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子詩錄》序;是陳熾所著作品,出自於《陳熾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四子詩錄》序
- 作者:陳熾
- 創作年代:近代
- 作品出處:陳熾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四子詩錄》序;是陳熾所著作品,出自於《陳熾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四子詩錄》序;是陳熾所著作品,出自於《陳熾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作品原文陶福祖余性簡憺,里閈之間,罕交接獨。與勒子元俠、從弟稚箕年趣相若,稱親善焉。歲甲戌應禮部試走京師,識瑞金陳戶部次亮,數為文酒之會。乙亥次亮乞...
長洲彭允初進士紹升《四子詩錄序》中有云:“家三之詩溫讀之者於春宜。台山之詩雄讀之者於夏宜。大紳之詩曠讀之者於秋宜。秋士之詩寒讀之者於冬宜。有是四子詩而予我以四時之樂其亦可優遊以卒歲。”云云。聲木謹案:四子皆深於佛學又好宋儒之學兼工詩文與進士宗旨正同固屬至契之友其針芥之合決非...
《四子詩錄》序 《四子詩錄》再版記 劉坤一復陳熾書一(1891年8月31日)劉坤一復陳熾書二(1891年12月12日)劉坤一復陳熾書三(1893年10月7日)劉坤一復陳熾書四(1894年10月18日)劉坤一復陳熾書五(1896年4月)劉坤一復陳熾書六(1896年7月4日)劉坤一復陳熾書七(1896年12月26日)盛宣懷致陳熾節略...
沈德潛《國朝詩別裁集》:“太原王氏昆季多才,不啻過江王謝,而蘆中一集尤為矯矯。”姚瑩《識小錄》評:余考十子……中以端士、伊人、虹友為最。王士禛序其《據青集》云:“古詩之傳於後者大約有二:登臨之作,易為幽奇;懷古之作,易為悲壯……今年夏,相遇京師,出其《據青集》一卷,所謂幽奇、...
四書即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又稱四子書,為歷代儒學子首要研習之書。南宋朱熹取《禮記》之大學、中庸篇,分章注釋,與論語、孟子合為“四書”。四書及其注釋包涵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孟子、程子、朱熹等,其編撰時長達一千八百年之久。南宋後,四書成為官學書籍和科舉指定書目,對歷代文教產生了極大影響。釋義 ...
徐獻忠:“楊生神明內穎,卓起少年,詞華秀朗,為時令慕,與子安之徒並稱傑子,芝含三秀,風耀四靈,豈不蔚然觀美哉!其詩三十卷,不盡傳,今傳二卷。五言律體,長於他作。”胡震亨:“盈川視王微加澄汰,清骨明姿,居然大雅。”許學夷:“四子才力既大,風氣復還,故雖律體未成,綺靡未革,而中多雄偉...
所謂“清華四子”,指子沅(朱湘)、子潛(孫大雨)、子離(饒孟侃)、子惠(楊世恩),當時他們“同住在西單梯子胡同的兩間屋子裡,每天作詩,寫文章”(羅念生《朱湘選集·序》),和聞一多等人切磋詩藝,在新月詩派的主要陣地《晨報詩鐫》上發表詩稿,因此又被人稱為“新月四子”。“四子”中子惠英年早逝,饒孟侃...
至於《南華經》所亡佚的19篇,除解說3篇(《莊子後解》《莊子略要》《解說第三》〔篇名不詳〕皆入《淮南子外篇》)外,還有16篇,其中有篇目可考者9篇,據關鋒考證,認為是《閼奕》《意修》《危言》《游鳧》《子胥》(《釋文·序錄》)《惠施》(《北齊書·杜弼傳》)《畏壘虛》(《史記·老莊列傳》...
四子陳方恪為著名編輯、詩人 幼子陳登恪為著名詞人 孫子陳封懷(陳衡恪次子)為著名植物學家,中國植物園創始人之一,有植物園之父之稱。軼事典故 泰戈爾來訪 民國十三年(1924年)4月印度著名詩人泰戈爾來華,慕其名,由徐志摩陪同至西湖相訪,泰戈爾以印度詩壇代表的身分,贈給陳三立一部自己的詩集,並希望陳三立也...
明代文學家何景明《明月篇序》:而四子者,雖工富麗,去古遠甚,至其音節,往往可歌。明代文學家王世貞《藝苑卮言卷四》:盧、駱、王、楊,號稱四傑。遣詞華靡,固沿陳、隋之遺,翩翩意象,老境超然勝之。明朝詩論家胡應麟《詩藪》:垂拱四子,一變而精華瀏亮,抑揚起伏,悉協宮商,開合轉換,鹹中肯綮。七言長...
樂類1種:《樂說》;《四書》類l種:《四書說》。可見時人稱其精力“蒼萃於六經四子之書”,並非虛語。莊存與一生,從乾隆十年榜眼及第之後,即入翰林,歷內閣,最終以禮部侍郎致仕。其間也像大多數翰林出身的文官一樣,數次入值上書房、南書房,出兼學政、試差,職任清華,足稱榮顯。作為乾隆朝主管文教的...
新月派向現代主義詩歌過渡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詩作既講究音節的整飭、文字的洗鍊,更注重感覺的新鮮、想像的獨特,富於象徵意味。名篇有《斷章》《投》《魚化石》等,被公認為新文化運動中重要的詩歌流派新月派和現代派的代表詩人。著有詩集《三秋草》《魚目集》《漢園集》《慰勞信集》《十年詩草》《布萊希特戲劇...
《荀子》·二十卷(內府藏本)【周荀況撰】況,趙人。嘗仕楚為蘭陵令,亦曰荀卿。漢人或稱曰孫卿,則以宣帝諱詢,避嫌名也。《漢志·儒家》載《荀卿》三十三篇。王應麟《考證》謂當作三十二篇。劉向《校書序錄》稱孫卿書凡三百二十三篇,以相校除重複二百九十篇,定著三十三篇,為十二卷,題曰《新書》。唐...
范公歿,既葬而嘉碑出:范仲淹死於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年)五月,十二月一日郭於河南府(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南四十里的萬安山(一名大石山)。歐陽修為之寫了《資正殿學士戶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銘》。涕:眼淚。國士:一國傑出的人物。許:地名,今河南省許昌市。仲子:次子。仲:排行第二,范仲淹有四子:純...
《詩》云:“蔽芾甘棠,勿剪勿伐,邵伯所茇。”思其人猶愛其樹,況宗其道而毀其廟乎?迭毀之禮自有常法,無殊功異德,固以親疏相推及。至祖宗之序,多少之數,經傳無明文,至尊至重,難以疑文虛說定也。孝宣皇帝舉公卿之議,用眾儒之謀,既以為世宗之廟,建之萬世,宣布天下。臣愚以為孝武皇帝功烈如...
《四書遇序》是明末清初文學家張岱創作的散文,收錄於《琅嬛文集》。原文 四書遇序 《六經》《四子》,自有註腳,而十去其五六矣;自有詮解而去其八九矣。故先輩有言,《六經》有解不如無解,完完全全幾句好白文,卻被訓詁講章說得零星破碎,豈不重可惜哉!余幼遵大父教,不讀朱注。凡看經書,未嘗敢以各家...
南宋光宗紹熙遠年(1190年),當時著名理學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將《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匯集到一起,作為一套經書刊刻問世。朱熹認為“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定其根本;讀《孟子》以觀其發越;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並言說“《四子》、《六經》”具有劃時代意義。《大學》...
謝遷工書法,明朝王世貞《國朝名賢遺墨》中有錄。著有《歸田稿》八卷。詩文大抵辭旨和平。詩詞作品:《偶興》《習靜》《過楊柳青詩》《芙蓉》《池上》《夜坐》《曉發潞河》《酬雪湖見懷》《晚步》。主要成就 謝遷“儀觀俊偉,秉節直亮”,又“見事明敏,善持論”。在討論許多具體政務時,常常能直言確論,...
文同攝大邑令時曾來藥師岩遊覽,並賦五律詩一首:“此景又奇絕,半空生曲欄。蜀塵隨眼斷,蕃雪滿襟寒。澗下雨聲急,岩頭雲色乾。歸鞍休報晚,吾待且盤桓。”南宋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眉陽程績又經手把文同此詩勒石,並寫有題記。文同詩和程績的題記現仍保存完好。鶴鳴山遊歷:文同《重序九皋集》云:...
他從朝廷的秘閣中發現了曹操的遺令,不勝傷懷嘆息,而作《吊魏武帝文》,在其序中節錄了曹操的遺令。陸機對於曹操遺令中關於治國理家的遠大計畫,和為了家世隆盛的諄諄教誨都沒有節錄,儘管它們十分弘遠偉大。他所關心的是暴露曹操作為普通人所具有的弱點那一部分;他所感傷的是曹操擁有“回天倒日”之力,但對自己...
四子·隱太子 /280 四子·孝敬皇帝 /281 四子·章懷太子 /282 四子·永泰公主 /283 四臣·長孫無忌 /284 四臣·許敬宗 /285 四臣·上官儀 /286 四臣·郭子儀 /287 四變·神龍革命 /288 四變·景龍之變 /289 四變·唐隆之變 /290 四變·先天政變 /291 四館·文學館 /292 四館·北門學士 /293 ...
所以,隋唐之際的論者論宮體詩風的流行,必歸罪於“簡文、湘東”。魏徵《隋書·文學傳序》曰:“梁自大同之後,雅道淪缺,漸乖典則,爭馳新巧。簡文、湘東,啟其淫放,徐陵、庾信,分路揚鑣。其意淺而繁,其文匿而彩,詞尚輕險,情多哀思。格以延陵之聽,蓋亦亡國之音乎!”對於蕭綱東宮文學集團來說...
魏承喪亂之後,《五經》大義雖有師說,而海內諸生多有疑滯,鹹決於劉獻之。六藝之文,雖不悉注,然所標宗旨,頗異舊義,撰《三禮大義》四卷,《三傳略例》三卷,《注毛詩序義》一卷,今行於世,並《章句疏》三卷。注《涅槃經》,未就而卒。親屬成員 四子:劉放古、劉爰古、劉參古、劉修古 軼事典故 ...
在取材上,以“選錄艷歌”為宗旨(《玉台新詠序》),主要收男女閨情之作,大體不出離愁別恨、傷遇感時、中道棄捐等類,範圍比較狹窄。但其中也收入了不少感情真摯並具有現實意義的詩篇,如漢樂府民歌《陌上桑》,中國古代長篇敘事詩《為焦仲卿妻作》(又名《孔雀東南飛》)、《上山采蘼蕪》等。這些詩表現出...
元稹和了十二首,即《和李校書新題樂府十二首》,序中說:“予友李公垂,貺予樂府新題二十首,雅有所謂,不虛為文,予取其病時之尤急者,列而和之。”白居易本著這個精神,寫詩五十首,改名《新樂府》。元稹李紳的二十首新題樂府已失傳。他的《憫農二首》,鑄為格言,傳誦不衰,雖未被郭茂倩收入《樂府...
翁萬達的出身,據《翁氏族譜》載:翁氏的始祖翁雄,為避戰亂,在72歲時入潮汕,居於鮀江畔之舉登村,創下初基,二年後去世。後四代單傳,至翁萬達之祖父翁可,才育有四子,翁萬達父親翁玉排行第三。翁家至翁萬達出生,早已家道中落。翁萬達5歲喪母,從小就過著清貧艱辛的生活,但一直勤於詩書。至嘉靖五年...
張蕭亭:五言之興,源於漢,注於魏,汪洋乎兩晉,混濁乎梁陳,風斯下矣。唐興而文運丕振,虞魏諸公已離舊習,王楊四子因加美麗,陳子昂古風雅正,李巨山文章宿老,沈宋之新聲,蘇張之手筆,此初唐之傑也。宋育仁:其源遠祖文通,近規江令。才多略格,每見率爾成篇。七言騁妍,有陳宮艷體。《汾陰》之作,...
王貞儀於史學,曾作有《讀史偶序》一篇,知其通曉歷史,喜讀史籍。不懼毀譽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二十五歲的王貞儀與宣城(今安徽宣州)人、諸生詹枚結婚。婚後,王貞儀雖分心家事,“半廢筆墨”,詩作減少。有時與丈夫以詩唱和,寫有作品,又怕“有少得罪於舅姑,貽譏於內外”。同時,她也為自己的成績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