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科技大學(華中理工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

華中理工大學一般指本詞條

華中科技大學(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簡稱華中大、華科大(HUST) ,位於湖北省武漢市,由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主管,是一所重點綜合性大學,是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和“985工程”建設高校,是首批“雙一流”建設高校,中央直管高校。該校入選“珠峰計畫”“強基計畫”“101計畫”“111計畫”“英才計畫”、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畫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畫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是學位授權自主審核單位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教育部來華留學示範基地,為中歐工程教育平台成員和醫學“雙一流”建設聯盟國際套用科技開發協作網全球能源網際網路大學聯盟長江中游城市群“雙一流”高校聯盟成員。

學校由原華中理工大學(前身為1952年國家籌辦的華中工學院)、同濟醫科大學(前身為1907年德國埃里希·寶隆創辦的德文醫學堂)、武漢城市建設學院(前身為1952年12月創建的中南建築工程學校)於2000年合併組建。

截至2023年12月,學校校園占地7000餘畝;設有51個院系,開設117個本科專業;48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46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42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7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5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7個;有專任教師3700餘人,截至2023年9月,有全日制在校生60545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華中科技大學 
  • 外文名: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簡稱:華中大、華科大(HUST) 
  • 所在地:湖北省武漢市 
  • 創辦時間:1952年 
  • 辦學性質公辦大學 
  • 學校類別:綜合類 
  • 學校特色雙一流(2017年、2022年)  
    985工程 (2001年) 
    211工程(1996年)  
    全國重點大學(1960年) 
    一流網路安全學院建設示範項目高校(2019年) 
    醫學“雙一流”建設聯盟(2018年) 
    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畫(2012年)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2010年) 
    中央直管高校(副部級大學)  
  • 主管部門: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 
  • 現任領導張廣軍(黨委書記) 、尤政(校長) 
  • 本科專業:117個 (截至2023年12月)
  • 碩士點:48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截至2023年12月) 
  • 博士點:46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截至2023年12月) 
  •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42個 (截至2023年12月)
  • 國家重點學科:一級學科7個 (截至2023年12月)
    二級學科15個 (截至2023年12月)
    培育學科7個 (截至2023年12月)
  • 院系設定:51個院系(截至2023年12月) 
  • 校訓:明德厚學、求是創新 
  • 校歌:《華中科技大學校歌》 
  • 校慶日:10月8日 
  • 地址:主校區:湖北省武漢市洪山區珞喻路1037號 
    同濟校區:湖北省武漢市礄口區航空路13號 
    網安校區:湖北省武漢市臨空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國家網安基地 
    軍山校區:湖北省武漢市軍山新城南側 
  • 院校代碼:10487 
  • 主要獎項:“全國文明單位”稱號 (2011年、2015年)
    第三屆湖北省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中獲“優秀組織獎” (2023年)
    第二屆全球跨境電商創新創業大賽最佳組織獎 (2021年)
  • 知名校友胡丙長 、鄒學校 、於登雲 、周又和 、黃令儀 
  • 知名教師熊有倫 、姚建銓 、羅俊 、程時傑 、葉朝輝 
  • 占地面積:約 7000 畝(截至2023年12月) 
  • 同名行星:52487號小行星 
  • 兩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11人(含兩位雙聘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15人(含一位雙聘院士)(截至2024年7月)   
  • 教師人數:專任教師3700餘人(截至2023年12月) 
  • 學生人數:全日制在校生總規模為 60545 人,在校普通本科生29625 人(截至2023年9月) 
歷史沿革,學校前身,合併發展,辦學規模,院系設定,學科建設,師資力量,教學建設,合作交流,學術研究,科研平台,研究成果,學術資源,校園文化,學校標誌,精神文化,社團文化,校區情況,主校區,同濟校區,網安校區,軍山校區,行政管理,現任領導,歷任領導,校園環境,喻家山,毛主席像,醉晚亭,校友情況,所獲榮譽,

歷史沿革

華中科技大學由華中理工大學、同濟醫科大學、武漢城市建設學院於2000年5月26日合併成立。

學校前身

華中工學院(華中理工大學)
華中理工大學的前身是華中工學院。1952年11月,中南軍政委員會根據中央關於全國高校院系調整的指示,決定在武漢成立“華中工學院”。華中工學院集中原武漢大學湖南大學廣西大學南昌大學的機械系全部和電機系的電力部分,華南工學院機械系的動力部分和電機系的電力部分,以及這些院校的部分基礎課教師和設備,作為建校基礎,開啟高起點建設多科性工業大學。
1953年1月華中工學院成立,查謙任教授;同年5月,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部根據毛澤東的指示,決定將籌建中的華中機械學院、中南動力學院合併為一校,撤銷中南動力學院的建制,機電互補,命名為華中工學院。由原武漢大學、湖南大學、南昌大學、廣西大學等4所大學的機械系全部和電機系的電力部分,以及華南工學院機械系的動力部分、電機系的電力部分合併組成;設機械製造工程、金屬切削工藝及其工具、汽車、內燃機、水力動力裝置、熱能動力裝置(熱力發電廠設備)、電機與電器、發電廠配電網及電力系統8個本科專業,金工、鑄造、汽車修理與維護、發電廠配電網及電力系統4個專修科;同時,華中工學院籌備委員會成立,查謙為籌備委員會主任,劉乾才、朱九思為副主任;9月11日,建校工程在武昌喻家山南麓破土動工;同年10月15日,華中工學院成立大會和開學典禮在武昌舉行。
華中科技大學
查謙老院長在華中工學院成立大會上講話
1954年8月中旬,全校師生員工會師武昌喻家山,完成搬遷集中工作。1955年,查謙教授為華中工學院第一任校長開始主持全院工作;同年9月,汽車專業併到長春汽車拖拉機工程學院(原吉林工業大學前身,吉林大學前身之一)。1957年,恢復汽車、內燃機等專業。1958年,汽車、拖拉機、內燃機等專業整體調整到新組建的武漢工學院(武漢理工大學前身之一)。1960年10月,華中工學院被批准成為全國重點建設高等學校。
1966年至1976年,由於“文革”初期軍宣隊指揮長劉崑山、學校副校長朱九思等人的努力,實現三個“沒有”:學校主要領導人沒有變、師資隊伍沒有散、科研教學設備沒有濫,教師、幹部受傷害較少。1971年,武漢機械學院停辦,部分專業和300多名教職工併入華中工學院。1972年至1979年,共收留全國各地的專家教授600多名。
華中科技大學(華中理工大學)
原華中工學院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學校進入蓬勃發展的新階段。1978年,恢復招收研究生,當年招收研究生181人。1979年,第一個文科研究機構——中國語言研究所成立。70年代末80年代初,先後設立了雷射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工程、微波技術等一批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理工結合的技術學科專業。
1981年,經國務院批准,學校成為全國首批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在國務院批准的第一批碩士、博士授予點中,華中工學院有27個專業有權授予碩士學位,9個專業有權授予博士學位,有12位教授擔任博士導師。
1983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又批准華中工學院10個碩士專業點、4個博士專業點、4名博士導師。次年7月13日,研究生院正式成立,是全國首批成立研究生院的22所大學之一。
1984年4月,首批試辦研究生院(共22所);同年,已開設包括理科、文科、工科和管理學科的45個本科專業,形成了新型綜合性大學的基本輪廓,初步實現了以工為基礎,理、工、文、管相結合向綜合化發展的目標。
1988年1月,國家教委批准華中工學院更名為“華中理工大學”。1988年、1992年,全國普通高校優秀教材獎評選,獲國家特等獎1種,國家級優秀獎7種,部級一等獎18種。1989年、1993年,全國普通高校優秀教學成果獎評選,獲國家特等獎1項,國家級獎3項,國家級二等獎5項。
1993年,國內發表論文數達到1032篇,“首次突破國內發表論文數1000篇”,位居全國高校及科研機構第1位。被EI收錄的論文居全國高校第7位,被ISTP收錄的論文居全國高校第7位,被SCI收錄的論文居全國高校第11位。
1994年,成立研究生院10年:博士學位點31個,博士生導師111人,博士後流動站7個,碩士學位點76個。1994年,招收碩士研究生710人,博士研究生178人,在校研究生達到2232人,比1978年增長了12倍。1994年,科研經費達到7640萬元,比1978年增長了60倍,居國家教委直屬高校第4位。
1995年,全國高校研究生院綜合評估,名列第9,受到國家教委表彰。1995年,順利通過“211工程”部門預審,成為“211工程”重點建設單位。
1996年,通過國家教委組織的本科教學工作優秀學校評價,被評為優秀。1996年2月,首批獲準正式成立研究生院(共10所)。
1997年5月12日,華中理工大學建立全國第一個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同年,《中國大學研究與發展成果評價》顯示,學校在中國大學工科排名中居第5位,在自然科學研究與發展排名中居第9位,在研究與發展排名中居第8位。
1998年、1999年,《中國高等教育評估》兩次公布中國高校排行榜,學校均名列第7。1999年,因在CIMS方面的突出成就,學校榮膺1999年度國際製造工程師協會(SME)頒發的“大學領先獎”(成為繼1994年清華大學獲獎後中國高校第二次獲得該獎)。2000年2月,科技部幹部管理學院(武漢科技職工大學)併入華中理工大學。
同濟醫科大學
1893年,德國海軍艦醫埃里希·寶隆上海,建立德醫公會。1900年,寶隆創辦同濟醫院,醫師大多來自德醫公會。1907年,德中雙方在上海創辦、埃里希·寶隆博士任首任校長的上海德文醫學堂。次年,“德文醫學堂”改名為“同濟德文醫學堂”。1912年,增設工科,更名為同濟醫工學堂,設醫、工和德文三科。
1917年4月23日,教育部下令學堂改屬華人私立學校,由華人董事會辦學,直屬教育部領導;同年12月,更名為私立同濟醫工專門學校。1922年學校遷往吳淞鎮。1924年5月20日,改名為同濟醫工大學,含醫科和工科。1927年8月,學校由國民政府教育部正式接管,命名為國立同濟大學,原醫、工兩科分別更名為醫學院、工學院。
1950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決定,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及其附屬同濟醫院內遷武漢,與武漢大學醫學院合併,命名為“中南同濟醫學院”,由中南軍政委員會衛生部主管。次年9月,同濟大學醫學院內遷武漢,並與武漢大學醫學院合併,組建中南同濟醫學院。
華中科技大學(華中理工大學)
同濟大學醫學院遷武漢後命名為中南同濟醫學院
1955年6月,漢口協和醫院劃歸中南同濟醫學院作為附屬醫院,遷校建校任務完成。同年8月,更名為武漢醫學院。次年開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11月,學校成為全國首批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
1985年7月,武漢醫學院改名為同濟醫科大學,學校逐漸從單一的醫學院發展為一所綜合性的醫科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華中理工大學)
原同濟醫科大學
武漢城市建設學院
原武漢城市建設學院的前身是中南建築工程學校。新中國成立伊始,急需一大批城市建設專業人才,1952年8月,中南軍政委員會決定以中南地區六所工程學校的土木市政專業為基礎,選址武昌馬房山,合併組建中南建築工程學校。1953年學校遷入武昌,校址設在武昌馬鞍山,校名改為武昌建築工程學校,直屬中央建築工程部領導;同年,廣州珠江水利學校土木本科師生又併入武昌建築工程學校。
1958年5月學校升格為大專,定名為武漢建築工程專科學校,同年年底更名為武漢建築工業學院。
1960年又易名為武漢城市建設學院 ,在當時是全國唯一的一所城市建設專業的高等學府。翌年,中南給排水設計院專科學校給排水專業師生併入。1964年10月,定名為武漢建築工程學校。
1971年10月,與原北京建築工業學院合併為湖北建築工業學院。之後又改名為武漢建築材料工業學院。
1981年,國家城市建設總局決定在東湖馬鞍山麓新址新建,組建武漢城市建設學院。1997年,建設部與武漢市共建學校。
華中科技大學(華中理工大學)
原武漢城市建設學院

合併發展

2000年5月26日,華中科技大學成立大會舉行。經國務院批准,武漢科技職工大學(科技部管理學院)併入華中理工大學,同濟醫科大學、華中理工大學與武漢城市建設學院合併,組建華中科技大學。
2001年,學校被列入“985工程”高等學校建設名單。
2007年,首批入選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畫。
2010年,入選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高校。2011年,獲評“全國工程碩士研究生教育創新院校”;同年,被教育部評為“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
2012年,入選教育部、衛生部第一批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畫項目試點高校;首批入選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畫;入選“湖北省2011計畫”。次年,入選教育部首批來華留學示範基地。
2015年,學校成立湖北地區首個航空航天學院。
2017年1月,被認定為全國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9月,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10月,在《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發布的2018年全球最佳大學排名中,華中科技大學的計算機專業位列第9。
2018年3月,獲批教育部首批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7月,學校入選教育部“2018年度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名單;11月,入選第一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同月,華中科技大學等9所“雙一流”建設高校聯合組建了醫學“雙一流”建設聯盟。
2019年1月26日,華中科技大學人工智慧與自動化學院、人工智慧研究院成立;5月,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學校增列為學位授權自主審核單位;9月,入選一流網路安全學院建設示範項目高校;成為中國人工智慧教育聯席會創始成員和理事單位。
2020年3月,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學校附屬10家醫院共投入3萬多名醫護人員、近9000張床位,並管理方艙病床近6000張,成為全國投入床位和醫護人員最多的高校;9月,入選首批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畫2.0基地;10月20日,加入中泰高等教育合作聯盟;11月,被確定為第二批教育融媒體建設試點單位;同年,獲批人工智慧交叉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
2021年,首批獲準試辦國家示範性軟體學院;1月,加入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研究院聯盟;5月,獲批教育部首批未來技術學院;7月14日,華中科技大學未來技術學院、積體電路學院在武漢同時揭牌成立;7月15日,華中科技大學與東軟集團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定,“華中科技大學-東軟集團智慧校園聯合實驗室”揭牌成立;9月,入選第二批國家語言文字推廣基地擬入選單位名單;國家智慧型社會治理實驗基地名單公布,華中科技大學入選特色基地(衛生健康);11月29日,華中科技大學數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被教育部確定為第三批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畫2.0基地(2021年度)。
2022年2月,華中科技大學入選第二輪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5月20日,《華中科技大學校歌》正式發布 ;8月,被列入實施儲能技術國家急需高層次人才培養專項名單;9月,華中科技大學獲批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10月,發起成立中德醫學教育聯盟;10月4日,華中科技大學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成立。
2023年2月9日,華中科技大學霍普克羅夫特計算科學研究中心啟動;3月,加入武昌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聯盟;4月12日,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與華中科技大學簽署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框架協定,“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華中科技大學網路安全聯合研究中心”揭牌;5月9日,湖北省教育廳依託華中科技大學組建的湖北高等教育研究院成立並揭牌;5月22日,華中科技大學國際教育科技創新園區(軍山校區)在武漢經開區正式開工;5月26日,華中科技大學數字空天技術研究所揭牌;9月12日,牽頭成立湖北省航空航天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10月22日,華中科技大學醫療裝備科學與工程研究院揭牌成立;10月,華中科技大學成立“新人文”研究中心;12月20日,牽頭成立數字產業與智慧型計算產教融合共同體、湖北省模具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
2024年3月21日,華中科技大學—百度飛槳AI教育創新中心正式成立;4月11日,華中科技大學國家安全研究中心成立;5月21日,華中科技大學新增機器人工程、供應鏈管理、大數據管理與套用、計算金融本科專業,新增數字經濟與人工智慧雙學士學位項目。

辦學規模

院系設定

截至2023年12月,學校設有51個院系,開設117個本科專業,學科專業涵蓋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理學、工學、醫學、管理學、藝術學、交叉學科等11大學科門類。
院系專業
學院
專業
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
工業工程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卓越計畫實驗班)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啟明本碩博實驗班)
產品設計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環境工程
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含給排水卓越計畫實驗班)
建築環境與能源套用工程
護理學院
護理學
光學與電子信息學院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卓越計畫實驗班)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王大珩光電創新實驗班)
電子信息類(啟明光電本碩博實驗班)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材料科學與工程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卓越計畫實驗班)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啟明本碩博實驗班)
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
能源與動力工程
新能源科學與工程
核工程與核技術
能源與動力工程(能源卓越計畫實驗班)
能源與動力工程(啟明本碩博實驗班)
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電氣卓越計畫實驗班)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啟明本碩博實驗班)
電子信息與通信學院
電子信息工程
通信工程
電磁場與無線技術
電子信息工程(電信卓越計畫實驗班)
電子信息工程(信息類數理提高班)
人工智慧與自動化學院
人工智慧
自動化
自動化(自動化卓越計畫實驗班)
人工智慧(創新實驗班)
人工智慧(啟明本碩博實驗班)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物聯網工程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卓越計畫實驗班)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啟明本碩博實驗班)
船舶與海洋工程學院
船舶與海洋工程(船海卓越計畫實驗班)
船舶與海洋工程(含智慧型船舶與海洋開發技術方向)
土木與水利工程學院
智慧型建造
土木工程
工程管理
交通工程
水利水電工程
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
建築學(五年制)
城鄉規劃(五年制)
風景園林(五年制)
建築學(創新實驗班)(五年制)
環境設計
數字媒體藝術
航空航天學院
飛行器設計及工程
工程力學
工程力學(力學本研拔尖實驗班)
網路空間安全學院
信息安全
網路空間安全
軟體學院
軟體工程
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
生物科學
生物製藥
生物技術
生物醫學工程
生物信息學
生物醫學工程(國家級一流專業及卓越計畫實驗班)
生物科學(國家科教協同計畫貝時璋菁英班)
生物技術(國家級一流專業及特色專業實驗班)
數學與統計學院
數學與套用數學
信息與計算科學
統計學
物理學院
物理學
套用物理學
物理學(嚴濟慈物理學英才班)
化學與化工學院
化學
套用化學
未來技術學院
機械工程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
自動化與人工智慧
生物醫學工程
積體電路學院
積體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
微電子科學與工程
電子科學與技術
積體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卓越計畫實驗班)
基礎醫學院
基礎醫學(五年制)
公共衛生學院
預防醫學(五年制)
預防醫學(啟明本碩博實驗班)
藥學院
藥學
藥學(生物藥學基地班)
藥學(啟明本碩博實驗班)
醫藥衛生管理學院
公共事業管理(衛生事業管理)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醫學信息)
法醫學系
法醫學(五年制)
口腔醫學院
口腔醫學(五年制)
第一臨床學院
臨床醫學(本碩博貫通培養、八年制)
臨床醫學(啟明本碩博實驗班)
臨床醫學(五年制)
醫學影像學(五年制)
醫學檢驗技術
第二臨床學院
臨床醫學(本碩博貫通培養、八年制)
臨床醫學(啟明本碩博實驗班)
臨床醫學(五年制)
兒科學(五年制)
中西醫臨床醫學(五年制)
哲學學院
哲學
經濟學院
經濟學(實驗班)
經濟統計學
國際經濟與貿易
金融學
金融工程
國際商務(英語二學位)
經濟學(經濟學創新實驗班)
社會學院
社會學
社會工作
法學院
法學
人文學院
漢語國際教育
漢語言文學
外國語學院
英語
德語
日語
翻譯
法語
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
新聞學
廣播電視學
廣告學
傳播學(網路傳播、計算機雙學位)
播音與主持藝術
管理學院
工商管理(人力資源)
市場行銷(數位化行銷)
會計學(註冊會計師)
財政學(稅務)
財務管理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物流管理
公共管理學院
公共事業管理
行政管理
參考資料:截至2024年7月

學科建設

截至2023年12月,學校有48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46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42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有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7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5個(內科學、外科學按三級計),國家重點(培育)學科7個。在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學校44個學科參評,全部上榜,其中4個學科進入A+,A類學科14個,B+及以上學科33個。9個學科入選國家第二輪“雙一流”建設學科名單。
學科建設
類別
名稱
“雙一流”建設學科
機械工程、光學工程、材料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氣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基礎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臨床醫學
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
機械工程、光學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氣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
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
西方經濟學、高等教育學、生物物理學、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計算機系統結構、水利水電工程、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內科學(心血管病)、內科學(血液病)、內科學(呼吸系病)、外科學(普外)、外科學(泌尿外)、婦產科學、麻醉學、勞動衛生與環境衛生學
國家重點培育學科
通信與信息系統、內科學(傳染病)、影像醫學與核醫學、兒少衛生與婦幼保健學、中西醫結合基礎、藥理學、管理科學與工程
湖北省重點學科
馬克思主義理論、理論經濟學、套用經濟學、社會學、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物理學、化學設計學、生物學、力學、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建築學、城鄉規劃學、土木工程、船舶與海洋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基礎醫學、哲學、藥學、法學、教育學、新聞傳播學、數學、臨床醫學、水利工程、軟體工程、公共管理、管理科學與工程、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中西醫結合、工商管理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點
哲學、理論經濟學、套用經濟學、法學、社會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學、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統計學、力學、機械工程、光學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氣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建築學、土木工程、水利工程、船舶與海洋工程、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城鄉規劃學、網路空間安全、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中西醫結合、藥學、護理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人工智慧(交叉學科)、積體電路科學與工程(交叉學科)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點
哲學、理論經濟學、套用經濟學、社會學、法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學、中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外國語言文學、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統計學、力學、機械工程、光學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氣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建築學、土木工程、水利工程、船舶與海洋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城鄉規劃學、風景園林學、網路空間安全、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中西醫結合、藥學、護理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設計學、人工智慧(交叉學科)、積體電路科學與工程(交叉學科)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電氣工程、機械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子科學與技術:(1)光學與電子信息學院(2)電子信息與通信學院(電磁波方向)、基礎醫學、力學、控制科學與工程、船舶與海洋工程、臨床醫學:(1)協和醫院(2)同濟醫院、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信息與通信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數學、生物醫學工程、生物學: (1)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2)基礎醫學院、管理科學與工程、物理學、理論經濟學、中西醫結合:(1)協和醫院(2)同濟醫院(3)基礎醫學院、藥學:(1)藥學院(2)基礎醫學院、水利工程、哲學、教育學、新聞傳播學、光學工程:(1)光學與電子信息電學院(2)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籌)、土木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建築學、公共管理、網路空間安全、城鄉規劃學、套用經濟學、中國語言文學、化學、儀器科學與技術、社會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法學、積體電路科學與工程、智慧型科學與技術

師資力量

截至2023年12月,學校有專任教師3700餘人,其中教授1500餘人,副教授1400餘人;教師中有院士20人,“973計畫”項目首席科學家、重大科學研究計畫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重點研發計畫項目首席科學家302人,國家級教學名師13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43人。
師資力量
類別
名稱
國家教學名師獎獲得者
李元傑、龔非力、陳孝平、吳昌林、王建枝、陳傳堯、嚴國萍、何嶺松、熊永紅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羅俊、周專、吳雅、任佳剛、丁漢、龔建平、孔維佳、肖傳國、王建枝、蔣向前、徐濤、馬丁、駱清銘、吳穎、羅小平、金海、李和、寧琴、黃士昂、徐明厚、陳建國、肖奕、鄔堂春、邱建榮、尹周平、王偉、張旭、胡豫、解孝林、黃雲輝、邵新宇、李亮、曾紹群、陸培祥、朱宏平、施煥中、周劍峰、周懷春、熊蔡華、馮丹、曾志剛、張新亮、王紅衛、郭照立、周華民、吳軍、劉劍峰、塗良成、江濤、劉爭、謝慶國、李志純、程翔、劉世元、朱錦濤、夏帆、胡忠坤、羅小兵、張智紅、彭芳瑜、盧新培、陳莉莉、王新雲、唐江、張勇慧
“973計畫”(含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畫)項目及項目首席科學家
鄭楚光、馬丁、肖傳國、羅俊、馮丹、丁漢、金海、寧琴、鄔堂春、駱清銘、楊祥良、李亮、袁小明、陳建國、李國民、邵新宇、曾紹群
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譚波、廖廣蘭、白翔、王健武、李志純、程翔、繆小平、黃昆、王芳、翟天佑、馬聰、周軍、黃永安、胡家兵、廖小飛、張海濤、唐江、吳付科、蘭鵬飛、陳莉莉、陳漢華、付英雙、胡先羅、趙海波、付玲、張春、何美安、王琳、吳慶文、周月明、薛志剛、楊海平、王康麗、董建績、胡鵬、王保偉、黎敏、楊山清、張小明、唐明、劉方明、劉超紅、郭歡
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
羅俊、陳清明、歐陽康、任佳剛、沈關心、陳孝平、周雲飛、陸繼東、駱清銘、吳穎、孔維佳、段獻忠、楊宗凱、陳吉紅、史鐵林、馮丹、金海、王紅衛、徐濤、周建中、王建枝、馬丁、邱建榮、肖奕、吳軍、胡豫、羅小平、黃雲輝、解孝林、寧琴、邵新宇、鄔堂春、徐明厚、曾紹群、丁漢、陳學東、陸培祥、徐順清、尹周平
新世紀優秀人才
董建績、黃永安、胡忠坤、廖敦明、李國徽、李會巧、栗茂騰、林湘寧、劉晶、柳朝輝、羅小兵、單斌、王鳴魁、文勁宇、吳松、楊君友、於敦喜、趙海波

教學建設

截至2024年1月,自教育部實施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雙萬計畫”以來,華中科技大學累計入選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89個,其中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74個,省級一流專業建設點15個。有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7個,省部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3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2個,共獲批92門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153門省級一流本科課程。截至2023年12月,學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11個,教育部創新團隊19個。
質量工程
類別
名稱
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經濟學、英語、新聞學、數學與套用數學、物理學、生物技術、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能源與動力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電子信息工程、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積體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自動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安全、土木工程、給排水科學與工程、船舶與海洋工程、生物醫學工程、城鄉規劃、臨床醫學、預防醫學、藥學、市場行銷、公共事業管理、工業工程、哲學、金融學、法學、社會學、翻譯、廣播電視學、信息與計算科學、化學、生物科學、工程力學、材料科學與工程、新能源科學與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通信工程、軟體工程、核工程與核技術、環境工程、建築學、生物製藥、口腔醫學、法醫學、醫學檢驗技術、護理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工程管理、工商管理、物流管理、金融工程、國際經濟與貿易、社會工作、漢語言文學、傳播學、微電子科學與工程、電子封裝技術、人工智慧、網路空間安全、建築環境與能源套用工程、水利水電工程、飛行器設計與工程、風景園林、基礎醫學、醫學影像學、中西醫臨床醫學、會計學、行政管理、環境設計、數字媒體藝術
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財政學、套用化學、醫學檢驗技術、統計學、經濟統計學、漢語國際教育、德語、法語、日語、廣告學、交通工程、輪機工程、財務管理、國際商務、播音與主持藝術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電工電子實驗教學中心、機械實驗教學中心、基礎醫學實驗教學中心、物理實驗教學中心、臨床技能實驗教學中心、預防醫學實驗教學中心
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畫2.0基地
基礎醫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計算機科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生命科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物理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化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 、力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數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
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部分)
哲學、文化與人生智慧、大學英語辭彙解析、新媒體用戶分析、疲勞與斷裂、工程測試技術基礎、電路理論、電力電子學、計算機組成原理、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婦產科學、藥理學、財務報表分析、歷史街區空間認知與評估實驗、同種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後免疫重建檢查技術、食源性疾病現場調查與處理虛擬仿真實驗、社會福利思想、深度中國、外國新聞傳播史、微積分(一)、大學物理、理論力學、機械設計、現代電站鍋爐(一)、電磁場與波、數字電路與邏輯設計、計算機與程式設計基礎、工程水文學、大氣污染控制工程、組織學與胚胎學、血液系統疾病、外科學、天然藥物化學
國家精品線上開放課程(部分)
複變函數與積分變換、有機化學、天文漫談、3D工程圖學、電子線路設計/測試與實驗、數字電子技術基礎、自動控制原理(二)、數據結構、軟體測試與質量、寄生蟲病與食品安全
華中科技大學作為牽頭單位 獲評教學成果獎(本科)名單
成果名稱
主要完成人
獲獎等級
面向新工科的智慧型製造創新人才培
養體系構建與實踐
丁漢,邵新宇,王書亭,尹周平,吳波,樊自田,李
昕,何嶺松,李文龍,李新宇,張俐,凌玲,陳冰,王
峻峰,李培根
一等獎
立德鑄魂、理工醫交叉、前沿問題
牽引,構建生命學科拔尖創新人才
培養體系
余龍江,盧群偉,付春華,魯明波,占藝,劉亞豐,
栗茂騰,楊英,劉筆鋒,付玲,馬聰,楊廣笑,丁明
躍,金文聞
二等獎
融通教學-科研-思政的“四新三高
二化”能源動力專業創新人才培養
模式
陳剛,姚洪,方慶艷,成曉北,孫偉,張燕平,王曉
墨,楊軍,羅小兵,張立麒,楊昆,葉曉明,張成,何
國庚,張師帥
二等獎
面向新工科的研究型大學電氣專業
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創建與實踐
文勁宇,李紅斌,韓小濤,張蓉,楊勇,尹仕,賀恆
鑫,楊凱,羅珺,郭卉,姚偉,朱秋華,王康麗,陳
霞,李大偉
二等獎
面向數字經濟的工程管理複合型人
才“非線性學習”培養模式研究與
實踐
丁烈雲,駱漢賓,高飛,孫峻,周誠,王元勛,徐學
軍,苗雨,龍曉鴻,鐘波濤,李斌,周迎,劉有軍
二等獎
以臨床能力與創新潛質為導向的醫
教研三融合臨床教學體系構建與實
陳孝平,馬丁,劉繼紅,周琦,岳靜,王海灝,陳亮,
陳剛,萬寶俊,朱明欣,高慶蕾,袁響林,張志偉,
陳倩,李科珍,張斌豪
二等獎
科教深度融合,“四位一體”材料
類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踐
周華民,李元元,廖敦明,樊自田,李德群,黃雲
輝,李毅,蔣文海,翟天佑,張雲,單斌,蔣文明,金
俊松,范淑媛,張誠
二等獎
價值引領、能力驅動,自主培養集
成電路創新人才
鄒雪城,柯昌劍,雷鑑銘,楊曉非,唐江,李玲,江
建軍,姜勝林,繆向水,鄒志革,姜波,項林川,張
林,游龍,劉冬生
二等獎
鑄魂強基:新聞傳播基礎理論課程
群綜合改革探索與實踐
張昆,張明新,李華君,唐海江,陳薇,郭小平,劉
潔,徐明華,何志武,余紅,李衛東,王創業
二等獎
“藥學科學家”潛質創新人才培養
體系的構建與實踐
張勇慧,朱虎成,向明,厲岩,項光亞,周正航,黃
銳,吳瞳勃,何煒瑋,汪建平,王小剛,陳春梅,費
翰雨,上官小芳,謝可意
二等獎
參考資料:
華中科技大學作為牽頭單位 獲評教學成果獎(研究生)名單
成果名稱
主要完成人
獲獎等級
聚焦計算機系統創新能力的“一基
兩翼全鏈”研究生培養模式探索與
實踐
馮丹,秦磊華,李瑞軒,吳濤,李國徽,施
展,李劍軍,譚志虎,胡迪青,胡燏翀
二等獎
“校-工研院-企業”有組織創新機
械工程研究生培養體系建設與實踐
許劍鋒,高亮,史鐵林,彭芳瑜,張芬,趙
歡,何嶺松,嚴思傑,蔣平,黃禹,廖廣蘭,
張建國,崔炳鳳,李新宇,肖峻峰
二等獎
“三位一體”培養光電學科高層次
人才,支撐戰略高技術產業發展
唐明,張新亮,孫琪真,鄧磊,董建績,張敏
明,唐江,李玲,張虎,國偉華,王超,余
宇,熊偉,韓道,朱䒟
二等獎
參考資料:

合作交流

華中科技大學堅持開放式辦學理念,積極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截至2023年12月,已與世界上41個國家和地區的300餘所高校和機構開展友好合作。工程科學學院是全國首批四個國際化示範學院之一,中歐清潔與可再生能源學院被列為中歐建交40周年40個典型案例之一。
大洋洲合作夥伴學校
國家
合作單位 (中文/英文)
澳大利亞
悉尼科技大學/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ydney
澳大利亞
西澳大學/The 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
澳大利亞
南澳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 Australia
澳大利亞
昆士蘭大學/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澳大利亞
科廷科技大學/Curt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澳大利亞
阿德萊德大學/The University of Adelaide
參考資料:,截至2019年6月
美洲合作夥伴院校
國家
合作單位 (中文/英文)
美國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icago, UIC
美國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美國
德拉瓦大學/University of Delaware
美國
喬治亞理工學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美國
紐約電影學院紐約校區/
New York Film Academy New York City Campus
美國
內布拉斯加大學奧馬哈分校/
University of Nebraska at Omaha
美國
明尼蘇達大學雙城分校/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Twin Cities
美國
密西根州立大學/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美國
密西根大學迪爾伯恩分校/
University of Michigan - Dearborn
美國
密蘇里科技大學/
Missour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美國
馬里蘭大學學院園分校/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
美國
羅斯霍曼理工學院
/Rose-Hulm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美國
羅切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Rochester
美國
羅德島大學/University of Rhode Island
美國
科羅拉多州立大學/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
美國
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美國
加利福尼亞大學黑斯廷斯學院/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Hastings College of the Law
美國
加利福尼亞大學爾灣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美國
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美國
維吉尼亞州立大學/Virginia State University
美國
佛羅里達州立大學/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美國
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
美國
東北大學/Northeastern University
美國
戴頓大學/University of Dayton
美國
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美國
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
加拿大
溫莎大學/University of Windsor
加拿大
蒙特婁高等商學院/Montreal Higher School of Business
加拿大
滑鐵盧大學/University of Waterloo
加拿大
多倫多大學/University of Toronto
加拿大
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墨西哥
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
Universidad Nacional Autónoma de México
參考資料:,截至2019年6月
國際學術會議(部分)
國際會議名稱
日期
中非非洲文字識別技術創新論壇
2022年7月23日
2022年國際生殖免疫與遺傳研討會
2022年11月18日至20日
2022智慧型傳播與健康治理國際學術研討會
2022年12月10日到11日
認知神經語言學國際研討會
2023年10月21日
2023亞洲通信與光子學國際會議暨國際光子與光電子學會議
2023年11月4日到7日
第十二屆多譜圖像處理與模式識別國際學術會議
2023年11月10日到12日
第九屆“全球治理·東湖論壇”共話文明互鑒與全球治理
2023年11月18日到19日

學術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12月,學校建設有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國家脈衝強磁場科學中心、精密重力測量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家數位化設計與製造創新中心等“四顆明珠”為代表的一批國家重大科研基地,擁有7個全國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技術創新中心、1個國家產教融合創新平台、7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1個國家醫學中心、1個集成攻關大平台、1個“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6個科技部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及一批省部級科研基地。
科研平台
類別
名稱
國家研究中心
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
國家重點實驗室
煤燃燒與低碳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
人畜共患傳染病重症診治全國重點實驗室
材料成形與模具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
強電磁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
國家積體電路產教融合創新平台
國家積體電路產教融合創新平台
國家技術創新中心
國家智慧型設計與數控技術創新中心
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雷射加工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製造裝備數位化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下一代網際網路接入系統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國家企業信息化(CAD)套用支撐軟體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武漢)
國家數控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國家納米藥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國家防偽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
國家婦產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
國家醫學中心
國家重大公共衛生事件醫學中心
國家能源中心
國家能源煤炭清潔低碳發電技術研發(實驗)中心
國家能源生物燃氣高效製備及綜合利用技術研發 (實驗) 中心
國家專業實驗室
新型電機國家專業實驗室
外存儲系統國家專業實驗室
“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
測控技術“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
國家其他類別研究機構
武漢引力與固體潮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武漢國家生物產業基地生物醫藥技術服務平台
武漢綜合性新藥研究開發技術大平台
J-TEXT托馬克核聚變裝置(中美聯合核聚變實驗室)
省部共建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高端生物醫學成像省部共建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省部共建(國家地方聯合)科研基地
湖北省環境衛生學重點實驗室--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
新型電機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
數位化材料加工技術與裝備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湖北)
大數據技術與系統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
避孕節育新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湖北)
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
智慧型製造裝備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
光電子技術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
國家智慧型社會治理實驗基地
國家重大慢性病智慧型化治理實驗基地
國家醫療器械監管科學研究基地
國家藥監局醫療器械監管科學研究基地
科技部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高功率雷射器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綠色通信與網路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感知生物技術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煤清潔利用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光電轉換與探測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中英HUST-RRes基因工程和基因組學聯合實驗室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圖像信息處理與智慧型控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生物醫學光子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器官移植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服務計算技術與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神經系統重大疾病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腫瘤侵襲轉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信息存儲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基本物理量測量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環境與健康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分子生物物理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生物靶向治療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能量轉換與存儲材料化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其他部委重點實驗室
建設部給排水重點實驗室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呼吸系統疾病重點實驗室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器官移植重點實驗室
國家環境保護環境污染健康效應重點實驗室
參考資料:
註:名錄不全

研究成果

歷屆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獲獎名單
成果名稱
成果類型
獲獎等級
作者
所在院系
獲獎時間
獨生子女:他們的親職教育和未來
著作
二等獎
風笑天
社會學系
1995
科技獎勵的社會運行
專著
三等獎
王炎坤
鐘書華
社會學系
1998
新發展經濟學
專著
二等獎
張培剛
社會學系
1998
哲學研究方法論
專著
三等獎
歐陽康
哲學系
2002
從濟貧到社會保險——英國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
專著
三等獎
丁建定
社會學系
2002
經營者監督與激勵:公司治理的理論與實踐
專著
三等獎
田志龍
管理學院
2002
新鄉土中國
著作
三等獎
賀雪峰
社會學系
2006
村治變遷中的權威與秩序——20世紀川東雙村的表達
著作
三等獎
吳毅
社會學系
2006
全球問題與德育
著作
三等獎
李太平
教育科學研究院
2006
人文社會科學哲學
著作
三等獎
歐陽康
哲學系
2006
小鎮喧囂——一個鄉鎮政治運作的演繹與闡釋
著作
二等獎
吳毅
社會學系
2009
國家形象傳播
著作
三等獎
張昆
新聞學院
2009
把大學作為學術組織來建設和管理
論文
三等獎
張應強
教育科學研究院
2009
政府、市場與學校: 中國教育法律關係的變革
論文
三等獎
周光禮
教育科學研究院
2009
高等學校戰略管理
著作
二等獎
劉獻君
教育科學研究院
2013
高等教育大眾化時期地方政府競爭與高等教育發展
論文
二等獎
張應強、彭紅玉
教育科學研究院
2013
世界層次結構的非還原理論
著作
三等獎
陳剛
哲學系
2013
地權的邏輯—中國農村土地制度向何處去
著作
三等獎
賀雪峰
社會學系
2013
西方國家社會保障制度史
著作
三等獎
丁建定
社會學系
2013
通脹預期、流動性過剩與中國通貨膨脹的動態性質
論文
三等獎
楊繼生
經濟學院
2013
新中國大學制度建設的艱難選擇
論文
一等獎
張應強
教育科學研究院
2015
中國地區產業專業化演變的U型規律
論文
二等獎
張建華、程文
經濟學院
2015
中國社會保障制度體系完善研究
著作
三等獎
丁建定等
社會學系
2015
唐五代佛典音義研究
著作
三等獎
黃仁瑄
人文學院
2015
民辦高校的屬性識別及其調控機制研究
論文
三等獎
柯佑祥
教育科學研究院
2015
Modeling intermodal equilibrium for bimodal transportation system design problems in a linear monocentric city
論文
三等獎
李志純
管理學院
2015
Product Line Design with Seller-Induced Learning Management Science
論文
三等獎
熊慧
管理學院
2015
高等教育質量保障:反思、批判與變革
論文
一等獎
張應強
教育科學研究院
2020
網路傳播管理研究
著作
二等獎
鐘瑛
新聞學院
2020
Measured skill premia and input trade liberalization: Evidence from Chinese firms
論文
二等獎
陳波
經濟學院
2020
教育研究的轉向:從理論理性到實踐理性——兼談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的關係
論文
二等獎
李太平
教育科學研究院
2020
中國綠色 GDP 績效評估報告(湖北卷)
諮詢服務報告
二等獎
歐陽康
人文學院
2020
阿奎那語言哲學研究
著作
三等獎
董尚文
人文學院
2020
中國新聞傳播教育年鑑(2016)
著作
三等獎
張昆
新聞學院
2020
中國經濟成長的長期趨勢與經濟新常態的數量描述
論文
三等獎
王少平
經濟學院
2020
變遷中的英國寄宿制學院及其對我國高校書院制改革的啟示
論文
三等獎
陳廷柱
教育科學研究院
2020
中國大學教師發展狀況——基於“2014 中國大學教師調查”的分析
論文
三等獎
沈紅
教育科學研究院
2020
Classifying, Measuring, and Predicting Users’ Overall Active Behavior on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論文
三等獎
魯耀斌
管理學院
2020
從“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到組織慣例形成——轉型經濟中新企業的即興戰略研究
論文
三等獎
買憶媛
管理學院
2020
市場型和命令型政策工具的節能減排技術創新效應——基於中國工業行業專利數據的實證
論文
青年成果獎
王班班
經濟學院
2020
中國社會保障制度整合與體系完善重大問題研究
著作
二等獎
丁建定
社會學院
2024
Financing Multiple Heterogeneous Suppliers in Assembly Systems:Buyer Finance vs.Bank Finance
論文
二等獎
鄧世名
管理學院
2024
中國綠色GDP績效評估報告(2018年全國卷 )
諮詢服務報告
二等獎
歐陽康
哲學學院
2024
大唐眾經音義校注
著作
二等獎
黃仁瑄
人文學院
2024
孫詒讓文字學之研究
著作
二等獎
程邦雄
人文學院
2024
民政部門亟需部署暫失監護未成年子女的照管整體方案
諮詢服務報告
二等獎
任敏
社會學院
2024
高等教育如何傳承和發展試點改革的中國經驗
論文
二等獎
陳廷柱
教科院
2024
中國資本市場的突出風險點與監管的反事實仿真
論文
三等獎
王少平
經濟學院
2024
China's Anticorruption Campaign and Entrepreneurship
論文
三等獎
孔東民
經濟學院
2024
線上的民間智庫:網路民意與公共政策的互動
著作
三等獎
何志武
新聞學院
2024
An Ill Wind? Terrorist Attacks and CEO Compensation
論文
青年成果獎
代昀昊
經濟學院
2024
參考資料:,截至2024年3月
湖北省科學技術獎(部分)
項目名稱
主要完成人
獲獎等級
萬有引力常數G的精確測量
物理學院引力中心
羅俊院士團隊
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原子分子量子瞬態過程的阿秒操控與超高時空分辨測量
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物理
學院陸培祥教授團隊
自然科學一等獎
信息物理系統混合動力學演化機理與調控最佳化
人工智慧與自動化學院袁燁教
授、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丁漢
院士團隊
自然科學一等獎
一維鏈狀半導體的物理性質和光電器件研究
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光學
與電子信息學院唐江教授團隊
自然科學一等獎
超級電容器儲能界面調控理論與方法
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
馮光教授團隊
自然科學一等獎
面向語義理解的複雜圖像表征與計算理論及方法研究
電子信息與通信學院
尤新革教授團隊
自然科學一等獎
基於谷氨酸受體的抑鬱症發病機制及藥物靶點研究
基礎醫學院陳建國教授團隊
自然科學一等獎
水陸跨域移動無人系統動力學設計與控制技術
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
陳學東教授團隊
技術發明一等獎
高性能鋁合金構件變向鍛造成形關鍵技術與裝備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王新雲團隊
技術發明一等獎
大型永磁電機整體充退磁技術及一體化裝備
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
李亮教授團隊
技術發明一等獎
工業控制系統信息安全主動防護關鍵技術及套用
人工智慧與自動化學院
周純傑教授團隊
技術發明一等獎
高性能複雜鑄件輕合金材料
與控形控性工業軟體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周建新教授團隊
科技進步一等獎
特大型水電機組智慧型運維關鍵技術、成套裝備及產業化
土木與水利工程學院
李超順教授團隊
科技進步一等獎
跨場景大數據分析關鍵技術及套用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
李瑞軒教授團隊
科技進步一等獎
複雜環境下大型橋樑結構隔震減振協同控制關鍵技術與套用
土木與水利工程學院
朱宏平教授團隊
科技進步一等獎
腦血管病防治的臨床及轉化研究
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
胡波教授團隊
科技進步一等獎
慢性心力衰竭免疫介導心肌損傷機制及精準防治
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程翔
教授團隊
科技進步一等獎
卵巢癌精準診治關鍵技術創新及套用
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
陳剛教授團隊
科技進步一等獎
變應性鼻炎診療關鍵技術體系的建立與臨床套用
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
劉爭教授團隊
科技進步一等獎
新型智慧型載體逆轉腫瘤耐藥關鍵技術創新和套用
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
王征教授團隊
科技進步一等獎
胎兒超聲心動圖精準診斷關鍵技術創新與套用
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
謝明星教授團隊
科技進步一等獎
肝癌介入診療新技術方法創新及套用
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
鄭傳勝教授團隊
科技進步一等獎
先天性巨結腸症精準診斷和微創治療體系建立與推廣套用
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
湯紹濤教授團隊
成果推廣一等獎
參考資料:

學術資源

截至2023年12月31日,華中科技大學圖書館現設主館、東區館、醫學分館三個館區,館舍總面積60956平方米,各類閱覽室54個,公共學習空間24個,可用座位6千多個,其中電子閱覽室2個,計算機120餘台。館藏文獻總量累積1265.2萬冊(件)。醫學古籍特藏是館藏特色之一,三種古籍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有中、外文資料庫619個。
2024年7月學校官網顯示,華中科技大學主辦有各類學術期刊共43種,有理工、文管、醫學綜合、臨床醫學四大類。
華中科技大學學術期刊一覽表
類別
名稱
理工類期刊
《Frontiers of Optoelectronics》
《Frontiers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Frontiers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固體力學學報》
《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
新建築
《套用數學》
《Journal of Innovative Optical Health Sciences》
文管類期刊
《管理學報》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新聞與信息傳播研究》
《信息技術與管理套用》
醫學綜合類期刊
《華中科技大學學報(醫學版)》
《Current Medical Science》
《中國社會醫學雜誌》
《中西醫結合研究》
《中國組織化學與細胞化學雜誌》
《醫藥導報》
臨床醫學類期刊
《臨床心血管病雜誌》
《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誌》
《臨床血液學雜誌》
《臨床急診雜誌》
《臨床消化病雜誌》
《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雜誌》
《放射學實踐》
《護理學雜誌》
《中國康復》
《內科急危重症雜誌》
《臨床口腔醫學雜誌》
《腫瘤學與轉化醫學雜誌》(英)
《神經損傷與功能重建》
《中華物理醫學與康複雜志》
《骨科》
參考資料:
華中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是由華中科技大學主辦的月刊,刊載機械科學與工程、電子與信息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科學與技術、能源與動力工程、船舶與海洋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電力工程、土木工程、環境科學、生命科學等方面的學術論文。被美國《工程索引》(EI Compendex)、美國《化學文摘》(CA)、英國《科學文摘》(SA)、美國《劍橋科學文摘》(CSA)、美國《烏利希期刊指南》(UPD)、SCOPUS資料庫、《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分析資料庫》《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中國科技核心期刊目錄》《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等列為來源期刊。曾獲首屆國家期刊獎、中國期刊方陣雙獎期刊、第二屆國家期刊獎提名獎、第三屆國家期刊獎“百種重點期刊”、首屆中國高校精品科技期刊等榮譽。
華中科技大學(華中理工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土木工程與管理學報
是教育部主管,華中科技大學主辦的土木工程與工程管理類學術期刊。本刊前身為《華中科技大學學報(城市科學版)》,經教育部批准,報新聞出版總署審批,從2011年起正式更名為《土木工程與管理學報》。期刊主要刊登以下內容的專題研究論文:結構工程、岩土工程、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橋樑與隧道工程、道路與鐵道工程、工程管理,包括具有獨創性的工程套用新技術。
華中科技大學(華中理工大學)
《土木工程與管理學報》
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創刊於1980年,雙月刊,是中文核心期刊、CSSCI來源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湖北省優秀期刊、全國百強社科學報、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報核心期刊。特色欄目有: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法學經緯與政治縱橫;經濟理論與管理研討;社會發展與轉型透視;國家治理與制度創新;民族精神與文化空間。
華中科技大學(華中理工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
 《華中科技大學學報(醫學版)
創刊於1957年,原刊名為《同濟醫科大學學報》,是中國高等醫藥院校創辦最早的中文版學報之一。被美國化學文摘資料庫及其《化學文摘》(CA)、美國《劍橋科學文摘(自然科學)》、英國《農業與生物科學研究中心文摘》、英國《全球健康》、《哥白尼索引》、WHO西太平洋地區醫學索引、國際原子能機構《國際核信息系統》、美國《烏利希期刊指南》、日本科學技術振興集團(中國)資料庫等國外檢索機構和資料庫收錄;是北京大學圖書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17版)及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的雙核心期刊,同時被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的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收錄。
華中科技大學(華中理工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學報(醫學版)》
臨床心血管病雜誌
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主辦,國際公開發行的有關心血管疾病科學的綜合性學術期刊。期刊創刊於1985,於1992年、1996年、2000年、2004年、2008年、2011年、2014年、2017年、2020年連續9屆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收錄為核心刊物,1999年起被列為國家科技部“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1998年被列為“湖北省五十佳期刊”。1999年、2001年、2006年、2008年、2010年、2012年、2015、2017年連續8屆榮獲“湖北省優秀期刊獎”,2020年被評為“湖北十大名刊”。2001年入選“湖北省期刊方陣”。2012年被美國《化學文摘》(CA)收錄。
華中科技大學(華中理工大學)
《臨床心血管病雜誌》

校園文化

學校標誌

華中科技大學校徽,為該校機械學院工業設計系李春富教授設計,校徽中的橢圓形富有新意,地球寓意辦學國際化。校徽由藍色、紅色和灰色組成。藍色是該校的基準色調,代表素雅和純潔,寓意著天、海一般廣闊的文化包容的精神,兼聽各種文化的聲音,思想具有自由性。紅色是熱火般的顏色,積極熱情,寓意對學習的熱情,積極開拓進取,不斷求實創新。
華中科技大學(華中理工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校徽

精神文化

明德、厚學、求是、創新
“明德”意為彰明倫理,完善品德。具有理解、普及和恪守道德之義,包含與人為善、和諧相處的意義。合乎學校加強文化素質教育、“首先要教會學生做人”、建設無污染校園等精神。語出《禮·君陳》“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見《禮·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厚學”意為崇尚知識,學問淵博。與原華中理工大學倡導的“學在華工”精神相吻合,包含原校訓中“嚴謹”的意義。轉義出自《易·坤》“坤厚裁物”;“求是”意為追求真理,發現規律。包含“求實”的意義但不拘於“求實”,在實中求學問。符合原校訓中“嚴謹、求實”的精神。實事求是是黨的思想路線。語出《漢書·河間獻王傳》“實事求是”;“創新”意為與時俱進,追求新高。含有原校訓中“奮進進取”的意義。與創辦一流大學的現代辦學理念一致。義出《大學》引湯之《盤銘》“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華中科技大學校歌》簡稱“華中大之歌”,由全體華中大人集體作詞,著名作曲家孟衛東作曲,於2022年5月20日發布。
歌詞:
泱泱漢水 浩浩長江
喻家山麓 東湖岸旁
柱長天以大木
開莽原以上庠
梧桐樹下 荷桂飄香
滿園桃李芬芳
明德厚學 求是創新
同舟共濟 匯流相彰
敢競爭 鑄卓越
攀登科技高峰
勇擔大任 賡續使命
探索真理光芒
為華中大的明天團結奮進
為祖國的明天共譜華章
華中科技大學(華中理工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校歌

社團文化

華中科技大學部分社團簡介
名稱
簡介
大學生快樂科普社
成立於2020年,以大學生為主體、醫生護士、健康相關工作者參與進行科普,團隊致力於構建“醫療健康+志願服務”社會實踐體系,積極開展健康科普宣講、健康科普進校園等響力強、民眾參與度高的線下、線上活動
龍舟協會
2012年成立,龍舟協會是一個體育運動類社團,以校內龍舟友誼比賽、龍舟文化路演宣傳等多種形式助力龍舟文化的發揚與傳承
碧水環保協會
華中科技大學碧水環保協會由原碧水藍天協會(2004年)和原環保協會(2003)年於2010年9月正式合併成立,是華科大“歷史悠久”的學生社團
紅十字志願服務隊
紅十字志願服務隊成立於2006年,指導單位為華中科技大學醫院,連續三年成為學校“三星學生社團”。紅十字志願服務隊回響中國紅十字會的號召,弘揚“人道,博愛,奉獻”的紅十字精神,為華科大學子提供紅十字平台
援之緣支教
成立於2006年,致力於聯繫和團結有愛心並熱衷於公益事業的校友及青年朋友們,身體力行在社會宣傳愛心和奉獻的精神。協會連續多年獲得“華中科技大學十佳社團”、“五星社團”等稱號;六次被評為“湖北省優秀社會實踐隊”;獲“湖北省優秀社團”“湖北省十佳社團”等稱號”等榮譽稱號
笛簫協會
成立於2003年,以“弘揚民族音樂,規範笛簫演奏,提高會員水平,豐富大學生活”為己任,不斷加強民樂樂器和西洋樂器交融共鳴,譜奏民樂和管弦樂的和諧交響
註:名錄不全

校區情況

截至2023年12月,學校官網顯示,華中科技大學校園占地7000餘畝,綠化覆蓋率72%,被譽為“森林式大學”。學校有主校區、同濟校區、網安校區和在建的軍山校區。

主校區

主校區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洪山區珞喻路1037號。擁有校史館、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新光電信息大樓、主校區圖書館、光谷體育館等建築設施。

同濟校區

同濟校區位於湖北省武漢市礄口區航空路13號。學院現有基礎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藥學院、醫藥衛生管理學院、護理學院、法醫學系、生殖健康研究所、口腔醫學院以及10所臨床學院(附屬醫院)。
華中科技大學(華中理工大學)
同濟校區大門

網安校區

網安校區位於湖北省武漢市臨空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國家網安基地,設定了網路空間安全學院。校區建有頂尖的科研學習場所,擁有一流的智慧化校園和學習生活設施。
華中科技大學(華中理工大學)
網安校區

軍山校區

華中科技大學國際教育科技創新園區(軍山校區)位於湖北省武漢市軍山新城南側,東臨長江、背靠大軍山,臨近京珠高速、滬渝高速交匯段,與車谷新地標“春筍”比鄰而居。於2022年7月15日正式啟動,擬於2024年9月建成。園區首期規劃建築面積45萬平方米,首期學生規模1萬人,主要涵蓋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慧、生命健康等重點領域。
華中科技大學(華中理工大學)
軍山校區

行政管理

現任領導

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黨委書記
黨委副書記、校長
黨委副書記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國家監委派駐監察專員
副校長
參考資料:截至2024年7月

歷任領導

歷任黨委書記
歷任校長
朱玉泉(2000.05-2008.10)
路鋼(2008.10-2017.12)
邵新宇(2017.12-2021.09)
李元元(2021.10-2023.11)
周濟(2000.05-2001.02 )
樊明武(2001.02-2005.03)
李培根(2005.03-2014.03)
丁烈雲(2014.03-2018.11)
李元元(2018.11-2021.10 )
來源參考:截至2024年7月

校園環境

華中科技大學校園內樹木蔥蘢,碧草如茵。玉蘭迎春,粉荷倚夏,桂香飄秋,臘梅染冬,各種花卉在四季交替開放,處處鳥語花香,校園綠化覆蓋率達到72%,被譽為“森林式大學”。

喻家山

喻家山位於武漢市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是武漢市和華中科技大學的地標性景點之一。拾階而上,整齊寬敞的跑道盤繞于山路面,搭配上屬於森林大學的清新氧氣,讓鳥鳴和綠葉作伴美好心情。
華中科技大學(華中理工大學)
喻家山

毛主席像

毛澤東塑像建成於1967年10月,坐落於華中科技大學主校區南一樓正前方約50米處的廣場中軸線上,是武漢市第一座毛澤東全身塑像。塑像總高為16米,其中像身高8米,基座高8米,採用鋼筋水泥結構。毛澤東塑像面朝南方,身著軍裝,左手拿軍帽,右手舉起,揮手向前示意,面貌莊嚴慈祥,形象生動傳神。
華中科技大學(華中理工大學)
南大門毛主席像

醉晚亭

醉晚亭位於華科大校園紫荊路南側,是一個極具人文氣息的景點,也是華科大人心中的一塊聖地。醉晚亭的晚上,精緻的亭檐與工整的石橋在暖色燈光的照耀下更加溫柔,浮光躍金,靜影沉璧,亭旁隨處可見花鳥蟲魚,亭內常有文化音樂會,夜燈下的醉晚亭,是一個靜謐宜人的好去處。
華中科技大學(華中理工大學)
醉晚亭

校友情況

知名校友(部分)
姓名
備註
哈佛公共衛生學院和哈佛醫學院助理教授、副教授和終身教授。
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院士,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中國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講席教授
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農業大學校長、榮膺2021年度湖南省科學技術傑出貢獻獎
羅俊
現任中山大學黨委副書記 、校長;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曾任華中科技大學黨委常委、常務副校長
羅錫文
中國工程院院士
蘭州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院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中醫科學院學部委員、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歐洲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
中國建材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
紅豆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局主席、CEO,現任中國民間商會副會長,
2001年被評為青島市傑出青年企業家,現任海爾集團總裁。
國家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洱海項目首席科學家
中國微電子領域元老級專家,被譽為“中國龍芯之母”
蘭州大學土木工程與力學學院院長,蘭州大學固體力學博士點與力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負責人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泌尿外科主任,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中國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學材料評價與設計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金屬納米材料與技術聯合實驗室主任
註:名錄不全

所獲榮譽

所獲榮譽(部分)
獲獎時間
獎項名稱
2011年
“全國文明單位”稱號
2013年6月
“全國綠化模範單位”的稱號
2015年4月
“全國文明單位”稱號
2018年7月
“2018年度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稱號
2021年7月
獲得全國學生運動會“校長杯”最高榮譽
2021年11月
第二屆全球跨境電商創新創業大賽最佳組織獎
2023年2月
獲湖北省“2022年度高校平安校園建設工作突出貢獻集體”
2023年4月
在第三屆湖北省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中獲“優秀組織獎”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