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沿革,歷史背景,中國引進,仿製起步,退出現役,技術特點,氣動結構,動力裝置,武器系統,機載航電,性能數據,衍生型號,殲-6甲,殲-6Ⅰ,殲-6Ⅱ,殲-6Ⅲ,殲-6ⅢG,殲-6Ⅳ,殲偵-6,殲教-6,變穩BW-1,彈射試驗機,裝備出口,無償援阿,巴軍裝備,首賣埃及,東南亞,實戰運用,擊落RF-101,擊落無人機,擊落F-104C,擊落RA-3D,擊落A-3B,擊落F-104G,擊落F-4C,擊落A-6A,擊落蘇-7,國外戰績,中東鏖戰,改裝機型,改無人機,改裝靶機,總體評價,
發展沿革
歷史背景
1953年5月25日,美國空軍YF-100在首次試飛中成功突破音障。1954年1月5日,蘇聯第一代超音速戰鬥機
米格-19的SM-9/1原型機首飛成功。從此戰鬥機進入了超音速時代。
米格-19是前蘇聯米高揚設計局研製的輕型戰鬥機,是前蘇軍裝備的第一種超音速戰鬥機,西方給綽號“農夫”(Farmer)。1951年開始設計,1953年9月原型機首次試飛,1955年初開始裝備部隊。米格-19裝備部隊時,可以說是一種性能比較好的輕型戰鬥機,能夠滿足當時強調高速截擊的防空任務,具有易於操縱和使用維護簡便的特點。除前蘇聯空軍外,華約各國以及阿富汗、阿爾巴尼亞、古巴、印尼、伊拉克、朝鮮、巴基斯坦、坦尚尼亞、烏干達、越南等國的空軍都裝備了這種飛機,生產總數超過10000架。該機於1961年停產。米格-19的設計要求是結構簡單、輕巧、靈活、爬升快、高速性能好、能超音速作戰、火力強等。
中國引進
二十世紀50年代的中國空軍,主力仍然是韓戰後期換裝的
米格-15。在超音速時代,這種亞音速戰鬥機的性能已明顯落後。
為了跟蹤新的戰機發展趨勢,中國軍方一直關注蘇聯的戰機發展並尋求技術引進。
1955年3月,蘇聯米格-19剛剛裝備部隊。1956年6月中國第二機械工業部四局就計畫開展米格-19及其發動機的仿製,並且進行了一些生產準備工作。
為了獲得中國共產黨在國際共運方面的政治支持,時任蘇聯國家領導人赫魯雪夫在向中國轉讓軍事技術方面作了重大讓步。1957年9月,聶榮臻率領的中國政府代表團去蘇聯談判轉讓軍工產品製造問題。10月中蘇兩國簽定協定,由蘇聯向中國出售米格-19飛機的製造技術,並提供全套技術資料、樣機和部分散裝件、成品附屬檔案。由於米格-19的發展已結束,中國可以得到比較成熟且成系列的產品。蘇聯當時開出的備選清單上包括了米格-19S(晝間戰鬥型)、米格-19P(全天候截擊機/航炮型)和米格-19PM(全天候飛彈截擊機)。這是米格-19家族中3個主要型別,搭配使用基本上可以滿足空軍晝間爭奪制空權和夜間攔截的需要。按照當時的雙方協定,上述3個型號中國均有採購。
在簽署許可生產協定的時候,中國選擇米格-19P作為仿製型號,購買了該型飛機和發動機的整套圖紙,並定點在瀋陽飛機製造廠生產飛機、瀋陽黎明發動機廠生產發動機。按照1957年協定,蘇聯於1958年上半年陸續將米格-19P的圖紙發到瀋陽飛機製造廠和黎明發動機廠。1958年8月仿製前期準備基本完成,遂正式開始仿製工作。仿製的米格-19P在國內被稱作東風103,這是當時中國國內航空工業提出發展的一系列“東風”型號之一。
仿製起步
殲-6甲(東風103):在仿製過程中,瀋陽兩廠全部採用自行編制的工藝資料和自己製造的工藝設備。1958年12月17日,東風103 由王幽淮駕駛首飛成功。1959年4月26日,國家鑑定委員會正式鑑定驗收。
殲-6的整個試製周期,比殲-5(米格-17F)大約縮短了一半。1964年11月,航空工業部統一國產飛機命名,東風103改稱殲-6甲。
由於質量不過關,早期生產的殲-6甲沒有發揮任何作用。
1973年11月,空軍提出新的武器裝備發展規劃,其中一條是:為解決夜間作戰的需要,建議重新恢復殲-6甲的生產。當時殲-5甲夜間戰鬥機(米格-17PF)已經陳舊不堪。1974年,貴州飛機廠根據空軍要求重新仿製殲-6甲,以便擔負夜間作戰任務。1975年12月21日,新殲-6甲首飛成功。1977年,該機設計定型,少量投產。
早期的瀋陽飛機廠殲-6甲就是完全仿製米格-19P,主要特點是:機頭延長,以安裝分體式PR-1雷達;照相槍在進氣口右方;空速管位於右翼尖;固定武器為2門23毫米航炮。
貴州仿製的新殲-6甲改進最突出的一點是:對“射雷-2”機載雷達進行改進,使之除了配合航炮射擊外,還可以用於控制霹靂-2號空空飛彈,從而擴大了殲-6甲的機載武器種類,增強了其作戰能力。由於這一改進,新殲-6甲翼下增加了兩個掛架,用於掛載霹靂-2號飛彈。但由於制導體制不同,無論早期還是後期的殲-6甲都不能使用霹靂-1飛彈。除此以外,新殲-6甲還採用了I型火箭彈射救生系統、雙發啟動系統、主起落架套用盤式剎車等總計7項改進。殲-6甲(殲-6基本型)1964年投產,1984年停產,共生產3562架,中國空軍、海軍大量裝備並輸往國外的就是這種型別。
59式(東風 102):由於只購買了米格-19P的生產許可證,中國並沒有圖紙可供直接仿製晝間戰鬥型米格-19S。而在結構上,米格-19P和米格-19S相差並不大。因此,根據上級決定,由瀋陽飛機製造廠負責,以米格-19P為基準,參照米格-19S進行設計,生產出殲擊機(稱東風 102)。在實際設計中存在問題,沒有進行結構強度計算,強度僅及設計指標的86%。東風102於1958年12月開始設計,1959年2月進入試製階段。9月30日,吳克明駕駛東風102完成首次試飛,至12月6日試飛完成。按照當時的命名規則,東風102被空軍命名為59式殲擊機。但試飛結果表明,59式不僅性能難與米格-19S匹敵,甚至連基本的飛行品質都不能保證,強度不足導致飛機飛行中嚴重抖動,因此該型機並未裝備部隊使用。
59式的主要特點是:前機身參照米格-19S前機身自行設計,並在進氣口增加了鋁製激波錐;後機身照搬採用米格-19P;機翼按米格-19S機翼測繪,而空速管仍按照米格-19P的方式布置於右翼尖;翼下有一對固定前伸發射梁,但在當時而言並無可供掛載的飛彈。
殲-6乙(東風 105):殲-6乙實際上是南昌飛機廠仿製的米格-19PM。除了翼下4個固定掛梁外,該機在外觀上和殲-6甲幾乎沒有區別。南昌飛機廠仿製米格-19PM始於1958年11月,當時南昌飛期望通過仿製工作實現由螺旋槳飛機製造廠向噴氣式飛機製造廠的跨越。1959年3月,南昌飛機廠開始按蘇聯提供的圖紙資料,仿製米格-19PM(當時稱東風105,後曾短暫稱為59乙,直至1964年統一命名為殲-6乙)。1959年9月28日,南昌仿製米格-19P成功,11月28日通過國家鑑定,隨後生產了7架。1963年,第一架米格-19PM試飛合格,以後製造了19架。
退出現役
2006年8月,殲-6殲擊機全部退出中國空軍戰鬥部隊序列。
2010年6月12日,中國第一代超音速戰鬥機殲-6飛機,正式退出中國空軍訓練部隊編制序列。從濟南軍區空軍某訓練基地最後退役的批殲-6飛機,一直擔負飛行員改裝訓練任務。這批飛機將在月底前完成就地拆卸工作,地面轉運至空軍某編餘飛機儲存中心後組裝封存,作為空軍編餘戰鬥力繼續儲備。
技術特點
米格-19雖然是第一代超音速戰鬥機,但本身具有明顯的過渡型的特點。在前蘇聯以及裝備該機的部分原華約國家空軍中,該機並不占有重要地位,很快被米格-21所取代。
在中國空軍中,雖然殲-6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都是主力殲擊機,並且航空工業部門也對該機進行了改進,但由於米格-19基本設計的局限性,加之中國航空工業技術儲備不足,使得殲-6家族的性能水平仍未能取得明顯突破。
氣動結構
殲-6的總體布局沿襲自米格-19,後雖經多次改進,仍無明顯變化(除了強-5這個衍生型)。
殲-6總體布局特點是:頭部進氣,大後掠中單翼,低平尾,單垂尾加單腹鰭(殲教-6為雙腹鰭),單座雙發。這種布局是由米格-17發展而來,從米格-15到米格-17再到米格-19,其總體布局其實是一脈相承。米格-15的布局為早期
噴氣式戰鬥機的經典布局之一,其布局比較合理且成熟。而米格-17和米格-19的出現,重點在速度的突破,都沿用米格-15的布局特點。在第一代超音速戰鬥機中,美國北美F-100、法國達索“超神秘”也分別沿襲了前身 F-86、“神秘”的布局特點。
殲-6戰鬥機的機翼為全金屬中單翼,1/4弦線後掠角55°。高速對稱翼型,順氣流方向翼根處相對厚度8.73%,翼尖處8%。機翼上表面裝有導流片,下表面有擾流片,與副翼的操縱聯動。機身半硬殼式結構。頭部有進氣道,為圓截面形,尾部轉變為橢圓型。尾翼全動水平尾翼後掠角55°,相對厚度7%。垂直尾翼由垂直安定面和方向舵組成,後掠角56°,順氣流翼型的相對厚度8%。起落架為液壓收放前三點式。主起落架上裝有雙面剎車的KT-37機輪,其尺寸為660×200B,輪胎壓力為10.79×10
5帕(11千克/厘米
2);前起落架上裝有雙面剎車的KT-38機輪,尺寸為500×180A,輪胎壓力為6.86×10
5帕(7千克/厘米
2)。
從布局上看,米格-19的設計思想是穩妥,超音速。當時米格-17在某些特殊條件下已經可以突破音障,這是米格-19沿用其布局的原因。新型軸流式渦噴發動機的問世為超音速提供動力保證,大後掠翼提供低阻力保證,這就是米格-19超音速的基礎。不過,由於米格-19的設計針對的是超音速,同時也由於蘇聯航空工業自身的技術水平以及裝備研製思路等原因,該型並未採用更多的先進技術。
由於機翼後掠角太大,翼尖失速問題比較嚴重。多次在戰鬥中失速進入螺旋,70年代在殲-6上頻繁發生的螺旋事故,為了解決螺旋事故,殲-6沿用米格-19的設計,採用一對大翼刀來解決了翼尖失速問題,而F-100用複雜的全自動前緣縫翼,就效果而言,自動縫翼比翼刀好得多。這個設計,既有傳統設計思想的影響,也有技術水平的限制(在後來米格-21的初期選型中,其E-2原型機才開始套用前緣襟翼)。對於中國來說,這種設計易於仿製,但不利於發展先進的航空技術——
殲-12設計之初曾考慮設定前緣縫翼,後來從簡取消;到了1990年
殲-7E出現,前緣襟翼才開始實用化,而該機裝備初期前緣襟翼時仍然事故不斷。
殲-6Ⅲ改進的時候,機翼是改進重點之一。通過調整機翼的關鍵參數來獲得更好的超音速性能,實際上改變了原始的翼型設計。機翼後緣內側設有後退式襟翼,與米格-17相同。這種襟翼除了具有單縫襟翼的優點外,放下時還可以增大機翼面積,進一步改善起降性能,但結構比較複雜,只能用於起降狀態。後緣襟翼在起飛狀態下偏角為15°,著陸狀態下偏25°。機翼外側為傳統副翼,由於後掠角較大,副翼效率受影響。
從改進效果來看,殲-6Ⅲ的高速性能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幅度有限,除了基本布局的局限性外,發動機推力不足是一個重要原因。對殲-6Ⅲ的改進還導致了機靜穩定性減小。由於殲-6採用大後掠翼,殲-6Ⅲ減小了翼展等於減小了重心後的機翼面積,導致飛機焦點前移,減小了靜穩定度。飛機飛行中出現的縱向操縱過靈,這實際上是靜穩定性減小的表現——因其導致飛機縱向操縱力矩變小,飛行員只需很小的桿位移即引起飛機俯仰姿態明顯改變。第三代戰鬥機多利用這種設計來減小配平阻力,提高敏捷性,但對於連增穩系統都沒有的殲-6Ⅲ來說,飛機難以操縱。後來殲-6Ⅲ改延長前機身,其目的就是為了調整飛機重心,使之與前移的焦點匹配,保持適當的靜穩定性。而同樣採用殲-6Ⅲ機翼的殲-6Ⅳ,由於其頭部安裝了截擊雷達,起到了調整重心的作用。
動力裝置
殲-6戰鬥機裝2台WP-6渦噴發動機,單台最大推力為25.5千牛(2600公斤),加力推力為31.87千牛(3250公斤)。殲-6的發動機仿製工作曾經遇到重大挫折。在1960~1962三年自然災害期間,蘇聯停止援助的情況下,瀋陽黎明發動機廠在1963年實現渦噴-6裝機首飛。實際上,渦噴-6投入批生產的時間是1959年,由於“大躍進”年代出現的“左”傾錯誤思想影響,僅僅用不到兩年的時間研製出的渦噴-6先後出現多起大的質量問題,嚴重影響了發動機的正常交付。
1961年年初,工廠針對渦噴-6發動機質量問題展開了優質過關活動。同年10月,渦噴-6發動機所需的金屬材料、成品件,國內能全部供應和試製供應的分別達到98%和96%。1974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單位套用有限元法等方法對喇叭形渦輪盤應力分布進行計算分析和實驗分析,排除了渦噴-6發動機連續發生渦輪軸斷裂的故障,使殲-6飛機得以正常飛行。
武器系統
殲-6戰鬥機的主要武器是航炮。由於作戰要求的不同與性能的限制,殲-6各型分別獨立或混合裝備了23-1型或 30-11型航炮,數量1~3門。其中 30-1航炮由於廣泛裝備殲-6各型。
23-1型航炮系仿製蘇聯NR-23航炮,為管退式單管炮。NR-23炮口徑23毫米,初速690米/秒,射速850發/分,后座力25.48千牛,採用彈鏈彈帶供彈,全重僅39千克。可用彈種包括殺傷燃燒曳光彈、穿甲燃燒曳光彈。與之相比,國產23-1航炮在射速和后座力方面有些微波動,壽命為6,000發。30-1型航炮系仿製蘇聯NR-30航炮,為管退式單管炮。NR-30炮口徑30毫米,初速780米/秒,射速900發/分,最大后座力58.84千牛,彈鏈彈帶供彈,全重66千克。壽命2,000發。可用彈種為殺傷爆破燃燒彈。國產30-11航炮初速和重量略有波動,射速略低。
飛彈系統方面,殲-6服役的時候,也是空對空飛彈開始實用化的時候,因此在殲-6的武器系統上也體現出過渡和混合的特點。進入1970年代後,隨著國產霹靂-2號飛彈定型投產,後期生產的殲-6也進行了改進,可以掛載該型飛彈,增強對空作戰能力。最初只有引進的米格-19PM和仿製的殲-6乙可以掛載霹靂-1號飛彈。但該型飛彈性能較差,發射限制多,並未得到廣泛套用。貴州飛機廠重新仿製殲-6甲時,增加了該機掛載霹靂-2號飛彈的能力。不過霹靂-2號無法掛載於機翼內側前伸掛梁,因此在副油箱掛點外側增設一個掛點,用於掛載霹靂-2號——蘇聯在其K-13飛彈投產後,也曾以這種方式改裝米格-19P,與新殲-6甲非常相似。後來出口給巴基斯坦的殲-6也沿用了這一改進(掛載的是美制“響尾蛇”飛彈)。關於飛彈掛載能力的改進,多見於出口巴基斯坦的殲-6照片。
作為一種前線殲擊機,米格-19的對地攻擊能力相當薄弱,殲-6也繼承了這一特點。該機在不帶副油箱時,可以在該掛點掛載50~250千克的炸彈;或者利用機翼內側掛點攜帶UB-8-57火箭發射器,所用的S-5K57毫米火箭彈為對地攻擊型,S-5M為對空型。在機翼內側掛點設計上,蘇聯和大部分米格-19用戶均採用機翼後緣掛梁(位於主起落架艙後),而民主德國和中國則採用了前緣延伸掛梁,並為整個殲-6家族所沿用。文革期間,中國空軍為提高殲-6的對地攻擊能力,增設了外掛炸彈架,增強了攻擊火力,但由於缺乏相應的轟炸/攻擊設備,殲-6對地攻擊能力並沒有獲得顯著改善,仍然是一種只能執行簡單對地攻擊任務的殲擊機。
機載航電
密封座艙內裝有零高度火箭彈射座椅,可保證地面滑跑零高度安全彈射。系統內有兩套液壓系統,用於收放起落架、襟翼、減速板,操縱加力燃燒室的可調噴口、水平尾翼和副翼。冷氣系統用於機輪的正常和應急剎車,應急放起落架和襟翼、拋放減速傘、拋放座艙艙蓋、裝彈、噴射防冰液等。電源系統由直流電源、交流電源和蓄電池組成。機載設備無線電設備包括通信電台、雷達測距器、無線電高度表、陀螺磁羅盤、信標接收機、敵我識別器、護尾器等,儀表設備包括駕駛領航儀表、發動機儀表以及飛機附屬檔案儀表等。
性能數據
殲-6戰鬥機參考數據:
基本信息 | 參數 |
---|
乘員
| 1人
|
長度
| 14.64米
|
翼展 | 9.0米 |
高度
| 3.89米
|
機翼面積 | 25.0平方米 |
空重 | 5,447千克 |
最大起飛重量 | 7,560千克 |
動力系統 | 2 × 渦噴6A加力發動機 |
推力 | 最大推力:25.5千牛(2600公斤) 加力推力:31.87千牛(3250公斤)
|
載彈量 | 500公斤 |
最大飛行速度 | 1490千米/小時 (高度9000米) |
實用升限 | 17500~17900米 |
航程 | 1690公里(帶副油箱2200公里) |
作戰半徑 | 680公里 |
爬升率 | 180米/秒 |
翼載荷 | 302.4千克/平方米 |
推重比 | 0.43 |
續航時間
| 2.03小時
|
武器 | PL-2/PL-5空對空飛彈,3x 30 毫米機炮 |
衍生型號
殲-6甲
殲-6甲全天候戰鬥機,即米格-19P,頭部機炮取消,可帶兩枚霹靂-1空空飛彈,空速管在右翼尖。進氣道上端和隔板中央加裝了RP-1測距雷達(搜尋距離2千米),1954年7月首飛,1955年開始大量生產。甲型是由瀋陽飛機廠和南昌飛機廠於1958年開始,同時仿照米格-19波型研製的。後因質量問題,於1974年移交貴州飛機廠重新研製,並在1975年12月首飛。發動機採用2台渦噴-6發動機,單台推力25.497千牛,加力推力31.871千牛。1958年,我國在引進米格-19殲擊機的同時,引進了蘇制K-5M型空空飛彈。這種飛彈可全天候使用,缺點是無線電駕束制導體式較為原始,難以跟蹤具有較佳機動能力的飛機,只適合攻擊轟炸機等大型飛機。米格-19或殲6殲擊機的翼下可掛4枚K-5,飛彈採用尾追攻擊,通常一次發射2枚,以保證命中。
殲-6Ⅰ
殲-6Ⅰ高空截擊型,由瀋陽飛機廠於1966年研製成功,提高了升限,三航炮,進氣口有鋁製整流錐。換裝了推力更大的渦噴6甲發動機,增大了機翼和襟翼的面積,減少了不必要的設備和結構重量,取消了翼根航炮,只保留了機頭右下方的1門。
殲-6Ⅱ
殲-6Ⅱ是殲-6I 進一步發展的晝間高空截擊型,具有高空高速攔截能力,實用升限17500米。用於打擊美高空無人偵察機。
殲-6Ⅱ的主要特點是:改進
進氣系統,自59式之後首次在殲-6上進氣道中央加裝可調激波錐,改善高速條件下的進氣效率並減小阻力;進氣口唇口半徑減小,增加8個輔助進氣門;發動機仍採用加大推力的渦噴-6甲,推力29.42千牛,最大速度1548千米/時;由於殲-6I僅裝備1門30毫米航炮,火力不足,因此在機頭左下方增加1門23毫米航炮;此外,殲-6Ⅱ也沿用了殲-6I的方法,拆除不必要的照相槍、信號槍等設備,進一步擴大機翼面積,以求減輕重量。
1969年,瀋陽飛機廠開始改進研製殲-6Ⅱ。當年3月25日,殲-6Ⅱ首次試飛成功。該機僅生產2架,至1980年退役。就當年的實際情況來看,1968年美國停炸北越,1969年打擊美高空無人偵察機的戰鬥已接近尾聲,至1969年底美軍即停止了使用無人偵察機偵察我西南邊境的行動。因此殲-6II改進的進展雖快,但服役時已幾無用武之地。
殲-6Ⅲ
殲-6Ⅲ高空高機動型,1969年8月5日首飛,換裝三門30mm航炮,進氣道同殲-6Ⅱ,減速傘艙移到垂尾底部。換裝渦噴-6甲發動機,使全機推重比提高到0.988。增設兩級可調進氣調節錐。減小了翼展,延長翼弦,增加翼面積,使翼載減小6千克/平方米。
殲-6ⅢG
殲-6ⅢG是瀋陽飛機廠針對殲-6Ⅲ出現的問題進行的改進設計型號。1974年5月開始研製,1975年8月1日首飛成功。僅生產2架原型機。後殲-6ⅢG的編號賦予按照該型號標準進行改進的殲-6Ⅲ飛機。
殲-6ⅢG的主要特點是:前機身長度比殲-6Ⅲ增加375毫米;航炮配置不變,但增加翼尖飛彈掛架,可以掛裝
霹靂-2紅外製導近程空空飛彈;採用零高度低速度火箭彈射座椅。
殲-6Ⅳ
殲-6Ⅳ夜間截擊型,針對目標是夜間高空偵察機。由瀋陽飛機廠於1970年開始設計,1970年9月首飛,1971~1974年共生產7架。
殲-6Ⅳ主要特點是:進氣口唇口半徑減小,捕獲面積增大;機頭延長,按照殲-6甲的模式布置分體式雷達;拆除機身航炮,僅保留兩門翼根航炮;機翼採用殲-6Ⅲ的機翼;沒有關於發動機的記載,但按常理推測應為渦噴-6甲。
從改進特點看,殲-6Ⅳ主要針對目標是夜間高空偵察機。但從產量和新殲-6甲的出現看,殲-6Ⅳ並未令中國空軍滿意。
殲偵-6
殲偵-6戰術偵察機,用於對淺近縱深、寬大正面目標進行照相偵察,獲取戰役戰術情報。
中國空軍偵察航空兵當時多採用現役飛機改裝的方式獲得偵察平台。在1953年前主要使用拉-11,1954~1955 年更新為米格-15,1956年後增加了伊爾-28P。殲-6服役後,以其高速度成為改裝偵察機的首選。
瀋陽飛機廠改裝出的第一批殲偵-6(中低空晝夜偵察型)於1967年7月製成並裝備部隊。根據部隊要求,瀋陽飛機廠繼續改裝殲偵-6高空晝間偵察型。該型機1971年4月2日由
劉建凡操縱完成首飛,後裝備部隊。
1975年,殲偵-6高/中低空兩用偵察型試飛成功並裝備部隊。1976年1月,瀋陽飛機廠按照上級指示開始研製全新的殲偵-6,而不是利用殲-6機體作改裝。新的殲偵-6機體結構、系統設備原則上採用兩用偵察型方案。1976年12月殲偵-6設計定型。
殲偵-6的主要特點是:保留殲-6的基本設計,但在機腹下增加偵察設備艙(凸出機身外),以安裝航空偵察相機;2門翼根航炮保留,但拆除機身左下那門航炮。殲偵-6自1970年研製至1984年共生產133架。
殲教-6
殲-6系列的雙座教練型。1966年10月,第三機械工業部批准了殲教-6改型方案。1967年瀋陽飛機廠投入試製工作。1970年11月6日殲教-6在
王春友操縱下首飛成功。1973年11月,殲教-6設計定型並投入批生產。至1986年停產,總產量615架。
在殲-6型噴氣式飛機上加裝第2個座艙並不是一項簡單的結構設計工作,其中涉及到複雜的空氣動力學和操縱使用方面等技術難關。
殲-6飛機的剩餘推力有限,為了增設座艙後飛機阻力不過分增加,仍然能達到超音速的飛行能力,設計者們想出了很多辦法。他們在機身上找到合適的延長位置,保證了機身外形的相對流線光潔。此外,飛機相應改裝了燃油系統、操縱系統、儀表系統及最新的火箭彈射座椅。
綜合了幾種不同設計的優點,殲教-6保持了原型飛機的大部分性能,成為我國的第一種超音速教練機,其綜合性能遠遠優於我國以前使用的噴氣式教練機。
殲教-6型飛機從1966年7月開始研製到1975年正式交付部隊使用,跨越了整個“文化大革命”時期。那時,由於政治運動干擾,設計和生產都無法正常進行。然而,殲教-6型飛機的研製人員艱苦奮鬥,在幾間極其簡陋的小平房內不懈攻關,最終取得了成功。有關部門對這一機型的評價是:設計很成功,性能優於殲教-5型教練機,穩定性和操縱性都符合要求。殲教-6型飛機大量生產,廣泛地裝備部隊,並向多個國家出口。
殲教-6的主要特點是:採用串列雙座布局,前風擋和座艙蓋增加80毫米,前座椅頭靠降低40毫米,后座椅提高70毫米,以改善後艙視界;風擋同時換成34毫米無機鋼化膠合防彈玻璃;前機身自9號框前加長375毫米,以容納增加的後艙;增加一套後艙設備和機內通話器;機頭罩右上方裝3型航空照相槍;增設全羅盤、信標機和
無線電高度表;發動機仍採用較舊的渦噴-6;取消2門翼根航炮,只保留1門機身航炮;翼下有一對前伸掛梁,可以掛載火箭發射器;後機身單腹鰭改為雙腹鰭,補償前機身加長和座艙升高造成的方向安定性下降;減速傘艙上移至垂尾根部。
殲教-6主要用於殲-6、強-5飛行員的高級飛行訓練。在殲-7、殲-8裝備部隊後,殲教-7服役之前,殲教-6還擔負著對這兩型飛機的飛行員訓練任務——但由於氣動特性差別太大,訓練效果較差。1974~1975年,空軍螺旋事故嚴重,空軍和第三機械工業部(航空工業部)於1976年2月10日至12月4日在11航校進行螺旋性能試飛,使用殲教-5、殲-6、殲教-6飛機。但在隨後進行的螺旋普及訓練中,殲教-6兩次出現發動機斷軸現象,即停止使用該機進行螺旋訓練,以至該機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變穩BW-1
BW-1即“變穩1號”,是中國第一代變穩機,殲教-6用於科研試飛的重要改型。
1980年代,中國航空工業開始涉足先進的電傳飛控系統領域。變穩機作為電傳飛控系統的重要檢驗手段之一,研製勢在必行,中國飛行試驗研究院在確定變穩機平台時選擇殲教-6。在當時來說,殲教-6是僅有可用的雙座超音速平台——殲教-7至1985年才試飛成功。但在第一個變穩機方案全部推倒重來後,殲教-6仍被選為變穩機平台,殲教-6雖然老舊,但各種特性均已掌握,這對於檢驗電傳飛控系統是有利的;而殲教-7性能雖好,且機翼特點更接近現代戰機,但當時中國還沒有掌握三角翼飛機的尾旋特性(直至1990年代末才突破三角翼飛機失速尾旋理論)。
1984年飛行事故後重新研製的變穩機就是BW-1,該機加裝了數字式氣動變穩系統、模擬式電液伺服
人感系統、數字式目標跟蹤顯示系統、機載數據採集記錄和遙測發射系統、試驗信號放大器、大氣擾流信號發生器和各類感測器、變換器、電氣和液壓副件等共136項。在外觀上,BW-1加裝了一個機腹設備艙和背鰭鼓包。1989年4月22日,BW-1首飛成功。至當年9月28日,BW-1完成全部閉環試飛。
彈射試驗機
1970年前後,殲教-6彈射試驗機開始研製,至1973年11月定型,主要用於彈射救生系統空中彈射試驗。
1976年,開始研究殲教-6高速彈射試驗機。1983年,殲教-6高速彈射試驗機獲國家立項,至1986年首飛成功。1989年首次進行彈射試驗。2001年6月21日,殲教-6高速彈射試驗機完成高速彈射試驗,標誌著中國首次按照國軍標進行的平飛、俯衝、滾轉、俯衝拉起、倒飛、大速度彈射試驗全部完成。
在服役過程中,殲教-6高速彈射試驗機完成了多種彈射救生系統的鑑定試飛,為中國彈射救生系統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裝備出口
中國殲-6戰鬥機各個型別,不但大量裝備中國空軍和中國海軍航空兵部隊,而且出口裝備了多國空軍,其中包括:
阿爾巴尼亞、埃及、
巴基斯坦、
孟加拉、
坦尚尼亞、
索馬里等國。總計780 架出口到十幾個國家,受到所在國空軍的歡迎。
無償援阿
從1962年至1970年的9年裡,中國援助
阿爾巴尼亞的飛機有殲- 6、殲-7、初教-6、殲教-5、直-5、轟-5和運-5等7種飛機共167架,還有活塞7、渦噴6兩種發動機共71台,以及各種航空零備件。
阿爾巴尼亞是使用殲-6的獨有歐洲國家。1961年,阿爾巴尼亞領導人霍查與蘇聯在意識形態上發生分歧而轉向中國,中國隨之援助了阿爾巴尼亞大量的軍備。阿空軍前後共接受了70架殲-6。1990年阿爾巴尼亞共產黨下台之後,這些殲-6在將紅五星外套的軍徽改成了黑色雙頭鷹之後,仍繼續服役。
巴軍裝備
1965年印巴戰爭以後,美國對巴基斯坦採取了包括武器禁運在內的制裁。巴基斯坦的國防決策者因此選擇了殲-6作為巴空軍新一代的主力戰機。1965年12月20日,第一架中國殲-6戰鬥機交付給巴基斯坦空軍,從此拉開了殲-6在巴基斯坦服役的歷史。在長達三十四年的時間裡,巴基斯坦空軍總共接收了253架殲-6戰鬥機,巴基斯坦空軍曾有十個戰鬥機中隊同時裝備這種戰機。
首賣埃及
1979年5月2日和5月3日,
中國航空技術進出口公司和埃及空軍在開羅簽訂了兩個契約,中國向埃及出口殲-6型飛機44架、
殲教-6飛機6架、渦噴-6發動機220台、渦噴-8發動機28台,還包括備件供應和發動機修理,總成交額1.67億美元。這是中國航空工業第一次向國外賣飛機。
1979年7月中方第一次收到了埃及的預付款2700多萬美元。由於該次出口契約執行得好,1980年4月5日在北京中國航空技術進出口公司又與埃及簽訂了出口60架殲7飛機及備份發動機、備件和測試設備的契約,總成交額2億多美元。
東南亞
越南(北越)是接受中國殲-6的另一個國家。1972年5月-7月,殲-6飛機就在越南參加空戰8次,擊落美機7架。一度迫使美國空軍赴巴基斯坦試飛殲-6,了解其制勝奧秘。
孟加拉國空軍的24架殲-6來自巴基斯坦空軍的轉贈。孟空軍的殲-6採用了與巴基斯坦空軍一樣的灰色迷彩塗裝,機頭處和垂尾上都塗有黑色戰術編號。孟加拉國自獨立之後就始終沒有遭遇戰爭,殲-6也無施展的機會。
殲-6在高棉的命運堪稱“悲慘”。1975年越南與紅色高棉發生邊境衝突,1977年中國援助了高棉政府16架殲-6。這些飛機被裝箱自海路運抵高棉的磅清揚機場,但最終只組裝完成6架。後來越南入侵高棉,擄走了這些飛機。
實戰運用
從1964到1968年,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的殲-6擊落擊傷各型美國戰機22架,包括RF-101、A-3B、A-3D、A-6A,以及性能遠在殲-6之上的F-104、F-4B、F-4C,而殲-6卻未被擊落一架!
擊落RF-101
20世紀60年代初,國民黨空軍啟用有“西方戰略眼睛”之稱的
RF101超音速偵察機。殲-6裝備中國空軍後,重要任務之一就是應對台灣RF101的偵查活動。
1964年12月18日,國民黨空軍的一架RF-101進入浙江偵察,解放軍海航4師飛行員王鴻喜駕駛殲-6起飛迎擊。在9700米高空,瞄準RF-101猛烈開炮。敵機飛行員從座艙里彈出,飛機墜海。
1965年3月18日,國民黨空軍派出2架RF-101執行例行偵察任務。解放軍空軍航空兵第18師立即指揮54大隊副大隊長高長吉駕駛殲-6起飛迎戰。10時35分,發現敵機。RF-101發現被攔截,立刻放棄偵察,高長吉打開加力,抓住後面一架RF-101,距離600米時三炮齊發,將RF-101打得凌空爆炸。在擊落RF-101的整個過程中,從接敵開始到擊落敵機,都是在超音速條件下進行的,高長吉在3分40秒的過程中連續做了16個高難度的動作,從11000米高空追到2000米,從600米距離打到480米,一次射擊解決戰鬥。被擊落的飛機是國民黨空軍第6大隊4中隊中校政治輔導官張育保駕駛。這是中國空軍航空兵首次在超音速飛機的極限速度條件下作戰並取得戰果。世界空戰史上超音速條件下擊落敵機的紀錄就此誕生。
擊落無人機
從1964年到1967年,中國空軍、海軍航空兵共使用殲-6殲擊機擊落11架美國高空無人偵察機。
1、1964年11月15日11時53分,中國雷達報告于海南島陵水以東170公里發現美國BQM-147G型無人偵察機1架,航向西北,高度1.76萬米,時速780公里。5分鐘後, 空1師駐遂溪機場作戰分隊中隊長徐開通奉命駕駛殲-6飛機起飛攔截。
12時20分,殲-6爬高到1.62萬米。吸取第一次飛行員仰射攻擊失利的教訓,徐開通不慌不忙,按照反覆練習的躍升動作,2分鐘後沖高至1.75萬米,距目標1500米。這時與美國無人機基本處於同一高度上,理想的射擊條件已經形成。徐開通放下減速板,從目標後下方5度角進入攻擊位置。距離400米時,徐開通兩次齊射,距離230米時,又是一個三炮齊發,無人機一頭栽下。此戰創造了戰鬥機在平流層擊落敵機的記錄,也為爾後中國空軍殲擊航空兵部隊一連串的勝利提供了借鑑。
2、1965年1月2日13時55分,空1師駐南寧作戰分隊副中隊長張懷連,駕駛殲-6在17700米高空又擊落美無人駕駛偵察機1架。
3、1965年3月24日13時許,美軍一架無人駕駛高空偵察機侵入海南島萬寧上空。中國海軍航空兵王相一受命單機起飛截擊。13點50分,王相一駕駛殲-6在高度16000米、距美機3800米時躍升逼近到射擊距離,連續3次開炮。美機左翼起火,墜入海中。
4、1965年3月29日,一架美軍無人駕駛高空偵察機再次犯境,中國海軍航空兵10團副大隊長舒積成奉命駕殲-6單機截擊。在距離39千米處,舒積成發現了美機,為了確保命中,他一直迫近到距敵110米,此時敵機的投影已超出了瞄準具光環,黑影幾乎罩住他的座艙蓋。舒積成狠狠按動炮鈕,敵機左右兩翼同時中彈,差點撞在舒積成的飛機上。美國無人機墜落在三亞以北地區。
5、1965年4月3日,中國空軍十八師中隊長董小海駕殲-6飛機於廣西崇左縣上空,在超過殲-6飛機極限高度的1.81萬米高空,兩次改出失速,在美國無人機5次蛇形機動後,終將其擊落。
6、1965年4月18日,美國無人偵察機又從1.83萬米的高度入侵中國領空,偷攝中國飛彈基地。空1師駐南寧作戰分隊張懷連又一次駕駛殲-6出征迎敵。張懷連從1.65萬米高度拉起,盯住壓在頭頂上的敵機,在距敵機還有100米高度差時,一面謹慎地修正航向,一面繼續拉桿上升瞄準。終於和敵機拉平了,就在飛機自動下掉的一瞬間,張懷連按下了炮鈕,3條火龍直撲敵機準。無人機中彈起火。張懷連的飛機也失速反扣下去,在萬米高空中翻滾。張懷連沒有慌張,採用早就練就的一套動作,制服了下墜的飛機,在1.35萬米的高度上恢復了平飛狀態。
擊落F-104C
1965年9月20日,一架美國空軍F-104C戰鬥機接近中國海南島西部領海,中國海航飛行員高翔、黃鳳生駕駛殲-6雙機起飛迎敵。F-104C是全天候多用途高速戰鬥機,最大速度2400千米/小時,升限21000米,裝備20毫米“火神”6管航炮一門,可攜帶2 ~4枚空空飛彈。作為第二代超聲速戰鬥機,F-104C的各項性能都優於殲6殲擊機。美機由西向東橫穿中國雷州半島,高翔、黃鳳生的殲6雙機在地面雷達指揮下,占據有利位置隱蔽接敵,並利用敵機轉彎的時機,切半徑進入射擊位置。高翔在接近到291米的進距離時開炮射擊,一直打到39米時才脫離。由於距離太近,敵機爆炸的碎片打傷了高翔戰機的發動機,造成右發停車。F-104C的飛行員跳傘後被中方俘獲。這一戰例創造了多項紀錄:用第一代超聲速殲擊機擊落第二代超聲速戰鬥機;首次在空戰中擊落F-104C戰鬥機;39米的世界空戰史上最近交火距離;首次在中國領空擊落美機並俘獲美國飛行員。
擊落RA-3D
1965年10月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第9師在廣西憑祥地區擊落美軍RA-3D型偵察機的空中作戰。當日11時47分~12時43分,美軍出動飛機3批13架次4次入侵廣西憑祥、寧明地區進行偵察。12時18分,駐廣西吳圩機場的空軍第9師第25大隊副中隊長張運寶等4人駕駛殲-6型飛機4架到龍州地區上空待戰。12時31分,美軍1架RA-3D型偵察機從隘店附近侵入中國領空,高度10000米,深入中國領空30千米。地面指揮員命令張運寶等4機投掉副油箱,增速爬高,爭取戰術優勢。12時36分,張運寶報告在右前上方5千米處發現RA-3D型偵察機。地面指揮員下令實施攻擊。張運寶4機輪番攻擊,擊落美機。此戰,在敵機快進快出、作戰時機短暫的情況下將其擊落,是一次成功的反擦邊竄擾空戰。張運寶榮立一等功。
擊落A-3B
1966年4月1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第26師在廣東雷州半島上空擊落美國海軍A-3B型攻擊機的空中作戰。當日下午,空軍防空警戒雷達發現1架大型飛機侵入廣東省雷州半島上空。駐遂溪機場空軍第26師飛行員楊建全、李來喜分別駕駛殲-6型飛機起飛攔截。升空後飛行員在飛機左下方距離9千米處發現目標,由於殲-6型飛機速度過大,楊、李雙機瞬間沖了過去,丟失目標,長、僚機散隊。經地面引導,僚機飛行員李來喜再次發現目標。為查明該機國籍及型號,李來喜3次逼近目標觀察。當確認為入侵美國軍用飛機後,李來喜在距離目標300米處進行攻擊,發射炮彈190多發,敵機中彈起火。李脫離後再次進入攻擊,直到敵機墜海才返航。後查明該機為美國海軍A-3B重型攻擊機。
擊落F-104G
1967年1月13日上午,台灣國民黨空軍一架
RF-104G偵察機在
F-104G戰鬥機的掩護下,進入中國福建省漳州上空,高度1.1萬米,時速2000公里/小時。中國空軍航空兵第24師立即起飛兩批8架殲-6迎戰。空8軍指揮所引導第一批殲-6以小於對方600公里的時速,大角度接敵。F-104G在最大速度、加速性、上升率、作戰半徑、武器裝備、機載設備等方面都占有明顯優勢。但是中國飛行員卻胸有成竹。此前,人民空軍展開了在負速度差的條件下引導截擊、空中射擊的研究,研究出了“採取大角度斜對頭進入,進行攔阻射擊”的戰法。這種方法雖然命中機率不高,但是一種小速度飛機打大速度飛機的有效辦法。在空戰中,空軍的4架殲-6戰機在晉江上空與4架F-104G斜對頭遭遇,3號機飛行員
胡壽根在負速度差條件下,採取斜對頭攔阻射擊,連發48彈,擊落F-104G型戰鬥機一架。
擊落F-4C
1967年6月26日,在海南島
文昌縣附近上空發現一架美F-4C戰鬥機。飛行員
王柱書和呂紀良駕駛兩架殲-6起飛,在高空巡邏待戰。F-4是典型的第二代戰鬥機,綽號“
鬼怪”,它比F-104更加先進,是當時美軍主力戰機。
美機不斷接近中國領海線,但總在要進入中國領空之前飛出。F-4載油量大,續航時間長,而殲-6的載油量有限,無法長期滯空。但殲-6也不能出公海迎戰。這就要求殲-6雙機把握住機會,在敵機進入中國領空的一剎那將其擊落。當F-4C在距離海南島陵水機場55千米處右轉,第3次侵入中國領空時,早有準備的殲-6雙機在地面引導下,打開加力,向左急轉機動到F-4C後方,在距離250米時王柱書三炮齊發,將F-4C右水平尾翼打掉,緊接著趕到的呂紀良再次三炮齊發,將F-4C肢解。
擊落A-6A
1967年8月21日,美國海軍
A-6A攻擊機2架侵入中國廣西境內,中國空軍十八師2架殲-6起飛迎敵。中國飛行員運用殲-6的機動性做出負荷達8.2G的斜筋斗反轉動作,將飛機拉到美機尾後,抵近至500米開炮,將兩架美機擊落。
擊落蘇-7
1971年,印巴之間爆發第三次戰爭,在這場難解難分、勢均力敵的對陣中,F-6(即中國出口巴基斯坦的殲-6)等到了揚名的機會,最經典的空戰發生在1971年12月8日。當天,巴方雷達發現印度空軍的兩架
蘇-7戰機試圖低空偷襲巴空軍里薩勒瓦拉基地。巴基斯坦飛行員哈斯米中校駕F-6起飛迎擊。為了搶時間,哈斯米在滑行過程中便果斷拋掉副油箱,打開加力緊急起飛。飛機剛剛爬升到2000米高度便發現目標,哈斯米立即操縱F-6占據有利位置。來襲的印度戰機發現不妙慌忙掉頭,邊做擺脫動作邊加速逃離。但為時已晚,F-6戰鬥機已抵近至600米處,哈斯米當即發射一枚“響尾蛇”空空飛彈,一架蘇-7被打得凌空爆炸。另一架驚慌之中俯衝至50米後迅速拉起,試圖急上升轉彎擺脫F-6,但機動能力極佳的F-6沒有給他機會,迅速跟蹤至350米處三炮齊發,第二架蘇-7也一頭栽下。
國外戰績
殲-6在1972年5月28日~7月28日期間,曾在
越南升空作戰39次,與敵遭遇13次,空戰8次,擊落敵機7架。
在1971年的印巴衝突中,
巴基斯坦飛行員駕駛殲-6擊毀敵機12架,包括一架米格-21、8架蘇-7、3架“獵人”,殲-6損失6架。20世紀60年代中國為巴基斯坦提供的殲-6,在印巴戰爭中擊落1架
米格-21、8架
蘇-7和3架英制“獵人”戰鬥機,自身只損失3架。
中東鏖戰
殲-6在第三世界特別是非洲國家中廣受歡迎。1974年坦尚尼亞空軍接收了12架中國支援的殲-6;1977年尚比亞空軍也裝備了12架殲-6戰鬥機;蘇丹空軍也進口了殲-6以加強其對地攻擊能力。1977-1978年,索馬里與衣索比亞發生邊境戰爭,索馬里空軍從中國得到一批殲-6,這些殲-6多採用沙漠迷彩塗裝。兩伊戰爭中,殲-6同時現身交戰雙方的空軍中。這些殲-6都不是中國贈予或出售的。伊拉克的殲-6是1983年埃及贈送的,共40架。伊拉克空軍用這些殲-6執行對地攻擊任務。直到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伊軍的殲-6還在伊拉克空軍服役,由於多國部隊空中力量的壓倒優勢和大規模“電子屠殺”,殲-6連升空的機會都沒有。
改裝機型
改無人機
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2013年1月號刊文稱,在福建連城基地,有越來越多的殲-6無人攻擊機進駐,2011年7月31日的衛星圖片數出了至少55架。從本世紀初開始,中國空軍啟動了殲-6改裝為作戰無人機的項目。主要改裝是機炮武器系統,取消了副油箱,瞄準具航電系統,彈射座椅,氧氣系統。機翼下安裝六個掛架,可下掛2~6枚250公斤口徑的航空炸彈。改裝自動飛行控制系統,改進自動駕駛儀,增設地形匹配導航系統。退役殲-6改裝的無人攻擊機,相當於一枚1500公斤的戰鬥部、射程600公里左右、航路比較固定、能夠低空地形匹配飛行的巡航飛彈。可以攻擊敵人的地面固定目標,如機場、軍港、指揮中心、飛彈發射陣地等等。此外還可以擴充多種用途,比如裝載水雷後,可在敵方防空火力密集水域和港口進行無人航空布雷。該機還可以充當無人偵察機,或者在作戰時充當誘餌機,引誘敵方暴露雷達和飛彈陣地,或損耗敵方的防空飛彈,讓解放軍的主力戰機增強打擊效力。
改裝靶機
2013年12月24日,中央7頻道首次曝光殲-6戰鬥機改裝的無人靶機,這是用舊的退役戰鬥機改裝的殲-6無人靶機,非台海前線的殲-6無人攻擊機。殲-6作為戰鬥機飛行性能良好,殲-6退役飛機部分狀態較好的還有剩餘壽命,改裝成靶機可以有效提高現役飛行員的實戰能力。改裝靶機可以模擬飛機、飛彈飛行狀態。用於鑑定各類航空兵器的性能,供戰鬥機飛行員,或為高射炮、地空飛彈、雷達操縱人員演練和打靶。
2015年1月國中國央視曝光中國金頭盔飛行員
蔣佳冀駕駛戰機實彈演習的畫面。
殲-11戰機對目標發射中距飛彈,飛彈將殲6無人靶機凌空打爆,形成巨大火球。
總體評價
殲-6飛機是中國20世紀50年代後期在蘇聯米格-19С飛機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超音速噴氣式殲擊機,是中國 80 年代以前的主戰機種之一,主要用於奪取前線制空權,也可用於對地攻擊。
(“中國空軍”評)
殲-6飛機尺寸小、重量輕、推重比大、爬升率高、俯衝增速快、機動性好,適於近距格鬥空戰。飛機結構簡單,使用維護方便,價格便宜,是世界上同類飛機中最便宜的。(“新華網”評)
殲-6推重比達0.86,中後期改進型全機推重比更是達到了0.988,因而擁有非凡的爬升率,可以在1分06秒內爬升到10000米高度,以近4倍的優勢將與其同時出現的美國
F-100遠遠甩在了後面。憑藉著超越時代的推重比所造就的加速性和機動能力,以及氣動外形所賦予的優秀盤旋能力,這種在蘇聯僅作為過渡機型的第一代跨音速戰鬥機,在中國卻成為了守衛著祖國領空、奪取中低空制空權的主力戰機。
(“鳳凰網”評)中國空軍、海航飛行員駕駛殲-6戰鬥機,多次擊落飛行高度超過殲-6靜升限的美軍高空無人偵察機,並取得了擊落美軍
F-105、
F-4C等先進戰機的戰績。據統計,從1964年至1971年,中國飛行員駕駛殲-6先後擊落包括RF-101A、
F-104C、高空無人偵察機、F-4C、RA-3D、
A-6A等機型的21架戰機。
(“東方網”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