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士不遇賦》是晉宋之際文學家陶淵明創作的一篇賦。此賦主旨是抨擊當時社會政治的腐朽與道德風尚的敗壞,控訴了古代社會正直善良而有才華之士不是被埋沒就是遭到毀謗讒害而常陷於進退兩難處境的極大不幸,表達了作者“寧固窮以濟意,不委曲而累己”,決心保持高尚的道德與純樸的節操而遠離塵俗之網的思想。全賦情理並茂,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 士:這裡指有才華、有抱負而不被重用的善良正直之人。賦:是一種半文半詩的文學體裁,講究文采與韻節。
- 生人:猶生民。人,人類。善行:良好的品行,即美德。
- 抱朴:胸懷淳樸。不失本真。《老子》:“見素抱樸,少私寡慾。”守靜:保持內心的平靜,不為外物所撓。
- 真風:自然淳樸的風尚。告逝:消失。
- 大偽斯興:虛偽之風盛行。斯:乃。
- 閭(lǘ)閻:里巷的門,借指平民。懈:懈怠。廉退之節:廉潔謙讓的節操與禮節。
- 市朝:指官場,朝廷。驅:馳驅競逐。易進:僥倖升官,指靠投機取巧往上爬。
- 懷正:胸懷正直。志道:有志於治世之道。
- 潛玉:藏玉,指有德才而隱居不仕。當年:正當有力之年,指壯年。
- 沒(mò)世:終生,一世。徒勤:徒勞,空忙。
- 夫(fú):表感嘆語氣。
- 寓形:寄身。寓:寄,寄託。形:身形,形體。
- 瞬息:一轉眼一呼吸之間,謂時間短促。盡:指生命結束。
- 立行:指建立功業。
- 一城莫賞:得不到賜爵封地。
- 染翰:浸濕毛筆,指寫作。
- 伸:伸述,表白。已:止。
- 導達意氣:抒發性情意志。其:語助詞,表示推測,猶“大概”。
- 惟:只有。
- 卷:書卷。指董仲舒的《士不遇賦》和司馬遷的《悲士不遇賦》。躊躇:原指猶豫不定,這裡指反覆思考。
- 遂:於是。感:有所感觸。賦:抒寫,用作動詞。
- 稟:承受。藏照:懷揣光明,即擁有智力。秉:持,具有。三五:三才五常的省略。三才:指天、地、人。《周易·繫辭下》:“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兩之。”五常:仁、義、禮、智、信,是儒家所說常行不變的五項道德標準。垂名:留名。垂:流傳下去。
- 靡(mǐ):無。潛:潛藏,指隱居。躍:顯達,指出仕做官。非分:不合本分。傲然:高傲自足的樣子。稱情:符合心意。這兩句是說,無論隱居還是做官,都隨順自然,各安本分,人們高傲自足,無拘無束。
- 流浪:漂蕩不定,這裡指運行變化,猶“流轉”。徂(cú):往,過去。物:這裡指人。群分:指分為善惡不同的人群。相形:各自區別,互為對應。
- 密網裁:捕魚的網織得很密。宏羅制:捕鳥的網羅張得很大。這兩句比喻統治者的專制制度和好佞之徒陷害忠良的陰謀詭計。
- 達人:通達有見識的人。善覺:善於觀察形勢,容易覺悟。逃祿:逃避爵祿,指不做官。
- 嶷(nì)嶷:高峻的樣子。影:指隱士的身影。汪汪:水面寬廣的樣子。聲:指隱士的聲音。這兩句是說,達人隱居于山水之間。
- 軒唐:指軒轅與唐堯,相傳為上古治世之君。永嘆:長嘆。辭榮:辭去榮華富貴。
- 淳源:清澈的水源。這裡比喻淳樸的道德風尚。汩(gǔ):水流動的樣子。長分:指水源流到遠處就分支了。美惡:美善與邪惡。作:出現,產生。
- 原:探原,推究。百行:各種行為。攸貴:所貴。莫為善:莫若行善。
- 奉:遵奉,奉行。成命:既定的命令。這裡指命運的安排或自然的規律。師:師法,效法。
- 發:顯現,指行為表現。生:這裡有“樹立”的意思。鄉閭:鄉里。
- 推:以,憑藉。顯:顯達。矯然:虛偽做作。祈譽:祈求榮譽。
- 嗟乎:感嘆之聲。
- 妙算者:能預見先機之人。謂迷:被認為是糊塗。雲妄:被說成是狂妄。
- 坦:坦誠,坦蕩。至公:最公正無私。無猜:對人沒有猜忌。卒:最終,結果。以:因。
- 瓊:美玉,比喻貞潔。蘭:蘭草,比喻芳香。亮:明白,了解。
- 祗(zhī):恭敬。三省(xǐng):每天多次自我反省。《論語·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 庶:希望。進德以及時:修治德行,等待施展抱負的機會。不惠:不順利。
- 愍(mìn):哀憐,憂病。馮叟:指馮唐。叟是對老者的稱呼。據《史記·馮唐列傳)載,漢文帝時,魏尚為雲中(漢時地名,今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一帶,包括山西省西北一部分地區)太守。他愛惜士卒,優待軍吏,匈奴遠避。一度匈奴進犯,魏尚親卒車騎阻擊,大勝。因報功的文書上所載殺敵數字與實際不符(相差六人)而被削職。一次文帝過郎署,同郎中署長的小官馮唐談起此事,經馮唐代為辯白,文帝即派馮唐前往赦免魏尚之罪,仍令擔任雲中太守。而馮唐也因此被進封為車騎都尉。賴魏守以納計:是說馮唐憑藉魏尚的事,文帝採納了他的建議,才得以升遷。
- 僅然:幾乎,將近。這裡是“勉強”的意思。知:知遇,指受到重用。曠歲:耽擱、荒廢了很長時間。
- 審夫:確乎。夫:語中助詞。眩:迷惑。三夫之獻說:意為三人都說有虎。《韓非子·內儲說上):龐恭“謂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龐恭曰:‘夫市之無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意謂人們常被謠言迷惑,信以為真。
- 賈傅:指西漢賈誼。曾作長沙王大傅。梁懷王太傅。秀朗:才華出眾。纖:曲。遠轡:代指千里馬。轡:馬韁繩。促界:狹窄的範圍。
- 董相:指董仲舒。曾先後任江都王相、膠西王相。淵致:學識淵博。屢乘危而幸濟:多次遇險而幸免於難。《漢書·董仲舒傳》載、江都王、膠西王皆驕縱,董仲舒為人正派,多次上疏諫淨匡正,忤逆王意而險遭死罪,後倖免。雖得重用,後來他怕久後獲罪,稱病辭歸。
- 哲人:才智超眾之人。無偶:無雙。淋浪:淚流不止的樣子。袂(mèi):衣袖。
- 前王:指素王,即古代聖哲。《莊子·天道》:“玄聖素王之首。”疏曰:“夫有其道而無其爵者,所謂玄聖紊王,自貴者也,即老君、尼父是也。”清海:猶明教。《後漢書·趙壹傳》:“冀承清海,以釋遙悚。”曰:同“幸”,乃,語助詞。天道之無親:用“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老子》七十二章、《史記·伯夷列傳》)之意,是說天道對任何人都無親疏之分,但總將好運賜給行善之人。
- 澄:清。一:指天道。《老子》三十九章:“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鑒:鏡,明察。恆:常常。輔善:幫助行善之人。佑仁:保佑為仁之人。
- 夷:伯夷。投老:到老。回:顏回,字子淵,簡稱淵。早夭:未成年而亡。
- 請車以備槨(guǒ):《論語·先進》:“顏淵死,顏路請子之車以為槨。”顏淵死後,家裡無錢買棺材,他的父親顏路請求孔子把車子賣掉以籌辦。意思說雖然對老師不恭敬,卻迫不得己。槨:外棺,泛指棺。茹蔽而殞(yǔn)身:《史記·伯夷列傳》:“採薇而食之,及餓且死。”伯夷。叔齊隱於首陽山,採薇(野菜)而食,最後餓死。茹:吃。殞:死亡。
- 好學:指顏回好學。《論語·雍也》:“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行義:指伯夷、叔齊行義。
- 若茲:像這樣。指顏回家貧早夭,伯夷叔齊餓死。斯言:此言。指“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之語。虛陳:空言,徒說。《飲酒二十首》其二:“積善雲有”報,夷叔在西山。善惡苟不應,何事空立言?”與此處意同。
- 曠世:猶曠代。絕代,世所未有。澀:阻滯,艱難。
- 伊:語助詞,無意義。病:憂慮。
- 廣:指李廣。西漢名將。結髮:猶“束髮”,指年輕的時候。從政:指從軍征伐匈奴。《史記·李將軍列傳》:“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蕭關,而廠“以良家子從軍擊胡。”“廣結髮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不愧賞於萬邑:是說李廣戰功卓著,封賞萬戶侯也不為過。李廣少時為武騎常侍,文帝曾說:“借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後李廣屢立戰功,匈奴畏避,呼為“飛將軍”。
- 戚豎:外戚小人,指衛青(漢武帝衛皇后之弟)。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一次出擊匈奴的戰役中,李廣軍因失道誤期,衛青乘機責罰他,李廣悲憤自殺。竟尺土之莫及:竟然連尺寸土地也未得封賞。武帝時,征匈奴者多封侯,而李廣不得封。廣弟“蔡為人在下中,名聲出廣下甚遠;然廣不得爵邑,官不過九卿,而蔡為列侯,位至三公。諸廣之軍吏及士卒或取封侯。廣嘗與望氣王朔燕語曰:‘自漢擊匈奴,而廣未嘗不在其中。而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擊胡軍功取侯者數十人;而廣不為後人,然無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豈吾相不當侯邪?且固命也?”(《史記·李將軍列傳》)
- 身後:死後。動:感動。《史記·李將軍列傳》:“太史公曰:傳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孔子語,見《論語·子路》)其李將軍之謂也!余睹李將軍,悛悛(xún,通“恂恂”,誠實謹慎的樣子)如鄙人(鄉野之人),口不能道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於士大夫也。”又:李廣“遂引刀自到。廣軍士大夫一軍皆哭。百姓聞之,知與不知,無老壯皆為垂涕。”
- 商:指王商,字子威,西漢時人。盡規:盡力謀劃。拯弊:拯救弊端,改革弊政。言:語助詞,無意義。始順而患入:開始順處,而後遭禍患。《漢書·王商傳》載,漢成帝時,王商任左將軍,深受皇帝的信任;後任丞相,也很受尊重。然竟被王鳳、張匡等人以讒言相害,被罷相後,發病吐血而死。
- 奚:何。良辰:指施展才能的良好時機。易傾:容易用盡,意謂很快就結束了。胡:為什麼。害勝:陷害才能超過自己的人。
- 蒼旻(mín)遐緬:蒼天遙遠。旻:天。已:止。
- 有感有昧:有些理解明白,有些迷惑不解。昧:暗。疇:通“誰”。《尚書·堯典》:“帝曰:疇若予工?”
- 濟意:成就意願,使本心得以滿足。累已:損害自己。
- 軒冕:指高官厚祿。軒:達官貴人所乘的輕車。冕:官冕,官吏戴的帽子。《莊子·繕性》:“古之所謂得志者,非軒之謂也。”《晉書·應貞傳》:“軒冕相襲,為郡盛族。”縕(yù)袍:在亂麻為絮的袍子,窮人所穿。《論語·子罕》:“子曰:‘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子由也與?”孔子讚美子路,說他穿著破棉袍與穿輕裘的人站在一起而並不以為恥。
- 謬會:錯誤的領會。指領會以上四句的內容。謬,謙詞。取拙:守拙,指隱而不止。歸止:解職歸鄉。止,語助詞,無意義。
- 擁:抱著。孤襟:孤介的情懷。畢歲:終此一生。謝良價於朝市:拒絕以高價在市場上出賣。即不願應詔出仕。《論語·子罕》:“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櫝(yùn dú,藏在柜子里)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這裡反用其意。謝,辭,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