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戴表元7歲能文,詩文多奇語。早年入太學,師事南宋禮部尚書
王應麟和
舒岳祥等文學大師。南宋鹹淳七年(1271)中進士,授迪功郎,次年授授
建康府(今南京)教授,德祐元年(1275)遷臨安教授,行戶部掌故,均不就,以
兵亂歸剡。歸里後讀經史,作詩文。次年三月,元兵南下,避難天台、鄞縣。祥興二年(1279)復返里。家素貧,戰亂毀劫後,生活益艱,輾轉鄞縣、
杭州等地,授徒賣文為生,門生中以
袁桷最負盛名。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聘任奉化養正堂師,與
舒津、
任士林等合修《奉化縣誌》;元大德八年(1304)61歲時,被人推薦為信州(今
江西上饒)教授,再調婺州,因病辭職。十年歸里,後薦為修撰、博士,皆不赴,讀書吟詩以終。
文學成就
戴表元學識淵博,力主改革宋末學者萎蔽風氣,以文章大家名重東南。詩文清新雅潔,多傷時憫亂,同情民間疾苦,詠家鄉名山秀水。戴表元的一些詩流露著同情民生疾苦的感情,例如《采藤行》描寫商人和手工業者,生活較好,而農民卻承擔著官府的沉重賦稅,結果是“南村種麥空早熟,逐日扃門忍飢哭。”他另有些作品寓有對
趙宋王朝的故國之思,如《感舊歌者》,明代
田汝成《
西湖遊覽志餘》稱“戴帥初湖上贈歌者一絕,有故國之思焉。”此外如《通謝張可與參政書》、《二歌者傳》、《己卯歲初葺剡居》、《讀書有感》等,也屬此類。律詩
雅秀,力變宋詩積習,靜細清新,風致近晚唐。清
顧嗣立《元詩選》評道:“剡源詩律
雅秀,力變
宋季余習。”其詩文常被用作
名言警句。
在元初詩人中,戴表元是鼓吹“唐風”、力矯宋詩之弊的有力人物,他在《洪潛甫詩序》云:始時汴梁諸公言詩,絕無唐風,其博贍者謂之義山,豁達者謂之樂天而已矣。宣城
梅聖俞出,一變而為沖淡。沖淡之至者可唐,而天下之詩,於是非聖俞不為。然及其久也,人知為聖俞而不知為唐。豫章
黃魯直出,又一變而為雄厚。雄厚之至者尤可唐,而天下之詩於是非魯直不發。然及其久也,人又知為
魯直而不知為唐。非聖俞、魯直之不使人為唐也,安於聖俞、魯直而不自暇為唐也。邇來百年間,聖俞、魯直之學皆厭。永嘉葉正則倡“四靈”之目,一變而為清圓。清圓之至者亦可唐,而凡枵中捷口之徒,皆能托於“四靈”,而益不暇為唐。唐且不暇為,尚安得古?
戴表元對理學和科舉制度破壞文學藝術的現象,反覆加以揭露和抨擊。袁桷《戴先生墓志銘》記載他“力言
後宋百五十餘年理學興而文藝絕”,這一點在他留下的許多文章中仍然可以看到。如《方使君詩序》記南宋末都城臨安士人的風氣:“當是時,諸賢高談性命,其次不過馳騖於竿牘
俳諧、場屋破碎之文,以隨時悅俗,無有肯以詩為事者。”《張仲實詩序》又言,時人“見有橫眉擁鼻而吟者,輒靳之曰:‘是唐聲也,是不足為吾學也。吾學大出之可以詠歌唐虞,小出之不失為孔氏之徒,而何用是啁啁為哉!’”《元史》中說戴表元於至元、大德間,在東南一帶“以文章大家名重一時”,可見他在當時的影響。
戴表元的散文清深雅潔,蓄而始發,四方人士爭相師法,為至元、
大德年間東南文章大家第一人,人稱江南夫子。
宋濂於元人
中推之獨至。《寒光亭記》、《清峙軒記》、《秋山記》、《觀漁賦》等亦均可讀。《貓議》中以貓喻人,有言外意;《觀漁賦》寫捕魚須到大海始得大魚,溝渠中只能捉到一些蝦蛤,發人深省。
戴表元著有《剡源集》、《剡源佚文》、《剡源佚詩》等。作品今存《剡源文集》30卷,佚詩6卷,佚文2卷。
人物墓葬
戴表元墓,位於
奉化區溪口鎮岩頭村三石嶺南麓,1987年2月被奉化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墓直徑3.40米,高1.60米。
墓碣橫向,刻“戴剡源先生墓”,上款刻“至大辛亥三月丁酉日”。兩旁有望柱連抱鼓石的石刻各一。此墓已近七百年,至今保存完好。
詩作選摘
【感舊歌者】
牡丹紅豆艷春天,檀板朱絲錦色箋。
【湖州】
山從天目成群出,水傍太湖分港流。
行遍江南清麗地,人生只合住湖州。
【百雁圖】
近看分明遠欲無,水天空闊好江湖。
【秋盡】
秋盡空山無處尋,西風吹入鬢華深。
十年世事同紈扇,一夜交情到楮衾。
骨警如醫知冷熱,詩多當歷記晴陰。
無聊最苦梧桐樹,攪動江湖萬里心。
【白岩山】
秋深竹色老於樹,書靜鳥群喧勝人。
平生笑殺禾翁子,剛為乘車棄負薪。
【百鷺圖】
葦折荷枯可奈何,西風吹影淨婆娑。
微君作此超搖趣,一個江天也厭多。
【碧桃花歌為王丞作】
君不見孔家藏書屋,屋壞猶聞起絲竹。
又不見鄭家注書老,書帶後來垂作草。
如今王家萬卷文字林,桃花一樹春沈沈。
花成一勞主人種,花落更同山客吟。
從來春花重萼不綴實。此花可玩實可食。
我擬天公出奇物,來壽主人並餉客。
春前待花花下狂,春後待實林下嘗。
定知此桃不作尋常草木味,祗作舊時文字香。
王夫子,多釀酒。
春風亭館何處無,天錫名花祗翁有。
從翁乞醉三萬日,仍令醉後花從筆間出。
【題蘇李泣別圖二首】戴表元
弓疲矢盡三千里,節敝衣穿十九年。流落天涯有離別,當時誰擬畫圖傳?
沙雲如雪雪如塵,握手相看語語真。多少世間無淚面,一生錯笑隴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