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資源

土壤資源

土壤資源是指具有農、林、牧生產性能的土壤類型的總稱。土壤是地球上整個陸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最基本的、可以不斷更新的自然資源。如果開發、利用得當,土壤資源可以不斷更新,可以保證人類生產和生活日益增長的需要;否則,會打破土壤中物質能量轉化和交換的動態平衡,會使土壤退化、枯竭,進而導致生態系統的惡化。隨著世界人口的增長,對土壤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已受到各國的普遍重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土壤資源
  • 外文名:Soil resources
  • 產業:農業、林業、畜牧業
  • 屬於:固定性自然資源
  • 保護措施:因地因土製宜規劃
  • 目的:保證人類日益增長的需要
  • 產業:農業、林業、畜牧業
釋義,基本特點,整體性,有限性,地域性,動態性,層次性,多用性,國際性,土壤資源特點,利用和保護,

釋義

土壤資源是指具有農、林、牧業生產性能的土壤類型的總稱,是人類生活和生產最基本、最廣泛、最重要的自然資源,屬於地球上陸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土壤資源具有一定的生產力。土壤生產力的高低,除了與其自然屬性有關外,很大程度上決定於人類生產科學技術水平。不同種類和性質的土壤,對農、林、牧具有不同的適宜性,人類生產技術是合理利用和調控土壤適宜性的有效手段,即挖掘和提高土壤生產潛力的問題。土壤資源具有可更新性和可培育性,人類可以利用它的發展變化規律,套用先進的技術,促其使肥力不斷提高,以生產更多的農產品,滿足人類生活的需要。若採取不恰當的培育措施,土壤肥力和生產力會隨之下降,甚至衰竭。土壤資源的空間存在形式具有地域分異規律,這種地域分異規律時間上具有季節性變化的周期性,所以土壤性質及其生產特徵也隨季節的變化而發生周期性變化。土壤資源的合理利用與保護是發展農業和保持良性生態循環的基礎和前提。

基本特點

整體性

各種資源在生物圈中相互依存,相互制約,構成完整的資源生態系統,雖然為了進行研究或是從利用的角度出發,我們經常用土壤資源甚至是土壤資源中的一個部分作為研究的對象。例如,砍伐森林,不僅直接改變林木和植物的狀況,同時必然要引起土壤和地表徑流的變化,加劇土壤侵蝕,對野生動物甚至局部氣候也會有一定的影響。另外,一個地區的資源生態系統絕不是孤立的,一個系統的變化又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別的系統。例如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不僅使當地農業生產長期處於低產落後狀態,而且造成黃淮海平原的洪、澇、鹽、鹼等災害。

有限性

在現有的土壤資源中,僅11%的土壤對於農業沒有嚴重的限制因子。許多良田被建築和工程所占用;由於不合理的耕作、放牧和採伐,水土流失已愈來愈嚴重,有些土壤因不合理的耕作、洪澇、鹽鹼等造成退化,沙漠化也在不斷加劇,由工業以及農業中大量施用化學物質而引起的土壤污染也在加重。估計近20年內世界l/3的耕地將會消失。

地域性

土壤資源的地域性特點很強。土壤資源的分布,既受地帶性因素的影響,又受非地帶性因子的制約。使各地的土壤資源都具有特殊性。因此土壤資源的研究、開發、利用必須掌握因地制宜的原則,重視區域土壤資源的綜合研究。

動態性

土壤資源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種再生性資源。土壤圈中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與資源生態系統的其他成分間形成複雜的結構,維持相對穩定的、動態的平衡。土壤中營養元素的循環、轉化與土壤對植物生長的供應能力、過程等.都會隨著所處生態系統的變化而變化。

層次性

土壤資源包括的範圍很廣,從某種土壤的化學、物理或礦物等成分到土種,從土種、土類直到土壤圈,都可以成為利用和研究的對象。在空間範圍上,它可以是一個局部地段,也可以是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甚至洲和全球。因此在進行土壤資源研究時必須首先明確其所處的水平和等級,然後決定採用相應的信息。

多用性

土壤資源具有多種功能和多種用途。對於農業部門來說.土壤是供作物、樹木、牧草生長的介質;對於工業部門而言,土壤又是製造磚、瓦、陶瓷的原料,是道路、建築物等的基礎;對環保部門,土壤又是污染物的最後歸宿地,土壤的自淨作用對除污染有著十分重要的效益;對於食品、醫藥部門,土壤是微生物的富集區是新菌種的來源。

國際性

一般來說,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保護和管理屬於國家主權,應由各個國家自己解決。但由於人類對自然的影響越來越大,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對自然資源開發利用所造成的後果往往會超出一個國家的國界範圍而影響到世界其他地區,因此國際合作研究和協定增多。土壤資源也是如此,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與教科文組織通過對世界陸地生態圈、世界土壤資源圖等項研究及世界土壤憲章,規定了土壤資源開發、保護與改善環境的國際政策。

土壤資源特點

1、土壤類型眾多,資源極其豐富,生產潛力巨大
由於地域遼闊,自然條件複雜,所以土壤資源極為豐富。從寒溫帶的灰化土到熱帶的磚紅壤,從濱海平原的鹽土到青藏高原的高山草甸土,從黃土高原的黃綿土到南方的水稻土.共有13個土綱,78個土類。據初步統計,在我國土壤資源中適於發展農業(包括農用與宜農土壤)或農林結合(需進行土壤改良)的土壤類型共有15個(即黑土、白漿土、砂姜黑土、草甸土、水稻土、灌淤土、潮土、黑鈣土、紅壤、紫色土、婁土、綿土、黑壚士、灰化土及鹽鹼土等)約占面積263萬km 2(2.6億hm 2),占全國土壤資源總面積的27.4%,適於發展林業(包括林用與宜林土壤)或林農結合的土壤類型共有11個(即灰化土、灰色森林土、暗棕壤、棕壤、黃棕壤、黃壤、磚紅壤、磚紅壤性土、紅色石灰土、黑色石灰土及燥紅土等),面積共約243.41萬km 2(2.4億hm 2)占全國土壤資源總面積的25.38%。適於發展牧業(包括牧用與宜牧土壤)或牧農、牧林結合的土壤類型共10個(即栗鈣土、棕鈣土、灰鈣土、灰漠土、灰棕漠土、棕漠土、風沙土、龜裂土、泥炭土及沼澤土等),面積為234.47萬km2(2.3億hm2),占總面積的24.42%,僅部分適於林業或牧業的高山及亞高山土壤(包括高山草甸土、亞高山草甸土、高山草原土、亞高山草原土、高山漠土及高山寒漠土六個類型)。面積為198.78萬km2(2.0億hm2),占總面積的20.7%,其他尚有難於利用的石質山地及其他土地,共約20.24萬km2,占總面積的2.1%。
2、山區土壤資源占的比重大
我國屬於多山國家,各種山地丘陵及高山的土壤約占全國土地總面積的65%;平地土壤僅占35%。山地與平原比較,對發展農業生產有一定限制,而且利用不當極易引起水土流失和資源破壞。但山區資源豐富,適宜多種經營的開發。
3、土壤資源地區分布不平衡
東部季風區雖然占全國土地總面積的47.6%,卻集中了全國90%左右的耕地與林地以及95%的農業人口,為我國主要的農、林區、畜牧業和多種經營也較發達。蒙新乾旱區占有全國土地總面積的29.8%,而只占全國10%左右的耕地。4.5%的農業人口。由於乾旱少雨,水源缺乏,難以利用的沙漠戈壁面積大,風沙、鹽鹼危害普遍而嚴重。青藏高原占全國土地總面積的22.6%,人口比例則為0.5%,但由於熱量不足,無霜期短。目前大部分尚難以利用。
4、人均耕地面積小,宜農荒地土壤資源不多
我國耕地人均0.1 hm2,僅及世界平均數的29.2%;人均林地0.1l hm2,占世界人均數的1/9。天然草地稍多。人均0.29 hm2,但仍不及世界人均數的1/2。這一特點是影響我國農業生產發展的一個限制條件。我國絕大部分的宜墾荒地一般都已開發利用。據估計,今後可供開發利用的農林牧地約1.2億hm2,其中可供開墾種植農作物與人工牧草的僅有0.33億hm2,這0.33億hm2中宜開墾作農田的土壤不過0.13億hm2,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內蒙古東部和新疆。
5、存在著占現有耕地1/3左右的低產土壤
我國土壤資源開發歷史悠久,從總體上看,開發利用程度比較高,約占世界7%的耕地養育了近1/5的世界人口。新中國成立50年來農業的發展,一是靠開墾荒地;二是靠在現有耕地上實行集約經營。據不完全統計,新中國成立以來累計開墾荒地約0.34億hm2,保存面積約0.29億hm2,建設人工草地約107萬hm2,灌溉面積已達0.45億hm2,改造易澇及鹽鹼地,治理水土流失,取得了一定成效。這些都對我國農村經濟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利用和保護

土壤資源的合理利用措施主要包括:因地因土製宜地規劃農、林、牧業等生產用地,注意用地與養地相結合,實行科學的耕作、灌溉和排水,重視有機肥料和化學肥料的套用,以保持土壤有機質含量和礦質養分的平衡,並不斷提高土壤肥力等。保護土壤資源的主要目的在於不使土壤因人類不合理的活動而發生退化,如山區的水土流失、乾旱地區的次生鹽漬化和沼澤化、草原地區的沙漠化,以及一般農田受農藥和重金屬的嚴重污染等。中國土壤退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西北黃土高原地區和南方丘陵紅壤地區約各有40萬餘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積,黃河、長江每年挾帶的泥沙量也十分巨大,全國沙化面積達2000萬畝;黃淮海平原2.7億畝耕地中約有5000萬畝旱、澇鹽鹼地未得到改良,同時次生鹽漬化又有發生。制止濫伐森林、亂墾草原、燒山耕種、陡坡開荒和不合理的攔河、圍湖造田等行為,對於維護生態平衡、保護土壤資源具有重要意義。
利用和保護相結合防治土壤的侵蝕
在開發利用土壤資源時應注意利用和保護相結合。土壤資源保護主要是防止土壤侵蝕,防治土壤沙化,培肥土壤,提高有機質和養分的含量,改善生態系統,使土壤資源顯現出應有的生態效益和社會經濟效益。防治土壤侵蝕可採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結合的方法進行。首先做好總體規劃,並因地制宜地確定農、林、牧用地的適當比例,然後按農、林、牧業生產需要採取工程和生物措施。如農用修築水平梯田,打壩淤地等工程措施,並在地壩溝頭植樹造林或種草,以加固或保護工程措施。美國的試驗表明,種植在梯田上的苜蓿比在坡地上增產1治土倍。美國衣阿華州連續種植玉米的水平梯田,土壤流失不到等高耕作地區的3%。林業方面可採取挖水平溝,魚鱗坑等方式栽植林木。此外,採用等高耕作、深耕鬆土、施用肥料免耕法以及採用固沙劑等方法,均可起到防治土壤侵蝕的作用。不管採取哪種措施都要考慮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結合,例如植樹要選栽速生、優質木材樹種或經濟林木,種草首先考慮能起水土保持作用的優質牧草或綠肥。
採用多種措施改良鹽鹼土及沙土
改良鹽鹼土和防止次生鹽漬化是遍及各大洲許多國家的一個重要問題。改良鹽鹼土必須是抗旱、治澇、治鹽鹼相結合,其主要措施有:
1、沖洗。即利用灌溉水溶解並排去土壤中過多的鹽鹼成分。
2、排水。排水不僅能排走土壤的鹽分,並能降低或控制地下水位,使土壤逐漸脫鹽,地下水逐漸淡化,從而防止土壤返鹽。
3、井灌井排。利用機井灌排,加強土壤水分的垂直下降運動,促進地面水與地下水的循環,使土壤向脫鹽方向發展。
4、合理耕作。合理耕作包括合理施肥,可改善土壤結構,加速鹽鹼土的改良過程。
5、生物措施。在一些鹽鹼土區可採用各種飼料作物(或綠肥)或採用水稻或其他農作物輪作都能起到加速脫鹽和提高鹽鹼土的肥力等效果。
6、化學改良措施。例如施用酸性肥料、硫酸鈣或石灰石粉與石油工業副產品樹脂酸混合施用,改良鹽鹼化土壤都能起較好的改良效果。在沙漠化的治理上,應與區域性的環境保護結合起來,採取綜合性的措施,進行針對性的治理,其主要任務是防風固沙,在此基礎上再採取滲粘土,引洪漫淤,施用有機肥料,施用固沙劑等辦法進行改良。此外,對洪、澇、旱、風、酸、粘、沙、貧瘠等多種問題影響農業生產的低產田,應因地制宜,採取綜合性的改良措施,使其成為高產穩產的農田。
培肥土壤提高單位面積產量
提高土壤的質量首先要大力發展農田基本建設。農田基本建設的中心任務是提高土壤的肥力,培肥土壤。實踐證明,增施有機肥,實行秸稈還田,種植綠肥,加強水肥科學管理,是改良低產田成為中產田,中產田成為高產田的主要措施。土壤的潛在生產力還是比較高的。
防治結合減少土壤污染
首先控制污染源,這可通過制訂環境保護法、土壤環境容量,農田水質標準,農用污泥中有。毒物質控制標準等,以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同時採取相應的農業技術措施進行治理,如施用石灰提高土壤的pH值,而使鎘、銅、鋅、汞等形成氫氧化物沉澱,科學的增施磷肥可減輕過量的銅、鋅、鎳等對作物生長的危害,施用有機肥可促進土壤對有毒物質的吸附和降解,污水經處理後再灌等措施,在污染較重的塊地可採用客土法等方法來減輕土壤的污染。
擴大耕地面積限制亂占農業用地
擴大耕地面積主要靠開墾荒地,已耕地占可耕地的百分比,以歐洲和亞洲最高,分別為88%和83%;非洲、南美洲和澳大利亞都很低,分別為22%、11%、1%,而前蘇聯和北美洲介於中間,分別為64%和51%,從此可見,歐洲和亞洲可擴大的耕地面積的潛力較小,其發展農業的重點應放在提高土壤資源的生產潛力上,相反,非洲、南美、澳大利亞及紐西蘭可耕地面積還很大,發展農業的重點可放在擴大耕地面積上。隨著世界人口的激增和城市化的發展,世界各國的人口中心有侵占最肥沃的農業土壤的趨勢,為了社會的長遠利益,發展城市工業、交通要全盤考慮土地利用,制訂周密合理的規劃,儘量限制亂占農業用地。
綜合整治合理布局
要充分發揮土壤資源的優勢,就要因地制宜地合理安排農業生產布局和結構,使農、林、牧都能協調發展。否則,不僅對農業生產產生不利的影響,而且還會破壞土壤資源,如農業開墾不考慮林業的發展,就會引起水土流失;農業開墾不考慮牧場問題,將會影響畜牧業的發展,甚至導致沙漠化,反過去也影響農業生產。因此必須根據不同土壤資源的特點,正確合理安排好農,林、牧業,促進農業生產全面地、穩定地、協調地發展,獲取較高的經濟效益,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生活環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