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促進中小企業發展規劃

“十四五”促進中小企業發展規劃

《“十四五”促進中小企業發展規劃》是工業和信息化部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財政部等十九部門聯合發布的規劃。《規劃》提出,到2025年,中小企業實現整體發展質量穩步提高,創新能力和專業化水平顯著提升,經營管理水平明顯提高,服務供給能力全面提升,發展環境進一步最佳化。

2021年12月17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了《“十四五”促進中小企業發展規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十四五”促進中小企業發展規劃
  • 發布時間:2021年12月17日
  • 發布單位:工業和信息化部
  • 發文字號:工信部聯規〔2021〕200號 
規劃通知,規劃全文,目錄,正文,規劃解讀,解讀一,解讀二,解讀三,

規劃通知

關於印發“十四五”促進中小企業發展規劃的通知
工信部聯規〔2021〕200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畫單列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有關部門、機構:
現將《“十四五”促進中小企業發展規劃》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實施。
工業和信息化部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科學技術部
財政部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
農業農村部
商務部
文化和旅遊部
中國人民銀行
海關總署
國家稅務總局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
國家統計局
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
國家知識產權局
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
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
國家開發銀行
2021年12月11日

規劃全文

目錄

一、發展背景
(一)發展回顧
(二)發展形勢
二、發展思路和目標
(一)指導思想
(二) 基本原則
(三) 發展目標
三、主要任務
(一)培育壯大市場主體
(二) 健全政策支持體系
(三) 建立高效服務體系
(四) 完善公平競爭環境
(五) 提高融資可得性
(六) 加強合法權益保護
(七) 提升創新能力和專業化水平
四、重點工程
(一)優質中小企業培育工程
(二)中小企業創新能力和專業化水平提升工程
(三) 中小企業服務機構能力提升工程
(四) 中小企業融資促進工程
(五) 中小企業合法權益維護工程
(六) 中小企業數位化促進工程
(七) 中小企業綠色發展促進工程
(八) 中小企業質量品牌提升工程
(九) 中小企業國際化促進工程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黨的全面領導
(二) 加強政策協同和評估督導
(三) 加強運行監測和政策研究
(四) 營造良好輿論環境

正文

中小企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生力軍,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是擴大就業、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撐。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 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總體要求,促進“十四五”時期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制定本規劃。
一、發展背景
(一)發展回顧
“十三五”時期,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中小企業發展,法律政策支持體系不斷健全,公共服務體系加快完善,中小企業持續健康發展,綜合實力、核心競爭力和社會責任能力不斷增強,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地位進一步凸顯,尤其是在保市場主體、穩定增長、擴大就業、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等方面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發展實力不斷增強。“十三五”時期,中小企業數量大幅增加,吸納就業作用更加顯著,經營實力不斷加強,經濟貢獻穩步提高。截至 2020 年底,全國市場主體總數超 1.4 億戶,其中,企業數達 4331 萬戶,分別較 2015 年底的 7746.9 萬戶和 2185 萬戶大幅增長。以 2020 年規模以上企業(包括規模以上工業、服務業,有資質的建築業,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企業)為例,其中,中小企業戶數 90.9 萬戶,占全部規模以上企業的 95.68%,營業收入 137.3 萬億元,占全部規模以上企業的 60.83%,資產總額 168.3 萬億元,占全部規模以上企業的 55.01%,地位作用突顯;與 2015 年相比,中小企業戶數增長了 12.8%,營業收入增長了 16.5%,資產總額增長了 40.2%,各方面穩步增長。
2.創新能力不斷提升。中小企業成為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的生力軍,2020 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有研發活動的小微企業占全部有研發活動企業的比重為 81.1%,研發經費比
2015年增長102.5%,有效發明專利數比2015年增長233.2%。中小企業創新活力迸發,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1832 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3 萬多家,納入培育庫 11.3 萬家;培育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 22.3 萬家。新一代信息技術套用能力進一步提高,小微企業兩化融合發展水平從 2015 年的 36.4 提高到 2020 年的 46.1。創新創業環境不斷最佳化,培育 212 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範基地、343 家國家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示範基地和 2500 多家省級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示範基地、1.4 萬多家眾創空間和孵化器,支持 30 個城市開展“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城市示範”工作,培育支持 200 家實體開發區打造大中小企業融通型、專業資本集聚型等創新創業特色載體。全國“雙創”活動周、“創客中國”中小企業創新創業大賽、中國創新創業大賽等活動深入開展。
3.服務體系更加完善。培育認定國家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範平台585家、省級示範平台3300多家,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帶動近10萬家社會化服務機構為中小企業提供服務,超過4000家高校院所等單位的9.4萬台(套)大型科研儀器向企業開放共享。各類網際網路信息服務平台加快搭建,深入開展數位化賦能專項行動和電子商務公共服務惠民惠企行動,中小企業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型化水平穩步提升。建立計量服務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開展“計量服務中小企業行”活動。管理諮詢、企業診斷、人才培訓不斷推進,累計完成中小企業經營管理領軍人才培訓7000多人。公益化服務普遍開展,疫情期間僅助力復工復產志願者累計註冊30萬人。企業合法權益保護力度加大,清理拖欠民營企業中小企業賬款專項行動累計清償政府部門和大型國有企業拖欠民營企業中小企業款項8500多億元。對外交流合作不斷深化,14箇中外中小企業合作區建設穩步推進,對接交流平台進一步拓展,中小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和國際貿易程度不斷加深。
4.發展環境進一步改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修訂出台,全國人大常委會開展執法檢查推動法律貫徹落實,《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制定出台,《關於促進中小企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關於健全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制度的若干意見》等系列政策檔案相繼印發,省級以上人民政府均建立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協調機制。企業營商環境不斷改善,商事制度改革效果明顯,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穩步實施,開展減輕企業負擔和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專項督查、中小企業發展環境第三方評估。財稅支持力度不斷加大,2016-2020年中央財政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累計安排362億元支持中小企業發展,政府採購中授予中小企業金額占比超過70%;實施降低增值稅稅率、降低社會保險費率、階段性減免社會保險費、小微企業普惠性稅收減免等政策,享受稅收優惠政策的範圍不斷擴大,“十三五”期間全國新增減稅降費累計超過7.6萬億元。金融服務中小企業能力穩步提升,2016-2020年中央財政累計撥付普惠金融發展專項資金467億元,2020年末中小微市場主體貸款餘額76萬億元,其中普惠小微貸款餘額15.1萬億元、支持小微經營主體3228萬戶。設立國家融資擔保基金,政府性融資擔保體系不斷健全。設立科創板,並在科創板、創業板試點註冊制,推動註冊制改革,深化新三板改革,設立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國家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中小企業直接融資市場更加廣闊,規模不斷擴大。
與此同時,我國中小企業發展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中小企業平等待遇仍缺乏有效保障,損害企業權益現象時有發生;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尚未有效緩解,融資促進措施有待進一步創新和落實;公共服務供給與需求不夠匹配,創新資源獲取渠道不夠暢通,中小企業發展水平區域間不平衡問題突出;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工作機制亟待進一步完善,效能有待進一步提升。
(二)發展形勢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中小企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將發生新的變化。
從機遇來看,“十四五”期間,新發展理念的貫徹落實,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及製造強國、網路強國、質量強國等戰略的全面推進,將推動中小企業政策體系更加完善,為中小企業轉型升級,提升創新能力、競爭力和綜合實力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新發展格局的逐步構建,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居民消費水平和層次的不斷提升,將促進國內國際市場布局、產業循環、商品結構、貿易方式不斷最佳化,有利於充分發揮我國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為中小企業帶來更加廣闊的市場空間。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更好結合,將推動高標準市場體系加快建設,公平競爭機制不斷完善,同時加速轉變政府職能,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為中小企業提供更為有利的發展環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迅猛發展,將改變以往的資源配置方式、生產組織方式和價值創造方式,引導傳統產業最佳化升級、未來產業加速形成,推動創新資源加速向中小企業匯聚,促進中小企業成長為創新重要發源地,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實力。
從挑戰來看,世界經濟陷入低迷期,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產業鏈供應鏈循環受阻,中小企業轉型升級、市場開拓面臨的挑戰加大。國內經濟結構調整任重道遠,生態環境保護壓力加大,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任務艱巨,中小企業傳統發展模式難以為繼。壟斷、資本無序擴張等問題依然存在,保障中小企業公平參與市場競爭的外部環境有待進一步完善。中小企業自身主要分布在傳統產業和價值鏈中低端,資源能源利用效率、創新能力和專業化水平不高;內部治理結構不完善、財務不規範等問題普遍存在;抗風險能力不強,面對貿易摩擦、疫情衝擊等因素疊加影響,受到衝擊較大。
綜合判斷,“十四五”時期中小企業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機遇和挑戰共存,使命和責任同擔。中小企業是我國經濟韌性、就業韌性的重要支撐,在新形勢下要承擔起更多新的重要使命,成為保市場主體、保居民就業的主力軍,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有力支撐,保持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的關鍵環節,解決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的重要力量,為實現共同富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發展思路和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中小企業發展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入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以推動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圍繞“政策體系、服務體系、發展環境”三個領域,聚焦“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加強中小企業合法權益保護”兩個重點,緊盯“提升中小企業創新能力和專業化水平”一個目標,構建“321”工作體系,支持中小企業成長為創新重要發源地,進一步增強中小企業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推動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為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
系、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撐。
(二)基本原則
堅持創業興業,激發市場活力。培育壯大市場主體,擴
大就業規模。弘揚創業精神,拓寬創業渠道,完善創業服務,加強創業興業指導和政策扶持。大力發展民營經濟,破除各類體制機制障礙,保障企業依法平等使用資源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
堅持創新驅動,提升發展質量。推動中小企業理念、技
術、組織、管理和模式創新,增強創新動力,提升創新能力,提高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立足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創新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推動中小企業以創新驅動、數位化轉型、高質量供給,提升整體發展水平。
堅持綠色集約,促進協同發展。以綠色發展為導向,以特色產業集群、產業園區為載體,推動中小企業集聚化、綠色化發展。聚焦重點產業鏈供應鏈,促進上下游、產供銷、大中小企業協同配套、融通發展。最佳化產業布局,加大產業轉移與交流合作力度,推動區域間中小企業協同發展。
堅持分類指導,提高服務效能。加強對不同類型、不同成長階段、不同區域中小企業的分類指導,突出重點,精準施策。健全政府公共服務、市場化服務、社會化公益服務相結合的中小企業服務體系,促進服務標準化、精準化、特色化、便捷化,提升企業的獲得感和滿意度。
(三)發展目標
1.整體發展質量穩步提高。中小企業數量穩步增長,運營效益穩步提升,吸納就業能力穩步提高,單位產值能耗穩步下降,在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對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進一步鞏固。中小企業人均營業收入增長18%以上。
2.創新能力和專業化水平顯著提升。規模以上小型工業企業研發經費年均增長10%以上,專利申請數年均增長10% 以上,有效發明專利數年均增長15%以上。中小企業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型化綠色化轉型步伐明顯加快。推動形成一百萬家創新型中小企業、十萬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一萬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200箇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和10 箇中外中小企業合作區,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產學研協同創新向縱深發展,中小企業創新生態不斷完善。
3.經營管理水平明顯提高。中小企業現代企業制度不斷完善,內部治理結構不斷最佳化,優秀企業家、專業技術人才和職業技能人才大幅增加,質量管理水平、合規經營水平和國際化水平持續提升,品牌影響力、核心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明顯增強,安全生產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進一步提高。
4.服務供給能力全面提升。政府公共服務、市場化服務、
社會化公益服務協同促進的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培育一批影響力大、實力強、服務效果突出的中小企業服務機構,服務覆蓋面不斷擴大,服務內容更加豐富,服務方式更加最佳化,服務質量持續提升。中小企業獲取服務更加便捷,滿意度穩步提升。
5.發展環境進一步最佳化。市場準入制度更加穩定公開透明可預期,稅費負擔進一步減輕,維護中小企業合法權益機制逐步建立,營商環境持續改善。金融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機制更加完善,小微企業貸款同比增速不低於各項貸款同比增速,授信戶數持續增加,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直接融資占比明顯提高。中小企業雙多邊合作機制進一步深化和拓展。
三、主要任務
(一)培育壯大市場主體
落實就業優先政策,支持吸納就業能力強的中小企業發展。深入實施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大力弘揚創業精神,倡導寬容失敗的創業文化,積極營造大眾創業社會氛圍。繼續舉辦各類中小企業創新創業活動,最佳化各類創業載體布局,完善創業孵化、創業輔導和創業支撐服務體系。完善中小企業人才培養和管理諮詢服務機制,引導中小企業加強現代企業制度建設,最佳化企業人才結構,實施“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戰略。總結推廣“小升規、規改股、股上市”等經驗做法,支持企業兼併重組和做大做強。聚焦特色產業和細分領域,打造中小企業集群、園區等載體。支持欠發達地區、少數民族地區中小企業發展壯大。
(二)健全政策支持體系
全面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依法加快出台公平競爭、促進就業、鼓勵創新、融資促進等法律配套政策和制度,修訂出台《中小企業劃型標準規定》。提高財政支持的精準度和有效性,通過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重點引導支持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高質量發展,並支持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範平台強化服務水平。強化政府採購支持中小企業政策機制,落實預留份額、價格評審優惠等措施,提高中小企業在政府採購中的份額。落實有利於小微企業發展的稅收政策,依法對符合條件的小微企業實行緩徵、減征、免徵企業所得稅、增值稅等措施,簡化稅收征管程式。
落實行政事業性收費清費降費政策,減輕小微企業負擔。
(三)建立高效服務體系
建立健全橫向集聚政府公共服務、市場化服務、社會化公益服務各類服務資源,縱向貫穿國家、省、市、縣四級的網路化、智慧化、生態化服務體系。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重點推進商事制度改革、“證照分離”改革,提升政務服務水平,推動登記註冊便利化,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完善政務信息發布渠道,健全跨部門政策信息網際網路發布平台,支持建設中小企業信息、技術、進出口和數位化轉型綜合性服務平台。推動市場化服務機構加快發展,探索建立服務激勵和效果評價機制,促進擴大服務供給、豐富服務內容、提高服務質量、提升服務回響速度、規範服務收費,不斷滿足中小企業個性化服務需求。推動開展中小企業志願服務和公益性服務,探索建立規範成熟的志願服務和公益性服務模式。加大中小企業海外服務體系建設力度。
(四)完善公平競爭環境
堅持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對各類所有制市場主體一視同仁。落實《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加大反壟斷監管力度,著力預防和制止排除、限制中小企業公平參與市場競爭的壟斷行為,嚴厲打擊各類不正當競爭行為,加強對中小企業合法經營活動的保護。防止資本無序擴張,促進各類生產要素有序流動、高效配置,保護中小企業經營者的合法權益。進一步最佳化公平競爭政策頂層設計,強化公平競爭審查剛性約束,保障中小企業在市場準入和退出、獲得資源要素、享受優惠政策、接受行政監管等方面平等待遇,為中小企業發展營造公平有序的競爭環境。
(五)提高融資可得性
綜合運用貨幣、財政等政策工具及差異化監管措施,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小微企業信貸支持力度,促進形成敢貸、願貸、能貸、會貸的長效機制。健全信用信息共享機制,支持金融機構運用金融科技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推動供應鏈金融場景化和生態化,加強對創新型中小企業的支持。進一步規範涉企金融服務收費,推動小微企業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健全政府性融資擔保體系,完善融資擔保風險補償機制和績效考核激勵機制。增強多層次資本市場融資功能,完善差異化制度安排,擴大中小企業直接融資規模。發揮政府投資基金帶動作用,引導創業投資機構和社會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創新、投綠色。
(六)加強合法權益保護
依法保護中小企業及其出資人的財產權和其他合法權益,保護企業經營者人身和財產安全。貫徹落實《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建立預防和化解拖欠中小企業款項問題的長效機制。健全智慧財產權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和智慧財產權維權援助機制,加大對智慧財產權的保護力度。完善中小企業維權救濟制度,建立健全中小企業應急救援救濟機制。加強普法宣傳,開展中小企業合法權益維護活動,完善維權援助線上服務,提高中小企業維權意識和能力。
(七)提升創新能力和專業化水平
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發揮市場在創新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完善中小企業創新服務體系,營造鼓勵和保護創新的制度環境,激發企業創新內生動力。推動土地、資本、技術、人才、數據等要素資源向創新型中小企業集聚,引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業等與中小企業廣泛開展產學研合作,引導大型企業開放場景套用、共享生產要素、搭建共性技術平台,鼓勵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健全科技成果轉化機制,鼓勵將符合條件的由財政資金支持形成的科技成果以合適方式許可給中小企業使用,推動降低中小企業獲取專利技術門檻。引導中小企業套用先進技術、工藝等,加快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型化綠色化轉型步伐。支持中小企業集聚集約化發展,針對細分市場或專門客戶群體,開發專項技術或生產工藝,形成比較優勢。
四、重點工程
(一)優質中小企業培育工程
1.構建創新型中小企業評價體系
研究制定創新型中小企業評價標準和流程,構建“全網上、一站式”企業自主評價機制,從創新能力、發展活力、經營效益等方面開展創新型中小企業客觀評價,為優質中小企業培育提供支撐。構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標準體系和評價機制,為優質中小企業精準“畫像”。建立覆蓋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 “小巨人”企業的資料庫,形成動態調整入庫機制。加強對入庫企業的跟蹤分析,為入庫企業提供政策智慧型推送、管理諮詢、商業價值評估等定製化、智慧型化的服務。
2.建立中小企業梯度培育體系
建立部門協同、上下聯動的工作機制,聚焦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構建從孵化培育、成長扶持到推動壯大的全生命周期梯次培育體系。建立創新型中小企業孵化機制,引導各類創新創業服務載體加大資源整合,提升企業孵化產業化、企業服務專業化水平,為創新型中小企業提供精準化、智慧型化服務。建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機制,對具有“專精特新”發展潛力的中小企業早發現、早培育,推動技術、資金、人才、數據等要素資源向“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集聚,支持服務機構重點向“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提供融資、創新等服務。加快培育主營業務突出、競爭能力強、成長性好、專注於細分市場、具有較強創新能力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並推動向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發展。發揮優質中小企業示範引領作用,引導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
3.加強中小企業人才培養
建設優秀經營管理人才隊伍,搭建各類企業家學習交流平台,開展中小企業經營管理領軍人才培訓,加強國際人才交流,提升企業家在制定企業戰略、完善治理機制、把握創新方向、融資引智等方面的能力;注重年輕一代企業家培養,引導企業家健康成長和企業代際穩健傳承。最佳化“企業微課” 線上培訓平台,完善課程體系,豐富教學內容,提高課程質量。提高專業技術人才的綜合素質、專業水平和創新能力,壯大高水平工程師和高技能人才隊伍,培育一批在市場中成長起來的、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和創新團隊。支持企業自主開展人才評價、崗位技能提升和轉崗轉業培訓;全面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培訓,形成新時期中國特色“師帶徒”機制。健全技術人才和技能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激勵制度,擴大中小企業高質量就業容量。完善中小企業創新人才引進制度,健全引進人才服務機制和配套措施。推動高校、科研院所等事業單位科研人員通過掛職、項目合作、兼職創新等模式與中小企業開展合作。探索研究型企事業單位與創新型中小企業之間的人才柔性流動機制。
4.塑造企業文化
引導中小企業建設先進企業文化,增強企業專業化、凝聚力、協作性等方面軟實力,營造良好企業形象。弘揚企業家精神,引導和支持企業家開拓創新、敢想敢幹、勇闖市場,在愛國、創新、誠信、社會責任和國際視野等方面不斷提升。弘揚科學精神,營造尊重知識、崇尚創新、尊重人才、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的濃厚氛圍,激勵和引導廣大企業科技工作者大膽探索、銳意創新、攻堅克難、勇攀高峰;構建良好創新創業生態,為科技工作者進入中小企業、創辦中小企業提供支持和服務。弘揚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倡導尊崇工匠精神的社會風尚,引導廣大技術技能人才踐行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推動培育一批大國工匠。
(二)中小企業創新能力和專業化水平提升工程
1.聚焦細分領域補短板、鍛長板
支持中小企業積極參與產業基礎再造工程、製造業強鏈補鏈行動、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和重點產品、工藝“一條龍” 示範套用等,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等關係國家安全和製造業核心競爭力的重點領域,針對基礎零部件、基礎元器件、基礎材料等方面細分需求多、產品差異大的特點,深耕細分市場,掌握獨門絕技,定點突破一批重要產品和核心技術,提升重點產業鏈配套協作能力,加快補齊短板、鍛造長板。完善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機制試點工作,更新重點新材料首批次套用示範指導目錄;鼓勵大型企業與配套中小企業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機制,加快創新產品先試首用,形成創新產品“快速試用、快速反饋、快速疊代”機制,促進創新產品快速最佳化升級。著眼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制高點,瞄準人工智慧、先進制造、新型材料等前沿必爭領域,發揮中小企業機動靈活、單點深入的優勢,培育一批瞪羚企業和創新“尖兵”,加強前沿技術的研發、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搶占未來新興產業的制高點,推動一批中小企業迅速成長為未來新興產業的骨幹企業。
2.支持新業態新模式發展
推動現代服務業中小企業和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等深度融合,深化業務關聯、鏈條延伸、技術滲透,大力發展服務型製造、現代農業服務業和生產性服務業,探索新模式,催生新服務。推動產業鏈、創新鏈和價值鏈的融合與重塑,鼓勵製造業中小企業探索眾創、眾包、雲外包、平台分包等共享製造新模式,發展大數據行銷、體驗行銷等新型行銷模式,促進制造業發展模式和企業形態變革。聚焦增強全產業鏈優勢,鼓勵大型企業剝離售後服務、呼叫中心等非核心業務外包給中小企業;引導中小企業聚焦產業鏈上細分環節提供專業化、精細化配套服務。引導中小企業在智慧城市、商貿流通、健康養老、家政服務、文體旅遊等方面推進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型化改造和跨界融合,加快生活性服務業品質化發展。引導中小企業圍繞能源資源梯級利用、廢物循環利用和污染物集中處置,發展循環農業、再製造產業和靜脈產業等新業態,推廣契約能源管理、契約節水管理、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碳排放交易等新模式。
3.加速產學研協同、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
通過建立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或創新聯合體、發展技術交易市場、培育社會化技術轉移機構等方式,探索實行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享事先約定等激勵政策,推動中小企業與高校院所、大型企業加強戰略合作,開展訂單式研發,促進技術創新成果快速轉移轉化。支持中小企業參與共建國家級和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製造業創新中心等,引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業將科研儀器、實驗設施、中試小試基地、資料庫知識庫模型庫等創新資源向中小企業開放。發揮大中小企業融通型特色載體作用,實施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專項行動,總結推廣“龍頭+孵化”等成功模式的經驗,推動大中小企業深度融合、相互嵌入式合作。
4.提升中小企業智慧財產權創造和運用水平
深入實施中小企業智慧財產權戰略推進工程,支撐中小企業智慧財產權高質量發展。支持中小企業提升智慧財產權創造能力,開發擁有智慧財產權的技術和產品,利用專利導航發掘目標專利、加強核心技術與關鍵環節的專利布局。推動中小企業提升智慧財產權運用能力,實施專利轉化專項計畫,鼓勵高校院所向中小企業轉讓專利,引導大型國有企業“先使用後繳納許可費”等方式降低中小企業專利技術獲取門檻,組織高校院所、國有企業深入開展中小企業專利技術對接活動,發揮智慧財產權交易平台作用,強化專利技術供需對接服務。組織開展全國智慧財產權服務萬里行活動,支持智慧財產權服務機構為中小企業提供成果轉化、智慧財產權託管、質押融資等服務。
5.引導中小企業集聚化、專業化發展
支持各地根據產業發展定位和資源稟賦,圍繞產業鏈培育一批產業定位聚焦、配套設施齊全、運營管理規範的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引導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發揮政策集中、智慧集聚、要素集約、服務集成的功能,探索管理服務新模式,培育中小企業專業化競爭新優勢。引導各地立足縣域經濟、鄉村經濟特點,培育一批民族手工業、農牧加工業等縣域特色產業集群。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強化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專業化協作和配套能力,積極參與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建設。鼓勵打造集群內共性技術平台和產業技術研究院,為企業提供技術創新、檢驗檢測、試驗驗證等服務。推進專業化配套服務機構與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對接聯動,推動緩解中小企業在創新、人才、信息、協作、融資、物流等方面難題。
(三)中小企業服務機構能力提升工程
1.健全中小企業服務質量標準體系
完善中小企業服務機構服務標準,引導服務機構開展貫標活動,增強質量意識,完善服務質量保障體系,建立服務質量承諾制度,提高服務質量和標準化、規範化水平。引導服務機構完善服務人才培訓機制,鼓勵服務機構聯合高校和職業院校建立專業服務人才培養基地,提升服務人才專業化能力和水平,打造高素質的服務人才隊伍。
2.建立中小企業服務機構評價制度
建立中小企業服務機構評價體系,依據服務機構的服務能力、服務質量、企業滿意度等劃分等級,實現動態評價,引導服務資源向高等級服務機構傾斜,形成對服務機構正向激勵機制。搭建中小企業服務機構庫,開展入庫服務機構評價和服務情況跟蹤,建立動態篩選制度,推動建設一批綜合實力強、市場覆蓋廣、服務質量好、服務效率高、企業評價優的專業服務機構。
3.加大服務機構和載體建設力度
加大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力度,推進各級中小企業服務中心主動適應時代變革和企業需求,內強素質、外樹形象,轉變服務方式,創新服務產品,提升服務能力,打造“服務中小企業之家”。發揮國家和省級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範平台帶動作用,引導各類主體興辦市場化、專業化中小企業服務機構,提供規範化、精細化、個性化服務。加大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示範基地建設力度,為各類主體創業創新提供有效支撐。鼓勵有條件的大型企業和行業龍頭企業建設面向產業鏈上中小企業的服務平台,推動服務資源向中小企業開放共享。
4.推動服務方式變革升級
探索運用大數據、工業網際網路、雲計算、人工智慧、5G、
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整合線上線下服務資源,創新電子商務、遠程服務、視頻服務等服務方式,推動更多優質社會服務資源直達企業。推動服務機構建立“產品(項目)庫”,探索通過“數字+”服務、選單式服務、定製化服務等方式,為各類中小企業全生命周期提供多樣化、精準化、便捷化服務。逐步完善志願服務模式,打造相對穩定的志願服務專家隊伍,建設志願服務信息系統,建立健全志願服務體系,擴大公益性服務覆蓋面。
(四)中小企業融資促進工程
1.提高間接融資供給質量
綜合運用存款準備金率、支小再貸款、再貼現等貨幣政策工具,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小微企業信貸資金支持力度,大幅增加小微企業首貸、信用貸、無還本續貸和中長期貸款,推廣隨借隨還貸款。進一步提升商業銀行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能力,推動其最佳化資源配置、考核激勵、風險管理等內部機制,落實不良貸款容忍、授信盡職免責等政策,進一步細化完善盡職免責的內部認定標準和實施流程。發揮國家融資擔保基金、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作用,繼續實施小微企業融資擔保降費獎補政策,鼓勵加大銀擔合作,研究對資本實力強、經營穩健、財務狀況良好的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提供擔保的銀行貸款,結合銀行業金融機構實際承擔的風險責任比例,適當降低風險權重。
2.促進中小企業直接融資
穩步開展區域性股權市場制度和業務創新試點,最佳化新三板市場化融資機制和併購重組機制,持續最佳化企業上市條件。完善和發揮好上海、深圳、北京三個證券交易所功能和作用,拓寬優質中小企業上市融資渠道。組織開展優質中小企業上市培育,鼓勵地方加大對小升規、規改股、股上市企業的支持,推動符合條件的企業對接資本市場。加強債券市場品種創新,穩步推進支持創新創業領域的公司信用類債券,完善中小企業債券融資增信機制。組織開展中小企業投融資對接及項目路演,發揮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等政府投資基金的引導作用,推動社會資本擴大優質中小企業直接投資規模。
3.創新金融服務模式
支持金融機構綜合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手段,創新服務模式,改進授信審批和風險管理模型,拓展服務中小企業的各類生產經營場景。推動完善動產融資統一登記公示系統,充分發揮應收賬款融資服務平台作用。加強供應鏈票據平台的票據簽發、流轉、融資相關係統功能建設。發揮信託、租賃、保理等在中小企業融資中的作用。探索建立小微企業政府統保平台,為小微企業提供智慧財產權、出口信用等保險產品和服務。鼓勵保險機構增加營業中斷險、倉單財產保險等供應鏈保險產品供給,提供抵押質押、純信用等多種形式的保證保險服務。支持期貨公司為中小企業提供便捷、高效的風險管理服務。提高供應鏈金融數位化水平,強化供應鏈各方信息協同,通過“金融科技+供應鏈場景”,實現核心企業 “主體信用”、交易標的“物的信用”、交易信息產生的“數據信用”一體化的信息系統和風控系統,科學評估企業商業價值。依法合規發展綠色金融,創新基於排污權、用能權、用水權、碳排放權等環境權益的金融產品。穩步推進普惠金融試驗區建設,鼓勵先行先試,創新有利於滿足中小微企業融資需求的產品和服務。
4.加強融資配套體系建設
建立健全中小企業信用信息依法歸集、共享、查詢、公開機制,推動地方政府、公用事業單位及市場主體所掌握的各類涉企信息整合套用,破解中小企業融資服務中信息不對稱問題。支持徵信機構發展針對中小企業融資的徵信產品和服務,鼓勵信用評級機構為中小企業開展高質量評級服務,推動擴大信用評級機構評級在中小企業融資中的採信套用程度。鼓勵各地建設區域性中小企業融資綜合服務平台,推動信息互通和共享套用,促進金融機構與中小企業融資對接。開展小微企業金融知識普及教育活動,打造普及性教育與個性化輔導相結合的教育培訓機制,提高小微企業金融知識儲備和融資能力。
(五)中小企業合法權益維護工程
1.保障中小企業款項及時支付
全面實施《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完善相關配套制度,建立預防和化解拖欠中小企業款項長效機制。整合現有各類投訴平台(系統),最佳化投訴事項受理、處理流程,推動機關、事業單位和大型企業及時支付中小企業款項。依法建立實施失信懲戒制度,嚴格查處違反《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規定的機關、事業單位和直接責任人員。
2.加強中小企業智慧財產權保護
加強對中小企業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和商業秘密等智慧財產權的保護,綜合運用網際網路、大數據等手段,通過源頭追溯、實時監測、線上識別等方式,提升打擊侵犯中小企業智慧財產權行為的力度和精準度。建立健全智慧財產權快速協同保護機制,推動建設一批智慧財產權保護中心和快速維權中心,為中小企業提供集快速審查、快速確權、快速維權為一體的智慧財產權“一站式”綜合服務。將保護關口前移,開展商業秘密保護試點創新。
3.開展中小企業維權援助服務
暢通中小企業表達訴求渠道,受理中小企業對權益侵害等方面投訴。落實好涉企收費目錄清單制度,開展涉企收費專項治理,加大對中介機構、行業協會商會、交通物流、水電氣暖等公用事業、商業銀行等領域不合理收費問題的監督查處力度。開展中小企業公益性法律援助服務活動,通過線上公益培訓幫助中小企業提高維權意識和能力。發揮應急救援救助組織機構作用,幫助中小企業應對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等不可抗力事件。
4.保障中小企業公平參與市場競爭
深入實施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完善第三方審查和評估機制,建立健全公平競爭審查抽查考核制度。統一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放開競爭性業務準入,推動取消工業產品生產許可,深入推進食品相關產品生產許可告知承諾改革。加強和改進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執法,研究制定網際網路平台價格行為規則,著力規範平台收費。嚴格質量安全監管,加大對生產銷售不合格產品、侵權、假冒等違法犯罪行為的打擊力度,嚴厲查處一些具有相對優勢地位的企業惡意補貼、低價傾銷,擠壓中小企業市場份額的行為。
(六)中小企業數位化促進工程
1.推動中小企業數位化轉型
推動中小企業數位化發展,培育一批數位化可信服務商,面向中小企業數位化轉型需求,開發和推廣一批數位化產品和服務;引導工業網際網路平台、數位化服務商面向技術、管理、生產、產品、服務等全過程的細分場景,開發使用便捷、成本低廉的場景數位化解決方案,以場景數位化帶動中小企業整體數位化轉型。推動中小企業網路化協同,支持中小企業加快傳統製造設備上雲和業務系統向雲端遷移,滿足中小企業研發設計、生產製造、經營管理、市場行銷等雲化服務需求;支持大型企業立足中小企業共性需求,基於工業網際網路平台搭建資源和能力共享平台,通過觀摩、體驗、試用等多種形式為中小企業開放和提供數位化套用場景,在重點領域實現設備共享、產能對接、生產協同,促進中小企業深度融入大型企業的供應鏈、創新鏈,打造產業鏈共同體。推動中小企業智慧型化升級,深化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著力推進智慧型製造,促進中小企業生產過程柔性化及系統服務集成化,建設智慧型生產線、智慧型車間和智慧型工廠,實現精益生產、敏捷製造、精細管理和智慧型決策,發展智慧型化製造、網路化協同、個性化定製、服務化延伸、數位化管理等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
2.推動中小企業數字產業化發展
鼓勵中小企業參與新一代信息技術集成創新和融合套用,積極融入 5G、工業網際網路的套用場景和產業生態。支持網際網路、軟體等領域數位化創業,引導平台服務型中小企業加強數據、產品和內容等的資源整合共享,擴大線上教育、協同辦公、網際網路醫療、線上文旅等線上服務覆蓋面,提升企業數位化服務能力。深化共享經濟在生活服務領域的套用,依託網際網路搭建新型就業創業平台。加強中小企業數字資源權益保護。推動中小企業加快智慧型化產品、服務的最佳化和價值拓展,培育智慧零售、無人配送、智慧型製造等新增長點。
3.夯實中小企業數位化服務基礎
推動中小企業運用數位化手段,通過結成跨企業協同網路獲得規模經濟與成本優勢,增強抗風險能力。支持傳統產業集群搭建“虛擬”產業平台,分階段分步驟推進資源要素數位化、產業數據共享化、創新服務集約化、集群治理協同化。鼓勵培育虛擬產業集群,依靠現代通信與網路技術,通過平台資源共享,為中小企業搭建跨區域協作的虛擬化集合體,促進上下游、產供銷協同聯動。引導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示範基地等建設中小企業數位化公共技術服務平台,面向中小企業數位化發展特點,提供數位化轉型服務。組織發布一批中小企業數位化轉型的典型經驗和案例,發揮示範帶動作用,帶動全行業加速推廣。
(七)中小企業綠色發展促進工程
1.支持中小企業開展綠色技術創新
支持中小企業參與開展低碳、節能、節水、環保、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利用等領域共性技術研發,支持新能源、新材料、碳捕捉封存利用、有害物質替代與減量化、工業固體廢物減量化和資源化等關鍵技術突破及產業化發展,推出一批綠色低碳產品與服務,助力構建節能低碳的產業體系。鼓勵中小企業聯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產業園區等,形成綠色技術創新聯合體,開展綠色技術攻關。引導中小企業參與新能源技術裝備、節能環保裝備等研發設計。
2.推動中小企業實施綠色化改造
支持中小企業實施綠色戰略、綠色標準、綠色管理和綠色生產,開展綠色企業文化建設,提升品牌綠色競爭力。深入實施綠色製造工程,綜合運用質量、安全、環保等標準助推中小企業結構調整,引導中小企業套用高效節能技術工藝裝備,加大可再生能源使用,推動電能、氫能、生物質能替代化石燃料。鼓勵中小企業採用先進的清潔生產技術和高效末端治理裝備,推動水、氣、固體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置。推動中小企業利用大數據採集生產和管理流程中的關鍵數據,實現生產過程能量流、物質流等關鍵資源環境信息數位化採集、智慧型化分析和精細化管理。引導中小企業通過共享製造、柔性製造、精益生產等方式,開展全要素全流程的“綠色化+智慧型化”改造。大力推行綠色設計,引導中小企業使用綠色包裝。大力推廣綠色標識。
3.強化中小企業綠色發展政策支持與服務
引導各類要素資源向綠色低碳領域不斷聚集,創新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健全政府綠色採購制度。培育一批專業化綠色發展服務機構,開發適合中小企業特點的綠色製造系統解決方案,為中小企業提供能源審計、能效評估、能源監測、技術諮詢等服務。實施工業節能診斷服務行動,為基礎薄弱的中小企業開展節能診斷及改造提供服務。持續開展能源資源計量服務示範活動,促進能源資源節約和綠色發展。鼓勵各地探索建立綠色綜合服務平台,為中小企業提供碳中和登記公示、技術支撐、綠色金融、培訓研究等服務。樹立一批清潔生產、能效提升、節水治污、循環利用等方面的綠色發展中小企業典型,形成示範效應。
(八)中小企業質量品牌提升工程
1.提高中小企業質量管理水平
引導中小企業把質量誠信落實到生產經營全過程,加強技術改造和智慧型生產線、智慧型車間、智慧型工廠建設,推廣先進工藝流程、智慧型製造技術、精益生產模式和先進質量管理方法,提高產品性能、穩定性及質量一致性。完善國家質量基礎設施,建設標準計量、認證認可、檢驗檢測、試驗驗證等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台,為中小企業提供高水平的 “一站式”服務。開展“小微企業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提升行動”,實施《小微企業套用 ISO 9001 提升質量管理的實施指南》《中小企業質量管理評價指南》,開展質量管理培訓、診斷服務,推廣優良案例,提供專業技術服務和質量管理體系成熟度評價,幫助中小企業識別和改進質量管理中的短板,建立科學有效的質量管理體系,引導小微企業提升質量管理水平。開展“計量服務中小企業行”活動,引導中小企業完善測量管理體系,提升計量保障能力。實施企業標準“領跑者”制度,開展對標達標活動,推進中小企業標準化良好行為創建工作,指導中小企業積極參與國際國內標準制定,促進中小企業套用標準進行質量技術創新,提升產品質量水平。運用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大數據,針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開展產品質量技術幫扶“巡迴問診”活動。
2.加強中小企業品牌建設
引導中小企業增強品牌意識,制定品牌發展戰略,構建品牌管理體系,加大品牌建設投入,豐富產品品種,提升產品品質,拓展行銷傳播渠道,創建自主品牌,促進中小企業向價值鏈中高端邁進。推進產業集群區域品牌建設,引導集群打造品牌服務平台,指導集群內企業加強品牌塑造,通過完善標準、註冊集體商標和證明商標、加強地理標誌保護等方式提升產業競爭力和區域品牌影響力。鼓勵優勢品牌中小企業開展國際交流合作,推動提高品牌產品出口比重。扶持一批品牌培育和運營專業服務機構,發揮商標品牌指導站、行業協會等作用,為中小企業提供品牌創建與培育、諮詢評估、品牌保護等服務。開展“中國品牌日”等活動,拓寬中小企業品牌展示渠道,營造有利於中小企業品牌成長的社會氛圍。
3.推動工業設計賦能中小企業
支持設立工業設計工作室,培育一批中小型工業設計機構,發揮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國家工業設計研究院等工業設計機構作用,提升工業設計服務能力和水平,為中小企業提供覆蓋全生命周期的系統性工業設計服務。加快建設設計類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面向中小企業建立開放共享的工業設計基礎數據資源庫。鼓勵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示範基地、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等載體引入工業設計服務機構,為中小企業提供專業化、精準化、特色化工業設計服務。推動中小企業工業設計由外觀造型設計向功能化設計發展,工業設計創新範圍由產品設計向新材料新工藝設計、創新結構設計、品牌設計、服務設計拓展,引導中小企業將工業設計理念貫穿到研發、生產、管理、行銷、售後的全過程,提升企業品牌美譽度、產品和服務附加值。
(九)中小企業國際化促進工程
1.完善國際合作機制建設
拓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重點國家在中小企業領域的雙多邊合作機制,深化與二十國集團、亞太經合組織、金磚國家等多邊合作機制,積極發展全球夥伴關係,促進中小企業融入全球供應鏈和價值鏈。堅持平等協商、互利共贏,進一步提升機制各方在中小企業促進政策、貿易投資、技術創新、數位化發展等領域的務實合作水平。鼓勵各地及行業組織等發展多層次、多維度的合作機制,為促進中小企業國際合作搭建有效平台、營造良好環境。
2.推進中外中小企業合作區建設
加強國際合作指導,引導中外中小企業合作區結合實際創新發展思路,加大建設力度,辦出特色,辦出水平,更好地服務區域改革開放新格局。進一步發揮合作區引進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高素質人才的載體作用,支持園區內企業加強國際產能合作,創新中小企業國際化發展的有益做法,探索市場化國際化的中小企業園區建設模式。加強中外中小企業合作區建設發展典型案例推廣與宣傳。推動開展合作區示範作用第三方評估工作。鞏固提升沿海地區合作區水平,加大中西部合作區建設力度,新設立一批中外中小企業合作區,進一步發揮合作區對外開放的示範引領作用。
3.開發利用好中小企業國際合作平台
推動中小企業積極參與國際交流合作,促進貿易投資技術合作,宣傳介紹中國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成功經驗和做法。繼續辦好中國國際中小企業博覽會、APEC 中小企業技術交流暨展覽會、中小企業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等,探索辦展辦會新模式。深化“政企銀”合作,繼續開展金融機構跨境撮合業務。夯實中小企業國際化發展服務機制,發揮 APEC 中小企業信息化促進中心、中小企業“一帶一路”合作服務平台等機構機制的作用,加大中小企業海外服務體系建設力度,為中小企業提供及時有效的國際化服務。
4.提升中小企業國際市場開拓能力
支持中小企業利用電子支付、遠程工作等數位技術手段和數位化解決方案開展經營活動,廣泛參與國際貿易合作,提升在專業化細分領域的國際競爭力。推動構建多主體協同應對的工作格局,指導和幫助中小企業防範和應對貿易摩擦。建立健全預警機制,幫助中小企業及時了解、預研預判、有效規避和妥善應對潛在的政治經濟和投資經營風險。發揮 “中國中小企業中心”、企業跨境綜合支援平台等作用,為中小企業提供跨境磋商、法律政策諮詢、商務考察、案件應對等服務,幫助中小企業與全球市場精準有序對接,維護中小企業在海外的合法權益。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黨的全面領導
將黨的領導貫穿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全過程,確保正確的政治方向。各級相關部門要堅持將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納入全局中心工作統一謀劃、統一部署、統一推進、統一考核,強化工作機制建設,推動政策落地見效。引導中小企業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發揮黨建引領作用,發揚黨在思想、組織、制度、作風、文化建設等方面的先進性,把黨的政治優勢轉化為中小企業的創造力和競爭力。
(二)加強政策協同和評估督導
充分發揮國務院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協調作用,加大跨部門協調力度,明確任務分工,強化政策協同,加強業務指導,特別是對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的指導;推動各地強化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協調機制、組織機構、工作隊伍建設,加強交流培訓,促進規劃實施。完善中小企業發展環境評估指標體系,深入開展中小企業發展環境第三方評估工作,推動各地以評促建、以評促改、以評促優。適時開展中小企業發展情況督查。
(三)加強運行監測和政策研究
加強對中小企業經營、融資等發展情況的動態監測,充分利用大數據等手段對中小企業進行結構化分析研判,研究編制中小企業發展指數,為政府及相關部門決策提供有效支撐。辦好中小企業研究院等高端智庫,帶動利用社會資源開展中小企業政策研究與諮詢,做好政策儲備。
(四)營造良好輿論環境
加強中小企業輿論宣傳、政策解讀和輿情引導工作,報導中小企業發展情況以及在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弘揚正能量,穩定發展預期。發揮先進典型的示範引領作用,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表彰在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中湧現出的先進典型,推動青年文明號等創建。總結推廣中小企業培育和服務工作的經驗做法,開展全國中小企業發展宣傳報導優秀作品徵集活動,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輿論環境。

規劃解讀

解讀一

一、《規劃》編制背景
中小企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生力軍,是擴大就業、改善民生、促進創新創業的重要力量。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中小企業發展,強調“中小企業能辦大事”,並對“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支持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等作出明確要求。黨中央國務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斷加大對中小企業支持力度,中小企業平穩健康發展取得積極成效。
“十四五”時期,我國面臨著複雜嚴峻的內外部環境,新形勢下中小企業機遇與挑戰並存,機遇多於挑戰,也承擔起更多新的使命,中小企業的韌性是我國經濟韌性的重要基礎,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有力支撐,中小企業具有舉足輕重、事關全局的重要作用。在科學分析研判國內外形勢的基礎上,“十四五”時期將努力構建中小企業“321”工作體系,圍繞“政策體系、服務體系、發展環境”三個領域,聚焦“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加強中小企業合法權益保護”兩個重點,緊盯“提升中小企業創新能力和專業化水平”一個目標,並將這一工作體系作為《規劃》的核心內容,成為“十四五”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的切入點和著力點。
“十四五”時期,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以下簡稱《“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工業和信息化部會同發展改革委、科技部、財政部等19個部門,聯合編制了《規劃》。
二、《規劃》主要考慮
規劃的總體考慮主要基於以下3點: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中小企業好,中國經濟才會好,中小企業具有舉足輕重、事關全局的重要作用。《規劃》以《“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為指導,立足新發展階段的新特徵新要求,將黨中央對“十四五”時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決策部署落實到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中,將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融入到國家發展大局之中。
二是推進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更好結合。《規劃》立足充分發揮有效市場作用,遵循市場經濟基本規律,引導各類資源向中小企業集聚;尊重中小企業市場主體地位,進一步激發中小企業內在的創造力,提升自身的市場競爭力。同時,注重發揮有為政府的作用,不斷完善公平競爭機制,加強服務體系建設,維護中小企業合法權益,為中小企業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三是緊扣時代主題。《規劃》牢牢把握中小企業面臨的政策機遇、市場機遇、環境機遇和創新機遇,找準“十四五”中小企業發展的根本方向、目標,明確主要任務,謀劃具體工作,將培育壯大市場主體,構建企業梯度培育體系,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和專業化水平等作為“十四五”中小企業工作重點,充分體現中小企業發展的時代特徵。
三、《規劃》主要內容
《規劃》包括發展背景、發展思路和目標、主要任務、重點工程、保障措施5個部分。
關於發展背景。一方面,對“十三五”時期中小企業發展成效從發展實力、創新能力、服務體系和發展環境4方面進行總結回顧,這是科學制定“十四五”規劃的前提和基礎。另一方面,對“十四五”時期中小企業面臨的發展形勢從機遇和挑戰兩方面進行分析。綜合判斷,“十四五”時期中小企業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機遇與挑戰並存,中小企業在新形勢下承擔起更多的重要使命。
關於發展思路和目標。《規劃》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中小企業發展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入實施《中小企業促進法》,以推動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圍繞“政策體系、服務體系、發展環境”三個領域,聚焦“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加強中小企業合法權益保護”兩個重點,緊盯“提升中小企業創新能力和專業化水平”一個目標,構建“321”工作體系,支持中小企業成長為創新重要發源地,進一步增強中小企業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推動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為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撐。
在此基礎上,《規劃》明確了4個基本原則:一是堅持創業興業,激發市場活力;二是堅持創新驅動,提升發展質量;三是堅持綠色集約,促進協同發展;四是堅持分類指導,提高服務效能。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5794”的工作思路,即5個發展目標、7項主要任務、9大重點工程、4項保障措施的工作思路。
5個發展目標:一是整體發展質量穩步提高;二是創新能力和專業化水平顯著提升;三是經營管理水平明顯提高;四是服務供給能力全面提升;五是發展環境進一步最佳化。圍繞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關鍵環節提出了一系列定量目標,包括中小企業人均營業收入增長18%以上;規模以上小型工業企業研發經費年均增長10%以上,專利申請數年均增長10%以上,有效發明專利數年均增長15%以上。同時,提出了推動形成一百萬家創新型中小企業、十萬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一萬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200箇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和10箇中外中小企業合作區的量化工作目標。
7個主要任務:《規劃》提出包括培育壯大市場主體、健全政策支持體系、建立高效服務體系、完善公平競爭環境、提高融資可得性、加強合法權益保護、提升創新能力和專業化水平7個主要任務。這些任務上承“十四五”發展目標,與“321”工作體系相呼應,是目標的細化和分解,內容上力求做到提綱挈領。下接關鍵工程,形成了“目標——任務——工程”由巨觀到具體的工作鏈條,構建了“十四五”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框架。
9項重點工程:作為完成主要任務的具體工作舉措,《規劃》在主要任務的基礎上進一步突出重點、細化要求,提出9項重點工程。其中,優質中小企業培育工程、中小企業創新能力與專業化水平提升工程是為了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關於“支持創新型中小微企業成長為創新重要發源地”的要求;中小企業數位化促進工程、中小企業綠色發展促進工程、中小企業質量品牌提升工程是從企業內部著眼,旨在提升中小企業自身實力和核心競爭力,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中小企業服務機構能力提升工程、中小企業融資促進工程、中小企業合法權益維護工程是從企業外部入手,著眼解決長期以來困擾中小企業的難點、痛點和堵點問題,改善企業發展環境;中小企業國際化促進工程主要是推動中小企業更好適應和參與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加強對外貿易與合作,在國際市場砥礪成長。
4項保障措施:為推動有效實施,《規劃》明確了4項保障措施,由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加強政策協同和評估督導、加強運行監測和政策研究、營造良好輿論環境4部分組成,這是落實好“十四五”規劃的基礎和保證。
四、《規劃》主要特點
一是將“321工作體系”貫穿始終。《規劃》圍繞構建中小企業‘321’工作體系,將其貫穿始終,一張藍圖繪到底,推動各地、各部門將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聚焦到這一工作體系中來,形成今後五年工作的切入點和著力點。
二是以創新發展和綠色發展為重點,推動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規劃》將創新和綠色作為今後五年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的兩個基本原則,堅持創新驅動,將“提升中小企業創新能力和專業化水平”作為總目標,推動完善中小企業創新服務體系,營造鼓勵和保護創新的外部環境,激發企業創新內生動力;堅持綠色集約,將中小企業綠色發展作為一項重點工程來抓,推動中小企業綠色化改造,發展循環經濟,助力實現“雙碳”目標,為中小企業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三是推動構建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體系。《規劃》在培育壯大市場主體,推動健全減稅降費等普惠性支持政策的基礎上,提出構建優質中小企業評價體系,建立從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到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梯度培育體系,通過政策引導,推動要素資源向優質中小企業集聚,引導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
四是首次以多部門聯發形成工作合力。《規劃》首次以多部門聯發的形式發布,既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的高度重視,也體現了在國務院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工作機制下,凝聚各方力量共同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的體制機制日益健全。在《規劃》引領下,各部門將共同努力、協同推進,促進“十四五”時期中小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解讀二

《規劃》提出,到2025年,中小企業整體發展質量穩步提高,創新能力和專業化水平顯著提升,經營管理水平明顯提高,服務供給能力全面提升,發展環境進一步最佳化。其中,中小企業人均營業收入增長18%以上。規模以上小型工業企業研發經費年均增長10%以上,專利申請數年均增長10%以上,有效發明專利數年均增長15%以上。推動形成一百萬家創新型中小企業、十萬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一萬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200箇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和10箇中外中小企業合作區,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產學研協同創新向縱深發展,中小企業創新生態不斷完善。
《規劃》按照“堅持創業興業、堅持創新驅動、堅持綠色集約、堅持分類指導”的基本原則,緊扣國務院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核心職能,提出了“十四五”時期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5個目標、7項任務和9大工程,形成“目標——任務——工程”由巨觀到具體的工作鏈條,系統構建了“十四五”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工作框架,形成了從培育壯大市場主體、健全政策支持體系、建立高效服務體系、完善公平競爭環境、提高融資可得性、加強合法權益保護、提升創新能力和專業化水平7項任務,到優質中小企業培育工程、中小企業創新能力與專業化水平提升工程、中小企業服務機構能力提升工程、中小企業融資促進工程、中小企業合法權益維護工程、中小企業數位化促進工程、中小企業綠色發展促進工程、中小企業質量品牌提升工程、中小企業國際化促進工程9大工程的完整工作體系。
《規劃》明確了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加強政策協同和評估督導、加強運行監測和政策研究、營造良好輿論環境等保障措施。《規劃》由工信部等19個部門聯合發布實施,要求各相關部門及各地結合實際制定出台配套政策,落實規劃總體要求、目標和任務,抓好規劃貫徹落實。

解讀三

《規劃》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入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以推動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圍繞“政策體系、服務體系、發展環境”三個領域,聚焦“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加強中小企業合法權益保護”兩個重點,緊盯“提升中小企業創新能力和專業化水平”一個目標,構建“321”工作體系,支持中小企業成長為創新重要發源地,進一步增強中小企業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推動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為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撐。
《規劃》按照“堅持創業興業、堅持創新驅動、堅持綠色集約、堅持分類指導”的基本原則,緊扣國務院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核心職能,提出了“十四五”時期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5個目標、7項任務和9大工程,形成“目標——任務——工程”由巨觀到具體的工作鏈條,系統構建了“十四五”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工作框架,形成了從培育壯大市場主體、健全政策支持體系、建立高效服務體系、完善公平競爭環境、提高融資可得性、加強合法權益保護、提升創新能力和專業化水平7項任務,到優質中小企業培育工程、中小企業創新能力與專業化水平提升工程、中小企業服務機構能力提升工程、中小企業融資促進工程、中小企業合法權益維護工程、中小企業數位化促進工程、中小企業綠色發展促進工程、中小企業質量品牌提升工程、中小企業國際化促進工程9大工程的完整工作布局。
“十四五”時期,中小企業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機遇和挑戰共存,使命和責任同擔。《規劃》提出,力爭到2025年,中小企業實現整體發展質量穩步提高,創新能力和專業化水平顯著提升,經營管理水平明顯提高,服務供給能力全面提升,發展環境進一步最佳化的5大發展目標,並提出一系列定量目標,如中小企業人均營業收入增長18%以上;規模以上小型工業企業研發經費年均增長10%以上,專利申請數年均增長10%以上,有效發明專利數年均增長15%以上;推動形成一百萬家創新型中小企業、十萬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一萬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200箇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和10箇中外中小企業合作區。
為確保《規劃》落地實施,《規劃》明確了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加強政策協同和評估督導、加強運行監測和政策研究、營造良好輿論環境等保障措施,並要求各相關部門及各地結合實際制定出台配套政策,落實規劃總體要求、目標和任務,抓好《規劃》貫徹落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