(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15)。歐洲約占全球種群數量的50%,因此,對全球種群規模的初步估算是43,000,000-81,000,000隻成熟個體,這一估算還需要進一步驗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