μ 原子是2019年公布的物理學名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μ 原子
- 外文名: muonic atom
- 所屬學科:物理學_原子核物理學、粒子物理學_粒子物理學
- 公布年度: 2019年
μ 原子是2019年公布的物理學名詞。
μ 原子是2019年公布的物理學名詞。 公布時間2019年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物理學名詞。出處《物理學名詞》。...
奇異原子通常是指與一般原子構成不同的原子,普通的原子是由電子e、質子p和中子n這三種長壽的粒子構成,但奇異原子卻是以其他的粒子代替這三種穩定粒子中的一個或多個,通過電磁相互作用構成。產生原理 μ子取代電子形成的μ奇特原子是最早發現的奇特原子,也稱μ子原子。中國物理學家張文裕最早發現μ奇特原子的特徵...
μ子(Muon),是一種輕子,它帶有-1的基本電荷及1/2的自旋。它的符號是μ。μ子的反粒子是反μ子。 雖然μ子不是介子,但它有時會稱作“μ介子”。 它的靜質量為電子的 207 倍(約 105.6 MeV/c)。故μ子可看成超重版的電子。因此由原子核和μ子組成的原子核具有更小的庫侖障壁,因而有可能在室溫下發生冷...
奇異原子可以作為研究很多基本問題的“實驗室”。可用以檢驗除狄拉克方程以外的其他方程;研究庫侖力與靜電力的偏離、原子核的大小效應等;利用μe原子這種輕子原子驗證電弱統一理論;利用奇異原子的形成和衰變以及原子能級之間的移動和躍遷,測量生成這些奇異原子的粒子的基本量和其性質;利用原子能級躍遷值精確測定μ子、...
原子磁矩(atomic magnetic moment)原子內部各種磁矩總和的有效部分。一個原子的總磁矩,是其內部所有電子的軌道磁矩、自旋磁矩和核磁矩的矢量和。原子核具有磁矩,但核磁矩很小,通常可忽略,原子磁矩則為電子軌道磁矩與自旋磁矩的總和的有效部分 。一般地原子磁矩μ與原子的總角動量P有簡單的關係,大小為μ=g(e/2m...
原子測度(atomic measure)指具有某種奇特性質的測度。設(Ω,F,μ)是測度空間,若存在A∈F,μ(A)>0,而且當任意B∈F,B⊂A時,有μ(B)=μ(A)或μ(B)=0,二者必居其一,則稱A是測度μ的原子,含有原子的測度稱為原子測度,不含原子的測度稱為非原子測度。定義 如果 是一個測度空間,集合 稱為 ...
原子核是由中子和質子組成的。中子的發現不僅為核結構的研究提供必要的前提,還因為它不帶電荷,不受核電荷的排斥,容易進入原子核而引起中子核反應,成為研究原子核的重要手段。30年代中,人們還從對宇宙線的觀測發現正電子和“介子”(後稱μ子),這些發現是粒子物理學的先河。20年代後期,開始探討加速帶電粒子的...
PSI上的μ束線和譜儀 基於PSI質子加速器有7條 子束線中名字里有含有E的束線是基於厚靶產生的 子束流線(E是法語“Epaisse”,靶厚度是40或60mm),包含M的束線是基於薄靶產生的 子束流線(M是法語“Mince”,靶厚度為5mm)。 子是由2mA、590MeV質子束流轟擊靶材里的核子產生的 介子衰變而來的。
例如,可以把電子用質量更大的μ子代替,形成μ子原子。這些類型的原子可以用來測試物理學的基本預言。 原子半徑 播報 編輯 原子沒有一個精確定義的最外層,通常所說的原子半徑是根據相鄰原子的平均核間距測定的。 共價半徑 我們測得氯氣分子中兩個Cl原子的核間距為1.988Α,就把此核間距的一半,即0.994Α定為氯原子...
標量 μ 子 標量 μ 子是2019年公布的物理學名詞。 公布時間 2019年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物理學名詞。出處 《物理學名詞》。
chemistry 大多數μ子是由π介子衰變而成,而且μ子只以帶電的π介子衰變而產生的次級粒子出現,μ於與核及電子發生相互作用主要通過電磁場,並依照守稱守恆原理。利用μ子產生和衰變觀測結果使μ子可以作為一種化學探針, μ子化學的研究內容包括μ子極化、μ子素生成和退極化,μ的退極化以及μ子原子和分子等。
1949 年中國物理學家張文裕用雲室觀測鉛箔和鐵箔對宇宙線中μ子的吸收,根據記錄到的電子,首先發現了μX 射線,證實了μ子原子的形成。μ-子被原子捕獲的幾率,除了與原子序數有關外,還與化學鍵的類型有關,根據不同原子放出的特徵μX 射線的強度,可以測定化合物的組成。在有了高解析度的鍺(鋰)探測器後...
絕對質量指的是1個原子的實際質量,也可以叫做原子的絕對質量。相對原子質量是原子的相對質量,即以一種碳原子(原子核內有6個質子和6箇中子的一種碳原子,這種碳原子可簡單地用12C表示)質量的十二分之一作為標準,其他原子的實際質量跟它相比較,所得的數值,就是該種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原子質量單位 為準確...
相對原子質量表是指按照原子序數排列。 本表數據源自元素周期表(IUPAC 2005 standard atomic weights),以C=12為標準。 本表方括弧內的原子質量為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最長的同位素質量數。 相對原子質量末位數的不確定度加注在其後的括弧內。 原子量加方括弧的為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最長的同位素的質量數。相對原子質量 ...
原子常數 原子常數(atomic constant)是2019年公布的物理學名詞。公布時間 2019年,經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發布。出處 《物理學名詞》第三版。
名稱:μ子分子;mu-mesic molecule 正常分子中的電子被μ—子取代所得的分子。如氫分子H2的兩個電子被兩個μ—子所取代,得μ子分子(pμ—,pμ—)。與氘分子D2相對應得μ子分子為(dμ—,dμ—)。由於μ—子的質量為電子質量的207倍,離原子核的距離也僅為電子的1/207。μ子分子(dμ—,dμ—)中...
1937年,安德森與研究生塞恩・尼德梅耶(1907~1988年)合作發現了μ子―一與電子相似的極不穩定的粒子,但質量是電子的200多倍。新發現 2011年9月22日,歐洲粒子物理實驗室的科學家測量到了運動速度超過光速的亞原子粒子,如果發現得到證實,將顛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即物理學界的基礎。起初科學家們對此現象深表懷疑,...
為準確計量微小分子的重量,國際通常採用一個原子的質量單位為基準,定義為碳12元素原子質量的1/12為一個原子質量單位。基本概念 原子質量單位(amu或u)有時稱統一原子質量單位,或道爾頓(Dalton,Da,D)是用來衡量原子或分子質量的單位,它被定義為碳12原子質量的1/12。1 u = 1/NA 克 = 1/(1000 NA) ...
原子理論(英語:Atomic theory)是物理學與化學中有關物質本質的科學理論。與物質無限可分的概念相反,依據原子理論,物質是由一個個離散單元原子所構成。原子起初是自然哲學中的概念。西方對於原子的稱呼來自於古希臘語的ατομος(意為“不可分割的”)。而中文中,原子早前的譯名“莫破”也來源於此 。
Μ子催化聚變是一種核聚變過程,可以讓核聚變的發生溫度遠低於正常情況,即使在室溫下或更低的溫度都可以觸發核聚變。它是核催化已知聚變反應的幾種方法之一。μ子是一種不穩定的亞原子粒子。它們類似電子,但質量是電子207倍以上。如果μ子在氫分子中取代一個電子,原子核將可以比一般狀態更接近 。當原子核併攏,...
當時人們曾認為它就是湯川預言的核力的媒介粒子,稱之為μ介子。但是以後多年的研究發現,μ介子與原子核的相互作用很弱,即使在非常近的距離也沒有表現出有超出電磁相互作用以外的其他相互作用,它不可能是湯川所預言的那種介子。由於μ介子實際上並不是原來含義下的介子,它被稱為介子乃是歷史的誤會。因此後來就...
粒子衰變是一基本粒子變成其他基本粒子的自發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一基本粒子變成質量更輕的另一種基本粒子,及一中間粒子,例如μ子衰變中的W玻色子。這中間粒子隨即變成其他粒子。如果生成的粒子不穩定,那么衰變過程還會繼續。粒子衰變這種過程,與放射性衰變不一樣,後者為一不穩定的原子核,變成一更小的原子核,...
根據量子力學的隧道效應,α粒子有一定的幾率穿透勢壘跑出原子核。描述勢壘穿透幾率P的伽莫夫公式是 式中V(r)是α粒子和子核的相互作用勢,E是相對運動動能,μ是α粒子和子核的約化質量,Rc是α粒子與子核的半徑之和,R是V(r)=E時的r值。可見,α粒子的能量E越大,穿透勢壘的幾率就越大,衰變幾率就越...
最早發現的粒子是電子和質子,1932年又發現中子,確認原子由電子、質子和中子組成,它們比起原子來是更為基本的物質組分,於是稱之為基本粒子。以後這類粒子發現越來越多,累計已超過幾百種,且還有不斷增多的趨勢;此外這些粒子中有些粒子迄今的實驗尚未發現其有內部結構,有些粒子實驗顯示具有明顯的內部結構。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