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性能 艦船數據 自由號艦首 武備系統 “自由”號高速
瀕海戰鬥艦 上布置了不同的貨櫃式模組,對於設備和武器能夠非常簡便地進行換裝。採用不同貨櫃式模組,可用於不同的軍事部署和作戰需要。雖然一艘瀕海戰鬥艦每次只能對抗一種非對稱瀕海威脅,但瀕海戰鬥艦上的可配置使命模組能夠很容易地從岸上或其他設施上進行重新配置,可承擔各種不同的使命。它可以裝備
反水雷系統 裝置,用於
水雷 清理,能發揮掃雷艦作用;能夠裝備感測器和武器發現並且
攻擊 潛艇 ,用於反潛戰;可以使用
艦炮 和火箭,提供
火力支援 靠岸部隊;還同樣適合“
海豹 ”特種部隊登入或其他的海陸裝備突擊隊型部隊。瀕海戰鬥艦具有極強的隱身能力,裝備有先進的感測器系統和電子設備,能在近海淺灘航行,具有敏捷、靈活的操縱性能,能用於情報、監視和偵察;另外附加了通信裝置,因而可以擔任一艘指揮船。瀕海戰鬥艦還可以廣泛地套用到非軍事領域,用於打擊走私、緝毒等任務。強大的戰鬥系統為滿足瀕海戰鬥艦的火力需求,美國海軍將以很快投入實用化的
電磁軌道炮 作為構築整體戰鬥系統的核心。另外,
美國 海軍還選用了
西班牙 伊薩爾船廠生產的“多娜”
艦炮 火控系統,以及美國
聯合防務公司 生產的可發射精確智慧型彈藥的MK110式57毫米隱形艦炮系統。美國海軍還計畫裝配“未來戰鬥系統”的非直瞄發射系統。該發射系統可裝載15枚垂直發射的精確攻擊飛彈,能攻擊40公里內的靜止和移動目標。海軍正在加緊開發“翠鳥”Ⅱ武裝無人機,該無人機將裝備可監視和偵察感測器、主動聲吶、2枚Mk54魚雷或者4枚“海爾法”飛彈,並能安裝一門7.62毫米機槍,以使瀕海戰鬥艦免遭小型快艇和潛艇的攻擊。
自由號下水 建造背景 建造歷史 2004年,海軍與洛克·馬丁公司領導的工業小組簽訂契約,開發瀕海戰鬥艦首艦。該工業小組開發的瀕海戰鬥艦採用了一種高生命力的半滑行單體船設計,具有出色的機動能力、適航性、任務執行能力和適居性。
經過正式命名和下水後,“自由”號將繼續在馬里內特船廠接受總裝和測試工作,該艦將於2007年交付海軍,最終的母港將設在
聖地亞哥 。
洛·馬公司的工業小組在2006年6月獲得一份契約,建造第二艘瀕海戰鬥艦(獨立號)。 這艘艦將從2007年初在波林格船廠開工建造。
洛克·馬丁公司領導的瀕海戰鬥艦工業小組成員包括:設計單位
吉布斯 和
考克斯 公司、艦船建造廠商馬里內特船舶公司和波林格船廠。
瀕海戰鬥艦作戰想像圖 自由”號瀕海戰鬥艦具有高度的自動化設計,艦員編制控制在50~70人左右,
動力系統 採用兩台
羅爾斯羅伊斯 MT-30汽輪機作動力,巡航時速可達到30節。能夠在兩艘船的距離上從30節的航速立即停泊,在3艘船的距離上以30節航速突然轉彎,全速航行時,可在7個船長的距離內作360°的迴轉。吃水深僅為3.65米。
另外,該艦比美國海軍要求的運載能力也要高出50%%,其尾部的起降平台還可為直升機和無人機提供作業,堪稱高速“海上卡車”。該艦的艦體採用模組化結構,艦體材料先進,航程6900公里以上。
時代意義 美國海軍大力發展高速“瀕海戰鬥艦”,將是
美國軍事 力量網路化和全球化作戰的重要組成。即把海洋、陸地、天空、
太空 和計算機網路空間,以前所未有的程度綜合到一起。“瀕海戰鬥艦”是美國海軍軍事戰略由遠洋走向近海的重要標誌,是美國旨在
統治世界 近岸水域的重要海上力量,堪稱是革命性的新一代海軍艦艇。“自由號”是其中的代表者之一。
目前,世界各國目前都在積極發展下一代海上艦艇,一些國家正在發展的瀕海戰鬥艦將會利用新一代船體線型,使瀕海戰鬥艦能夠有效地在沿海地區防禦和作戰,包括應付
水雷 、快速的群集小艇和潛艇等諸多威脅。有關專家認為,隨著近海戰艦技術的不斷進步,瀕海戰鬥艦在軍事領域將大有作為。
事故頻發 據法國航宇防務網2011年10月7日報導,2008年9月,美國海軍接受了首艘近海戰鬥艦“自由”號(LCS 1),該艦的主承包商為洛克·馬丁公司。據國防部作戰試驗與評估辦公室主任(DOT&E)稱,近海戰鬥艦被設計用來在沿海的淺海地區作戰,而更大型的艦艇在同樣地區無法達到相同的機動性。 根據國防部規定,承包商一般需要向政府提交“物資檢查與接收報告”,或稱DD250表。當國防部依照契約接收裝備和享受服務時,要簽收DD250表。
空中看自由號 按照國防契約管理局網站上的解釋,DD250表是一份多用途報告,作為:(1)表明政府接收了設備/資料(即所有權轉交至政府);(2)承包商的支付貨物清單;(3)航運和接收的裝箱單;(4)政府質量檢查證明。
不過,政府接收了某種裝備或服務,比如接收一艘造價數億美元的艦艇,並不表示政府對此產品完全滿意。根據國防契約管理局的檔案:“允許接收有缺陷的產品(即先滿足艦艇部署),但要知道其中有什麼缺陷(缺陷可以是缺少硬體、軟體,或未通過某些試驗等),而且承包商要在指定時間內改正這些缺陷。在這種情況下,DD250表上應註明產品缺陷清單,以及承包商將在何時、採用何種辦法改正這些缺陷。”從近海戰鬥艦的DD250表中可以看出,“自由”號就是上面所述情況的一個實例。當“自由”號交付時,其上有很多系統都並未在2008年8月進行的首次驗收海試中接受檢查。這些系統定於在2009年進行的第二次驗收海試中評估。
“自由”號在2008年的驗收海試中發現一些系統存在缺陷,如位於艦船頂部的Dorna公司的火炮控制系統和防空雷達系統。拉姆飛彈發射器不達標,可能會在某些環境下出現問題。
自由號前視 如今3年過去了,不知道那些當時沒達標的系統現在的狀況。政府監督項目組織(POGO)將前往洛·馬公司和海軍進行調查。今年初發布的國防部作戰試驗與評估辦公室主任2010財年的年度報告指出:“‘自由’號的艦船控制系統在試驗中表現良好,但艦船自防和任務包保障所需的幾個系統還存在以前的可靠性問題。”
無論“自由”號相關情況進展如何,
海岸警衛隊 “深海”項目的經歷都使政府依然感到擔憂。在該項目中,海岸警衛隊接收的艦艇是由洛·馬公司和諾·格公司聯合領導的團隊承建的。但是,海岸警衛隊接收了存在大量缺陷、本不該獲準接收的艦艇。在YouTube網上發布的一段視頻中,洛·馬公司的工程師Michael DeKort披露了項目的一些情況。DeKort在就海岸警衛隊“深海”項目舉行的眾議院聽證會上表示,他注意到艦艇不達標問題沒有得到解決,甚至不達標的地方在DD250表中都沒有反映出來。
DeKort稱:“國土安全部檢查長表示,海岸警衛隊直到2005年7月才知道接收艦艇未達標,這時距首批123艘艦艇的接收已經過了一年半。所有接收艦艇上發現的問題都沒有解決。從這一點,並結合DD250表上沒有反映出這些問題的事實,可以驗證我的觀點,那就是洛·馬公司故意向海岸警衛隊隱瞞這些問題。”
空中看自由號 通過信息自由法案,政府監督項目組織獲得了第二艘近海戰鬥艦“獨立”號的DD250表,封面上的日期註明為2009年12月。然而,與“自由”號的DD250表不同,“獨立”號的DD250表沒有附屬檔案。
這或許可以部分解釋,為何海軍直到去年(2010年)底,還沒有接收完由通用動力公司領導的承包商團隊所承建的“獨立”號的全部系統。
國防部2010財年的年度試驗報告指出,“獨立”號當年只完成了部分驗收海試,而將數個驗收項目推遲到2011年初的第二次驗收海試進行。該艦是不完備的,有些系統和艙室還沒有得到政府認可。
據美國海軍網報導,當地時間3月29日,美國海軍
“自由”號瀕海戰鬥艦 (
LCS 1)抵達美國海軍關島基地,將在這裡進行補給和休整後繼續前往
新加坡 執行南亞地區的部署任務。
近日,美國海軍稱,“自由”號(LCS-1)瀕海戰鬥艦在第一次前往東南亞期間部署途中已經出現了3次斷電事故。
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發言人詹姆斯稱,最近的兩周,包括3月21日,“自由”號已經出現3次斷電事故,均發生在“自由”號從珍珠港前往新加坡期間。
據與“自由”號操作人員關係密切的人士透露,出現的斷電事故與“自由”號服役後在
大西洋 部署期間出現的情況類似。
“自由”號在太平洋的第一次斷電事故發生在3月16日,斷電持續10-12分鐘,原因可能是一部柴油發電機的排氣系統進水或就是柴油發電機問題。同樣是在3月16日,“自由”號經歷了第二次斷電,持續了約11分鐘,可能仍與柴油發電機有關。第3次斷電出現在3月21日,持續2分鐘,原因可能仍是柴油發電機問題,但尚不能完全確定。
大事記 2004年,海軍與洛·馬公司領導的工業小組簽訂契約,開發瀕海戰鬥艦首艦。
自由號 2005年,自由號開始鋪設龍骨。
2006年,自由號下水。
2008年,據3月26日出版的《
簡氏防務周刊 》報導,
洛克希德·馬丁公司 為美國海軍建造的第一艘瀕海戰鬥艦LCS-1“自由”號實質上已建造完工,即將下水海試。
2008年8月21日,自由號瀕海戰鬥艦海試。
2010年2月20日,自由號戰艦離開梅波特海軍基地,執行第一次作戰部署。
2010年6月17日,美國海軍LCS-1自由號瀕海戰鬥艦在太平洋上接受兩棲
攻擊 艦好人理察號 (LHD 6)海上補給。自由號目前正在參加環太平洋多國聯合軍演。
2010年7月27日,"自由"號瀕海戰鬥艦演習實彈攻擊目標。
自由號剖視圖 2012年 2月1日晚,美海軍“自由”號近海戰鬥艦在
南加州 海域航行時,船體出現少量漏水狀況。 聖迭戈海軍水面部隊司令部發言人Jan Shultis表示,該艦左舷推進軸的密封出現問題,從而導致了少量漏水。該艦士兵通過膨脹式密封片及時封住了泄漏處,使得該艦順利地自主返回聖迭戈港。
2012年1月15日,美國海軍宣布,首艘
瀕海戰鬥艦 “自由”號將於2013年3月初離開位於本土的
聖迭戈 海軍基地 ,部署到新加坡10個月,作為美國增強在亞太地區軍事存在的一部分。分析人士認為,這一引人注目的舉動可能會引發中國擔憂美國捲入南海爭端。
首次部署 2013年2月21日,美國海軍官員在新聞媒體會上表示,“自由”號(LCS1)近海戰鬥艦將從3月1日起開始部署,這也是近海戰鬥艦首次部署。
2012年8月22日,海軍近海戰鬥艦委員會曾首次披露近海戰鬥艦的部署計畫。
“自由”號的部署,既能檢驗近海戰鬥艦的作戰能力,也有利於近海戰鬥艦委員會評估該艦的艦員輪換制度和維修保養計畫。
按照計畫,“自由”號將在新加坡部署8個月,主要執行海上安全維護任務;並將參加國際海展及演習,以突顯美戰略意圖;通過雙邊及多邊合作,安撫亞太周邊的美盟國。
最新動態 美國海軍27日透露,2013年3月1日啟程前往新加坡的瀕海戰鬥艦“自由”號有91名海軍人員隨行,其中包括“海鷹”直升機的團隊。
自由號瀕海戰鬥艦 五角大樓主管亞太事務的助理部長馬克·利珀特27日稱,儘管面臨開支削減,總統歐巴馬在第二個任期內仍將推進亞太戰略“再平衡”。
美國太平洋艦隊2月27日宣布,該國首艘瀕海戰鬥艦“自由”號將在3月1日從母港聖迭戈起航前往亞太區域。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指揮官黑尼(Cecil Haney)上將表示,“自由”號部署亞太區域,代表著美國海軍維護這個區域和平與穩定的決心。
“自由”號將在停靠夏威夷和
關島 後抵達新加坡,預計將參加5月中旬在新加坡舉行的國際海事防務展覽大會,並在東南亞有選擇地參加有東南亞多國參加的“聯合海上戰備和訓練”(CARAT)的部分階段。“自由”號會在該區域活動8個月。
在濱海戰鬥艦的首次部署中,“自由”號將展示其運作能力,幫助美國海軍評估其人員換防和維護計畫。艦上配備由91名海軍人員組成的名為“金組”的團隊,包括MH-60“海鷹”直升機團隊。“金組”將在部署中期與“藍組”人員調換。
新加坡國防部2月27日在回復媒體採訪時指出,“新加坡讓‘自由’號停靠新加坡軍港,是新美合作協定的延伸,標誌著雙方認同美軍部署亞太區域能夠帶來區域穩定與和平。”新加坡國防部重申,美國瀕海戰鬥艦將不會以新加坡為基地,將會定期進出軍港,每次停靠新加坡的時間不定。瀕海戰鬥艦人員部署期間,會在戰艦上生活,新加坡軍方將協助提供美軍物流與補給服務。
“自由”號部署新加坡以及“魚鷹”部署沖繩都被認為是美國“亞太再平衡”策略的一部分。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指揮官黑尼27日說,在亞太地區輪換部署新型的
瀕海戰鬥艦 將提高美軍戰鬥力,同時也是對美國海軍亞太再平衡政策的直接支持。不過,隨著美國國防開支面臨大幅削減,不少人質疑,歐巴馬政府能否繼續推進這一策略,
現身南海
今年,美軍在新加坡部署了新型“自由”號頻海戰鬥艦。部署期間,美軍“自由號”與多東南亞國家進行了聯合軍演在南海挑釁日前,“自由”號剛在新加坡完成日常維護,就到南海進行了射擊火力測試和訓練,
據悉,“自由”號高速瀕海戰鬥艦現隸屬於美國海軍第七艦隊,後者目前駐紮在太平洋地區,其責任區覆蓋4800萬平方英里(1.24億平方千米)。瀕海戰鬥艦是海軍為滿足新的作戰需要而建造的能夠適用於近海作戰的艦艇,“自由”號高速瀕海戰鬥艦具有近海制海功能,可以完成傳統大型水面艦隻無法完成的作戰任務,是美國旨在控制沿岸水域所倚重的重要海上力量
2013年5月22日,美國海軍的第一艘瀕海戰鬥艦“自由”號日前因遭遇“引擎故障”而被迫返回新加坡港口。
2013年9月22日,美國海軍LCS-1瀕海戰鬥艦“自由”號在新加坡進行了日常維護。而在9月24日,剛剛完成維護的自由號就航行到南海進行射擊火力測試和訓練,
動力故障 “自由號”2013年月亮相新加坡大型防務展,並引起廣泛關注。
2013年5月22日報導,美國海軍的第一艘瀕海戰鬥艦“自由”號日前因遭遇“引擎故障”而被迫返回新加坡港口。
“2013年5月21日(夏威夷時間5月20日)起航後,‘自由號’在船員發現潤滑系統存在沉積物大約8小時後返回樟宜海軍基地,”詹姆斯介紹道,該艦僅憑“自身動力”返回港口,全體船員在全程中都未遇到危險。
故障排除
據中新網7月25日報導,中國國防科技信息網訊息,美國海軍“自由”號瀕海戰鬥艦(LCS-1)上周末在新加坡部署期間遭遇發動機故障,美海軍24日表示,目前LCS-1故障已排除並維修完畢,已重新回歸正常部署,
這是瀕海戰鬥艦歷史上首次進行海外擴展部署,7月20日,LCS-1在南中國海執行任務時暫時性失去動力。經過短暫調整,艦員重新啟動了發動機,LCS-1回到港口。
經查明,本次故障的原因是艦上2號和3號柴油發電機過熱關閉,直接導致發動機失去電力供應。回到新加坡後,技術人員更換了這兩個發電機中的渦輪增壓器。同時,美國海軍還表示,磨損的燃油離合器、阻塞的燃料注射器和溫度感測器等燃油輸送系統組件同樣也是導致發電機過熱關機的原因,這些組件也進行了更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