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士不遇賦

《感士不遇賦》是晉宋之際文學家陶淵明創作的一篇賦。此賦主旨是抨擊當時社會政治的腐朽與道德風尚的敗壞,控訴了古代社會正直善良而有才華之士不是被埋沒就是遭到毀謗讒害而常陷於進退兩難處境的極大不幸,表達了作者“寧固窮以濟意,不委曲而累己”,決心保持高尚的道德與純樸的節操而遠離塵俗之網的思想。全賦情理並茂,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感士不遇賦
  • 作品別名:感士不遇賦並序
  • 創作年代東晉
  • 作品出處:《陶淵明集
  • 文學體裁辭賦
  • 作者:陶淵明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感士不遇賦(並序)1
昔董仲舒作《士不遇賦》2,司馬子長又為之3。余嘗於三餘之日4,講習之暇,讀其文,慨然惆悵。夫履信思順5,生人之善行6,抱朴守靜7,君子之篤素8。自真風告逝9,大偽斯興10,閭閻懈廉退之節11,市朝驅易進之心12。懷正志道之土13,或潛玉於當年14;潔己清操之人,或沒世以徒勤15。故夷皓有“安歸”之嘆16,三閭發“已矣”之哀17。悲夫18!寓形百年19,而瞬息己盡20,立行之難21,而一城莫賞22。此古人所以染翰慷慨23,屢伸而不能己者也24。夫導達意氣25,其惟文乎26?撫卷躊躇27,遂感而賦之28
咨大塊之受氣,何斯人之獨靈29!稟神志以藏照,秉三五而垂名30。或擊壤以自歡,或大濟於蒼生31;靡潛躍之非分,常傲然以稱情32。世流浪而遂徂,物群分以相形33。密網裁而魚駭,宏羅制而鳥驚34。彼達人之善覺,乃逃祿而歸耕35。山嶷嶷而懷影,川汪汪而藏聲36。望軒唐而永嘆,甘貧賤以辭榮37。淳源汩以長分,美惡分其異途38。原百行之攸貴,莫為善之可娛39。奉上天之成命,師聖人之遺書40。發忠孝於君親,生信義於鄉閭41。推誠心而獲顯,不矯然而祈譽42。嗟乎43!雷同毀異,物惡其上44;妙算者謂迷,直道者雲妄45。坦至公而無猜,卒蒙恥以受謗46。雖懷瓊而握蘭,徒芳潔而誰亮47!哀哉!士之不遇,已不在炎帝帝魁之世48。獨祗修以自勤,豈三省之或廢49;庶進德以及時,時既至而不惠50。無爰生之晤言,念張季之終蔽51;愍馮叟於郎署,賴魏守以納計52。雖僅然於必知,亦苦心而曠歲53。審夫市之無虎,眩三夫之獻說54。悼賈傅之秀朗,纖遠轡於促界55。悲董相之淵致,屢乘危而幸濟56。感哲人之無偶,淚淋浪以灑袂57。承前王之清誨,曰天道之無親58;澄得一以作鑒,恆輔善而佑仁59。夷投老以長飢,回早夭而又貧60;傷請車以備槨,悲茹薇而殞身61;雖好學與行義,何死生之苦辛62!疑報德之若茲,懼斯言之虛陳63。何曠世之無才,罕無路之不澀64。伊古人之慷慨,病奇名之不立65。廣結髮以從政,不愧賞於萬邑66;屈雄志於戚豎,竟尺土之莫及67;留誠信於身後,動眾人之悲泣68。商盡規以拯弊,言始順而患入69。奚良辰之易傾,胡害勝其乃急70!蒼昊遐緬,人事無已71;有感有昧,疇測其理72!寧固窮以濟意,不委曲而累己73。既軒冕之非榮,豈縕袍之為恥74?誠謬會以取拙,且欣然而歸止75。擁孤襟以畢歲,謝良價於朝市76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士:這裡指有才華、有抱負而不被重用的善良正直之人。賦:是一種半文半詩的文學體裁,講究文采與韻節。
  2. 董仲舒:西漢哲學家,今文經學大師,著有《春秋繁露》等書。他所作的《士不遇賦》,收在《古文苑》中。
  3. 司馬子長:司馬遷,字子長,西漢史學家、文學家,所著《史記》為不朽之作。又為之:又作過一篇《悲士不遇賦》。其殘文見《藝文類聚》卷三十。
  4. 三餘之日:指閒暇之時。三國時魏人董遇常教學生利用“三餘”的時間讀書,謂“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也。”見《三國志·魏志·王肅傳》裴松之注。
  5. 夫:發語詞。履信:遵守信義。思順:不忘忠孝。《左傳·隱公三年》:“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所謂六順也。”《周易·繫辭上》:“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也。”
  6. 生人:猶生民。人,人類。善行:良好的品行,即美德。
  7. 抱朴:胸懷淳樸。不失本真。《老子》:“見素抱樸,少私寡慾。”守靜:保持內心的平靜,不為外物所撓。
  8. 篤(dǔ)素:猶篤志。志向專一不變。《三國志·吳志·呂蒙傳》裴松之注引《江表傳》:“蒙始就學,篤志不倦。”《後漢書·張衡傳》:“必施厥素爾。”註:“素,志也。”
  9. 真風:自然淳樸的風尚。告逝:消失。
  10. 大偽斯興:虛偽之風盛行。斯:乃。
  11. 閭(lǘ)閻:里巷的門,借指平民。懈:懈怠。廉退之節:廉潔謙讓的節操與禮節。
  12. 市朝:指官場,朝廷。驅:馳驅競逐。易進:僥倖升官,指靠投機取巧往上爬。
  13. 懷正:胸懷正直。志道:有志於治世之道。
  14. 潛玉:藏玉,指有德才而隱居不仕。當年:正當有力之年,指壯年。
  15. 沒(mò)世:終生,一世。徒勤:徒勞,空忙。
  16. 夷皓:指伯夷叔齊商山四皓。“安歸”之嘆:伯夷、叔齊隱居首陽山,曾作歌曰:“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史記·伯夷叔齊列傳》)商山四皓隱居時作歌曰:“唐虞世遠,吾將安歸?”(皇甫謐高士傳》)安歸,歸往何處。即無歸處。
  17. 三閭:指屈原。屈原曾任三閭大夫之職。“己矣”之哀:屈原《離騷》結尾說:“已矣哉!國人莫我知兮,又何懷乎故都!”已矣,算了吧。即無可奈何之意。
  18. 夫(fú):表感嘆語氣。
  19. 寓形:寄身。寓:寄,寄託。形:身形,形體。
  20. 瞬息:一轉眼一呼吸之間,謂時間短促。盡:指生命結束。
  21. 立行:指建立功業。
  22. 一城莫賞:得不到賜爵封地。
  23. 染翰:浸濕毛筆,指寫作。
  24. 伸:伸述,表白。已:止。
  25. 導達意氣:抒發性情意志。其:語助詞,表示推測,猶“大概”。
  26. 惟:只有。
  27. 卷:書卷。指董仲舒的《士不遇賦》和司馬遷的《悲士不遇賦》。躊躇:原指猶豫不定,這裡指反覆思考。
  28. 遂:於是。感:有所感觸。賦:抒寫,用作動詞。
  29. 咨(zī):嗟嘆聲。大塊:大自然。受氣:意思是稟承天地自然之氣而萬物生。王充論衡·自然》:“天地合氣,萬物自生。”斯:此,這。獨靈:最靈智,最尊貴、傑出。《禮記·禮運篇):“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許慎說文解字》:“人,天地之性最貴者也。”陶淵明《形影神·形贈影》:“謂人最靈智。”這兩句是說,承天地自然之氣而萬物生,為什麼唯獨人最為靈智呢?
  30. 稟:承受。藏照:懷揣光明,即擁有智力。秉:持,具有。三五:三才五常的省略。三才:指天、地、人。《周易·繫辭下》:“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兩之。”五常:仁、義、禮、智、信,是儒家所說常行不變的五項道德標準。垂名:留名。垂:流傳下去。
  31. 擊壤:古代的一種遊戲,這裡指隱居。晉代皇甫謐《高士傳》:“壤父者,堯時人也。帝堯之世,天下太和,百姓無事。壤父年八十餘而擊壤於道中。觀者曰:‘大哉帝之德也!’壤父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何德於我哉?’”宋代葛立方韻語陽秋》卷十七引《藝經》云:“壤以木為之,前廣後銳,長尺四寸,闊三寸,其形如履。將戲,先側一壤於地,遠三四十步,以手中壤擊之,中者為上。”濟:救助。蒼生:指黎民,百姓。
  32. 靡(mǐ):無。潛:潛藏,指隱居。躍:顯達,指出仕做官。非分:不合本分。傲然:高傲自足的樣子。稱情:符合心意。這兩句是說,無論隱居還是做官,都隨順自然,各安本分,人們高傲自足,無拘無束。
  33. 流浪:漂蕩不定,這裡指運行變化,猶“流轉”。徂(cú):往,過去。物:這裡指人。群分:指分為善惡不同的人群。相形:各自區別,互為對應。
  34. 密網裁:捕魚的網織得很密。宏羅制:捕鳥的網羅張得很大。這兩句比喻統治者的專制制度和好佞之徒陷害忠良的陰謀詭計。
  35. 達人:通達有見識的人。善覺:善於觀察形勢,容易覺悟。逃祿:逃避爵祿,指不做官。
  36. 嶷(nì)嶷:高峻的樣子。影:指隱士的身影。汪汪:水面寬廣的樣子。聲:指隱士的聲音。這兩句是說,達人隱居于山水之間。
  37. 軒唐:指軒轅與唐堯,相傳為上古治世之君。永嘆:長嘆。辭榮:辭去榮華富貴。
  38. 淳源:清澈的水源。這裡比喻淳樸的道德風尚。汩(gǔ):水流動的樣子。長分:指水源流到遠處就分支了。美惡:美善與邪惡。作:出現,產生。
  39. 原:探原,推究。百行:各種行為。攸貴:所貴。莫為善:莫若行善。
  40. 奉:遵奉,奉行。成命:既定的命令。這裡指命運的安排或自然的規律。師:師法,效法。
  41. 發:顯現,指行為表現。生:這裡有“樹立”的意思。鄉閭:鄉里。
  42. 推:以,憑藉。顯:顯達。矯然:虛偽做作。祈譽:祈求榮譽。
  43. 嗟乎:感嘆之聲。
  44. 雷同:人云亦云;相同。《禮記·曲禮上》:“毋剿說,毋雷同。”鄭玄註:“雷之發生,物無不同時應者,人之言當各由己,不當然也。”《楚辭·九辯》:“世雷同而炫曜兮,何毀譽之昧昧!”毀異:誹謗異己,即詆毀不同於己見之人。物惡(wù)其上:世人憎恨那些才能超過自己的人。物,指人。《晉書·袁宏傳》:“物惡其上,世不容哲。”
  45. 妙算者:能預見先機之人。謂迷:被認為是糊塗。雲妄:被說成是狂妄。
  46. 坦:坦誠,坦蕩。至公:最公正無私。無猜:對人沒有猜忌。卒:最終,結果。以:因。
  47. 瓊:美玉,比喻貞潔。蘭:蘭草,比喻芳香。亮:明白,了解。
  48. 炎帝帝魁之世:指傳說中上古太平的時代。炎帝即神農氏,帝魁為黃帝子孫,皆為上古治世之君。張衡東京賦》:“仰不睹炎帝帝魁之美。”
  49. 祗(zhī):恭敬。三省(xǐng):每天多次自我反省。《論語·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50. 庶:希望。進德以及時:修治德行,等待施展抱負的機會。不惠:不順利。
  51. 爰生:指爰盎(《史記》作袁盎,此本《漢書》),字絲。漢文帝時任中郎將。晤言:當面說話。指爰盎向漢文帝當面推薦張釋之。(事見《漢書·愛盎列傳》)張季:名釋之,字季。據《漢書·張釋之列傳》載,張釋之擔任騎郎(管理宮廷馬匹的小官),十年不得提升,經愛盎向漢文帝當面推薦,文帝任釋之為謁者僕射(當皇帝掌管傳達的長官),後任廷尉,處事多得當。蔽:指被埋沒。
  52. 愍(mìn):哀憐,憂病。馮叟:指馮唐。叟是對老者的稱呼。據《史記·馮唐列傳)載,漢文帝時,魏尚為雲中(漢時地名,今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一帶,包括山西省西北一部分地區)太守。他愛惜士卒,優待軍吏,匈奴遠避。一度匈奴進犯,魏尚親卒車騎阻擊,大勝。因報功的文書上所載殺敵數字與實際不符(相差六人)而被削職。一次文帝過郎署,同郎中署長的小官馮唐談起此事,經馮唐代為辯白,文帝即派馮唐前往赦免魏尚之罪,仍令擔任雲中太守。而馮唐也因此被進封為車騎都尉。賴魏守以納計:是說馮唐憑藉魏尚的事,文帝採納了他的建議,才得以升遷。
  53. 僅然:幾乎,將近。這裡是“勉強”的意思。知:知遇,指受到重用。曠歲:耽擱、荒廢了很長時間。
  54. 審夫:確乎。夫:語中助詞。眩:迷惑。三夫之獻說:意為三人都說有虎。《韓非子·內儲說上):龐恭“謂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龐恭曰:‘夫市之無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意謂人們常被謠言迷惑,信以為真。
  55. 賈傅:指西漢賈誼。曾作長沙王大傅。梁懷王太傅。秀朗:才華出眾。纖:曲。遠轡:代指千里馬。轡:馬韁繩。促界:狹窄的範圍。
  56. 董相:指董仲舒。曾先後任江都王相、膠西王相。淵致:學識淵博。屢乘危而幸濟:多次遇險而幸免於難。《漢書·董仲舒傳》載、江都王、膠西王皆驕縱,董仲舒為人正派,多次上疏諫淨匡正,忤逆王意而險遭死罪,後倖免。雖得重用,後來他怕久後獲罪,稱病辭歸。
  57. 哲人:才智超眾之人。無偶:無雙。淋浪:淚流不止的樣子。袂(mèi):衣袖。
  58. 前王:指素王,即古代聖哲。《莊子·天道》:“玄聖素王之首。”疏曰:“夫有其道而無其爵者,所謂玄聖紊王,自貴者也,即老君、尼父是也。”清海:猶明教。《後漢書·趙壹傳》:“冀承清海,以釋遙悚。”曰:同“幸”,乃,語助詞。天道之無親:用“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老子》七十二章、《史記·伯夷列傳》)之意,是說天道對任何人都無親疏之分,但總將好運賜給行善之人。
  59. 澄:清。一:指天道。《老子》三十九章:“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鑒:鏡,明察。恆:常常。輔善:幫助行善之人。佑仁:保佑為仁之人。
  60. 夷:伯夷。投老:到老。回:顏回,字子淵,簡稱淵。早夭:未成年而亡。
  61. 請車以備槨(guǒ):《論語·先進》:“顏淵死,顏路請子之車以為槨。”顏淵死後,家裡無錢買棺材,他的父親顏路請求孔子把車子賣掉以籌辦。意思說雖然對老師不恭敬,卻迫不得己。槨:外棺,泛指棺。茹蔽而殞(yǔn)身:《史記·伯夷列傳》:“採薇而食之,及餓且死。”伯夷。叔齊隱於首陽山,採薇(野菜)而食,最後餓死。茹:吃。殞:死亡。
  62. 好學:指顏回好學。《論語·雍也》:“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行義:指伯夷、叔齊行義。
  63. 若茲:像這樣。指顏回家貧早夭,伯夷叔齊餓死。斯言:此言。指“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之語。虛陳:空言,徒說。《飲酒二十首》其二:“積善雲有”報,夷叔在西山。善惡苟不應,何事空立言?”與此處意同。
  64. 曠世:猶曠代。絕代,世所未有。澀:阻滯,艱難。
  65. 伊:語助詞,無意義。病:憂慮。
  66. 廣:指李廣。西漢名將。結髮:猶“束髮”,指年輕的時候。從政:指從軍征伐匈奴。《史記·李將軍列傳》:“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蕭關,而廠“以良家子從軍擊胡。”“廣結髮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不愧賞於萬邑:是說李廣戰功卓著,封賞萬戶侯也不為過。李廣少時為武騎常侍,文帝曾說:“借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後李廣屢立戰功,匈奴畏避,呼為“飛將軍”。
  67. 戚豎:外戚小人,指衛青(漢武帝衛皇后之弟)。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一次出擊匈奴的戰役中,李廣軍因失道誤期,衛青乘機責罰他,李廣悲憤自殺。竟尺土之莫及:竟然連尺寸土地也未得封賞。武帝時,征匈奴者多封侯,而李廣不得封。廣弟“蔡為人在下中,名聲出廣下甚遠;然廣不得爵邑,官不過九卿,而蔡為列侯,位至三公。諸廣之軍吏及士卒或取封侯。廣嘗與望氣王朔燕語曰:‘自漢擊匈奴,而廣未嘗不在其中。而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擊胡軍功取侯者數十人;而廣不為後人,然無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豈吾相不當侯邪?且固命也?”(《史記·李將軍列傳》)
  68. 身後:死後。動:感動。《史記·李將軍列傳》:“太史公曰:傳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孔子語,見《論語·子路》)其李將軍之謂也!余睹李將軍,悛悛(xún,通“恂恂”,誠實謹慎的樣子)如鄙人(鄉野之人),口不能道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於士大夫也。”又:李廣“遂引刀自到。廣軍士大夫一軍皆哭。百姓聞之,知與不知,無老壯皆為垂涕。”
  69. 商:指王商,字子威,西漢時人。盡規:盡力謀劃。拯弊:拯救弊端,改革弊政。言:語助詞,無意義。始順而患入:開始順處,而後遭禍患。《漢書·王商傳》載,漢成帝時,王商任左將軍,深受皇帝的信任;後任丞相,也很受尊重。然竟被王鳳、張匡等人以讒言相害,被罷相後,發病吐血而死。
  70. 奚:何。良辰:指施展才能的良好時機。易傾:容易用盡,意謂很快就結束了。胡:為什麼。害勝:陷害才能超過自己的人。
  71. 蒼旻(mín)遐緬:蒼天遙遠。旻:天。已:止。
  72. 有感有昧:有些理解明白,有些迷惑不解。昧:暗。疇:通“誰”。《尚書·堯典》:“帝曰:疇若予工?”
  73. 濟意:成就意願,使本心得以滿足。累已:損害自己。
  74. 軒冕:指高官厚祿。軒:達官貴人所乘的輕車。冕:官冕,官吏戴的帽子。《莊子·繕性》:“古之所謂得志者,非軒之謂也。”《晉書·應貞傳》:“軒冕相襲,為郡盛族。”縕(yù)袍:在亂麻為絮的袍子,窮人所穿。《論語·子罕》:“子曰:‘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子由也與?”孔子讚美子路,說他穿著破棉袍與穿輕裘的人站在一起而並不以為恥。
  75. 謬會:錯誤的領會。指領會以上四句的內容。謬,謙詞。取拙:守拙,指隱而不止。歸止:解職歸鄉。止,語助詞,無意義。
  76. 擁:抱著。孤襟:孤介的情懷。畢歲:終此一生。謝良價於朝市:拒絕以高價在市場上出賣。即不願應詔出仕。《論語·子罕》:“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櫝(yùn dú,藏在柜子里)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這裡反用其意。謝,辭,拒絕。

白話譯文

昔日董仲舒寫過一篇《士不遇賦》,後來司馬遷也寫了一篇《悲士不遇賦》。我曾經利用冬閒、夜晚和陰雨天等閒暇之時,以及在討論學習的空隙中,閱讀了他們的作品,深為感慨而哀傷不已。遵守信義,不忘忠孝,是人類的美好品德;胸懷淳樸,心地清靜,是君子恪守的素志。自從淳樸的風尚消失,於是虛偽之風盛行,廉潔謙讓的操行在民間漸被淡忘,追逐高官厚祿的僥倖之心在官場上日益泛濫。一些胸懷正直、立志治世之士,正當壯年而隱居不仕;一些潔身自好、節操清廉之人,卻徒勞終生。所以伯夷、叔齊和商山四皓都有“歸往何處”的悲嘆,三閭大夫屈原發出“算了吧”的哀怨。可悲啊!人生百年,轉眼即逝,建立功業十分艱難,卻得不到應得的賜爵封地。這就是古人慷慨揮筆,一再抒發而難盡其情的緣故。能夠抒發性情意志的,大概只有文章吧?撫著古人的書卷反覆思考,於是深有感觸而寫下這篇文章。
可嘆承天地之氣萬物生育,為何這人類獨為萬物之靈!稟受神情意志而擁有智慧,憑三才五常之道而得留名。或居鄉野擊壤遊戲以自樂,或出仕途拯救天下之百姓。無論隱居還是出仕,都合乎本分,各適其情。時光流逝往古之世成為過去,好人壞人漸有分別群體自成。捕魚之網密織而魚恐懼,捕烏之羅大張而鳥心驚。那通達明智之人善覺悟,於是逃避官祿隱居躬耕。高峻的山嶺中有隱士的身影,廣闊的河流上有隱士的歌聲。遙想遠古治世深深嘆息,甘居貧賤辭卻榮華虛名。清澈源頭長流分支,善惡區分不同路途。椎究各種行為中可貴者,莫若施行善事最可歡娛。遵從上天既定之命,效法聖人留傳之書。忠於君主孝敬雙親,鄉里再把信義建樹。憑真誠之心獲得顯達,不虛偽做作祈求名譽。可嘆哪!人云亦云誹謗異己,憎恨別人在己之上;把聰明之人說成湖塗,將正直之士視為狂妄。坦誠公正無猜忌,最終受辱遭誹謗。雖懷美玉握蘭草,徒然芳潔誰稱揚!悲哀呀!賢才不被重用,那是沒趕上炎帝、帝魁時的太平之世。恭敬修身獨自勤勉,反覆自省哪能廢棄;願修治德行等待良機,但良機既至卻不順利。若非愛盎向皇帝面薦,想那張季將永被遮蔽;可憐馮唐年老官職卑微,憑諫魏尚之事才把官提。雖勉強可稱終遇知己,卻愁苦煎熬荒廢年歲。明知市上確實無虎,三人說有便受蒙蔽。可哀賈誼才華出眾,委屈駿馬侷促狹界。可悲董仲舒學識淵博,屢遭危難而倖免一死。感慨哲人孤獨無依,淚流縱橫沾濕我衣。恭承前代聖王明明教誨,說是天道無私善者受恩;天道清澄可以明察,幫助善者保佑仁人。伯夷叔齊到老挨餓,顏回早逝家境甚貧;可傷請求孔子賣車以葬顏回,可悲伯夷叔齊食蔽終喪其身;雖然顏回好學伯夷叔齊行仁義,為何無論生死總是艱難長苦辛!如此報答恩德令人疑心,恐天道無私之說為空論。哪裡是世世代代沒有賢才,只是因條條道路皆被阻塞。古人所以感慨悲嘆,憂慮功名不得建立。李廣年少即從軍疆場殺敵,蓋世之功封萬戶侯也不愧;雄心壯心辱於外戚小人,竟然尺寸土地未得賞賜;真誠信義留在身後,感動眾人為之悲泣。王商竭力謀劃拯救弊端,開始順利而後禍患殃及。為何施展才能的良機易盡,為何陷害忠良的邪心焦急!蒼天遙遠,人事不止;有些明白有些迷惑,誰能探究其中道理!寧願守窮滿足心意,不想委曲損害自己。既然仕途艱險難得榮耀,難道破袍在身就算羞恥?領會實謬採取守拙,姑且欣然隱居避世。懷抱孤介之情安度此生,絕不出賣靈魂損我心志。

創作背景

這篇賦約作於東晉安帝義熙十一二年(公元415至416年)間,是陶淵明仿董仲舒《士不遇賦》和司馬遷《悲士不遇賦》而作的。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篇賦表達了一個中國古已有之的社會問題,就是由於國家社會黑暗,君王昏庸,臣子奸佞,使得國君親小人而遠賢臣,許多正道直行之士雖欲濟蒼生安社稷,卻日漸被遠棄朝堂,不為重用。同時,詩人又從另外一個角度肯定了正確的人生道路,即固窮守節、歸隱自適。
開篇“咨大塊之受氣,何斯人之獨靈。稟神智以藏照,秉三五而垂名”,詩人以人稟受天地之氣而生且獨秀於萬物起句,表現出入生並無二致的思想,但是由於人們的志趣不同,處世追求也各異,他們“或擊壤以自歡,或大濟於蒼生”,但不管採取何種方式,生活都以“常傲然以稱情”為準則,稱情適性的生活才是自己最好的生活方式。這也是詩人一生所堅持的法則。但是時代的發展又總是超乎人的想像,上古“抱朴守靜”的真淳廉潔退讓的節操漸逝,代之而來的是大偽斯興、世俗趨進的風氣。上古的淳樸之風就此不復。人們也因驅馳不同而區分為各不相同的群體。那些熱衷功名之士,甚至不惜一切代價博得君王歡心,由此奸邪讒佞之徒輩出,“密網裁而魚駭,宏羅制而鳥驚”所呈現出的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社會現實,使得社會人人自危,才智之士避政治而遠之,紛紛“逃祿而歸耕”。
詩人所言既是歷史的真實,又是自己的現實。或許詩人看慣了現世的虛偽狡詐之風,更或是自己內心的嚮往,慨然獨倡“原百行之攸貴,莫為善之可娛”的生存準則,而且要做一個“發忠孝於君親,生信義於鄉間。推誠心而獲顯,不矯然而祈譽”的真實的人。而歷史上那些“懷瓊而握蘭”的孤獨前行者,抱窮守節、矢志不渝者,他們的不遇局面完全是由於“雷同毀異,物惡其上;妙算者謂迷,直道者雲妄。坦至公而無猜,卒蒙恥以受謗”的混濁世風,還有“審夫市之無虎,眩三夫之獻說”的昏聵聖上造成的,文章對這種不正常的風氣給予最嚴厲的批評和譴責。
在這種混濁的環境中,詩人提出自己“莫為善之可娛”的處世原則,也表達了自己面對虛偽狡詐的社會而不屑“逐其流而揚其波”,甘願做一個孤獨向善的真隱者的意願。這是第一層。從“哀哉!士之不遇”進入第二層,在這一層中,詩人歷數了聖賢不遇於時的事實,同時也說出了自己的人生觀點。張釋之、馮唐雖然賴知己而終得升遷,顏回、伯夷好學行義而全其節,但卻付出了“苦心而曠歲”、“何死生之苦辛”的慘重代價,他們在人生不同追求的道路上荒棄了太多美好的時光,而沒有給短促的生命找到快樂的註腳。這也就間接地肯定了詩人自己一貫堅持的人生短促、稱性而活、及時行樂的生存價值觀,表現出生命是第一位的,一切的功名利祿只是外在的點綴而已的強烈的主體覺醒意識。
結尾自然是基於上述認識的自我心志的陳說,“寧固窮以濟意,不委曲而累己”,指出了自己寧肯固窮,也不會為了虛幻的名利而委屈自己的主張,同時也表達了“謝良價於朝市”的歸隱志向。

名家點評

清代孫人龍《陶公詩評註初學讀本》卷二:“公一生貞志不休,安道苦節,其本領見於此數語。雖感士不遇,而歸於固窮篤志。讀其文,真可使馳竟情遣,鄙吝意祛,所謂有助於風教,豈不信哉!”
現代龔望陶淵明集評議》:“意精語粹,文藻粲麗,覺泉石煙霞之情纚纚於篇間。”

作者簡介

陶淵明(365~427),晉宋時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一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生於一個沒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祖父作過太守,父親早死,母親是東晉名士孟嘉的女兒。陶淵明一生大略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28歲以前,由於父親早死,他從少年時代就處於生活貧困之中。第二時期,學仕時期,從晉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29歲到晉安帝義熙元年(405年)41歲。第三時期,歸田時期,從義熙二年(406年)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病故。歸田後20多年,是他創作最豐富的時期。陶淵明被稱為“隱逸詩人之宗”,開創了田園詩一體。陶詩的藝術成就從唐代開始受到推崇,甚至被當作是“為詩之根本準則”。傳世作品共有詩125首,文12篇,後人編為《陶淵明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