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973計畫)(973項目)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973計畫)

973項目一般指本詞條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973計畫)》旨在解決國家戰略需求中的重大科學問題,以及對人類認識世界將會起到重要作用的科學前沿問題,堅持“面向戰略需求,聚焦科學目標,造就將帥人才,攀登科學高峰,實現重點突破,服務長遠發展”的指導思想,堅持“指南引導,單位申報,專家評審,政府決策”的立項方式,以原始性創新作為遴選項目的重要標準,堅持“擇需、擇重、擇優”和“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堅持項目、人才、基地的密切結合,面向前沿高科技戰略領域超前部署基礎研究

從科技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國家重點研發計畫首批重點研發專項指南已於2016年2月16日發布,這標誌著整合了多項科技計畫的國家重點研發計畫從即日起正式啟動實施。這也意味著“973計畫”“863計畫”即將成為歷史名詞。

基本介紹

實施概況,發展規律,發展模式,成效體現,十五規劃,農業領域,能源領域,信息領域,資源環境,人口健康,材料領域,重要科學,十一五,指導思想,戰略目標,基礎研究,農業領域,能源領域,信息領域,資源環境,人口健康,材料領域,綜合交叉,科學前沿,重大科研,蛋白質,量子調控,納米研究,生殖研究,115綱要,完善編制,加強集成,人才為本,完善機制,加強合作,顧問組介紹,第一屆顧問組,第二屆顧問組,第三屆顧問組,第四屆顧問組,意義,

實施概況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973計畫)的實施,是黨中央國務院高瞻遠矚,為加強我國基礎研究做出的重大決策,對推動基礎研究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973計畫)是具有明確國家目標、對國家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具有全局性和帶動性的基礎研究發展計畫,旨在解決國家戰略需求中的重大科學問題,以及對人類認識世界將會起到重要作用的科學前沿問題,提升我國基礎研究自主創新能力,為國民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基礎,為未來高新技術的形成提供源頭創新。1997年,中國政府採納科學家的建議,決定製定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開展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的重點基礎研究。這是中國加強基礎研究、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重大戰略舉措。973計畫的實施,實現了國家需求導向的基礎研究的部署,建立了自由探索和國家需求導向“雙力驅動”的基礎研究資助體系,完善了基礎研究布局。自1998年實施以來,973計畫圍繞農業、能源、信息、資源環境、人口與健康、材料、綜合交叉與重要科學前沿等領域進行戰略部署,2006年又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的部署,啟動了蛋白質研究、量子調控研究、納米研究、發育與生殖研究四個重大科學研究計畫,共立項384項。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973計畫)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973計畫)
十年來,973計畫始終堅持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立足國際科學發展前沿,解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自身發展中的重大科學問題,顯著提升了中國基礎研究創新能力和研究水平,帶動了中國基礎科學的發展,培養和鍛鍊了一支優秀的基礎研究隊伍,形成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基地,為經濟建設、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科學支撐。
2014年2月20日,國家科技部發布973、863和支撐計畫2015年度項目申報指南。其中,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以下簡稱973計畫,含重大科學研究計畫)是以國家重大需求為導向,對我國未來發展和科學技術進步具有戰略性、前瞻性、全局性和帶動性的基礎研究發展計畫。重點支持農業科學等9個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領域的基礎研究,同時,圍繞納米研究等6個方向實施重大科學研究計畫。.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和重大科學研究計畫2015年度項目申報指南

發展規律

發展模式

973計畫遵循科學發展規律,借鑑國內外重大項目組織管理模式,探索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基礎研究重大項目組織實施和管理模式,建立了專家諮詢與政府決策相結合的科學決策模式,實現了項目管理與經費管理有機結合的科學管理模式,探索了聯合多部門行業共同推進計畫發展的組織模式,完善了符合科學發展規律的重大基礎研究項目評價模式。

成效體現

(1)顯著提升了中國基礎研究水平
973計畫組織實施的十年,也是中國基礎研究快速發展的十年。在973計畫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計畫支持下,中國基礎研究整體水平顯著提升,在國際上占有了重要的一席之地。十年來,中國SCI論文數量已躍升世界第二科學技術方陣,主要學科世界綜合排名整體呈現出快速提升趨勢,中國科學家在國際上的學術地位和學術影響顯著提高,越來越多的專家當選開發中國家科學院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外國科學院或工程院外籍院士,在國際重要學會、協會以及國際重要學術雜誌擔當重要職務。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973計畫)(973項目)
科技部 頒發聘書(“973計畫”首席科學家)
基礎研究常常是厚積薄發,需要長期積累。用中國一句古話來概括,就是“十年磨一劍”。經過十年的快速發展,中國基礎研究在若干重要領域取得了顯著的成果。非線性光學晶體量子信息研究居國際前列;納米材料和納米結構、蛋白質結構與功能、腦與認知、創造新物質的分子工程學、古生物學、海洋科學等領域取得系列創新成果,整體研究水平顯著提高,在國際上產生重要影響;數學機械化、辛幾何算法等方面保持中國特色和優勢。特別是在納米科學、量子信息、生命科學等前沿領域取得一批原始性創新成果,在國際上產生了重要影響。
(2)促進基礎研究與國家目標結合,解決國家戰略需求中的關鍵科學問題
通過長期穩定的支持,973計畫圍繞經濟社會發展解決了一批重大科學問題,尤其是在重大疾病防治及創新藥物發現、礦產資源勘探開發、節能減排、氣候變化預測等重點戰略需求領域取得一批創新成果,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例如,重大疾病防治方面,通過對急性早幼粒細胞性白血病(APL)發病機制研究,使初發APL成為第一個可治癒的成人白血病,已得到實際套用;建立和完善了新藥創製系列研究平台和方法,發現了一批針對重大疾病的先導化合物和候選新藥,治療早老性痴呆症藥物希普林、抗腫瘤藥物沙爾威辛和力達黴素等新藥已進入臨床研究,其中希普林已在歐洲30多家醫院完成了Ⅱ期臨床試驗。
戰略礦產資源研究方面,圍繞東部環太平洋成礦域,初步建立了中新生代和晚古生代大陸成礦理論,發展了多項找礦預測的新技術和新方法,提出一系列大礦和大型礦集區的靶區,被中國地質調查局陸續列入前期風險勘查。
節能減排方面,創新性地提出了對流換熱強化的場協同理論,研發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系列傳熱傳質強化單元裝置並用於工程實踐;深入研究了燃煤高溫脫硫反應機理及其影響因素,研發出具有工程套用價值的廉價脫硫劑;開展新一代內燃機燃燒理論研究,提出了汽油機、柴油機低溫燃燒新方案,發展了均質壓燃複合燃燒系統,成功研製了原理樣機。
氣候變化方面,揭示了季風系統突變與全球增暖之間的密切關係,建立有效的區域環境系統集成模式,乾旱化發展趨勢預測報告得到政府有關部門的重視;開展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研究,獲得了中國10種陸地生態系統通量/儲量的連續觀測數據,闡明了中國主要生態系統的碳通量的日、季節和年際間變化特徵及其環境控制機制;定量分析了氣候和土地利用變化對碳平衡的影響,揭示了中國陸地碳匯形成和變化機制;通過研究證明植樹造林將顯著增加生態系統的碳貯量;發現大洋碳儲庫有40-50萬年的長周期變化,揭示了熱帶海區在全球氣候演變中的積極作用。這些新的認識為中國應對氣候變化提供了科學支撐。
(3)引領行業理論和技術的發展,促進企業創新能力的提高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973計畫)(973項目)
科技部 召開 “973計畫”實施5周年大會
973計畫注重關鍵科學問題的提煉,注重利用973計畫項目的平台凝聚各方面研究力量,解決行業發展的瓶頸問題,提升作為創新主體的企業科研能力。十年來, 973計畫在化工、鋼鐵、鋁材、聚合物材料、水泥、油氣勘探開發等方面解決了一批行業發展中的關鍵科學問題,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在提高石油採收率方面,通過基礎理論研究,研製出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表面活性劑、新型抗鹽梳型聚合物以及新型高效破乳劑和清水劑大慶油田工業化礦場試驗表明可提高採收率19%以上,化學複合驅已經成為大慶油田“十一五”後油田開發提高採收率的主體接替技術。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973計畫)(973項目)
973計畫——松科一井
天然氣勘探開發方面,建立了天然氣高效成藏的地質理論與高效資源評價方法。有機質"接力成氣"理論和深層有效儲層保持的五種機理,推動塔里木庫車和四川龍崗地區6500-7000m深層發現2個千億方以上大氣田和萬億方大氣區;天然氣高效成藏的定量評價新方法及新指標對預測待發現高效資源主要分布區帶、指導勘探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海相油氣勘探方面,973計畫通過盆地的演化歷程、碳酸鹽岩烴源岩發育狀況以及優質儲層的發育機理研究,對中國海相油氣遠景進行了分類;首次建立了碳酸鹽岩油、氣源岩分級評價方法和指標體系,明確提出碳酸鹽岩作為烴源岩的有機質豐度下限為0.5%,為疊合盆地碳酸鹽岩層系油氣資源評價與預測奠定了可靠的理論基礎,有關評價指標已被新一輪全國油氣資源評價所採用,在國家油氣資源摸底和企業評價決策中套用。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973計畫)(973項目)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973計畫)
重油高效轉化與最佳化利用研究方面,發展了重油梯級分離轉化利用的新方法,實現了關鍵技術的重要突破,於2007年完成1.5萬噸/年規模的中試裝置的設計,將於今年8月在中國石油遼河石化分公司投入中試運行。研製出提高劣質重油轉化深度的催化裂化催化劑,獲得大規模工業化套用,已累計試生產催化劑11000多噸,在多家石化企業 10餘套百萬噸/年級的催化裝置上獲得工業套用。
(4)凝聚和培養了一批優秀人才,形成了一批創新團隊
973計畫的實踐表明,重大科學研究計畫是凝聚和培養優秀創新人才,特別是培養優秀中青年科學家團隊的重要途徑,是培養科技領軍人才的有效平台。十年來,在承擔973計畫的1.8萬人隊伍中,有兩院院士502位、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637位、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入選者140位。通過項目的組織,眾多的優秀人才圍繞共同的科學目標形成了一批有機結合的創新研究團隊,同時還吸引了一批海外學者回國工作,人才高地的優勢日趨顯著。
973計畫組織實施中,注重發揮中青年科研人員的作用,研究隊伍中45歲以下的占3/4,項目首席科學家中45歲以下的占45%,課題負責人中45歲以下的占63%,一批優秀的中青年人才被推上負責人的崗位。在老一輩科學家的大力支持下,通過組織973計畫項目的磨礪,他們中的一大批人才取得了突出成就,在學術上迅速成長起來,成為各自領域的學術帶頭人。

十五規劃

農業領域

圍繞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和提高我國未來農產品競爭力等目標中的重大科學問題,重點部署了以新品種、新品質為目標的農業動植物功能基因組與分子改良研究,提高農業資源利用效率的農作物雜種優勢利用、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生物固氮以及水分養分高效利用的研究,針對我國農業生態安全面臨的重大問題,在生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生物農藥與綠色化學農藥、轉基因生物安全外來生物入侵重大動物疫病防控、西部典型森林植被對農業生態系統的影響等方面進行了統籌部署。

能源領域

針對我國能源結構以煤為主、液體燃料嚴重缺乏、能源消耗帶來嚴重環境污染等重大問題,部署了煤炭氣化液化、多聯產、燃煤污染物乾法聯合脫除、預防煤礦瓦斯動力災害等方面的基礎研究;油氣藏勘探、開發和利用等方面重點部署了天然氣、煤層氣成藏機理和高效催化轉化、提高石油採收率的基礎研究;大規模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探索方面主要部署了氫能規模製備與儲運、太陽能規模製氫、核聚變能綠色二次電池新體系、新型光伏電池等方面的基礎研究。

信息領域

重點部署了面向未來競爭的數學機械化、高性能科學計算理論及軟體設計新概念,微納電子、光電子器件與晶片的新原理、新結構與新方法,下一代網際網路的體系結構、存儲模式及網路環境下海量信息處理的新方法等方面的基礎研究。對數字信息理解與融合、和諧人機互動環境、信息與網路安全等難點問題進行了針對性部署;圍繞信息科學發展中的前沿熱點問題前瞻性地部署了量子信息、量子通信和量子器件方面的研究。

資源環境

針對我國面臨的自然資源短缺、生存環境質量不斷惡化、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等嚴峻現實,在礦產資源方面,主要圍繞我國東部環太平洋成礦域、西部古亞洲成礦域、西南特提斯成礦域及海相碳酸鹽岩層系油氣形成進行了部署;水資源方面,重點部署了長江和黃河流域水資源演化規律及主要的淡水湖泊富營養化方面的研究;海洋方面重點部署了邊緣海的形成演化、近海生態環境演變、陸海相互作用及近海有害赤潮等方面的研究;生態環境方面,重點圍繞青藏高原、西部乾旱區、北方乾旱和荒漠化地區、西南縱向嶺谷地區及長江流域的生態環境問題進行了部署,同時針對首都及周邊地區、長江珠江三角洲地區、東北老工業基地等重要經濟發展地區的環境污染控制部署了相關項目;在重大災害方面,對天氣氣候災害和地震災害的形成機理與預測、火災的演化規律和防治及地質災害環境下重大工程的安全性進行重點部署。

人口健康

針對我國人口基數大、患者眾多、疾病譜廣,在重大疾病治療措施與藥物研發等方面面臨嚴峻挑戰的現實,重點開展了惡性腫瘤、B型肝炎、肝硬化、肝腹水、肝癌、心腦血管疾病和老年病等重大疾病發病機理研究,部署了基因治療、器官移植、嚴重創傷等臨床相關基礎研究及生殖健康、出生缺陷的研究,在創新藥物方面有針對性地安排了先導化合物發現與最佳化、藥物靶標發現與確認和中藥方劑的研究,並對前沿熱點研究領域如疾病基因組、蛋白質組、幹細胞、組織工程、免疫學及表觀遺傳學研究進行了前瞻性部署,同時針對嚴重傳染病和中醫藥基礎研究設立了專項。973肝細胞分離技術是目前國際公認的最具套用前景的治肝技術。主要根據細胞與分子免疫學原理,將所感染的HBV病毒進行生物學分型檢測分型,誘發人體自身產生大量對B肝病毒(HBV)具有免疫殺傷力作用的特異性細胞毒T淋巴細胞和NK細胞,利用新型疫苗對B肝進行誘導性、特異性、主動式攻擊,擊殺體內B肝病毒。最後將特定型別的病毒抗原(治療疫苗)注射到原患者體內。在抗原的刺激下,免疫活性細胞被激活,利用疫苗的誘導性實時的深入肝細胞核內,徹底殺滅細胞內病毒和組織深層的游離病毒,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同時,該技術能有效阻斷和逆轉肝纖維化、肝硬化的進程,為慢性B肝患者繫上生命安全的保險。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973計畫)(973項目)
“973計畫”項目研究進展 匯報會

材料領域

圍繞促進我國從“材料大國”向“材料強國”轉化和建立新材料產業等目標,重點安排了納米材料相關基礎研究,鋼鐵、鋁、水泥、通用高分子材料等基礎材料最佳化和提高性能的基礎科學研究,同時對信息功能材料、超導材料、稀土材料、催化材料等高新技術新材料及複合材料、膜材料、生物醫用材料進行了強化部署,並根據材料科學自身發展的需要部署了材料計算設計、表征與性能預測、材料先進制備、成型與加工的科學基礎等方面的研究。

重要科學

一方面對先進制造、城市化進程中的生態環境問題、生命科學和信息科學同相關學科領域的交叉研究等方面進行了重點部署;另一方面對腦與認知科學、非線性科學、超強超短雷射、非編碼RNA、生物膜和膜蛋白、創造新物質的分子工程學、天體物理、古生物學、大陸科學鑽探、新型人工電磁介質的理論等重大前沿科學問題進行了部署。
973計畫實施以來,在解決國家重大需求的深層次科學問題方面取得了一些階段性的突出進展,與863計畫等緊密銜接,在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正日益凸顯;重要基礎科學前沿取得的一批創新成果令人矚目,並已在國際學術界產生重要影響;一批在研項目進展順利,孕育著重大突破的良好勢頭。
973計畫的實施,極大地促進了基礎研究與國家目標的結合,激發了我國基礎研究工作者服務於國家目標的主動意識和攀登科學高峰的信心,凝聚和培養了一批戰略科學家和優秀科學研究團隊,引導和促進了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引領和推動了我國基礎研究的發展,提升了我國原始創新能力。

十一五

指導思想

973計畫在“十一五”期間要按照《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的要求,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綱要》)和《國家“十一五”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面向戰略需求,聚焦科學目標,造就將帥人才,攀登科學高峰,實現重點突破,服務長遠發展。
面向戰略需求。面向當前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的重大需求,以基礎理論的源頭創新推動技術創新,形成自主智慧財產權,提高產業競爭力,服務國民經濟建設。聚焦科學目標。遵循基礎研究規律,在國家重大需求與科學前沿的結合點上下功夫,解決我國經濟、社會和科技自身發展中的重大關鍵科學問題。造就將帥人才。穩定一支高水平的國家基礎研究隊伍,組建高水平創新群體,培養優秀創新人才,造就一批能把握巨觀戰略方向和組織重大課題研究的將帥人才。攀登科學高峰。力爭在科學前沿領域取得一批原創性科學成果,在國際科學前沿占有一席之地。實現重點突破。既要根據“擇需”原則考慮整體布局,又要“擇重、擇優”,對重點領域強化部署,加大支持力度。服務長遠發展。面向前沿高科技戰略領域超前部署基礎研究,為新興產業的發展提供知識儲備,為我國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支撐,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做出貢獻。

戰略目標

(1)解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中的重大科學問題,為我國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基礎,為提高我國產業核心競爭力和最佳化產業結構提供科學支撐,為國家決策提供可靠的科學依據;
(2)在世界科學發展的主流方向和具有我國優勢、特色的基礎研究領域,取得一批在國際上產生重大影響的原始性創新成果,大幅提升我國在國際科學界的地位;
(3)吸引、凝聚、培養創新人才,造就服務於國家戰略目標的人才和創新研究團隊;促進重點研究基地的建設,顯著提升我國的自主創新能力和解決重大問題的能力。

基礎研究

農業領域

農業的健康發展是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和協調發展的重要保證。我國農業正受到水資源不足、耕地減少、農業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的嚴重威脅。保證21世紀我國16億人口的食物安全,任務非常艱巨。加入WTO既給我國農業發展帶來了機遇,也使農產品進出口貿易面臨嚴峻挑戰。“十一五”期間農業領域將面臨以下方面的巨大壓力: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973計畫)(973項目)
“973計畫”項目課題 驗收會
目前我國糧食問題在數量上有較大的缺口。據統計,2000-2002年我國糧食年產量為4.5億噸,已低於消費量,2003年我國糧食大幅減產,總產降到4.3億噸。“十一五”期間人口數量將突破14億大關,按人均糧食占有量800斤的預定指標,要求有5.6億噸的糧食供給,而目前我國主要糧食作物如稻、麥的單產水平已居世界前列,進一步提高產量的技術儲備有限。由於建設的需要(包括城市擴大,村鎮城市化、高速公路和鐵路建設占地等等),可用耕地面積將進一步縮減。
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農產品品質和食物結構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國目前主要商用畜種依賴進口,優良地方畜禽品種資源正不斷減少。農業生產大環境由於資源利用率不高、環境污染(包括空氣污染、水資源污染、農田土壤污染等)日益加重、生態鏈破壞等因素所導致負面影響愈來愈強烈。
農產品安全問題一直是影響我國農業對外貿易的難題,禽流感等重大動物傳染病和人畜共患傳染病的暴發,不僅給廣大農民和國家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嚴重影響了畜牧業的健康發展,而且對國家的公共衛生安全形成了威脅。
我國農業生產的整體狀況仍處於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發展的轉型期,總體上講是“投入高,效益低,農產品結構亟待調整,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有待提高”。儘管農作物單產較高,但主要是依靠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和犧牲有限自然資源所獲得的,距離我國“走資源節約型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戰略目標仍相去甚遠。
“十一五”期間,973計畫以保障食物安全供給、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為核心,瞄準世界農業科學發展的前沿,緊緊圍繞我國農業發展和農業戰略調整中的重大科學問題開展基礎研究,利用基因組學和蛋白質組學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解決農業生物遺傳改良、病蟲害控制、農業資源高效利用中的關鍵科學問題,為水資源、土地資源和養分資源的高效利用、農業生物新品種培育和病蟲鼠害控制、優質農產品的安全生產與加工、農業生態環境的改善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和方法,為調整農業結構、提高農業效益、增強國際競爭能力、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提供科學支撐。
重點研究方向包括:
(1)農業資源(土壤資源、水資源和養分資源)高效利用的科學基礎;
(2)農業生物基因資源發掘和重要性狀的功能基因組研究;
(3)農業戰略性結構調整及區域農業布局的基礎科學問題;
(4)農業可持續發展中的環境和生態問題;
(5)農業生物災害(農業病蟲草鼠害、農業動物重大疫病)預測、控制與生物安全;
(6)農產品(糧食、果蔬、畜禽水產品)營養品質、農產品儲藏和安全的基礎科學問題。

能源領域

能源是關係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一個重大戰略問題,是我國經濟和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我國能源供需量極大,目前已近20億噸標煤,出現了能源整體(煤、油、電)持續緊張的狀況,今後每年仍將以數千萬噸標煤的速率增長。中國在未來幾十年中,能源需求總量將增長為現在的3倍或更多,其中還應至少包括約5-6億噸液體燃料。這決定了在未來數十年中,我國能源生產仍必須快速增長。同時,我國石油自產率將進一步逐年降低,電力的年人均供應量還遠低於已開發國家水平,這些決定了能源未來幾十年內以煤為主(占60%以上)的格局難以改變。
針對我國能源供應緊張、石油安全問題凸現、能源效率低下、環境污染嚴重、可持續發展壓力巨大的嚴峻形勢,973計畫一方面要解決現有能源技術系統提高效率、降低污染和保障安全中的科學問題,另一方面要在解決我國能源新系統創建的科學問題方面實現突破,探索非化石能源規模化利用的可能途徑。通過基礎研究獲得經過驗證的新理論、新方法、新系統,為開發具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能源高技術、新工藝、新流程提供理論依據,為我國能源可持續發展的解決方案奠定基礎。
重點研究方向包括:
(1)深部煤炭資源分布、安全開發和煤層氣開發的有關基礎研究;
(2)煤炭潔淨高效利用的基礎研究;
(3)石油、天然氣資源高效開採和利用的新理論和新方法;
(4)我國大型電力系統有關的重大科學問題
(5)氫能規模、無污染製備、輸運和高密度存儲的關鍵科學問題;
(6)探索大規模發展新能源(天然氣水合物等)和可再生能源(太陽能、生物質能、風能等)途徑的研究;
(7)探索大規模發展核裂變能的途徑及相關科學問題、發展核聚變能的基礎問題;
(8)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關鍵科學問題研究。

信息領域

近年來,信息技術以驚人的速度發展,已成為改造我國傳統產業,振興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信息產業正以年均增長速度高於全國GDP三倍的速度快速增長著,業已成為我國經濟成長最快和最具活力的產業之一。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973計畫)(973項目)
“973計畫”10周年紀念大會
但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我國信息技術科技自主創新能力薄弱、核心技術缺乏已成不爭的事實,主要源於我國的信息高技術產業缺乏堅實的基礎,缺乏深厚的基礎研究原始積累。在作為信息技術基礎的微電子產業,由於積體電路的材料、製備工藝、原型器件等方面的基礎研究比較薄弱,導致微電子產業在我國還比較落後,具體表現在我國電子工業總產值在全國工業總產值的比例很低,積體電路銷售額只占世界積體電路市場的總額的0.3%。由於缺乏研製高性能處理器晶片的能力,使得我國在研製和生產高性能計算機系統時受到了嚴重的制約,十年來我國大部分計算機公司尚處於代理外國產品、積累市場經驗與積累原始資金的階段。軟體行業,軟體的“易使用”和“高可信”問題一直未能得到滿意的解決,軟體理論、算法等研究滯後,作業系統等系統軟體一直為跨國公司所壟斷。網路與通信行業,核心路由器、巨型伺服器等關鍵設備仍然大量依賴進口,移動通信中的一些核心技術仍然受制於人,究其原因,主要在於缺乏前瞻性的基礎研究,為此使我國每年要付出巨額專利使用費用。
整體來說,正是由於缺乏強大的基礎研究作為後盾,我國信息高科技產品仍然只能以仿製為主,缺乏自己的創新特色,而信息產品極強的套用性和極大的市場使得基礎研究進一步被忽視。一個只能憑藉別國的基礎研究成果的國家,在未來技術創新的競爭中必敗無疑。這一局面只有在大力加強基礎研究,全面提高我國信息領域的創新能力之後,才能從根本上予以扭轉。
“十一五”期間信息領域基礎研究的發展目標是根據國際信息技術的發展趨勢,結合我國的國情和發展狀況,著重從信息獲取、處理、傳輸、存儲、再現、安全、利用,信息系統的基礎元器件、信息處理環境、科學計算、人工智慧、控制理論等方面開展系統深入的研究,為我國信息產業的跨越式發展奠定堅實的理論和技術基礎。
重點研究方向包括:
(1)微納積體電路、光電子器件和集成微系統的基礎研究;
(2)信息處理環境及科學計算的基礎研究;
(3)泛在、可控的下一代信息網路的基礎研究;
(4)信息獲取的基礎研究;
(5)高可信、高效率軟體的基礎研究;
(6)智慧型信息處理、和諧人機互動的基礎研究;
(7)海量信息處理、存儲及套用的基礎研究;
(8)量子通信的基礎研究;
(9)信息安全的基礎研究

資源環境

我國資源有限的保障程度和環境脆弱的承載能力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主要表現在:
水資源短缺和時空分布不均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瓶頸;礦產和油氣資源儲量保證年限銳減,供需矛盾突出,資源利用率低。
生態破壞與環境污染問題嚴重,已進入大範圍生態退化和複合性環境污染的階段。多年來對自然資源的不合理利用乃至掠奪性開發,導致土地質量急劇下降、生態系統退化和生態災害頻發;環境污染已從陸地蔓延到近海海域,從地表水延伸到地下水,從單一污染髮展到複合性污染,從一般污染物擴展到有毒有害物質特別是持久性有機物,形成了複雜的區域性污染,並已經威脅到人民健康和生態安全。全球環境變化已日益成為制約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全球性問題,涉及我國對環境、經濟、政治、外交等一系列問題的國家決策。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973計畫)(973項目)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973計畫)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嚴重的少數國家之一,生態系統的退化加劇了環境的脆弱性,導致成災頻率劇增,災情擴大和多種災害群發。特別是重大氣象災害、地震災害和地質災害等,嚴重製約我國社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面對上述重大問題的嚴重壓力,需要進一步提高對人類活動所引起的地球資源和地球環境變化規律的認識,並把它轉化為可供解決上述問題的決策基礎和實用技術,進而合理地組織有序的人類活動,包括生活方式、生產方式和科學技術活動,以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十一五”期間,資源環境領域以國家中長期發展需求為導向,從戰略上尋求可持續發展所面臨的根本性、戰略性資源和環境問題,建立適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需求的資源環境科技體系。以揭示人類活動對地球系統的影響機制與動力學為主線,從整體上認識人類所面臨的一系列資源與環境問題產生的根源與發展規律,開展基礎研究,為解決資源短缺、災害頻發、環境污染和生態退化等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關鍵問題提供科技支撐。
重點研究方向包括:
(1)固體礦產資源勘查評價的重大科學問題
(2)礦產資源集約利用的新理論、新技術和新方法;
(3)化石能源勘探開發利用的基礎科學問題;
(4)全球變化與區域回響和適應;
(5)人類活動與生態系統變化及其可持續發展;
(6)區域環境質量演變和污染控制
(7)區域水循環與水資源高效利用;
(8)特殊資源高質高效利用的基礎研究;
(9)中國近海及海洋生態、環境演變和海洋安全;
(10)重大自然災害形成機理與預測;
(11)地球各圈層相互作用及其資源環境效應。

人口健康

健康是人類基本的生活目標,減少疾病是人類的共同願望。我國已在人口與健康密切相關的衛生保健事業取得很大成績,然而防病治病任務依然十分繁重,廣大的農村還缺醫少藥。各種重大的急、慢性傳染病尚未得到完全控制,約1.5-2億人為B型肝炎患者或攜帶者,結核桿菌的耐藥與愛滋病的流行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新的傳染病時有發生,2003年在我國爆發的非典型肺炎嚴重影響了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能力尚不能適應需要。多種慢性疾病如心腦血管病、呼吸系統疾病、腫瘤、糖尿病、自身免疫疾病等,已日益成為嚴重威脅人民健康的因素,隨著我國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各種老年性疾病特別是老年性痴呆、帕金森氏病等嚴重影響老年人的生活質量;社會、工作壓力加劇使大量勞動力患有不同程度的神經、精神性疾病。這些疾病發病率高,對健康危害大,給患者個人、及其家庭和社會帶來極大的經濟和精神負擔。同時,我國人口基數大,控制人口增長,降低出生缺陷,優生優育,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質的任務極其繁重。各種創傷及自然災害越來越大地危害人民生命健康,迫切需要發展新的治療方法和康復手段。目前我國97%的藥品是仿製藥,我國的製藥行業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壓力。因此,針對重要疾病,不斷研究和創製新的優良藥物,充分發揮中醫藥在防病治病中的作用,以及提供疾病防控和診治新技術新方法,是我國人口與健康領域的緊迫需求,是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目標、實現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的緊迫需求,也是維護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的緊迫需求。我國的衛生保健工作面臨嚴重挑戰,對人口與健康領域的基礎研究提出重大需求。
針對上述需求,人口與健康領域的基礎研究的主攻方向是以提高人口素質、防治危害我國人民健康的嚴重傳染病和高發的重大非傳染性疾病為主攻方向。以闡明疾病的發病機制和解決疾病防治中的關鍵科學問題為突破口,提高我國在人口數量和質量控制及重大疾病診治和防控方面的科學技術水平和原創能力,降低重大疾病對人民健康的危害,以逐步達到促進國民健康、帶動科學發展、加速社會進步的戰略目標。
重點研究方向包括:
(1)重大傳染病防控與診療的基礎研究;
(2)重大非傳染性疾病發病機制、診療與預防的基礎研究;
(3)生殖與發育的基礎研究;
(4)腦科學與認知科學;
(5)環境有害物質對健康影響的研究與生物安全
(6)中醫理論與中藥現代化基礎研究;
(7)新藥創製的基礎研究;
(8)重大疾病診療新技術的基礎研究;
(9)人體正常生命活動的基礎研究。

材料領域

材料是國民經濟、社會進步和國家安全的物質基礎與先導。2000年以來,材料產業在我國國民經濟總產值中的貢獻約占20%,已經發展成為我國主要支柱產業之一。
鋼鐵材料、有色金屬材料、無機非金屬材料、高分子材料、複合材料、信息功能材料等是經濟社會發展、國防建設和重大科學工程的重要基礎材料。我國傳統材料產業發展迅速,相當一部分的年產量已居世界前列,但生產過程中大量消耗資源和能源,污染環境,並且產品檔次低,高附加值產品少,用於國防和高技術的高性能產品大量依賴進口,嚴重製約我國社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我國在高技術新材料方面產業規模不大,市場占有率較小,基礎研究尤其薄弱,一些高端產品的關鍵技術的創新能力亟待加強。我國是一個具有13億人口的大國,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直接關係到我國國民的健康和人民的生活質量的材料,如生物醫用材料、綠色環保建築材料和環境淨化材料,需求日益增加,已經成為新的經濟成長點,而我國仍需要大量進口。我國的材料製備、成形與加工技術整體上與已開發國家至少存在15年以上的差距,嚴重製約了我國先進材料的研究開發、套用和產業化的進程,影響到傳統材料產業和高新技術材料產業的技術進步和材料科學與工程自身的發展。發展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材料先進制備、成形與加工技術已成為我國材料科學與工程領域刻不容緩的一件大事。
“十一五”期間,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對材料提出了更高更新的重大需求,材料領域要開展材料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傳統材料產業生態化改造以及材料循環利用的新原理、新方法、新技術研究;發展低能耗、少污染、環境友好的綠色工藝技術,提高傳統材料性能;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材料、增強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在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材料方面解決一些瓶頸性關鍵科學問題,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在材料科學自身發展的科學基礎研究中做出原創性成果,在國際材料領域的更多方面占有一席之地。
重點研究方向包括: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973計畫)(973項目)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973計畫)
(1)基礎材料改性最佳化的科學技術基礎;
(2)新一代結構材料的結構與成形控制科學基礎;
(3)信息功能材料及相關元器件的科學基礎;
(4)新型儲能和清潔高效能量轉換材料的科學基礎;
(5)納米材料的重大科學問題
(6)生物醫用材料、環境淨化材料與仿生材料的科學基礎;
(7)材料的服役行為及與環境的相互作用;
(8)材料設計和新材料探索、表征與評價。

綜合交叉

學科領域的交叉綜合是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顯著特徵。學科領域交叉和融合日益增強,許多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科學問題的提出與解決已經充分顯示出一種融會貫通、綜合交叉的發展趨勢。973計畫設立綜合交叉領域,鼓勵和加強不同領域之間的交叉與融合,對具有戰略性的、跨學科領域的重大問題進行重點部署,通過學科領域間的交叉、融合、集成,孕育更多的創新性研究成果,造就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複合型、交叉型研究人才,培育若干高水平、跨學科領域的綜合交叉研究基地,增強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和解決重大關鍵問題的綜合能力。
綜合交叉方面將著重解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綜合性的重大科學問題;跨領域綜合交叉的重大科學問題;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交叉綜合中的重大科學問題。
重點研究方向包括:
(1)極端環境條件下製造的科學基礎;
(2)城市化進程中的生態環境、交通與物流、社會安全相關科學問題;
(3)數學與其他領域的交叉;
(4)複雜系統、災變形成及其預測控制;
(5)空間探測和對地觀測相關基礎研究;
(6)重大裝備與重大工程中的基礎科學問題;
(7)防災減災的基礎研究;
(8)典型地區、行業循環經濟系統的基本結構和功能;
(9)二氧化碳及硫、磷、氮、金屬等重要元素的減排、分解與資源化的基礎研究;
(10)科學實驗與觀測方法、技術和設備的創新。

科學前沿

《規劃綱要》提出基礎研究未來十五年的目標是在世界科學發展前沿的主流方向上取得一批具有重要影響的原創性成果。為此,973計畫設立重要科學前沿領域,圍繞科學前沿重大問題進行重點部署,鼓勵和支持原創性研究,孕育更多的創新性研究成果,努力在世界科學前沿形成我國的優勢領域,增強我國原始性創新能力。
重要科學前沿領域重點部署:對科學發展具有重要帶動作用和重大影響的前沿研究;與相關學科交叉融合,可能形成新的學科生長點的前沿研究;能充分體現我國優勢與特色,有利於迅速提升我國基礎科學國際地位的前沿研究。
重點支持以下類型的研究:
(1)經過科學基金培育、可望取得重大突破的科學前沿研究;
(2)基於重大科學工程開展的科學前沿研究;
(3)基於重大國際合作計畫開展的科學前沿研究;
(4)需要重點部署的前瞻性基礎研究。

重大科研

蛋白質

圍繞基本生命活動機制、人類重大疾病產生機理與防治、重要生物性狀調控機理,重點部署蛋白質組、基於模式生物的蛋白質功能和系統生物學、蛋白質研究方法學研究。凝聚一批海內外優秀人才,組建若干蛋白質科學領域國家級研究基地,形成我國蛋白質科學研究網路;在重要蛋白質結構解析和功能研究,人類肝臟蛋白質組研究,重要生物功能蛋白質表達與調控的分子機制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量子調控

探索全新的量子現象,發展量子信息學、關聯電子學、量子通信、受限小量子體系及人工帶隙系統,重點研究量子通信的載體和調控原理,量子計算,電荷-自旋-相位-軌道等關聯規律以及新的量子調控方法,受限小量子體系的新量子效應,人工帶隙材料的巨觀量子效應,量子調控表征和測量的新原理和新技術基礎。在與量子調控有關的量子現象的基本理論方面取得突破,在實驗室初步實現基於這些現象的新量子調製技術。

納米研究

重點研究納米材料的可控制備、自組裝和功能化,納米材料的結構、優異特性及其調控機制,納加工與集成原理,概念性和原理性納器件,納電子學,納米生物和醫學,分子聚集體和生物分子的光、電、磁學性質及信息傳遞,單分子行為與操縱,分子機器,納米表征度量學等。建立納米材料、納米器件、納米生物和醫學研究體系,形成若干在國際上有帶頭作用的研究群體。研究開發納米材料及器件的設計與製造技術,納米級互補型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MOS)器件,納米藥物載體,納米能源轉換、環境淨化和信息存儲材料。

生殖研究

開展生殖發育過程細胞分化去分化、組織器官誘導形成和功能建立及機體衰老指令等重大科學問題研究。重點研究幹細胞增殖、分化和調控,生殖細胞發生、成熟與受精,胚胎髮育的調控機制,體細胞去分化和動物克隆機理,人體生殖功能的衰退與退行性病變的機制,輔助生殖與幹細胞技術的安全和倫理等。在體細胞去分化和重獲全能性、幹細胞定向有序誘導分化,生殖健康,組織工程和動物克隆等方面實現重大突破。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973計畫)(973項目)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973計畫)
附:重大科學研究計畫的重要意義及其遴選原則
重大科學研究計畫是現代科學研究活動的一種重要組織形式,通常指跨學科合作的較大規模的研究團隊,圍繞總體目標,配置較高強度資源,開展系統性研究,以獲取重大科學突破。實施重大科學研究計畫,已經成為國際上推動科學技術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吸引了各國傑出的科學家廣泛參與,並帶動了相應科學領域的飛躍發展。國際上已經完成或正在實施的重大科學研究計畫有全球變化研究、人類基因組圖譜、人類蛋白質組研究計畫、大洋/大陸鑽探計畫、納米科學技術研究計畫等。
重大科學研究計畫的實施,對科學技術發展乃至社會進步具有廣泛和深遠的影響,能夠在一個比較短的時期內,產生大量原始性研究成果,催生和帶動相關係列高新技術的發展。在我國組織實施大科學計畫,是提高我國自主創新能力的重大舉措,對提高國家核心競爭力,占據未來科學技術制高點有重要意義。
遴選原則是:根據世界科學發展趨勢和我國重大戰略需求,選擇能引領未來發展,對科學和技術發展有很強帶動作用,可促進我國持續創新能力迅速提高,同時具有優秀創新團隊的研究方向重點部署。圍繞落實《規劃綱要》,“十一五”期間組織實施蛋白質研究、量子調控研究、納米科學技術研究、發育與生殖研究四個重大科學研究計畫。

115綱要

完善編制

深刻分析我國經濟、社會和科技發展的戰略需求,強化國家目標導向。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尊重科學發展規律,重視基礎研究的長遠價值,科學編制指南,體現國家戰略需求與科學前沿的結合,加強指南的戰略導向性。圍繞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緊緊抓住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具有戰略性、全局性和長遠性的重大科學問題,緊緊抓住雖暫時較薄弱,但對長遠發展具有關鍵性作用的重大科學問題,緊緊抓住能有力帶動基礎科學和技術科學的結合,引領未來高新技術發展的重大科學問題,持續開展戰略研究,為指南編制提供科學依據。完善指南編制工作程式,充分發揮國家有關部門和行業的作用。

加強集成

按照“強化、穩定、完善”的工作思路,強化支持一批解決當前制約國家發展的重大科學問題的項目;穩定支持一批關係國家長遠重大戰略需求的項目;根據國家需求的動態變化,適時拓寬資助範圍,完善領域布局。按照《規劃綱要》和《國家“十一五”基礎研究發展規劃》的要求,973計畫主要支持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基礎研究領域和重大科學研究計畫。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基礎研究領域,通過重大項目實施;重大科學研究計畫等方面的工作通過研究專項實施。一方面,面向我國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的重大需求,針對需要重點突破的關鍵科學問題,部署若干研究專項,加強頂層設計,集中優勢資源,強化支持,力爭在提高我國核心競爭力方面有所突破;另一方面,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目標,結合我國的優勢和特色,圍繞農業、能源、信息、資源環境、人口與健康、材料、綜合交叉和重要科學前沿等領域中的關鍵科學問題,部署一批重大項目,提升我國基礎研究的創新水平和解決重大問題的能力,促進我國可持續發展,進一步提升我國在基礎研究領域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

人才為本

在繼續重視支持項目的同時,進一步加強項目與人才培養和基地建設的銜接與協調。以項目支持帶動人才培養和基地建設。鼓勵不同單位、不同學科領域合作形成研究團隊,培育重點研究基地。對於目標和任務明確的方向,探索以人才和基地為主的項目遴選模式,強化對優秀科學家群體和重點研究基地的支持。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973計畫)(973項目)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973計畫)
堅持人才為本的資助模式,加強對高層次人才的支持,造就將帥人才,凝聚和培養創新能力強、學風正、有團隊組織能力的學術帶頭人,創造中青年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和健康成長的環境。加強與國家各類人才計畫的協調與配合,注重在其中發現和遴選研究骨幹。完善項目首席科學家負責制,為項目首席科學家提供綜合集成的手段和機制,強化首席科學家對項目組織實施的責任意識,提高首席科學家組織協調和綜合集成能力。以重點研究基地為依託組織項目。優先選擇和支持重點研究基地的優勢研究團隊承擔973計畫項目。加強承擔項目的重點研究基地的條件建設。依託國家大科學設施開展前沿科學研究。

完善機制

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發揮評價的導向作用,鼓勵學科交叉,激勵創新,促進團隊協作,強化綜合集成。抑制急功近利和浮躁傾向,避免片面追求數量和簡單量化。建立激勵創新的機制,鼓勵科學家潛心研究,倡導勇於創新、敢為人先、知難而上的拼博精神和團隊協作精神,努力營造有利於學術交流、學科交叉與融合的良好環境。
堅持以“擇需、擇重、擇優”的立項評審原則,嚴格以指南為引導,把戰略價值判斷貫穿於項目評審的始終,著力解決我國未來經濟、社會和科技自身發展中的基礎性、戰略性重大關鍵科學問題。進一步完善政府決策與專家諮詢相結合的機制,在堅持專家評審、競爭擇優機制的同時,加強政府的組織協調和決策,強化“自上而下”的組織方式和對重大關鍵問題的支持,對特殊和應急部署設立特定的立項程式。
重點評價結題項目研究目標實現情況、研究成果集成性創新情況,注重對科技將帥人才培養和科研團隊凝聚力的考核。對不同類型的項目採用不同的評價標準。對面向國家戰略需求的項目,重點評價項目在解決國家重大需求問題、提高科學研究水平方面的實質性貢獻;對面向科學前沿的項目,重點評價項目的原始創新性和國際學術影響。加強評審評估隊伍建設,完善定期更換專家制度,逐步建立評議專家信用制度。對科學前沿項目的評審,充分發揮境外科學家的作用。完善異議期公示制度,維護評價的公開、公平、公正。

加強合作

支持在雙邊、多邊科技合作協定框架下,實施國際合作研究項目。鼓勵和扶持一批做出突出成績、有國際影響的科學家走向世界,參與科學前沿的國際競爭與合作。發揮973計畫的組織優勢,孕育在國際上有重要影響的重大研究計畫,逐步提升我國基礎研究的國際競爭力。
用好海外人才資源,創造條件吸引、聚集海外科學家參與我國重點基礎研究工作。
針對基礎研究條件資源的特點,加強項目內部和項目之間科學數據與成果資料、標準、規範的共享。

顧問組介紹

科技部組建973計畫專家顧問組,對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和計畫進行諮詢和評議。其主要職責是:
1、對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和973計畫的總體發展戰略、政策和有關規章制度提出諮詢意見和建議。
2、對973計畫項目立項、評審及組織實施中的重大問題提出諮詢意見和建議。
3、開展973計畫重點領域發展戰略研究,提出戰略研究報告。
4、對973計畫年度重要支持方向提出諮詢意見和建議。
5、受科技部委託,主持項目綜合評審和結題驗收工作;根據需要對項目執行情況進行檢查;參與項目中期評估工作。
6、承擔科技部委託的其他相關工作。
973計畫專家顧問組實行任期制,每屆任期三年,可以連任。

第一屆顧問組

周光召
中國科協
張存浩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
馬俊如
國家外國專家局
馬宗晉
國家地震局地質所
石元春
中國農業大學
左鐵鏞
北京工業大學
孫樞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
曲欽岳
南京大學
朱道本
中國科學院化學所
汪成為
國防科工委科技委
楊國楨
中科院物理所
林其誰
中科院上海生化所
張恭慶
北京大學
施履吉
中科院上海細胞所
秦伯益
軍事醫學科學院
倪維斗
清華大學
翟中和
北京大學
霍裕平
鄭州大學
戴立信
中科院上海有機所

第二屆顧問組

周光召
中國科協
朱道本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
林泉
國家科技部
張恭慶
北京大學
楊國楨
中科院物理所
馬俊如
國家外國專家局
李振聲
中科院遺傳所
洪孟民
中科院植物生理生態所
朱作言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郭予元
中國農科院植保所
霍裕平
鄭州大學
倪維斗
清華大學
袁權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
汪成為
總裝備部科技委
顧冠群
東南大學
吳德馨
中科院微電子中心
孫樞
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所
管華詩
青島海洋大學
劉鴻亮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
林其誰
中科院上海生化所
顧健人
上海市腫瘤所
吳祖澤
軍事醫學科學院
閔乃本
南京大學
王淀佐
中國工程院
白春禮
中國科學院

第三屆顧問組

周光召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林泉
科學技術部
陳佳洱
北京大學
許智宏
北京大學
朱作言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范雲六
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中心
霍裕平
鄭州大學
袁晴棠
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
范維唐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
汪成為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科學技術委員會
鄔賀銓
信息產業部電信科學技術研究院
周炳琨
清華大學
孫鴻烈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劉鴻亮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
管華詩
中國海洋大學
林其誰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
強伯勤
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
王永炎
中國中醫研究院
閔乃本
南京大學
白春禮
中國科學院
葉恆強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
馬俊如
國家外國專家局
王淀佐
中國工程院
李德仁
武漢大學
楊勝利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
程耿東
大連理工大學
袁權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艾國祥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

第四屆顧問組

周光召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林 泉
科學技術部
陳佳洱
北京大學
朱作言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許智宏
北京大學
李振聲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賈承造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
岑可法
浙江大學
包信和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鄔賀銓
信息產業部電信科學技術研究院
周炳琨
清華大學
李 未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孫鴻烈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陳毓川
中國地質科學院
蘇紀蘭
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強伯勤
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
裴 鋼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佘 靖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閔乃本
南京大學
葉恆強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
周 廉
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
朱道本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
楊勝利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
李德仁
武漢大學
葉如棠
建設部
饒子和
南開大學
程耿東
大連理工大學
艾國祥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
萬惠霖
廈門大學
吳國雄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意義

973計畫自1998年實施以來,圍繞農業、能源、信息、資源環境、人口與健康、材料、綜合交叉與重要科學前沿等領域的重大關鍵問題部署了一大批項目。顯著提升了中國基礎研究的創新能力和服務於國家需求的能力,一批原始性創新成果在國際學術界產生重要影響,許多研究成果已在國家其他科技計畫和行業發展規劃中發揮重要作用,部分研究成果已取得重大成效,彰顯科技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作用。973計畫已經成為提升我國基礎研究創新能力的重要計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