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和郭主簿二首
其一
藹藹堂前林,中夏貯清陰。
凱風因時來,回飆開我襟。
息交遊閒業,臥起弄書琴。
園蔬有餘滋,舊谷猶儲今。
營己良有極,過足非所欽。
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
弱子戲我側,學語未成音。
此事真復樂,聊用忘華簪。
遙遙望白雲,懷古一何深!
其二
和澤周三春,清涼素秋節。
露凝無游氛,天高肅景澈。
陵岑聳逸峰,遙瞻皆奇絕。
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岩列。
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傑。
銜觴念幽人,千載撫爾訣。
檢素不獲展,厭厭竟良月。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郭主簿:名字及生平事跡不詳。主簿,州縣主管薄書一類的官,應當是詩人的朋友。
②藹(ǎi)藹:茂盛的樣子。
③中夏:夏季之中。貯(zhù):儲存,積蓄,這裡用以形容樹蔭的茂密濃厚。
④凱風:指南風。《爾雅·釋天》:“南風謂之凱風。因時:按照季節。
⑤回飆(biāo):迴旋的風。
⑥息交:停止官場中的交往。游:優遊。閒業:指書琴等六藝,與仕途“正業”相對而言。
⑦臥起:指夜間和白天。
⑧余:多餘,過剩。滋:生長繁殖。
⑨猶儲今:還儲存至今。
⑩營己:經營自己的生活。良:很。極:極限。
⑪過足:過多。欽:羨慕。
⑫舂(chōng):搗掉穀類的殼皮。秫(shú):即粘高粱。多用以釀酒。
⑬自斟:自飲。斟:往杯中倒酒。
⑭弱子:幼小的兒子。戲:玩耍。
⑮學語未成音:剛學說後,吐字不清。
⑯真:淳真,天真。
⑰聊:暫且。華簪(zān):華貴的髮簪。這裡比喻華冠,指做官。
⑱白云:代指古時聖人。《莊子·天地》:“夫聖人,天下有道,則與物皆昌;天下無道,則修德就閒。千歲厭世,去而上仙,乘彼白雲,至於帝鄉。”
⑲懷古:即表示自己欲仿效古時聖人。一何:多么。
⑳和澤:雨水和順。周:遍。三春:春季三個月。
㉑素秋:秋季。素:白。古人以五色配五方,西尚白;秋行於西,故曰素秋。(見《禮記·月令》)
㉒露凝:露水凝結為霜。游氛:飄遊的雲氣。
㉓肅景:秋景。《漢書·禮樂志》:“秋氣肅殺。”澈:清澈,明淨。
㉔陵:大土山。岑(cén):小而高的山。逸峰:姿態超邁的奇峰。
㉕遙瞻:遠望。
㉖開:開放。耀:耀眼;增輝。
㉗冠岩列:在山岩的高處排列成行。
㉘貞秀姿:堅貞秀美的姿態。
㉙卓:直立。此處有獨立不群意。霜下傑:謂松菊堅貞,不畏霜寒。
㉚銜觴:指飲酒。幽人:指古代的隱士。
㉛撫爾訣:堅守你們的節操。撫:保持。爾:你們。訣:法則,原則,引伸為節操。
㉜檢素:檢點素志;回顧本心。展:施展。
㉝厭厭:精神不振的樣子。竟:終。良月:指十月。《左傳·莊公十六年):“使以十月入,曰:‘良月也,就盈數焉。’”
白話譯文逐句全譯
其一
堂前林木郁蔥蔥,仲夏積蓄清涼蔭。
季候南風陣陣來,旋風吹開我衣襟。
離開官場操閒業,終日讀書與彈琴。
園中蔬菜用不盡,往年陳谷存至今。
經營生活總有限,超過需求非所欽。
我自春秫釀美酒,酒熟自斟還自飲。
幼子玩耍在身邊,咿啞學語未正音。
生活淳真又歡樂,功名富貴似浮雲。
遙望白雲去悠悠,深深懷念古聖人。
其二
雨水調順整春季,秋來清涼風蕭瑟。
露珠凝聚無雲氣,天高肅爽景清澈。
秀逸山峰高聳立,遠眺益覺皆奇絕。
芳菊開處林增輝,岩上青松排成列。
松菊堅貞秀美姿,霜中挺立真豪傑。
含杯思念賢隱士,千百年來守高節。
顧我素志未施展,悶悶空負秋十月。
創作背景
此詩作年眾說紛紜。孟二冬《陶淵明集譯註》根據“弱子戲我側,學語未成音”二句推測,《和郭主簿二首》詩約作於晉安帝元興元年(402)前後,時作者三十八歲左右。逯欽立校注《陶淵明集》根據其《命子》《責子》二詩推算,系此二詩於義熙四年(408)陶淵明四十四歲時作。在此之前,陶淵明從二十九歲起,因“親老家貧”,“耕織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缾無儲粟”(《歸去來辭序》),曾幾度出仕,最後一次是義熙元年(405)四十一歲時出任彭澤令,在官八十餘日,因不願“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即日解綬去職。”(蕭統《陶淵明傳》)。在這十三年間,東晉內亂迭起,到處腥風血雨,官場腐敗,人心險惡,世風偽詐,哀鴻遍野。處在這樣動亂、黑暗的時代,庶族出身、家道中衰的陶淵明,雖然有過“猛志逸四海”,“大濟於蒼生”的宏圖壯志,結果也必然是“有志不獲騁”(《雜詩》之二)。於是,他便歸隱潯陽,開始了躬耕田園的生活。《和郭主簿二首》是他歸家二年後所作。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兩首詩主要都是寫景寄懷,表現恬淡閒適的情趣與貞潔清高的品格。
其一
此詩通過對仲夏時節,詩人閒適生活的描述,表達了詩人安貧樂道,恬淡自甘的心境。詩的前四句寫景,堂前林木茂盛,所以雖時至仲夏,堂上仍很清涼。南風不時吹來,拂動著我的衣襟。這幾句把詩人在炎熱的仲夏,坐在陰涼的堂前,悠閒舒適的情態刻畫出來。
此詩最大的特點是平淡沖和,意境渾成,令人感到淳真親切、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通篇展現的都是人們習見熟知的日常生活,“情真景真,事真意真。”(陳繹曾《詩譜》)雖如敘家常,然皆一一從胸中流出,毫無矯揉造作的痕跡,因而使人倍感親切。無論寫景、敘事、抒情,都無不緊扣一個“樂”字。你看,堂前夏木蔭蔭,南風(凱風)清涼習習,這是鄉村景物之樂;既無公衙之役,又無車馬之喧,杜門謝客,讀書彈琴,起臥自由,這是精神生活之樂;園地蔬菜有餘,往年存糧猶儲,維持生活之需其實有限,夠吃即可,過分的富足並非詩人所欽羨,這是物質滿足之樂;有粘稻舂搗釀酒,詩人盡可自斟自酌,比起官場玉液瓊漿的虛偽應酬,更見淳樸實惠,這是嗜好滿足之樂;與妻室兒女團聚,尤其有小兒子不時偎倚嬉戲身邊,那呀呀學語的神態,真是天真可愛,這是天倫之樂。有此數樂,即可忘卻那些仕宦富貴及其烏煙瘴氣,這又是隱逸恬淡之樂。總之,景是樂景,事皆樂事,則情趣之樂不言而喻;這就構成了情景交融,物我渾成的意境。詩人襟懷坦率,無隱避,無虛浮,無誇張,純以淳樸的真情動人。讀者仿佛隨著詩人的筆端走進那寧靜、清幽的村莊,領略那繁木林蔭之下涼風吹襟的愜意,聆聽那朗朗的書聲和悠然的琴韻,看到小康和諧的農家、自斟自酌的酒翁和那父子嬉戲的樂趣,並體會到詩人那返璞歸真、陶然自得的心態。
這首詩用的是白描手法和本色無華的語言。全詩未用典故,不施藻繪,既無比興對偶,亦未渲染鋪張,只用疏淡自然的筆調精煉地勾勒,形象卻十分生動鮮明。正如唐順之所評:“陶彭澤未嘗較音律,雕文句,但信手寫出,便是宇宙間第一等好詩。何則?其本色高也。”(《答茅鹿門知縣》)當然,這種“本色高”,並非率爾脫口而成,乃是千錘百鍊之後,落盡芬華,方可歸於本色自然。所謂“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元好問《論詩絕句》)只有“大匠運斤”,才能無斧鑿痕跡。本色無華,並非質木淺陋。試看首二句寫景,未用麗詞奇語,但著一平常“貯”字,就仿佛仲夏清幽涼爽的林蔭下貯存了一瓮清泉,伸手可掬一般,則平淡中有醇味,樸素中見奇趣。又如“臥起弄書琴”,“弄”字本亦尋常,但用在此處,卻微妙地寫出了那種悠然自得、逍遙無拘的樂趣,而又與上句“閒業”相應。再有,全詩雖未用比興,幾乎都是寫實,但從意象上看,那藹藹的林蔭,清涼的凱風,悠悠的白雲,再聯繫結尾的“懷古”(懷念古人不慕名利的高尚行跡,亦自申己志),不可能與詩人那純真的品格,坦蕩的襟懷,高潔的節操,全無相關、全無象徵之類的聯繫。這正是不工而工的藝術化境之奧妙所在。所以蘇軾評陶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與蘇轍書》)劉克莊說它“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的系灼見。
這首詩反映了以下情況:作者的心情、意興、經濟生活還比較寬裕,家居之樂可代華簪。因為寫的是夏日田園家居之樂,取材上就恰當地選擇了堂前林木和凱風、臥起不離手的書琴、園蔬、舊谷、美酒和弱子等,無一不是身邊事物,也無一不足以表現內心的樂趣。所用詞語也都足以透露情意。如“藹藹”表現了夏木的茂密;“貯”字寫夏林中積滿清陰,非常形象;寫園蔬長得勃勃有生氣,說是“有餘滋”;寫幼子的開始學語,說是“未成音”。這些詞語本屬平易常見,用來卻頗有生動、新鮮之感。結尾兩句,暗用典故,使人不覺,卻抒發了內心深處的思想感情。
其二
這首主要寫秋色。寫秋色而能獨辟溪徑,一反前人肅殺淒涼的悲秋傳統,卻讚賞它的清澈秀雅、燦爛奇絕,乃是此詩具有開創性的一大特徵。古詩賦中,寫秋景肅殺悲涼,以宋玉《九辯》首肇其端:“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往後秋景與悲愁就結下了不解之緣,如漢武帝的《秋風辭》、漢代《古歌》(秋風蕭蕭愁殺人)、曹丕的《燕歌行》、禰衡的《鸚鵡賦》、曹植的《贈丁儀》《贈白馬王彪》《幽思賦》、王粲的《登樓賦》、阮籍《詠懷·開秋兆涼氣》、潘岳的《秋興賦》、張協的《雜詩·秋夜涼風起》等等,或觸秋色而生悲感,或借秋景以抒愁懷,大抵皆未跳出宋玉悲秋的窠臼。而陶淵明此詩的秋景卻與眾迥異,別開生面。首句不寫秋景,卻寫春雨之多,說今春調合的雨水(和澤)不斷,遍及了整個春季三月。這一方面是《詩經》中“興”的手法的繼承,另一方面又把多雨的春和肅爽的秋作一對比,令人覺得下文描繪的清秀奇絕的秋色,大有勝過春光之意。往下即具體寫秋景的清涼素雅:露水凝結為一片潔白的霜華,天空中沒有一絲陰霾的霧氣(游氛),因而益覺天高氣爽,格外清新澄澈。遠望起伏的山陵高崗,群峰飛逸高聳,無不挺秀奇絕;近看林中滿地盛開的菊花,燦爛耀眼,幽香四溢;山岩之上蒼翠的青松,排列成行,巍然挺立。凜冽的秋氣使百卉紛謝凋零,然而菊花卻迎霜怒放,獨呈異采;肅殺的秋風使萬木搖落變衰,唯有蒼松卻經寒彌茂,青翠長在。難怪詩人要情不自禁地懷想這松菊堅貞秀美的英姿,讚嘆其卓爾不群的風貌,譽之為霜下之傑了。
善於在景物的寫實中兼用比興象徵手法,寄寓強烈的主體情感,是此詩的又一顯著特徵。詩人對菊舉杯飲酒(銜觴),由逸峰的奇絕,松菊的貞秀,自然聯想、懷念起那些與逸峰、松菊頗相類似的孤高傲世、守節自厲的古代高人隱士(幽人),他們千百年來一直堅持著(撫)松菊(爾)那種傲然特立的秘訣要道,其高風亮節真是可欽可敬。這裡,讚美企慕“幽人”的節操,也寓有詩人內在品格的自喻和自厲。然而這只是詩人內心世界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卻是“少時壯且厲,撫劍獨行游”(《擬古》之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之五);“或大濟於蒼生”(《感士不遇賦》)的宏圖壯志。《雜詩》之二已作於五十歲左右,但仍感嘆:“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晚年所作《讀山海經》中,還義憤填膺地大呼:“明明上天鑒,為惡不可履。”讚揚“刑天舞乾戚,猛志固常在。”《詠荊軻》中又歌頌:“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這一切都說明詩人終其一生,也未忘情現實;在嚮往“幽人”隱逸的同時,內心始終潛藏著一股壯志未酬而悲憤不平的激流。這種出處行藏的矛盾心情,反映在此詩中,便逼出結尾二句:詩人檢查平素有志而不獲施展,在清秋明月之下,也不由得老是厭厭無緒了。由此可見,寫秋景的清涼澄澈,象徵著幽人和詩人清廉純潔的品質;寫陵岑逸峰的奇絕,象徵著詩人和幽人傲岸不屈的精神;寫芳菊、青松的貞秀,象徵著幽人和詩人卓異於流俗的節操。從外在聯繫看,以秋景起興懷念幽人,又從幽人而反省自身,完全順理成章;從內在聯繫看,露凝、景澈、陵岑、逸峰、芳菊、青松等意象,又無不象徵著“幽人”的種種品質節操,無不寄寓著詩人審美的主體意識,真是物我融一,妙合無痕。而在幽人的精神品質中,又體現了詩人的精神品質;但“有懷莫展”之嘆,又與那種渾身靜穆的“幽人”不同。
以松菊為喻寫人或以松菊為象狀景,前人早已有之。《論語·子罕》:“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但這只是單純取喻說理。屈原《離騷》有“夕餐秋菊之落英”,雖有象徵,但只是抒情中的想像借喻,並非景物寫實。曹植《洛神賦》中“榮耀秋菊,華茂春松。”是用菊松喻洛神的容光煥發,所比僅在外貌而非內在品質,且仍非寫實景。左思《招隱》有“秋菊兼餱糧,幽蘭間重襟。”是化用《離騷》“夕餐秋菊之落英”和“紉秋蘭以為佩”二句,性質亦同。其《詠史·鬱郁澗底松》中喻寒門才士受抑,亦非寫實。至於鐘會、孫楚的《菊花賦》雖是寫景,卻並無深刻的象徵意義。真正把景物寫實與比興象徵自然巧妙地融為一體的,當自淵明始。蘇軾評陶云:“大率才高意遠,則所寓得其妙,選語精到之至,遂能如此。如大匠運斤,不見斧鑿之痕。”(《冷齋詩話》引)確非溢美。
名家點評
當代文物鑑賞家、天津佛教協會原名譽會長龔望《陶淵明集評議》:“聊用”句與“息交”云云,謂拍合。一結,迸出題外,絕妙。沈云:“一結悠然不盡”,洵然。
作者簡介
陶淵明(365—427),東晉詩人、辭賦家、散文家。一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潯陽柴桑(治今江西九江)人。《晉書》《宋書》均謂其為系陶侃曾孫。曾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令等,後去職歸隱,絕意仕途。長於詩文辭賦。詩多描繪田園風光及其在農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隱寓著對污濁官場的厭惡和不願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對太平社會的嚮往;也寫及對人生短暫的焦慮和順應自然、樂天安命的人生觀念,有較多哲理成分。其藝術特色兼有平淡與爽朗之勝;語言質樸自然,而又頗為精練,具有獨特風格。有《陶淵明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