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臀食螺鳶

黑臀食螺鳶

黑臀食螺鳶(學名:Helicolestes hamatus)為鷹科齒鷹亞科的鳥類,是一種中型猛禽,體長約45厘米,雌雄同形同色,成年鳥類整體藍灰色,鳥喙前端黑色,喙基桔紅色。腿爪桔紅色,爪尖黑色。眼睛棕紅色。

主要食物是螺和小螃蟹,不聚群,一般單獨或成對狩獵。廣泛棲息於美洲的中部和南部。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黑臀食螺鳶
  • 拉丁學名:Helicolestes hamatus、Rostrhamus hamatus
  • 別稱:細嘴螺鳶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鳥綱
  • 亞綱:今鳥亞綱
  • 隼形目
  • 鷹科
  • 亞科齒鷹亞科
  • :鳶屬
  • :黑臀食螺鳶
  • 命名者及年代:Temminck, 1821
  • 英文名稱:Slender-billed Kitee
外形特徵,分布範圍,棲息環境,生活習性,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外形特徵

黑臀食螺鳶也叫細嘴螺鳶,是一種中型猛禽,身長45。雌雄同形同色,成年鳥類的整個頭部,背部,翅膀,胸部和腹部,形成一個整體的藍灰色,展開的羽毛和尾巴羽毛幾乎是黑色。上體覆蓋有鱗片狀的略淺的暗斑。臀部黑色,虹膜橙色,臉部有裸露的皮膚。黑臀食螺鳶和雄性蝸鳶十分相似,在科屬分類上只有黑臀食螺鳶和蝸鳶同屬食螺鳶屬,但該物種的全黑尾巴明顯比蝸鳶的短。亞成體像成年鳥,但眼睛褐色,尾巴上有3條狹窄的白帶。如蝸鳶,因為食性而形成了不同尋常的鳥喙,細長而又彎曲,鳥喙前端黑色,喙基桔紅色。腿爪桔紅色,爪尖黑色。
黑臀食螺鳶(圖2)黑臀食螺鳶(圖2)
根據黑臀食螺鳶和蝸鳶的食性和外形,鳥類科學家曾經將它們的基因進行比對分析,結果發現差異很大,鳥喙和中趾不同,發音不同,基因也證明它們彼此不是最親密的親戚。所以建議將這兩個物種分列不同的屬,各自獨立。結果在分類上黑臀食螺鳶就有了兩個拉丁學名:Rostrhamus hamatus 和Helicolestes hamatus。

分布範圍

分布於玻利維亞多民族、巴西、哥倫比亞、厄瓜多、法屬蓋亞那、巴拿馬、秘魯、蘇利南、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
黑臀食螺鳶(分布圖)黑臀食螺鳶(分布圖)

棲息環境

黑臀食螺鳶一般棲息於熱帶南美洲北部和中部的森林地區,和蝸鳶的棲息地重疊。經常光顧的地區主要是沼澤,湖泊和有水域的地區。它們的主要食物是螺和小螃蟹,而這些食物的棲息地可以被定性為有常設新鮮水源的地域。棲息的地方一般是小灌木和樹木,巢址離地面很少有超過1米高,一般選擇冬青樹,柳樹和番石榴,最常見的是烏桕樹。也選擇訪問蘆葦叢和蒲草附近的地區。
黑臀食螺鳶(圖3)黑臀食螺鳶(圖3)

生活習性

黑臀食螺鳶與遊牧的蝸鳶不同之處是定居的,這種猛禽不喜群居,常單獨或成對活動,這也是和蝸鳶的主要不同處,蝸鳶在遷移或繁殖期可以集上百隻的大群。如果在路邊的樹上休息,黑臀食螺鳶看起來更象是一隻鷹。在繁殖季節非常活躍,雄性會進行短暫飆升,並在空中急速盤旋,緩慢拍擊翅膀。在此之後,會邀請雌性合作夥伴,共同構建巢和提供的食物。
黑臀食螺鳶(圖4)黑臀食螺鳶(圖4)

繁殖方式

黑臀食螺鳶的巢址通常選在森林沼澤濕地附近,一般選擇在食物豐富的水域邊,巢由樹枝和蘆葦構成,建在高大的喬木上,距地面2米以上。建巢一般選在雨季開始的80天前,產卵季節為2月至6月,建巢時間要花費4至18天不等的工作量,由雄性為主,雌鳥輔之。通常一窩產3枚卵,每兩天產一枚,白色或棕色。父母交替孵化27-28天。雛鳥孵化後仍留巢23-30天,這期間由父母繼續餵養。起飛後,仍然時爾依賴餵食,直到達到約11周齡後才完全自立。年輕的猛禽鳥類的死亡率相對較高。
黑臀食螺鳶(圖5)黑臀食螺鳶(圖5)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低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