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由來
古時代上巳節是“
祓禊”的日子,有在水濱舉行祓除不祥的祭禮習俗。上巳節由來久遠,有歷史,乏記載。“上巳”一詞最早收錄在漢代的文學作品裡。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為三月三,逐漸成為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節日。
有說法認為上巳節起源於蘭湯辟邪的巫術活動,以驅除邪氣。當蘭湯沐浴成為一種辟邪法術時,這種沐浴活動就必須由專職的女巫進行組織和領導。
上巳節起源於蘭湯辟邪的巫術活動,在這項活動中,
蘭草被用作靈物。蘭草有香氣襲人的特點,古人在舉行重大祭神儀式前,須先期進行齋戒,其中包括採用當時最好的沐浴方式——蘭湯沐浴。沐浴用蘭湯,區別僅在於蘭湯沐浴是個人行為,多在室內,並可隨時實施,祓禊則是集體活動,必在河濱,並須定時舉行。
另有一種觀點認為上巳節起源於先民的生殖崇拜活動。如陶思炎指出,祓禊活動本是男女春日相歡、婦女祈孕的信仰行為,而持蘭草或香薰草藥沐浴,都是喚起欲的作用。水是神秘的感生物質,婦人臨河不僅欲洗去冬日的塵垢,同時也盼觸水感孕而得子。這種與原始的宗教相關的近水祝殖信仰,當是三月上巳日祓禊風俗的真正緣由(《
風俗探幽》)。
還有認為上巳節是起源於紀念
軒轅黃帝的節日。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原地區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
發展演變
上巳節的歷史由來已久,在上古時代上巳已成為大規模的民俗節日,春和景明,人們走出家門,集於水邊,舉行清除不祥的祓除儀式。“上巳”最早收錄在漢初的文獻里。《
周禮》鄭玄註:“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上巳節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
論語》:“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寫的就是當時祓禊的情形,祓禊,就是到水濱去洗濯,去除宿垢,同時帶走身上的災晦之氣,有祈福的意義。《
後漢書》:“是月上巳,官民皆潔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為大潔”,文中說的即是以流水潔淨身體、讓災厄與疾病隨水同去的一種風俗。
魏晉以後,由於當時社會中崇尚自然、縱情山水的風尚,對人們而言,上巳節祓除的意義大大減弱,而迎春賞游之意越發濃郁。西晉《夏仲御別傳》形容上巳時的洛陽“男則朱服耀路,女則錦綺粲爛”。上巳節的節期定在了陰曆三月三日。到了魏晉時代,上巳節逐漸演化為皇室貴族、公卿大臣、文人雅士臨水宴飲的節日,並由此而派生出上巳節的另外一項重要習俗——曲水流觴,即禊飲。
到了
唐朝,上巳成為當時隆重的節日之一。節日的內容除了
修禊之外,主要是春遊踏青、臨水宴飲。宋
吳自牧在《夢粱錄·卷二》中寫道:“唐朝賜宴曲江,傾都禊飲踏青”,說的正是彼時上巳當日,
長安城內男女老少盛服而出,在曲江畔宴飲、郊遊的景象。杜甫的《
麗人行》 對此盛況亦有描寫:“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中唐詩人白居易在《三月三日謝恩曲江宴會狀》一文中也詳細記載了盛會的情況。
到了宋代以後,三月三上巳節在北方突然銷聲匿跡,不見於文獻記載,但在南方的西南部分地區依舊流傳。
節日別稱
女兒節
三月三又叫女兒節,也叫“
桃花節”,是一種古代漢族少女的成人禮,一般在這個日子舉行成人禮“
笄禮”。女兒們“上巳春嬉”,臨水而行,在水邊遊玩采蘭,穿上漂亮的衣服,踏歌起舞,以驅除邪氣。而且女子春天最愛在水邊遊玩。
與日本女兒節的區別,日本女兒節也在三月三,又叫“
雛祭”。因為舊曆3月3日是桃花盛開的時節,因此又有“桃花節”的叫法,是中國隋唐時期傳入日本的,但是不一樣的是,日本給幼年的小女孩也過節,主要針對幾歲的小女孩,中國則更側重未出閣的妙齡少女,這天,大人開始裝扮家中的小女孩,皆盛裝打扮,由媽媽領著互相串門,頭戴石榴花避邪求福。
中國的情人節
這是中國的情人節,記載於《
詩經》中,比西方情人節早了1000年。先秦以後,三月三情人節在各代延傳開來。至唐朝,杜甫那句“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更將其搖曳綺麗之風情烘至高處。自宋以後,理學盛行,禮教漸趨森嚴,三月三情人節風俗在中國文化中漸漸衰微。三月三里浪漫的情愛、美好的願景,以及曲水流觴的雅趣,至今蕩然無存。
上巳節的主要活動之一就是男女相會,即男女表達愛慕之情的“情人節”。《
詩經·
鄭風·
溱洧》有云:“溱與洧,瀏其清矣。士與女,殷其盈矣。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將謔,贈之以勺藥。”
民間習俗
綜述
上巳節的歷史由來久遠,在上古時代上巳已成為人們舉行“祓除畔浴”活動的重要節日,每到這時節,春和景明,人們紛紛來到水邊舉行祭禮,洗濯去垢,消除不祥,被稱為祓禊,也叫春浴日。由於中國地域遼闊,南北緯度相差幾十度,黃河流域的緯度偏高,三月初還是“料峭輕寒結晚陰,飛來院落怨春深”的偏寒冷的時節,北方地區的人們在這時節到河裡玩水,不是人人能受得了。大概到了晉朝,到河邊潑水的風俗活動就被北方文人改為“曲水流觴”——用小酒杯放到小河裡任其漂流,酒杯停留在誰處,誰即飲此杯酒。這形式完全變了,但它的風俗意義照舊。
祓禊
祓禊(指去災病,上古女巫給去晦,唐宋時流行泡溫泉,以前是在水邊河邊沐浴,用蘭草洗身,用柳枝沾花瓣水點頭身的儀式,為去災祝福之意)因為此時正當季節交換,陰氣尚未退盡,人容易患病,所以應到水邊洗滌一番。所謂“禊”,即“潔”,故“祓禊”就是通過自潔而消彌致病因素的儀式。為什麼要選在巳日呢?應劭解釋說,“巳者,祉也”,既除掉致病因素,又祈求福祉降臨(《
風俗通義·祀典·禊》)。這種看法為許多學者贊同,如現代學者烏丙安認為該節日的原初意義是“古人春季驅邪祛瘟的衛生保健古俗”。在上古時期,節日的作用就是驅邪避災,實際原因是由於冬天河水太冷,3月初的水溫恰好,人們急著去洗越冬後第一次澡。
祭祀高禖
在上巳節活動中,最主要的活動是祭祀高禖,即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高禖,又稱郊禖,因供於郊外而得名。人們通過這種巫教活動,除災避邪,祈求生育。因此,上巳節又是一個求偶節、求育節。
畔浴
畔浴(沐浴,上古人們去河邊水邊,唐宋時流行
泡溫泉尤其露天溫泉池)以春水洗滌污垢,認為這樣作可以除去整個冬天所積存的病害,在新的一年裡清潔免疫,吉祥如意。當時人們認為婦女不育是
鬼神作祟,就利用上巳節的沐浴治療不育症。這樣久而久之,相沿成習,把沐浴變成上巳節的重要內容。
修禊
上巳節還有祓禊、修禊或沐浴活動。沐浴是為了去災。史前人類認為生育是圖騰入居婦女體內的結果。進入父權制時代之後,人們才明白了夫妻
交媾是生育的原因。但是無論是
圖騰感生的觀念,還是夫妻交媾導致生育的認識,都承認婦女是生育的體現者,子女是由母親孕育的。然而,並不是每個婦女都能正常生育的,由於疾病原因,往往使某些婦女不孕育。當時人們認為婦女不育是鬼神作祟,就利用上巳節的沐浴治療不育症。這樣久而久之,相沿成習,把沐浴變成上巳節的重要內容。
羽觴
羽觴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雙耳酒杯,因其形狀似鳥得名;還有一說稱因觴身可插羽毛,遂被命名為“羽觴”。它的材質多種多樣,有木質、玉質、陶質等。木質羽觴較為輕盈,其他材質的則需置於荷葉上,方能平穩地在水面“行走”。
祈求生育
在上巳節活動中,最主要的活動是祭祀高禖,即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高禖,又稱郊禖,因供於郊外而得名。禖同媒,禖又來自腜。最初的高禖,屬女性,而且是成年女性,具有孕育狀。事實上,遠古時期一些裸體的婦女像有著非常發達的大腿和胸部,還有一個向前突出的肚子,這是生殖的象徵。在
漢代畫像石中就有高禖神形象,還與嬰兒連在一起。遼寧地區紅山文化遺址的女神陶像,就是生育之神。後來高禖有了很大的變化,如河南
淮陽人祖廟供奉的
伏羲,就是父權制下的高禖神。同時還出現了性具崇拜,先
女陰後
男根崇拜。起初上巳節是一個巫教活動,通過祭高禖、祓禊和會男女等活動,除災避邪,祈求生育。
互贈香草
郊外遊春
郊外遊春(上巳不僅是祛邪求吉的節日,更是自由快活的春遊,青年男女到野外踏青,潑水相戲,自由擇偶。是中國真正意義上的情人節,並以芍藥定情)
泡溫泉
曲水流觴
曲水流觴,也叫臨水浮卵(臨水浮卵最為古老,它是將煮熟的雞蛋放在河水中,任其浮移,誰拾到誰食之。)(曲水流觴稱之為“流杯曲水之飲”。所謂“流杯”,也稱“流觴”,就是投杯於水的上游,聽其隨波而下,止於某處,則其人取而飲之。水一般則要彎曲才行)《
荊楚歲時記》“士民並出江渚池沼間,為流杯曲水之飲。”眾人坐於環曲的水邊,把盛著酒的觴置於流水之上,任其順流漂下,停在誰面前,誰就要將杯中酒一飲而下,並賦詩一首,否則罰酒三杯。
魏明帝曾專門建了一個流杯亭。
值得一提的是,曲水流觴的風景要很雅,除了初期在自然的水邊外,混合著自然的美景,魏晉以來由於文人文化的興起,貴族多在優雅的庭院,莊嚴的宅院裡,假亭山石,人工彎彎的曲水。人們整齊的正座於草上席塌,好一點的擺上屏風,還有持扇的侍從,設有香爐等。喝水後還有寫詩,應人相對。
臨水飲宴
臨水飲宴(又叫曲水宴)(流觴時,水邊設席障,茶具與花,進行宴飲,吟詩作賦。十分風雅)它和曲水流觴都是這種巫術的演變,成為文人雅士的娛樂活動。此風在唐尤甚,至宋以後則漸無聞。
射雁司蠶
上巳節期間還進行一種弋射活動,即利用一種帶絲線的箭射擊野雁,射中後即索絲而取雁。這種雁與其說是獵物,莫如說是送禮的最好贈品。南方勞動婦女則開始育蠶,採桑餵
蠶。
台灣、福建地區三月三為“三月節”,“采鼠麴(曲)草,合米粉為粿以祀其先”(清乾隆帝
《台灣府志》)。重慶忠縣等地有“三月會”,舉行紀念抗敵將領
巴蔓子的盛大活動,是日,民眾抬巴蔓子的偶像繞城遊行,後跟社火隊,玩
龍燈、舞獅子,家家張燈結彩,燃放爆竹,熱鬧非凡。
日本也深受漢文化的影響。
女兒節,是
日本女孩子的節日,又稱
人偶節、上巳(じょうし/じょうみ)、雛祭(雛祭り)。屬於“五節句”之一的“桃之節句”(桃の節句)。本來在如中國一樣在農曆的三月三日,
明治維新後改為
西曆3月3日。在女兒節期間,家中的成員大都儘量聚在一起祝福女孩子健康平安的長大成人,父母會為女兒設定階梯狀的陳列台,由上至下,擺放穿著日式和服的娃娃,這種娃娃在日本稱為雛人形。日本
平安時代受到
唐朝上巳節(三月三)“曲水流觴”的風俗影響,人們用紙做成人形狀,表示自己身體不適便轉移到人形上,然後放入河水中流走。當前日本有些地方還保持這種習俗,在當晚把各式各樣的人形娃娃隨著河裡漂流,祈求健康、平安。日本的
男孩節則定於
端午節。
在琉球,婦女會在海邊洗澡,祈求健康。
文學記述
王羲之的
《蘭亭集序》就是寫的一次文人雅士從事禊的活動。“暮春之初,會於
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有了書聖的風雅前例,三月三這個官民遊樂的好日子,更成了騷人墨客賦詩的好機會。吳
自牧《夢粱錄》卷三
《三月》云:“三月三日上巳之辰,曲水流觴故事,起於晉時。(就是指王羲之寫《蘭亭集序》的事)唐朝賜宴曲江,傾都(全城出動,好大的場面)禊飲踏青。”描寫三月三盛況的詩篇更是數不勝數。在後期,人們可以常用蘭草點水洗身或用柳條沾水點頭或沾花瓣的水以祈福之用。
晉朝張華
《太康六年三月三日後園會》
暮春元日,陽氣清明,
祁祁甘雨,膏澤流盈。
習習祥風,啟滯異生,
禽鳥翔逸,卉木滋榮。
梁朝沉約
《三月三日率爾成章》
麗日屬元巳,
年芳具在斯,
開花已匝樹,
陳朝江總
上巳娛春禊。芳辰喜月離。
北宮命簫鼓。南館列旌麾。
繡柱擎飛閣。雕軒傍曲池。
醉魚沉遠岫。浮棗漾清漪。
落花懸度影。飛絲不礙枝。
樹動丹樓出。山斜翠磴危。
禮周羽爵遍。樂闋光陰移。
唐王維
萬乘親齋祭,千官喜豫游。奉迎從上苑,祓禊向中流。
草樹連容衛,山河對冕旒。畫旗搖浦漵,春服滿汀洲。
仙籞龍媒下,神皋鳳蹕留。從今億萬歲,天寶紀春秋。
故事修春禊,新宮展豫游。明君移鳳輦,太子出龍樓。
賦掩陳王作,杯如洛水流。金人來捧劍,畫鷁去回舟。
彩仗連宵合,瓊樓拂曙通。年光三月里,宮殿百花中。
天保無為德,人歡不戰功。仍臨九衢宴,更達四門聰。
畫鷁移仙妓,金貂列上公。清歌邀落日,妙舞向春風。
《詩 鄭風 溱洧》
溱與洧,方渙渙兮。
士與女,方秉蕳兮。
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
洧之外,洵吁且樂。
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
溱與洧,瀏其清矣。
士與女,殷其盈矣。
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
洧之外,洵吁且樂。
維士與女,伊其將謔,贈之以勺藥。
《
論語》中“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即是上巳風俗。《周禮·春官·女巫》:“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鄭玄註:“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釁浴謂以香薰草藥沐浴。”在楚辭中有生動的描寫,祭神必齋戒,齋戒必沐浴,沐浴用
蘭湯,於是蘭湯、蘭草便與
神靈有了聯繫。《
後漢書·禮儀上》:“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潔)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為大絜。”《
周禮》
鄭玄註:“歲時
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
水上之類”。另外,三月三上巳節與九月九
重陽節相對應,正如漢
劉歆《西京雜記》稱:“三月上巳,九月
重陽,使女遊戲,就此祓禊登高。”一個在暮春,一個在
暮秋,
踏青和
辭青也隨之進入高潮。《宋書禮志二》引用《韓詩》說:“鄭國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兩水之上,招魂續魄,秉蘭草,拂不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