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蒙古百靈雌雄羽色大致相同,雄鳥冬季頭頂中央棕黃色,四周栗紅色,形成一個圍繞頭頂棕黃色的栗紅色頂圈,其前端栗紅色擴展至額部,後面延伸至後頸,因而使栗紅色頂圈前後較厚;眼周、眉紋棕白色,兩側眉紋並向後延伸至枕部相連;頰和耳區棕黃或棕紅色。背、腰栗褐色具棕黃或棕灰色羽緣。翅上小覆羽和中覆羽栗紅色,羽端棕黃色。大覆羽亦為栗紅色,中部轉為黑褐色;初級覆羽黑褐色,羽緣棕色,翼緣白色。第一枚退化初級飛羽亦為白色,其餘初級飛羽大都黑褐色,第二枚初級飛羽外側白色,第三至四枚初級飛羽外側具窄的白色羽緣,先端微綴棕色。內側初級飛羽幾純白色,次級飛羽亦為白色,僅基部稍綴以黑褐色,三級飛羽淡栗褐色具棕黃色狹緣。尾上覆羽栗紅色具棕色或灰白色狹緣。中央尾羽栗褐色,羽緣棕紅色具不甚明顯的暗色橫斑,最外側尾主要為白色,僅內側基部有一楔狀褐色斑,次一對外側尾羽黑褐色,僅外側有較寬的白色緣,其餘尾羽黑褐色,先端綴有白色,內外翻均具窄的白邊。頦、喉和下體白色,胸微沾棕,上胸兩側各有一黑色塊斑,其餘下體棕白色,有的兩脅微綴有栗色斑紋。繁殖期雄鳥羽色更艷麗,上體栗色也更濃著,背、肩、腰部黑色中央紋亦更著,胸側兩塊黑斑間有一黑色細紋相連。
雌鳥與雄鳥基本相似,但上體羽色較淡,上胸兩側黑斑小。
大小量度:體重♂58-60克,♀45-49克;體長♂165-210毫米,♀165-200毫米;嘴峰♂14-18毫米,♀13-18.5毫米;翅♂129-140毫米,♀113-120毫米;尾♂72-95毫米,♀65-80毫米;
跗蹠♂22.5-26毫米,♀22-25毫米。(註:♂雄性;♀雌性)
近種區別
| 蒙古百靈 | |
---|
體量 | 體重♂58-60克,♀45-49克;體長♂165-210毫米,♀165-200毫米 | |
---|
特徵 | 頭頂栗色,中央棕黃,每紋和枕部形成連線的棕白色帶,上體栗褐色具皮黃色羽緣,尾上覆羽栗色,翼後緣具大白斑,下體白色,上胸兩側各具一黑斑 | 上體灰棕色有黃褐色斑紋,具棕黃色羽緣。下體白色,有褐色領帶,胸部具放射狀斑紋,兩肋稍雜以栗紋,頰部皮黃色,兩條長而顯著的白色眉紋在枕部相接 |
---|
圖片 | ![蒙古百靈 蒙古百靈](/img/2/0ef/mhTO3U2YzMWZ4UmZhJDNjBTM5UTYjNzN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蒙古百靈 | ![蒙古百靈 蒙古百靈](/img/d/ba0/QmYkRWOwADZ4UjM5UGNxQzMwgjYllDOyQTN5QzMxI2YxIGZ4YGZlVDOhVzM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草原百靈 |
---|
棲息環境
棲息於草原、半荒漠等開闊地區,尤其喜歡草本植物生長茂密的濕草原地區。常出入於河流和湖泊岸邊一帶草地上,也出入於水域附近的草地或鹽鹼草地上,冬季有時也到公路或人類居住地附近。不喜歡乾旱荒漠平原。
生活習性
繁殖期常單獨或成對活動,非繁殖期則喜成群,特別是遷徙期間,常集成大群,有時集群個體多達數百甚至上千隻。善奔跑。在地面奔跑迅速。亦善飛翔,能從地面直衝而上,飛人高空,在空中邊飛邊鳴,和
雲雀很相似。鳴聲清脆婉轉,是一種動聽的顫音。腳強健、善奔走,受驚擾時常藏匿不動,因有保護色而不易被發覺。秋冬季常結集大群活動。常於地面行走或振翼作柔弱的波狀飛行。於地面,或于飛行時,或在空中振翼同時緩慢垂直下降時鳴唱。高飛時直衝入雲,在地面亦善奔走,受驚擾時常藏匿不動,因有保護色而不易被發覺。常站高土崗或沙丘上鳴囀不休,鳴聲尖細而優美。鳴聲響亮,婉轉動聽,為中國傳統上的名貴籠鳥。
主要以草籽、嫩芽等為食,也捕食少量昆蟲,如蚱蜢、蝗蟲等。
蒙古百靈越冬為集群性。越冬前期多與小沙百靈組成混合群活動。夜間棲息於有一定坡度的乾燥的、細沙質荒草地或農田,在整個
越冬期間夜晚與小沙百靈棲息於同一片夜棲地。越冬期間的食物幾乎全部是
禾本科植物的種子。
分布範圍
分布於蒙古、俄羅斯南部地區和中國東北的相鄰地區。
中國為內蒙古及其周邊地區較常見的
留鳥。主要分布省份:北京、河北、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南、甘肅、青海、寧夏。分布在以下保護區:莫莫格、白芨灘、青海湖鳥島、蘆芽山、衡水湖濕地和鳥類、賽罕烏拉。分布在以下山脈湖泊:
青海湖。
![蒙古百靈([蒙古]百靈) 蒙古百靈([蒙古]百靈)](/img/2/c14/QO0cDZzY2YwUGMycjMyEWOjJjMlljZlN2MyYDN0EGMyEGNmRjMyMmN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蒙古百靈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期為5-7月,雄鳥求偶時在空中鳴唱或在高空拍動翅膀。營巢在土坎、草叢根部地上,巢呈淺杯形,用雜草構成,置於地面稍凹處或草叢間,其上有垂草掩蔽。卵白色或近黃,表面光滑而具褐色細斑,大小約為23×18毫米。兩性輪流孵化11-12天雛鳥破殼而出。剛出殼的雛鳥赤身裸體,只在一些部位長有絨羽,7天后才睜開雙眼。這期間由雙親共同哺育,主要是餵食昆蟲的幼蟲。幼鳥在8天以後離巢,並且在14或15天以後飛行。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鳥類)——易危(VU)。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蒙古百靈為夏候鳥或留鳥。它在中國僅分布於內蒙古、青海和東北部分地區,種群數量曾經是較為豐富的。但由於其鳴聲悅耳,是著名的籠養鳥,很多鳥販子在繁殖季節常到產區大肆收購,使資源遭到很大破壞,加之由於人口增加,草原開發和過量放牧,造成環境質量下降,都影響到蒙古百靈種群數量的增長,在東北西部一帶,種群數量也很稀少,應注意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