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與“別”:茅盾小說創作的精神歷程研究(1927-1936)》是2024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留”與“別”:茅盾小說創作的精神歷程研究(1927-1936)
- 作者:妥佳寧編
- 出版時間:2024年4月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ISBN:9787522730929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膠訂
《“留”與“別”:茅盾小說創作的精神歷程研究(1927-1936)》是2024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留”與“別”:茅盾小說創作的精神歷程研究(1927-1936)》是2024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本書在政治史、軍事史、經濟史、文化史、社會史視角下研究茅盾1927-1936十年間小說創作。圍繞《子夜...
孟繁華,漢族。北京大學文學博士,山東鄒城人,現為瀋陽師範大學特聘教授、中國文化與文學研究所所長、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顧問。孟繁華《文學革命終結之後——新世紀文學論稿》榮獲第六屆魯迅文學獎文學理論評論獎。人物生平 山東鄒縣人。北京大學文學博士,中共黨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現為瀋陽師範大學特聘教授、中國文化與...
《故事新編》是魯迅創作的歷史小說集,收錄了作者從1922年至1935年所作的8篇歷史小說;首次出版於1936年1月;後被編入《魯迅全集》第一卷。該書主要以神話為題材,想像豐富,收入了魯迅作品中所有的以遠古為背景創作的小說,是一部“神話,傳說及史實的演義”的總集。《故事新編》是一部具有開創意義的小說集,被...
小說《第二個太陽》1994年獲1986年至1993年度“炎黃杯”人民文學獎,1991年獲第三屆茅盾文學獎。2019年9月23日,該小說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內容簡介 小說講訴了中國兵團副司令秦震在南下的列車上接到周恩來副主席的電報,要他打聽地下工作者白潔的下落,這使他內心激動,白潔是他的女兒,是師長陳...
魏壽鏞、周侯予在《兒童文學概論》中描繪了這樣的情景:兒童文學成為當時的教育界、文學界、出版界“最時髦、最新鮮,興高采烈,提倡鼓吹”的新生事物——“教師教,教兒童文學;兒童讀,讀兒童文學。研究兒童文學,講演兒童文學,編輯兒童文學,這種蓬蓬勃勃、勇敢直前的精神,令人可驚可喜”。所以,茅盾後來回憶說:...
如果說葉聖陶、張天翼等人的兒童文學作品是“觀察兒童生活的結果”(惕即茅盾《再談兒童文學》,《文學》月刊1936年1月1日第6卷第1號)的話,那么,凌叔華的兒童文學作品則是用心感受兒童生活的結果。《中國兒女》是凌叔華僅有的一部中篇小說,創作於抗戰中期。這部小說與凌叔華此前的作品相比,在題材上有較大變化...
”2000年《曼哈頓的中國女人》的最後一章被編入“中國留學生文學大系”當代散文紀實文學卷。2001年《曼哈頓的中國女人》被列入“中國百年暢銷書”,一起列入的有魯迅的《吶喊》、郭沫若的《女神》、郁達夫的《沉淪》、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等中外古今的暢銷書98例。2003年董鼎山在《曼哈頓的中國女人》新版...
李在小說創作的同時,在電影文學劇本的創作上也是佳作不斷,《老兵新傳》《小康人家》《耕雲播雨》《龍馬精神》《李雙雙》等作品拍成電影后,贏得了廣大觀眾。李的小說和電影作品緊密相連,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跟蹤20世紀後半葉中國農村的歷史足跡,窺探中國農民的精神歷程,他因此而成為當時廣大民眾最熟悉的、全國文壇...
小說取材祖國大地,從花街,到北京,漫長的時空里,纏繞交織著各種社會問題,喚醒人們的反思精神和提醒人們對未來充滿信心。小說被譽為“70後群體的小史詩”,2014年,獲得第五屆老舍文學獎,使徐則臣成為老舍文學獎史上最年輕的獲獎者。2015年,獲得第九屆茅盾文學獎提名。 2016年6月,獲得首屆海峽兩岸新銳作家好書...
茅盾曾以“充實的生活”是創作的“最主要”的“條件”為由,批評以蔣光慈小說為代表的早期普羅創作說:“最大的病根則在那些題材的來源多半非由親身體驗而由想像”,而“有價值的作品一定不能從’想像‘的題材中產生,必得是產自生活本身“。這是切中要害的。批判 1930年以後,在左翼文學陣營中,對以”革命的...
《秦腔》這聲喟嘆,是當代小說寫作的一記重音,也是這個大時代的生活寫照。(第七屆茅盾文學獎授獎辭)賈平凹是當代中國持續寫作的重要象徵。他三十多年的寫作歷史,連同他不同凡響的創造力,自成一家的語言風範,富有爭議的探索精神,成了當代文學穩步前行的縮影。他的作品既傳統又現代,既寫實又高遠,憨厚樸拙的表情...
二、《彷徨》等著作引起的精神共鳴 三、魯迅雜文不同的精神回應 四、狂飆社尼采精神與魯迅精神的碰撞 五、對魯迅文體的初步總結 六、兩本魯迅研究論集的出版 七、茅盾的《魯迅論》—一魯迅映象的第二次總結 八、小結 第三章 從“革命文學”的論爭到瞿秋白的總結 (1928—1933)一、刨造社對魯迅的討伐及其精神...
吳組緗是茅盾之外左翼社會分析派小說的又一重要代表。雖然他並未參加左聯,但他的創作深受茅盾的影響。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他自覺地以茅盾《子夜》所揭示的社會分析觀點指導自己的創作。他認為,茅盾的《子夜》不僅“用一個新興社會科學者的嚴密正確 的態度告訴我們資本主義的社會是如何沒落著的”,更“用...
北伐戰爭中,謝冰瑩所在的軍校學生屬葉挺領導的獨立團,謝冰瑩在宣傳隊,符號被編入特務連。兩人經常在孫伏園編的《中央日報》副刊和茅盾編的《民國日報》副刊發表詩歌、小說,這樣兩人成了親密無間的“文友”。行軍戰鬥中,他們也常常在一起。符號常常替疲憊不堪的謝冰瑩背背包,扛槍枝,漸漸地,他們成了難分難捨...
本書系“百年百部紅旗譜”大型系列叢書之一,是向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獻禮之作。為慶祝建黨100周年,中國言實出版社邀請十位茅盾文學獎得主、二十位魯迅文學獎得主、十多位“五個一工程”獎得主、十多位省作協主席及眾多文壇名家共同打造,”用文學紀錄時代的腳步,用作品反映歷史的光輝。《書聖王羲之》作 者:...
1927年赴法國,翌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說《滅亡》,1929年在《小說月報》發表後引起強烈反響。1928年冬回國,居上海,數年之間,著作頗多。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陽》、《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1931年在《時報》上連載著名的長篇小說“愛情三部曲”:...
巴金曾經在靈隱附近作協的創作之家長期居住過,在這個房間內創作了大量的文學作品。這次展覽最為特別的是在穗廬中復原了這個房間,陳列了他睡過的床、他看過的電視、他用過的書桌等生活用品,再現了巴金在創作之家居住的原貌。主辦方還邀請巴金研究會會長陳思和以及巴金研究者李輝在現場舉辦巴金文學講座,讓杭州讀者再...
許多作家既為社會天翻地覆的變化而歡欣鼓舞,又不能迅速調整自己的創作心理以適應這種變化,因而有時不免手足無措,出現了創作斷層現象,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等現代文學史上的大家都曾有過這種困惑。相反,徐訏大概由於身處香港,與“十里洋場”舊上海的政治文化環境反差不大,反而在創作上出現了一個持續而穩定的...
“孫犁有自己的一貫的風格。他是那種布衣簡食、淡泊明志的作家。他選定了清貧的作家之路,並始終如一地持守一個作家的良知。”(中國現代作家茅盾評)“孫犁先生高尚的文學品貌在文壇永存,孫犁先生對文學晚輩至誠的關愛我將銘記終生……這位作家獨樹一幟的價值,將在以後的歲月中越發顯現出來,孫犁先生對年輕一代...
何鎮邦,曾在中國作家協會創作研究室工作,從事文學評論工作,曾做過兩屆茅盾文學獎評獎的組織工作,曾主持過魯迅文學院的教學行政工作。任中國作家魯迅文學院教授,中國紅袖會員,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理事。著有《長篇小說的奧秘》、《當代小說藝術演變》、《父子的潮議》、《文體的自覺與抉擇》、《九十年代文壇掃描》...
周揚還寫了《關於國防文學》、《現階段的文學》《與茅盾先生論國防文學的口號》等文章。1936年10月,這場爭論的結果,促成了《文藝界同人為團結禦侮與言論自由宣言》的發表,代表文藝界各種派別的21人在上面簽下了自己的名字。宣言的發表,不僅標誌著左翼文藝界經過論爭統一了認識和思想,達到了更緊密的團結,也為其...
文學態度和創作實踐均傾向於現實主義。主張“文學是一種工作,而且又是於人生很切要的一種工作。”主要成員朱自清、葉紹鈞(葉聖陶)、劉延陵、俞平伯等之後在上海成立了現代文壇上第一個新詩社團──中國新詩社,並於次年1月創辦了第一個新詩專刊《詩》。先後加入文學研究會的還有沈雁冰(茅盾)、葉紹鈞(葉聖陶)、...
2002年,張者創作的中篇小說《唱歌》中國小說排行榜亞軍,2006年長篇小說《桃李》獲重慶文學獎,2008年長篇小說《零炮樓》獲重慶文藝獎,2008年獲莊重文文學獎,長篇小說《老風口》2009年中國小說排行榜亞軍、2010年小說月報第十四屆百花文藝獎、2011年第八屆茅盾文學獎入圍,2015年長篇小說《桃夭》獲《當代》長篇小說...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會員,中國期刊協會理事,白鹿書院院士。1956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中短篇小說集《祭歌》、文學評論集《覓蹤尋痕》、散文集《故土懷古》等。主編《新筆記小說選》、《當代百家小說精品集成》(六卷本)、《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家散文精品》(十卷本)、《魯迅文學獎獲獎作家新作精品...
1931年,其兄春園在東北教書賺錢,資助柳青考入榆林省立第六中學學習,他苦心研讀,開始鑽研文學作品,經常閱讀魯迅、郭沫若、茅盾、高爾基等人的作品,在思想深處,奠定了走文學創作的道路。從國中二年級起,開始學英文,一年後即能閱讀一般的英文原著。1934年夏,柳青考入西安高中,開闊視野,豐富了閱讀內容,增加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