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學史 黑鳶(Milvus migrans)在2014年分為“黑鳶”(M.migrans )和"黃嘴鳶"(M.aegyptius )(Handbook of the Birds of the World and 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20)。
形態特徵 黑鳶前額基部和眼先灰白色,耳羽黑褐色,頭頂至後頸棕褐色,具黑褐色羽乾紋。上體暗褐色,微具紫色光澤和不甚明顯的暗色細橫紋和淡色端緣,尾棕褐色,呈淺叉狀,其上具有寬度相等的黑色和褐色橫帶呈相間排列,尾端具淡棕白色羽緣;翅上中覆羽和小覆羽淡褐色,具黑褐色羽乾紋;初級覆羽和大覆羽黑褐色,
初級飛羽 黑褐色,外側飛羽內翈基部白色,形成翼下一大型白色斑;飛翔時極為醒目。次級飛羽暗褐色,具不甚明顯的暗色橫斑;下體頦、頰和喉灰白色,具細的暗褐色羽乾紋;胸、腹及兩脅暗棕褐色,具粗著的黑褐色羽乾紋,下腹至肛部羽毛稍淺淡,呈棕黃色,幾無羽乾紋,或羽乾紋較細,尾下覆羽灰褐色,翅上覆羽棕褐色。
幼鳥全身大都栗褐色,頭、頸大多具棕白色羽乾紋;胸、腹具有寬闊的棕白色縱紋,翅上覆羽具白色端斑,尾上橫斑不明顯,其餘似成鳥。
虹膜 暗褐色,嘴黑色,蠟膜和下嘴基部黃綠色;腳和趾黃色或黃綠色,爪黑色。
大小量度:體重♂1015-1150克,♀900-1160克;體長♂540-660毫米,♀585-690毫米;嘴峰♂25-40毫米,♀27-38毫米;翅♂435-550毫米,♀440-530毫米;尾♂270-362毫米,♀285-358毫米;跗蹠♂52-75毫米,♀50-72毫米。(註:雄性——♂;雌性——♀)
近種區別
黑鳶
體量
體重♂1015-1150克,♀900-1160克;體長♂540-660毫米,♀585-690毫米
特徵
上體暗褐色,下體棕褐色,均具黑褐色羽乾紋,尾較長,呈叉狀,具寬度相等的黑色和褐色相間排列的橫斑;飛翔時翼下左右各有一塊大的白斑
整體呈灰白色;頭頂至後頸、背、尾、翼上覆羽和次級飛羽淺灰色;額、臉部、下體及翼下覆羽白色;眼先及眼上方有黑色斑;外側初級飛羽黑色;眼紅色,嘴黑色,蠟膜黃色,腳黃色
圖片
黑鳶
黑翅鳶
棲息環境 棲息於開闊平原、草地、荒原和低山丘陵地帶,也常在城郊、村屯、田野、港灣、湖泊上空活動,偶爾也出現在2000米以上的高山森林和林緣地帶。
生活習性 白天活動,常單獨在高空飛翔,秋季有時亦呈2-3隻的小群。飛行快而有力,能很熟練地利用上升的熱氣流升入高空長時間地盤旋翱翔,兩翅平伸不動,尾亦散開,像舵一樣不斷擺動和變換形狀以調節前進方向,兩翅亦不時抖動。通常呈圈狀盤旋翱翔,邊飛邊鳴,鳴聲尖銳,似吹哨一樣,很遠即能聽到。視力亦很敏銳,在高空盤旋時即能見到地面動物的活動。性機警,人很難接近。
主要以小鳥、鼠類、蛇、蛙、魚、野兔、蜥蜴和昆蟲等動物性食物為食,偶爾也吃家禽和腐屍。覓食主要通過敏銳的視覺,通常通過在空中盤旋來觀察和覓找食物,當發現地面獵物時,即迅速俯衝直下,撲向獵物,用利爪抓劫而去,飛至樹上或岩石上啄食。
分布範圍 留鳥:亞美尼亞、澳大利亞、亞塞拜然、孟加拉、不丹、汶萊、保加利亞、高棉、中國、葛摩、埃及、衣索比亞、法國、甘比亞、喬治亞州、德國、希臘、印度、印尼、伊朗、伊拉克、以色列、義大利、日本、朝鮮、韓國、寮國、利比亞、馬來西亞、茅利塔尼亞、馬約特島、摩爾多瓦、摩洛哥、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巴布亞紐幾內亞、菲律賓、羅馬尼亞、沙烏地阿拉伯、塞內加爾、新加坡、索馬里、西班牙(加那利群島)、斯里蘭卡、蘇丹、敘利亞、泰國、東帝汶、土耳其、烏克蘭、越南和葉門。
繁殖地:阿富汗、阿爾巴尼亞、奧地利、白俄羅斯、比利時、波赫、克羅地亞、捷克、愛沙尼亞、芬蘭、匈牙利、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拉脫維亞、列支敦斯登、立陶宛、盧森堡、蒙古、黑山、荷蘭、北馬其頓、波蘭、葡萄牙、俄羅斯、塞爾維亞、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瑞典、瑞士、塔吉克斯坦、突尼西亞、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
非繁殖地:阿爾及利亞、安哥拉、貝寧、波札那、布吉納法索、蒲隆地、喀麥隆、中非共和國、查德、剛果(金)、剛果(布)、象牙海岸、吉布地、赤道幾內亞、厄利垂亞、史瓦濟蘭、加彭、加納、關島、幾內亞、幾內亞比索、肯亞、賴索托、賴比瑞亞、馬拉威、馬里、莫三比克、納米比亞、尼日、奈及利亞、北馬里亞納群島、帛琉、盧安達、聖多美和普林西比、獅子山、南非、南蘇丹、坦尚尼亞、多哥、烏干達、尚比亞和辛巴威。
旅鳥:丹麥、直布羅陀、約旦、科威特、馬爾他、巴勒斯坦、卡達、阿聯和西撒哈拉。
季節性不確定:巴林、黎巴嫩和阿曼。
存在不確定:馬達加斯加。
遊蕩:冰島、愛爾蘭、挪威、塞席爾、英國和美國本土外小島嶼。
黑鳶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期4-7月。營巢於高大樹上,距地高10米以上,也營巢於懸岩峭壁上。巢呈淺盤狀,主要由乾樹枝構成,結構較為鬆散,內墊以枯草、紙屑、破布、羽毛等柔軟物。雌雄親鳥共同營巢,通常雄鳥運送巢材,雌鳥留在巢上築巢。巢的大小為40-100厘米,有時直徑達1米以上。每窩產卵2-3枚,偶爾有少至1枚和多至5枚的,卵的大小為53-68毫米×41-48毫米,重約52克,鈍橢圓形,污白色、微綴血紅色點斑。雌雄親鳥輪流孵卵,孵化期38天。雛鳥晚成性,孵出後由雌雄親鳥共同撫育,大約經過42天的巢期生活後,雛鳥即可飛翔。
亞種分化 黑鳶(5亞種)
中文名稱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Milvus migrans formosanus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種群現狀 在歐洲,繁殖種群估計為186,000-254,000對繁殖對,相當於372,000-507,000隻成熟個體(Bird Life International正在籌備中)。歐洲約占全球範圍的9%,因此對全球數量規模的初步估計為4,100,000-5,600,000隻成熟個體,儘管需要進一步驗證這一估計。它被認為在4,000,000-5,700,000隻成熟個體中。
趨勢論證:儘管可能是世界上最常見的猛禽,但由於中毒、射擊、水污染和過度使用殺蟲劑,其數量已經下降。城市環境的現代化和農業的改善也被認為是造成局部衰退的原因(Ferguson-Lees和Christie 2001年)。然而,在歐洲,黑鳶數量最多的三個國家(占歐盟總數的90%以上)的數量趨勢是穩定或增加的。在歐洲以外,總體趨勢被認為是總體穩定的:在印度是穩定的(印度鳥類狀況 2020年),在澳大利亞一直在增加(全球猛禽信息網路 2015年),但認為在中國和亞洲的其他地方可能正在下降(2015年全球猛禽信息網路)。
2023年,福建省三明市泰寧縣林業工作者在該縣大金湖上空發現了60餘只集群出現的“黑色大鳥”,經鑑定系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黑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