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國民政府(1925年7月1日—1948年5月20日),是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的中央政府機構與最高行政機關。由海陸軍大元帥大本營改組,1925年至1928年與北洋政府相互...
中華民國政府(The governm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是中華民國的政權機構,其歷史最早可追溯至1912年肇建於南京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之後歷經北洋政府、國民政府...
國民革命軍,簡稱“國軍”,北伐時期又稱“黨軍”,由中國國民黨在1925年創設領導,同時效忠中華民國國民政府。1947年“行憲”前改為“中華民國國軍”,即為國家之軍隊...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席)編輯 鎖定 林森(1868年2月11日—1943年8月1日),原名林天波,字長仁,號子超,晚年自號青芝老人,別署百洞山人、嘯余廬主人、鳳港漁翁、...
中華民國國軍,為中華民國的國家軍隊,即全國陸海空三軍簡稱,為中華民國政府附屬的武裝力量。 該名稱最早來源於北洋政府在1923年制定的《中華民國憲法》,後來制憲國民...
“民國者,民之國也。為民而設,由民而治者也。” 表明中華民國政府之設立,完全是為了代表全國各族人民管理國家,中華民國的國家主權應該屬於全體國民。孫中山在1916...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是中華民國於1912年1月1日成立後不久由孫中山在南京成立之臨時管治機構,也是中華民國建國以來第一個中央政府機構,又稱南京臨時政府,簡稱臨政。孫...
軍事委員會亦稱軍委會,是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最高軍事統御機關。它發軔於護法戰爭時期,到1946年5月結束,領導了全中國的抗戰,其組織經歷了由簡單到複雜、其職掌由單一...
中國國民黨從1928年北伐成功、國民政府統一全國起,至1948年改組中華民國政府。於1949年國共內戰中失利,從中國大陸撤守至台灣島。現為中國台灣地區政黨。 2017年8月...
南京國民政府(1927年4月18日~1948年5月20日),是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時期的最高行政機關,統轄全國各地的中央政府,由以蔣介石為核心的中國國民黨建立,寧漢合流後成為...
汪偽國民政府又稱汪偽政權等,是抗日戰爭期間以汪精衛(本名汪兆銘)等投靠日本的中國國民黨黨員為首建立的政權,其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為名,實際上則是日本在...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官方使用“行政區域”一詞)指代中國在中華民國時期的行政管理區劃,包括北洋政府時期和國民政府時期,分為省(地方、行政區)、道(行政督察區)等級別...
中華民國官制,簡稱民國官制。"中華民國"(簡稱民國)是從清朝滅亡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期間的國家名稱和年號。中華民國時期政權組織形式先後實行過總統制、責任內閣制...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軍政職官人物誌內容介紹 編輯 書後附國民黨、三青團、中統局、軍統局、大學校長,1949年後台灣當局、汪偽政府等職官,及人名索引、人名字號索引。...
中華民國國徽是從清朝滅亡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期間的中華民國主權的象徵和標誌。中華民國(1912-1949)共使用過兩款國徽:北洋政府的十二章國徽,南京國民政府的青天白日...
南昌國民政府(1928年——1939年),位於江西省南昌市撫河區(現南昌市西湖區),為當時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的軍政權中心,從事控制,派遣,指令等重要國家事物和國家首領會議...
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民政府於1925年7月1日在廣州成立,當時正是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它採用委員製取代大元帥府的一長制,汪精衛、胡漢民、廖仲愷、張靜江等16人為委員...
中華民國國旗,是中華民國的國家象徵之一。辛亥革命部分省份暫用鐵血十八星旗;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和北洋政府時期法定採用五色旗,由趙鳳昌設計,由紅、黃、藍、白、...
中華民國大總統是1911年12月—1928年北洋政府時期中國國家元首的稱呼。初屬臨時大總統,首任臨時大總統為孫文,此後1913年10月10日後,中華民國選舉出第一任正式大...
(中華民國時期的軍閥)編輯 鎖定 民國軍閥是指20世紀初影響中國政治格局的主要力量,名義上服從「中央政府」的統治,但他們在地方上建立自己的勢力並為擴大自己的勢力...
中華民國時期國民黨政府推行濫發紙幣政策,引起貨幣貶值、物價飛漲、人民生活日益貧困,國民經濟逐漸崩潰。...
政府體制及其演變中華民國時期政權組織形式先後實行過總統制、責任內閣制、君主制、執政制、大元帥制、委員會制、五院制等各種政體,但並未改變專制獨裁的實質。...
基本簡介中華民國國務總理,是中華民國北京政府時期,國務院最高首長閣揆的通稱。這段時期內,曾使用過總理、國務卿等名作為銜稱。有些國務總理名義上曾代行大總統...
(中華民國時期貨幣的別稱)編輯 鎖定 大洋即銀元(又名銀圓),指代舊時使用的...1935年,國民政府實行貨幣改革,放棄銀本位,改為發行法定貨幣(即法幣),同時收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