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102戰鬥機

為了滿足1958年空中作戰要求,112廠在蘇聯專家幫助下設計了一種晝間殲擊機,並命名為“東風”102戰鬥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東風”102
  • 研製時間:1958年
  • 定型時間:1958年12月
  • 國家:中國
1957年,中國以國務院副總理聶榮臻元帥為團長,陳賡、宋任窮為副團長,成員包括第二機械工業部第四局(二機部四局)副局長徐昌裕、112廠設計室主任徐舜壽等的中國政府代表團,赴蘇聯談判轉讓軍工產品製造權問題。10月,中蘇兩國達成協定,由蘇聯向中國出售米格-19П等飛機的製造權,並提供全套技術資料、樣機及部分散裝件、成品、附屬檔案等。從而為我國超聲速飛機的研製提供了必要條件。1957年10月,112廠開始試製我國第一種超聲速噴氣式飛機。
1958年,由於美國等西方國家已經開始列裝第一代超聲速戰鬥機,我軍現役的米格-17/殲-5飛機已經不能滿足作戰要求。因此,空軍提出需要米格-17/殲-5飛機的後繼機種。在空軍要求下,一機部決定在中國仿製的米格-19П的基礎上改進設計晝間殲擊機。1958年12月,112廠在蘇聯專家幫助下開始設計工作,並將該機命名為“東風”102。
“東風”102的前機身是參照米格-19C型樣機設計的,前機身9框以前的外形及進氣道進行了較大更改,取消了機頭雷達罩和РП-5雷達,換裝了СРД-1М測距器,並在中心增裝了1個約250毫米的進氣錐。由於米格-19П全天候截擊機只安裝有2門航炮,而晝間截擊機米格-19С還在機頭裝有1門航炮,所以“東風”102飛機也參照米格-19С,在機頭右下側增裝了1門НР-30型30毫米航炮,備彈55發。後機身、機翼、尾翼、起落架等主要部分均取自米格-19П全天候截擊機。垂直尾翼上增加了WJ-2護尾器。為防止發射火箭對機翼後緣安裝的襟翼產生影響,將翼根後緣處的火箭發射架移至機翼前緣,並在翼根前緣增裝一對火箭掛梁,使全機具有外掛4組32枚С-5航空火箭或2枚炸彈的能力。
1958年12月,112廠投產0批11架,1959年2月投入試製,9月完成樣機總裝。因為飛機外形與米格-19П全天候截擊機類似,主要承力部件沒有發生變化,所以“東風”102沒有進行全機靜力試驗,只對火箭發射梁前移的部分進行了補充試驗。1959年9月30日由吳克明首飛成功,為國慶10周年獻禮,12月1日完成全部試飛科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