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蝠鳶

食蝠鳶

食蝠鳶(學名:Machaerhamphus alcinus)是一種中型獵鷹,總體黑色,在胸部有少許白斑。一般在夜間活動,主要特徵是嘴裂較大,可在飛行中吞食昆蟲和蝙蝠。棲息地茂密的熱帶森林,半乾旱灌木草原,有樹木和灌木的開闊原野、農田、疏林和草原地區。分布於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包括馬達加斯加島,中南半島,印度次大陸以及印度尼西亞諸島。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食蝠鳶
  • 拉丁學名:Macheiramphus alcinus
  • 別稱:蝙蝠鷹、蝠鳶、蝠鷂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鳥綱
  • 隼形目
  • 鷹科
  • 亞科鳶亞科
  • 鳶屬
  • :食蝠鳶
  • 亞種:3亞種
  • 命名者及年代:Westermann, 1851
  • 英文名稱:Bat Hawk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食蝠鳶體重600-650克。成鳥的上體是棕黑色,在眼睛的上下方各有一個白色斑點。胸部中間和喉嚨是白色,具有大塊的黑色豎紋。眼睛亮黃色,黑色的鳥喙具有蠟質,腿和腳淡藍灰色。亞成鳥的斑紋比成鳥斑駁,顏色較淺,尾基羽毛的顏色及胸部具有更多的白色。飛行時這種像小禿鷹大小的鳥似乎更黑暗,它們有一對細長翅,看上去是一個大獵鷹的飛行剪影。在樹上停息時身體幾乎全部黑色,鮮黃色的大眼睛是最好的標誌。

棲息環境

食蝠鳶的棲息地有很大差別,因地區而異。有茂密的熱帶森林,半乾旱灌木草原,有樹木和灌木的開闊原野、農田、疏林和草原地區。

生活習性

食蝠鳶主要取食蝙蝠,燕子,雨燕和金絲燕,輔以其他小型鳥類和昆蟲。所有的獵物是都是在高速飛行中捕獲,永遠不會降臨到地面獵取食物。在捕獲獵物時將其整體吞沒。一般不獵食體形較大的果蝠,常常局限於體形小於自身的小蝙蝠和鳥類。它們有時也進入建築區的採石場,活動於大型河流,小溪,海灘,火車站月台,或進入附近的建築物,甚至在晚上來到大型草坪和打獵場。在遠東它們流連於石灰石洞穴,捕捉在那裡棲息的鳥類如金絲燕等。
由於其特殊的習慣,食蝠鳶是最稀有的鳥類之一。但在它們生活的範圍也相當普遍,它們具有桀驁不馴的特質。為了食物的基本需求得到滿足,它們可以在其生活區域內到達任何地方。白天食蝠鳶坐大樹上很少活動,甚至根本不離開。在繁殖季節有時可能會出現在白天飛行,在清晨狩獵。

分布範圍

分布於安哥拉、貝寧、波札那、汶萊、布吉納法索、蒲隆地、喀麥隆、中非共和國、查德、葛摩、剛果、剛果民主共和國、象牙海岸、赤道幾內亞、衣索比亞、加彭、加納、幾內亞、印度尼西亞、肯亞、賴比瑞亞、馬達加斯加、馬拉威、馬來西亞、馬里、莫三比克、緬甸、納米比亞、尼日、奈及利亞、巴布亞紐幾內亞、盧安達、塞內加爾、獅子山、索馬里、南非、南蘇丹、蘇丹、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泰國、多哥、烏干達、尚比亞、辛巴威。
食蝠鳶分布圖食蝠鳶分布圖
旅鳥:甘比亞、聖多美和普林西比、新加坡。
產地不確定:幾內亞比索。

繁殖方式

繁殖季節開始時,它們在繁殖地附近的空中追逐,像田鳧在做飛行特技表演,雙方的爪了扣在一起翻滾,時而又相互追逐高速飛行。巢通常建於平時休息的同一棵大樹上。雌雄共建,用一些小樹枝搭建。巢寬大約3英尺,深一英尺,像一個大型的淺杯。只有雌性孵卵,它白天在巢里,只是偶爾飛離。傍晚,雌鳥會離開巢,在周圍捕食蒼蠅和一些昆蟲,通常雄鳥帶飼料來到巢邊餵雌鳥。孵化期估計約1個月。
父母餵養雛鳥約35-40天,一般是在天黑前,只餵雛鳥15到20分鐘。在此期間,雛鳥會快速攝食,每隔3至4分鐘,父母會帶食品來到巢的邊緣,它們往返多次,食物包括昆蟲。

亞種分化

食蝠鳶(3亞種)

中文名稱學名
1
食蝠鳶指名亞種
Machaerhamphus alcinusalcinus
2
食蝠鳶安第斯亞種
Machaerhamphus alcinusanderssoni
3
食蝠鳶紐幾內亞亞種
Machaerhamphus alcinuspapuanus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低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