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中東戰爭(“六·五”戰爭)

第三次中東戰爭

“六·五”戰爭一般指本詞條

第三次中東戰爭,以色列方面稱六日戰爭,阿拉伯國家方面稱六月戰爭,亦稱六五戰爭、六天戰爭,發生在1967年6月初,是“先發制人”戰爭的一個典範。戰爭共持續了六天,以色列占領了埃及西奈半島敘利亞戈蘭高地約旦河西岸地區耶路撒冷,以及約旦所管轄的地區及加薩走廊,共達65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大批巴勒斯坦難民被趕出家園。

基本介紹

  • 名稱:第三次中東戰爭
  • 發生時間:1967年6月5日 至 1967年6月10日
  • 地點中東
  • 參戰方:以色列,阿拉伯國家
  • 結果:以色列獲勝
  • 傷亡情況:以色列 死亡900人,受傷4500人
    阿拉伯國家 死亡2萬人,受傷4萬人
戰爭背景,戰前軍力對比,以色列,阿拉伯國家,戰爭經過,空中偷襲,激戰西奈半島,進攻約旦,占領戈蘭高地,停火,戰爭結果,戰爭評價,

戰爭背景

埃及敘利亞於1958年2月合併,國名阿拉伯聯合共和國,簡稱阿聯。以色列面臨南北聯合的威脅。1958年7月14日,伊拉克的軍事政變推翻了費薩爾王朝,卡塞姆將軍建立軍事政權。卡塞姆深受蘇聯的影響,退出巴格達條約,拒絕美國的軍事援助。同樣,黎巴嫩約旦也受到納賽爾的煽動。1958年春至夏,黎巴嫩發生內戰,伊拉克軍隊也卷了進去。黎巴嫩政府要求美國援助,第二天,美國海軍陸戰隊貝魯特登入。
第三次中東戰爭
第三次中東戰爭清晰地圖
約旦國王海珊要求英國派遣軍隊幫助維持國內秩序,英國答應了他的要求。10月末,美、英兩國軍隊雖然撤出了黎巴嫩和約旦,但這兩個國家的國內形勢仍然極不穩定。埃及和敘利亞兩國採取了削弱約旦中立化的政策。1960年8月末,約旦首相馬賈利在安曼被炸死,海珊國王在敘利亞邊境集結軍隊準備報復,形勢一度十分緊張。1961年9月28日,敘利亞取消同埃及的聯合。敘利亞脫離阿聯後,埃及國名未改,仍稱阿聯。
第三次中東戰爭
約旦國王侯賽畫像
1964年是阿拉伯各國團結氣氛見諸成效的一年。敘利亞、約旦、黎巴嫩在成立巴勒斯坦解放組織(PLO)和利用約旦河的問題上達成了協定。對此,埃及等其他阿拉伯國家也表示支持。改變約旦河上游的流向,使之不被以色列利用,這對以色列來說是關係生死存亡的問題。1964年11月,以色列空軍轟炸了這個水利計畫的關鍵——約旦河上游。阿方判斷,強行實施計畫會引起戰爭,因而於同年12月放棄了該項計畫。1965年5月14日於耶路撒冷建立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是納賽爾所不感興趣的。和以色列鬥爭的不是納賽爾而是敘利亞領導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及其下屬游擊隊,這有損於以阿拉伯盟主自居的納賽爾的自尊心。1966年2月在一次改變中誕生的敘利亞軍事政權,加強了巴勒斯坦解放組織。1966年春以後,在以色列不斷發生來自約旦和黎巴嫩的襲擊事件。10月,以色列向聯合國提出控訴,但毫無效果。
1966年11月3日,以色列軍隊襲擊了約旦的薩穆村游擊隊基地,給游擊隊造成亡18人、傷54人的損失。到1967年,在敘以邊境上不斷發生襲擊和炮擊事件,形勢更趨緊張。雙方空軍終於交戰,敘利亞的6架飛機被擊落。5月,襲擊事件仍不時發生。以色列領導人的態度用《紐約時報》的話說,是:“為了杜絕襲擊事件的發生,除了對敘利亞行使武力外別無他法。”無獨有偶。莫斯科開羅大馬士革傳出了“以色列軍隊正在北部集結兵力,準備進攻敘利亞”的訊息。以色列再三要求蘇聯大使到現場調查,澄清以色列是否真的在集結兵力,但遭到了祖巴欽大使的拒絕。戰爭的真正根源在克里姆林宮
隨著雙方衝突的進一步加劇,1967年,埃及總統納賽爾下令接管了位於埃及和以色列兩國之間的聯合國緊急部隊的陣地,5月23日納賽爾又下令封閉了以色列的重要出海口蒂朗海峽,這使以色列下定決心與阿拉伯國家開戰。

戰前軍力對比

以色列

美國和一些歐洲國家對以色列的支持是顯而易見的。戰爭期間,美國給予以色列36億美元的資金補給,僅1967年3月至5月,就廉價向以色列提供了400多輛坦克、250架新式飛機,並派遣了1000多名空軍人員參戰督戰,使以色列空軍和裝甲部隊戰鬥力大大增強,直接促使以色列幾個月後向阿拉伯國家發動第三次中東戰爭。美國對以色列的支持不光限於成品武器,各方面的技術支持使得以色列的軍工得以較快發展。
第三次中東戰爭(“六·五”戰爭)
第三次中東戰爭場景
以色列的戰爭計畫是開戰後集中兵力首先消滅對以色列威脅最大、阿拉伯國家中實力最強的埃及空軍和埃及陸軍,隨後掉過頭來進攻約旦和敘利亞。

阿拉伯國家

阿拉伯國家相比以色列來說也是毫不遜色,蘇聯向埃及(即阿拉伯聯合共和國)提供了價值10億美元的軍火,包括6艘戰艦、噴氣式飛機和T55坦克等先進武器,蘇聯還向埃及派出了軍事顧問團幫助埃及訓練部隊,這使埃及成為阿拉伯國家中軍力最強國家。約旦軍隊由英國顧問訓練,裝備英制武器,兵力雖少但裝備精良。敘利亞軍隊武器也由蘇聯提供,此外敘利亞還在戈蘭高地築起了堅固的防線,準備防禦以色列軍隊的進攻。
阿拉伯國家的計畫是後發制人,以堅固的防禦擊退以色列的進攻。納賽爾認為這場戰爭還會像第二次中東戰爭時那樣,國際輿論會倒向阿拉伯國家,蘇聯會大力支援阿拉伯國家,而美國也會像第二次中東戰爭時那樣要求以色列撤軍,這無疑是阿拉伯軍隊犯下的最大錯誤。

戰爭經過

空中偷襲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出動了全部空軍,對埃及、敘利亞和約旦等阿拉伯國家發動了大規模的突然襲擊。
星期一早晨,開羅時間8點45分(以色列時間7點45分),尼羅河三角洲蘇伊士運河上空雲霧剛剛消失。埃及空軍基地里,一切像往常一樣,軍官們正在上班途中,許多雷達值班室正在進行交接班。突然,空中響聲四起,以軍飛機閃電般襲來,打得埃及空軍措手不及,大批飛機還未起飛,就被摧毀在地面。
第三次中東戰爭(“六·五”戰爭)
第三次中東戰爭
這一天,以色列空軍幾乎傾巢而出,甚至連教練機也投入了戰鬥,對阿拉伯國家25個空軍基地進行了襲擊。從早晨到下午18時,以色列空軍對阿拉伯各國進行了四波突襲,第一波襲擊了埃及10個機場。第二波主要襲擊埃及的轟炸機基地和混合機種的8個機場。第三波攻擊了約旦、敘利亞和伊拉克的空軍基地。最後,在完成了對阿拉伯空軍25個基地的攻擊之後,17時15分到18時,開羅國際機場和另一個空軍基地也遭到了嚴重破壞。就這樣,在開戰後60個小時,以色列共擊毀阿拉伯國家飛機451架,其中埃及就損失飛機336架,敘利亞損失60架,約旦損失29架,伊拉克損失25架,黎巴嫩損失1架。埃及作戰飛機損失了95%,整個埃及空軍陷於癱瘓,而以色列只損失了26架飛機。
為實施這次空襲,以色列進行了長時間的偵察、準備。基本上摸清了阿拉伯各國軍隊的情況,尤其對空軍的情況十分清楚,如空軍基地的位置,跑道狀況,雷達設施等,甚至連埃及軍官的活動規律也了如指掌。
以色列飛機從特拉維夫和以色列中部機場起飛以後,保持四機編隊,向西面地中海出航。以色列飛行員巧妙地利用朱第安山阻擋,躲過了約旦雷達網的搜尋。隨後,飛機在離海面不到10米的高度飛行,進入陸地後,升至20米,又躲過了埃及雷達的探測。他們沒有直飛所要攻擊的目標,而是尼羅河三角洲北面,突然折轉向南,從埃及後方發起進攻,攻擊高度只有100—150米。攻擊中,以軍飛行員都遵循“先打跑道,後打飛機”的原則。
以往戰爭中幾次成功的偷襲,多選擇在周末或星期日,而以色列卻打破常規,選擇在星期一。埃及軍隊總以為以色列在拂曉發動進攻,因此,在進行戰爭動員以來,每天拂曉,埃及空軍都派出兩架飛機進行巡邏。每天5點,有5分鐘警報時間,這時雷達全部打開,到7點半左右解除警報。按埃軍慣例,開羅時間9點正式上班,8點45分,正是交接班的時間,也是巡邏機著陸的時間,大多數軍官正在上班途中,大約有15分鐘的間隙可以利用。從氣象情況看,開羅時間8點45分正是尼羅河三角洲和蘇伊士運河霧氣消散的時刻,能見度好,便於對地面實施攻擊。並且以色列戰機背光攻擊,埃及防空火力正對著陽光無法準確射擊。

激戰西奈半島

1967年6月5日,在以色列實施空襲後的半小時,其地面部隊5個師以坦克裝甲車為前導,自加沙阿里什和阿布奧格拉大舉進攻。當時,埃軍在西奈半島有5個步兵師和兩個裝甲師,共約12萬人,分別據守在各個戰略要點上。而且埃及根據第二次中東戰爭的經驗,將大量兵力部署在尼羅河三角洲一帶,西奈半島上兵力空虛。以軍在反覆攻擊後,占領了加薩走廊,進入了西奈半島的阿里什、阿布奧格拉等地。接著,以軍兵分三路,向蘇伊士運河地區進犯:北路攻打坎塔臘,中路指向伊斯梅利亞,南路對準陶菲克港和蘇伊士城。
第三次中東戰爭(“六·五”戰爭)
西奈半島位置
為了挽回敗局,埃軍頑強抵抗,發動了兩次反攻,終因沒有空軍支援而失敗。7日,北路以軍攻抵坎塔臘附近;中路以軍越過比爾吉夫賈法;南路以軍進抵吉迪山和米特拉山口,堵住了埃軍退路。於是,埃軍不得不封鎖蘇伊士運河。以軍全殲了埃及在西奈半島上的5個師,一直進犯到蘇伊士運河東岸。僅僅三天時間,西奈半島就全部落入以軍之手。

進攻約旦

在對埃及進攻後不久,以色列又發動了對約旦河西岸的進攻。約旦軍隊在約旦河西岸南北兩個主要地段設定了防禦陣地,北部防區以納布盧斯、圖姆卡爾姆和傑寧約旦河城為主要依託,南部防區沿丘陵的山脊從臘馬拉往南至耶路撒冷和希布倫一線布置。約軍在以上陣地部署了8個步兵旅和2個裝甲旅。以軍向約旦河西岸發動進攻的部隊有9個旅兵力,其中有3個裝甲旅。進攻分兩個階段實施,第一階段的目標是:占領傑寧地區,解除約旦炮火對以色列馬特戴維居民點和空軍基地的威脅,攻占拉特倫到臘馬拉的公路,第二階段目標是占領包括耶路撒冷舊城在內的整個約旦河西岸。
第三次中東戰爭(“六·五”戰爭)
約旦版圖
以色列中部軍區司令員烏齊·納爾斯基少將負責指揮進攻耶路撒冷及周圍地區。他派米·阿里的第10機械化旅控制耶路撒冷走廊,切斷該城與臘馬拉之間的公路,古爾上校指揮的傘兵旅負責占領舊城。5日夜,以軍開始猛攻耶路撒冷。6日晨,古爾傘兵旅越過曼德爾鮑姆門和警察學校之間的地區。6日上午,以軍奪取了耶路撒冷舊城至以色列占領的斯科普斯山之間的地區,古爾傘兵旅在山下占領陣地,並與山上取得了聯繫。7日,古爾傘兵旅開始向耶路撒冷城內進攻,很快占領該城。
在北部的納布盧斯和傑寧方向,5日,以軍在空軍的配合下,首先進攻傑寧以西約軍炮兵陣地。接著,巴爾·庫奇瓦指揮的以軍裝甲旅卡巴蒂亞,切斷了傑寧與納布盧斯和約旦河西岸其他大部分地區的聯繫。約軍裝甲部隊進行反擊雙方展開了一場坦克戰。庫奇瓦部隊突破約軍防線後與一個步兵旅匯合,然後分兩路進擊傑寧,並占領該地。6日,以軍向東西兩翼進攻納布盧斯,並於當晚占領該城。7日,以軍占領了耶路撒冷東區和約旦河西岸約旦管轄的全部地區。當日20時,約旦和以色列接受聯合國停火決議。

占領戈蘭高地

安理會通過了“立即實現停火”和“限期停火”的決議,以色列8日同意“停火”,然而到9日,以色列又開始向敘利亞發動大規模進攻,進攻方向指向戈蘭高地。
戈蘭高地是敘利亞西南邊境內一條狹長山地,海拔600—1000米。從北部的謝克山到南面的雅穆克河,長60公里,中部最寬處約20多公里,面積1800平方公里,這裡有公路通往大馬士革。戈蘭高地與以色列接壤,居高臨下,對以色列威脅甚大。敘利亞在戈蘭高地原駐有三個步兵旅,到戰爭爆發前,敘利亞為防禦以色列進攻,又增派了4個旅,其中有兩個步兵旅,一個裝甲旅和一個炮兵旅。
第三次中東戰爭(“六·五”戰爭)
戈蘭高地
以軍進攻戈蘭高地的部隊有6個旅,其中3個旅從北進攻,2個旅從南進攻,1個旅機動作戰。
9日11時30分,以軍從南北兩面向戈蘭高地進攻。北路由北部軍區的艾伯特·曼得勒裝甲旅、約納·埃夫拉指揮的“戈蘭尼”步兵旅和巴爾·科奇瓦的裝甲旅組成。
9日,曼得勒旅攻下卡拉,“戈蘭尼”旅則分兵兩路,一路向巴尼亞斯出擊,另一路指向特勒阿扎奇高地,並於當晚占領了該高地,接著“戈蘭尼”旅又向這裡的山上推進,於午夜占領了山上的敘軍陣地。
10日,以軍科奇瓦旅協同“戈蘭尼”旅一部進攻巴尼亞斯,並向艾因菲特和馮馬達推進。曼得勒旅此時從卡拉德東進擊庫奈特拉,未經戰鬥就占領了庫奈特拉。
從南部進攻戈蘭高地的以軍由古爾傘兵旅和阿夫農步兵旅組成,他們首先向塔瓦菲克和雅穆克河谷發起進攻,在奪取塔瓦菲克後,又攻克了菲克和埃拉爾,並沿太巴拉湖東岸開進。以軍奪取了戈蘭高地的大部分地方和通往大馬士革的幾條主要公路,奪取了橫跨阿拉伯地區通往黎巴嫩的輸油管。
在“六五戰爭”中,敘利亞、埃及與以色列軍隊在戈蘭高地共投入2000輛坦克進行交戰,在每千米戰線上布置有坦克30輛之多,其中大多數是主戰坦克。戈蘭高地的坦克戰共進行了18天,雙方的主戰坦克進行了廝殺,雙方共損失一千多輛,這場坦克大戰實際上是主戰坦克的大會戰。

停火

戰爭開始後,蘇聯秘密向美國表示不會介入戰爭,但是要求美國儘快向以色列施加壓力促使其停火。然而美國政府卻並不急於在以色列取得優勢的情況下要以色列停火。在聯合國,阿拉伯國家代表和蘇聯堅決要求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應當退回戰爭開始前的國境線,這無疑是要求以色列放棄所占領的阿拉伯國家土地,而美國表示,無論開第一槍的是不是以色列,這場戰爭爆發的原因是納賽爾下令封鎖蒂朗海峽和驅逐聯合國維和部隊,因此讓以色列退回1967年6月5日的國境線不可接受。
此時戰局對阿拉伯國家來說已經走向崩潰,蘇聯被迫接受了美國提出的條件,蘇聯催促納賽爾停火,而納賽爾拒絕了第一次停火呼籲,但是此時阿拉伯國家敗局已定,納賽爾只得回電蘇聯接受停火。
而以色列此時正在戈蘭高地繼續猛烈進攻,以色列軍隊企圖占領更多的敘利亞土地以改善戰略形勢,而蘇聯則警告美國要求以色列立即停火,美國一面向以色列施加影響促使其停火,一面向地中海增派部隊。
在“六五戰爭”過程中,聯合國安理會先後通過“立即停火”和“限期停火”兩個決議。1967年6月10日,埃及接受停火協定。6月11日,敘利亞接受停火。以色列在6月12日停火。1967年8月29-9月1日,第四屆阿拉伯首腦會議在喀土穆召開,會議決議要求阿拉伯各國做出共同努力,消除侵略痕跡,確保以色列撤出6月5日後占領的阿拉伯領土。決議還說,阿拉伯的基本義務和信念是,不承認以色列,不同他和解,不同他舉行談判,要維護巴勒斯坦人民返回家園的權利。1967年11月22日,安理會一致通過由英國提出的第242號決議,規定了和平解決中東問題的原則和基礎,即:以色列撤出在“六五戰爭”中占領的土地;結束一切好戰言論和交戰狀態,尊重並承認該地區各國的主權、領土完整和政治獨立,以及它們在不受到使用武力或以使用武力相威脅的、可靠和得到承認的邊境內和平生活的權利;保證該地區的水道的通航自由;使難民問題得到公正解決。但安理會第242號決議並未得到切實執行,阿以爭端繼續,中東局勢依然緊張。

戰爭結果

在六天的戰爭中,埃及、約旦、敘利亞三個阿拉伯國家遭受嚴重損失,傷亡和被俘達6萬餘人,而以色列僅死亡983人。通過這次戰爭,以色列占領了加薩走廊和埃及的西奈半島,約旦河西岸,耶路撒冷舊城和敘利亞的戈蘭高地共6.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徹底改善了以色列的戰略劣勢。戰爭中有100萬巴勒斯坦人被以色列趕出家園,淪為難民。

戰爭評價

第三次中東戰爭堪稱戰爭史上的經典戰役。在這場戰爭中,以色列占領了加薩走廊、約旦河西岸、耶路撒冷舊城、埃及的西奈半島和敘利亞的戈蘭高地,總計6.5萬平方公里的阿拉伯土地,從而確定了以色列在戰略上的優勢。但是,這場戰爭並未給以色列帶來所期盼的和平,其所引發的一系列問題,2021年仍在影響著阿以局勢,使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同時遭受著衝突之痛。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國際關係學教授雷蒙德·科恩在談及這場戰爭時稱,這場戰爭不過是1948年阿以衝突的延續。客觀上說,第三次中東戰爭是在50年代泛阿拉伯政治運動逐步取得發展的大背景下進行的。當時,埃及、約旦和敘利亞簽署了《共同防禦協定》,並且在戰前傳遞出了“要毀滅以色列國”的聲音。而以色列無論從兵力還是裝備數量上都無法與埃、約、敘三國相匹敵。在這種情況下,“為生存而戰”的以色列在短短6天的戰爭中取得了全勝,並由此改變了其在中東地區國家中的地位,“一個猶太國家在中東地區的存在”成為同地區其他各國不得不接受的現實。科恩教授的這一觀點,頗能代表不少以色列人的想法。
第三次中東戰爭(“六·五”戰爭)
耶路撒冷紀念第三次中東戰爭40周年
然而,事態發展表明,科恩所說的這個“現實”一直在遭遇不斷的挑戰。期間,除埃以、約以最終通過和平談判實現了雙邊關係的正常化外,巴勒斯坦難民問題、約旦河西岸問題、耶路撒冷地位問題以及戈蘭高地問題等,都由於各方複雜的利益關係以及牽涉到政治、宗教、民族等多方面的複雜因素而遺留下來,成為後來中東地區巴以衝突、黎以衝突、敘以矛盾等問題久拖未決的障礙。
這其中主要是以色列戰後政策方面的問題。比如:在加沙和約旦河西岸等地修建猶太人定居點,激化了以色列與當地巴勒斯坦人的矛盾;修建多個檢查站,阻礙了巴勒斯坦地區人員和商品的流通,造成巴經濟惡化和人道主義危機,引發巴民眾對以色列占領的更多暴力反抗等等。曾批准設立某些定居點的以副總理佩雷斯如今也承認,在巴勒斯坦人口高度密集的希伯倫等地建立定居點“是個錯誤”。此外,地區極端勢力的抬頭也使有關問題的解決更加複雜化。巴勒斯坦抵抗運動(哈馬斯)一直不肯接受中東問題有關四方提出的放棄暴力、承認以色列、接受巴以達成的和平協定三原則,這是以色列無論如何都無法接受的。
佩雷斯說:“第三次中東戰爭的勝利對以色列來說是難忘的,不幸的是,它並不是最後一次戰爭。”的確,在隨後的40年間,以色列與巴勒斯坦、黎巴嫩之間大大小小的衝突頻頻發生,2021年還在延續。戰爭一方面奪走了成千上萬生命,一方面也在告誡人們,它並不能解決問題。
戰爭中的阿拉法特
1967年,阿拉法特參加了第三次中東戰爭。在“六五戰爭”過程中,阿拉法特領導“法塔赫”所屬的“暴風部隊”在以色列占領區作戰,他自己也經歷了許多風險。戰爭爆發後,阿拉法特在亞爾穆克難民營前線指揮部指揮戰鬥。他與“法塔赫”代理軍事司令乘車前往戈蘭高地作戰前線偵察敵情,指揮法塔赫戰士進入陣地,協同敘利亞軍隊進行戰鬥。法塔赫的戰士們作戰勇敢,在陣地上與以軍展開激戰。與此同時,他們還派出一些戰鬥小組,攜帶迫擊炮等武器,到敵人後方作戰。阿布·傑哈德說,以色列司令承認,以色列推遲了進攻時間,因為他們的部隊遭到了來自背後的打擊。在以色列軍隊腹背進行作戰的正是巴勒斯坦“法塔赫”這些年輕的戰士。阿拉法特為有這樣的戰士感到欣慰。
第三次中東戰爭(“六·五”戰爭)
阿拉法特
第三次中東戰爭結束後,阿拉法特仍然留在巴勒斯坦,在以色列占領區生活戰鬥了四個多月。他經常生活在巴勒斯坦農民中間,效仿當地的農民戴方格頭巾。他對這種頭巾有專門的解釋。他說,黑白方格代表巴勒斯坦農民;紅白方格代表沙漠中的貝都因人;方格中的白色代表城市中的居民。自那時起,他一直戴這種頭巾,藉以顯示他的獨特風格,也表達他對巴勒斯坦人民的真摯感情。
阿拉法特的夫人蘇哈在回憶“六五戰爭”時寫道:“我聽見直升機在城市上空盤旋。在被放棄的街頭,載滿軍人的吉普車和卡車占據了陣地。抵抗戰士在拜特富和納布盧斯向以軍巡邏隊投擲手榴彈攻擊之後,以色列人施行傳統的戒嚴部署。”
“夜晚和白天一樣,以色列人向那些虛幻的目標掃射。他們的目的是要恐嚇我們,表明要嚴懲我們。在納布盧斯,從市場旁邊的中央廣場起,他們對全城進行了系統搜查,他們挨家挨戶闖進去搜。他們的情治單位通報,要追捕的重要人物,即策劃抵抗行動者,大概叫××阿布·穆罕默德,即阿拉法特早年的化名之一。他的名字大眾還不太了解,但以色列安全局‘辛貝特’懷疑他在約旦河西岸領導遊擊隊行動。鑒於以色列人採取手段的嚴厲性,我們深信在該區活動的巴勒斯坦游擊隊已變得人多勢眾了。”蘇哈的這段回憶印證了阿拉法特在以色列占領區的活動情況。
第三次中東戰爭(“六·五”戰爭)
第三次中東戰爭中的阿拉法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