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8唐山地震(唐山大地震(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級強地震))

7·28唐山地震(1976年7月28日震中位於河北省唐山市的地震)

唐山大地震(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級強地震)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10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時42分,一場7.8級毀滅性地震襲擊唐山,頃刻間,山崩地裂,房屋倒塌,人員傷亡慘重。當時18時45分在灤縣又發生了7.1級強餘震,景況愈加悲慘。

唐山大地震共造成242769死亡,164851人重傷,7000多戶家庭全家震亡。地形地貌、城市建築、基礎設施、工農業生產遭到嚴重破壞,城市功能全部癱瘓,直接經濟損失達數十億元。大地震波及北京、天津等地,有感範圍達1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217萬平方千米。唐山地震災情之重,損失之巨,為世界地震史上所罕見。

唐山大地震被稱為20世紀十大自然災害之一,震災之慘烈舉世震驚。然而,在這場抗震救災、重建家園的偉大鬥爭中,唐山人民以生命、汗水、精神和智慧,為人類創造出抗震救災、城市重建、地震科研、災害預防、心理救助、精神再造等多方面的經驗,鑄就了公而忘私、患難與共、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偉大唐山抗震精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7·28唐山地震
  • 外文名:7.28 Tangshan earthquake
  • 發生時間:1976年7月28日 3時42分53秒
  • 發生地點:河北省唐山市
  • 別名:唐山大地震
  • 震中位置:河北省唐山市開平區越河鎮,一說位於路南區吉祥路一帶  
  • 震中經緯度:北緯39.6度, 東經118.2度
  • 震源深度:12公里
  • 震級:芮氏7.8級
  • 震中烈度:11度
  • 傷亡人數:242769死亡,164851人重傷
地震背景,地質構造,發震機理,地震過程,地震影響,地震處置,救援情況,震後重建,後世紀念,紀念碑,紀念公園,文藝作品,抗震精神,

地震背景

地質構造

北華北盆地存在拉張、擠壓、扭動應力場,從而形成古近系斷陷、新近系坳陷和南北弧形構造帶,為形成唐山大地震提供了地質條件。
  • 北華北盆地
北華北盆地是疊置於華北克拉通(地台)之上的第三紀大型斷坳結構的盆地,是太平洋板塊歐亞大陸板塊俯衝形成的古近系斷陷、新近系坳陷,即古近紀拉張、新近紀擠壓及疊置了扭應力形成的第三系斷坳盆地。盆地古近紀在拉張翹傾運動中形成太行山東正斷層、蘭聊邊界正斷層、滄東正斷層和張扭性郯廬斷裂,以及滄州、埕寧隆起和71個成油斷陷、49個凸起組成北華北古近系斷陷式盆地。盆地新近系在擠壓地質營力作用下形成了濟陽、黃驊、渤中、下遼、冀中、臨清、東濮、北京八大坳陷,組成北華北新近系坳陷式盆地,疊置在古近系斷陷盆地之上。
  • 郯廬、太行山的北東向斷裂是形成拉張應力的主導地質營力
北華北盆地的郯廬斷裂和太行山東斷裂均為太平洋板塊向歐亞大陸俯衝的派生拉張斷裂,自古—始新世開始,則表現為拉張運動,並導致北華北盆地大幅度沉降,形成北華北盆地第三系沉積厚度近萬米的斷坳盆地。
  • 魯西、燕山隆起對拉張翹傾運動起阻擋作用
郯廬斷裂和太行山東斷裂在走滑運動過程中分別穿越魯西隆起和燕山隆起,由於它們的阻擋作用,加大了魯西、燕山隆起之間廣大區域的拉張,形成了郯廬、太行山東走滑斷裂斜交的蘭考—聊城—濟南—濰坊向北凸出的弧形構造帶,和以唐山—丰南為弧頂的向南突出的懷柔—三河—唐山—錦州—下遼河弧形的構造帶。
  • 新近紀的擠壓應力是形成正反轉構造和逆沖斷層的動力
太平洋板塊在古近紀向歐亞大陸俯衝,開始俯衝傾角較小形成古近系斷陷和箕狀斷陷。新近紀時由於俯衝傾角加大,拉張應力場轉變為擠壓應力場,形成新近系坳陷沉積盆地,同時出現逆沖斷層。大民屯斷陷西北邊界正斷層被新近系逆沖斷層所替代,同時也出現正反轉斷層。

發震機理

1976年唐山地震震源在地殼深13千米處,屬於地殼構造地震,震中位於唐山的丰南區。從地質發育史看,侏羅紀時就已顯示燕遼山字型構造,而延至第三紀—第四紀,華北盆地北部邊界更加突出山字型構造。
不論是古近紀拉張應力場形成的箕狀斷陷,還是新近紀擠壓應力場形成的坳陷式沉積盆地,華北盆地北部邊界弧形構造帶都是存在的,說明山字型脊柱構造在第三紀至第四紀一直向南推擠,如弧形帶西翼大廠斷陷最北端的三河直立斷層是壓扭應力的產物,斷陷記憶體在的N—Q正花狀構造也是這種作用造成的。在控制大廠斷陷的大興凸起上正花狀構造一直衝過第四系,更為確切的是:在昌平東南2千米處正花狀構造弧頂在第四系地層內離地面只有25米深,在該剖面北部侏羅系地層逆衝到第四系地層內。在弧形帶的東翼,下遼河坳陷大民屯斷陷同樣在新近系有正花狀構造樣式逆衝到第四系地層內,並且由西北向東南逆沖的邊界斷層逆衝到第四系地層內。
總之,這些構造樣式的存在說明懷柔—三河—唐山—錦州—下遼河弧形構造帶是壓扭應力形成的,為第四紀仍在活動的活斷層。最終由華北盆地北部布格重力異常圖綜合展示以承德—遷西—唐山(丰南)南北向的重力高異常脊柱構造帶和以懷柔—三河—唐山—錦州—下遼河弧形構造帶向南突出弧形的重力高異常帶組成燕遼山字型構造。總體上脊柱向南推擠,當應力超過極限值,應力必然釋放則爆發大地震。

地震過程

1976年7月28日3點42分53.8秒,在唐山發生芮氏7.8級地震,地震震中在唐山市開平區越河鎮(一說路南區吉祥路一帶),即北緯39.6度,東經118.2度,震中烈度達11度,震源深度12公里。當天18點45分又在灤縣發生了7.1級地震,同年11月15日天津寧河發生了6.9級地震,主震後的餘震更加加重了地震災害。
極震區以唐山為中心向四面延伸,約47平方公里。強震波及中國東部的廣大地區,北起黑龍江的滿洲里,南至河南的漯河,東臨渤海灣,西抵寧夏的石嘴山,1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20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上居住的幾億人受到擾動,有感範圍達1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217萬平方千米。

地震影響

唐山大地震共造成242769死亡,164851人重傷,7000多戶家庭全家震亡,4200多名孩子成為孤兒。地形地貌、城市建築、基礎設施、工農業生產遭到嚴重破壞,城市功能全部癱瘓,直接經濟損失達數十億元。
唐山市老區多為老式單層民房,震後變成一片瓦礫;新市區大多是磚混結構多層建築,幾乎倒塌殆盡;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的高層建築物亦未能倖免。

地震處置

救援情況

地震後,黨中央、國務院對唐山災區極為關懷,果斷決策,當天上午10點左右,當獲悉唐山大地震的準確訊息後,黨中央、國務院迅速進行部署,成立了抗震救災指揮部和抗震救災辦公室,急電全國火速救援。
7月28日上午10時,北京軍區副參謀長李民率指揮機關到達唐山。12時許,北京軍區副司令員肖選進、副政委萬海峰、政治部副主任鄭希文,河北省委第一書記劉子厚、書記馬力,省軍區司令員馬輝,煤炭部部長肖寒乘飛機抵達唐山。下午2時,瀋陽軍區的指揮機關到達唐山。
中國人民解放軍十萬大軍,從北京、瀋陽、河北等地日夜兼程趕赴災區,搶險救人,清屍滅疫,安置災民,在抗震救災中立下不朽功勳。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派來了醫務工作者和郵電、基建、供水、供電、礦山救護等方面的專業人員五萬多人。同時,大批藥物、糧食、建築器材和生活用品源源不斷運到災區。在滿目瘡痍的唐山大地上展開了一場史無前例的抗震救災鬥爭,描繪出一部人類與地震災害鬥爭的悲壯史詩。

震後重建

從曾被西方媒體預言“將從地球上被抹掉”的滿目瘡痍,到奮翅於冀東沃野的現代化城市,唐山的滄桑巨變,鐫刻著一座城市鳳凰涅槃的發展奇蹟,詮釋著一個民族和國家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偉大力量。
14萬名解放軍、5萬名幹部和工程技術醫務人員、數十萬噸物資馳援唐山,10多萬建築工人參與重建……地震發生後不到半個月,由國務院派出的工作組抵達唐山,進行重建唐山的規劃;震後一個月,建築面積達20萬平方米的河北1號小區開工;1979年,唐山拉開了全面重建大幕,儘管當時國家經濟實力薄弱,仍為恢復建設新唐山投資43億多元;1986年6月底,唐山復建完成,恢復建設竣工面積1800萬平方米,年底全市23萬戶居民搬入新居,占當時總戶數的98.5%。
震後第10天第一車煤產出,震後第14天發電廠併網發電,震後第20天造出了第一台機車,震後第28天煉出了第一爐鋼……震後一年,工業生產全面恢復。
唐山人說,10年間,汽車拉走了一個唐山(廢墟唐山),內部消化了一個唐山(簡易房唐山),重新建起了一個唐山(新唐山)。1990年11月,聯合國向唐山頒發“聯合國人居獎”。
1978年,新唐山大規模建設拉開序幕關鍵時刻,鄧小平同志視察唐山。在當時許多人滿足“居者有其屋”的復建標準時,小平同志高瞻遠矚,提出“城市現代化”這一觀點。他甚至要求連住宅建材選擇、採光、空間利用率,包括居民洗澡、如廁等細節都考慮進去。如今,唐山不僅建設成為現代化的城市,還為世界樹立了“抗震型城市”的標桿。市區建築物、城市生命線工程等均具備8度設防功能,成為這個城市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的“保護傘”。

後世紀念

紀念碑

唐山抗震紀念碑位於唐山中心廣場,建於震後十年,由4根獨立的、直指蒼穹的混凝土碑柱組成,猶如伸向天際的巨手,象徵著人定勝天。碑柱四周,是8幅花崗岩浮雕,象徵著全國四面八方的支援,講述著唐山人民在全國支援下抗震救災、重建家園的事跡,是唐山市的地標。
7·28唐山地震(唐山大地震(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級強地震))
唐山抗震紀念碑

紀念公園

唐山地震遺址紀念公園是世界首個以“紀念”為主題的地震遺址公園。2008年,唐山市人民政府在城市南麓的南湖以原唐山機車車輛廠鑄鋼車間地震遺址為依託,建設了世界上首個以“紀念”為主題的地震遺址公園。其中,中國·唐山地震博物館總建築面積12000平方米,是中國國內目前規模最大的地震主題展館,由紀念展館和科普展館兩個展館組成。
地震遺址紀念公園的紀念牆由5組13面牆體組成,全長500米左右,每面牆高7.28米,前方的紀念大道寬19.76米,代表唐山大地震發生日期1976年7月28日。截至2022年7月,紀念牆銘刻的罹難同胞和在抗震救災中捐軀的英雄共247574人。

文藝作品

影視作品
時間
名稱
導演
類型
參考資料
1979年
電影
2006年
電視劇
2006年
電影
2007年
電視劇
2010年
電影
2013年
電視劇
文學作品
名稱
作者/導演
類型
參考資料
《唐山絕戀》
長篇小說
《等待地震》
王離湘、劉曉濱
長篇小說
紅輪椅
張慶洲
長篇小說
大斷裂
長篇小說
長篇小說
長篇小說
《新生》
劉長明
長篇小說
《劫難》
長篇小說
《鳳凰城》
長篇小說
《廢墟狼嚎》
王離湘、劉曉濱
長篇小說
《震城》
長篇小說
《鳳凰劫》
劉鳳城
長篇小說
《廢墟》
長篇小說
《唐山大地震記事》
祁淑英
長篇小說
《鳳凰吟》
楊玉芳
長篇小說
平安扣
李焱
長篇小說
餘震
中篇小說
《北方圖騰》
中篇小說
《震盪後的震盪》
中篇小說
《災難人生》
中篇小說
《非常愛情》
關仁山
短篇小說
短篇小說
《災變》
方明
短篇小說
《老家根》
方明
短篇小說
《唐山往事》
短篇小說
《震不倒的紅旗》
詩歌
《藍色的紀念》
詩歌
《這一條裂帶》
珂寧
詩歌
《悲壯》
徐國強
詩歌
《大地震十六年》
徐國強
詩歌
《藍光》
徐國強
詩歌
報告文學
《人定勝天的讚歌》
解放軍文藝社
報告文學
唐山市政協文史委員會
報告文學
《唐山地震孤兒今日》
民進唐山市委
報告文學
《唐山,唐山!》
劉曉濱
報告文學
《地震與人——唐山震後心態錄》
王立新
報告文學
《震中一日》
唐山文聯
報告文學
《唐山,共和國的驕傲》
莊連順、趙學剛、姚玉忠
報告文學
報告文學
《瞬間與十年——唐山地震始末》
王子平
報告文學
《地震文化與社會發展——新唐山崛起給人們的啟示》
王子平
報告文學
《唐山四十年:從悲壯走向輝煌》
王素女
報告文學
《四十人,四十年》
民建唐山市委、唐山市文聯和丰南區文聯
報告文學
《地震往事》
李志強
報告文學
《大地震期間的領袖們》
曾文友
報告文學
曾文友
報告文學
《沒有平復的震顫》
魏鳳江
報告文學
《震後餘生》
陳祖豪
報告文學
王林梅
報告文學
《記憶·追思·放談》
散文
《經霜焦竹聲更高》
散文
《二十年後》
散文
《唐山地震日記選片》
散文
《吊蘭飛翠》
李永文
散文
喬文科劉文圃孫叔文、趙錫復
國畫
《三個人的月亮》
墨微
廣播劇本
《唐山孤兒的故事》
墨微
廣播劇本
《天堂之夢》
墨微
廣播劇本
《唐山絕戀》
關仁山、王家惠
電視劇本
《方舟》
電視劇本
《餘震》
張翎
電視劇本
《唐山故事》
趙恩舫、孟翔聚、劉曉濱
電視劇本
《藍光閃過之後》
電影劇本
《唐山大地震》
電影劇本
《但願人長久》
姚建國、朱家宏
電影劇本
《30年,回望那座文字里的家園——唐山大地震文學縱橫談》
文學評論
《唐山大地震文學初探》
楊立元
文學評論
《物質和精神的雙重建構——談唐山大地震文學》
楊立元
文學評論
《唐山大地震文學論》
楊立元
文學評論
《唐山大地震文學綜論》
楊迎新
文學評論

抗震精神

在唐山大地震的抗震救災、重建家園的偉大鬥爭中,唐山人民以生命、汗水、精神和智慧,為人類創造出抗震救災、城市重建、地震科研、災害預防、心理救助、精神再造等多方面的經驗,鑄就了公而忘私、患難與共、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偉大唐山抗震精神
“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丹可磨也,而不可奪赤。”比鋼筋水泥更堅固的,是無堅不摧的精神力量。從“公而忘私、患難與共、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唐山抗震精神,到唐山人在全國不斷“尋恩”的足跡,從唐山成為“留住雷鋒的城市”,到汶川地震廢墟上默默奉獻的燕趙兒女,再到充滿感恩情懷和團結友愛、無私奉獻精神的新唐山人……在時代發展中磨礪的唐山精神穿越時空、代代相傳,伴隨物質重建的進程,精神重建的圖景同樣令人振奮。歷經磨難、不忘初心;飽嘗艱辛、奮發圖強,這是一座英雄城市屹立不倒的精神力量,也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愈挫愈奮、多難興邦的精神密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