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莎士比亞(英語:William Shakespeare,1564年4月23日—1616年4月23日),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劇作家、詩人。被譽為“人類文學奧林匹斯山上的宙斯”。
1564年4月23日,出生於英國沃里克郡斯特拉福鎮。1571年—1579年,進入斯特拉福文法學校讀書。1587年,開始演員生涯,並開始嘗試寫劇本。1591年,創作的戲劇《亨利六世中篇》《亨利六世下篇》首演。1592年,創作的戲劇《理查三世》首演。1595年,創作的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仲夏夜之夢》首演。1596年,創作的戲劇《威尼斯商人》首演。1601年,創作的戲劇《哈姆雷特》首演,引起文壇關注。1603年,創作的戲劇《奧賽羅》首演。1605年,創作的戲劇《李爾王》首演。1606年,創作的戲劇《麥克白》首演。1614年,離開倫敦,返回故鄉。1616年4月23日,在故鄉去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威廉·莎士比亞
- 外文名:William Shakespeare
- 別名:莎翁
- 國籍:英國
- 出生地:英國中部瓦維克郡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特福鎮
- 出生日期:1564年4月23日
- 逝世日期:1616年4月23日
- 畢業院校:斯特拉福文法學校
- 職業:作家、詩人
- 代表作品:四大悲劇(《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四大喜劇(《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皆大歡喜》)
- 信仰:基督教
- 性別:男
人物經歷,個人生活,主要作品,早期作品,中期作品,晚期作品,創作特色,主題思想,藝術特色,人物評價,後世紀念,
人物經歷
1564年4月23日,出生於英國中部沃里克郡艾汶河畔的斯特拉福鎮。
1568年,因父親任市長而開始學習文化知識。
1571年,進入斯特拉福文法學校讀書。
1579年,離開文法學校。
1587年,離開家鄉前往倫敦,加入劇團,開始演員生涯,並開始嘗試寫劇本。
1590年,創作的戲劇《亨利六世上篇》《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首演。
1591年,創作的戲劇《亨利六世中篇》《亨利六世下篇》首演。
1592年,創作的戲劇《查理三世》《維洛那二紳士》首演,出版長篇敘事詩《維納斯與阿都尼》;同年,因倫敦發生嚴重瘟疫,致使劇場封閉。
1597年,回鄉買下當地第二幢最大的房產“新居”大宅;同年,創作的戲劇《亨利四世上篇》首演,劇本《查理二世》《查理三世》《羅密歐與朱麗葉》出版。
1598年,創作的戲劇《亨利四世下篇》《無事生非》首演,劇本《亨四世上篇》《愛的徒勞》出版。
1599年,與人合資修建倫敦的環球劇場,作為劇的夏季戲場;同年,創作的戲劇《尤里烏斯·愷撒》首演。
1600年,創作的戲劇《第十二夜》首演,劇作《亨利五世》《無事生非》《亨利四世下篇》《仲夏夜夢》《威尼斯商人》出版。
1601年,創作的戲劇《哈姆雷特》首演,該劇講述哈姆雷特王子為父復仇的故事,該戲劇引起文壇關注。
1602年,在家鄉購置地產,成為大地主;同年,出版《溫莎的風流娘兒們》。
1603年,“政務大臣”劇團更名為“國王供奉”劇團。
1605年,創作的戲劇《李爾王》首演,該劇講述國王的三女兒率軍救父終失敗被殺的故事;同年,創作的戲劇《奧賽羅》首演,該劇講述奧賽羅與苔絲狄蒙娜相愛,被挑撥後殺妻自刎的悲劇;同年,創作的戲劇《麥克白》首演,麥克白夫婦篡權後被推翻的過程。
1608年,“國王供奉”劇團收回“黑僧”劇場,作為劇團冬季演出場地,創作的戲劇《泰爾親王配力克里斯》首演,劇本《李爾王》出版。
1609年,詩集《十四行詩》、劇本《泰爾親王配力克里斯》出版。
1610年,創作的戲劇《辛白林》首演。
1613年,在倫敦“黑僧”劇場附近買下一幢房產;同年,在《亨利八世》時首演,“環球”劇場遭遇火災被毀。
1614年,離開劇團,離開倫敦,返回故鄉斯特拉福鎮。
1616年4月23日,在故鄉去世,終年52歲,遺體被安葬在斯特拉福德鎮聖三一教堂。
個人生活
莎士比亞家族是沃里克郡的一個古老家族,把其姓氏拆開( Shakespeare)是“揮戈”的意思。威廉·莎士比亞的祖父理察原是當地鄉紳羅特伯·阿登的佃戶以農牧為生。威廉·莎士比亞的父親約翰是長子,當過7年的皮革加工工人、行業的學徒。
1582年,威廉·莎士比亞與年長8歲的安·哈瑟威結婚。1583年,長女蘇珊娜出生。1585年,得一男一女雙胞胎,分別取名為哈姆奈特和朱迪絲。1596年,獨子哈姆奈特夭亡。
主要作品
早期作品
威廉·莎士比亞的早期作品主要在1590—1600年間上演,當時伊莉莎白一世的中央主權尚屬鞏固,王室跟工商業者及新貴族的暫時聯盟尚在發展,1588年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後英國國勢大振。這時期所寫的歷史劇和喜劇都表現出明朗、樂觀的風格。
創作時間 | 作品體裁 | 作品名稱 | 作品原名(英文) |
---|---|---|---|
1590 | 歷史劇 | 亨利六世中下篇 | The Second and the Third Part of King Henry Ⅵ |
1591 | 歷史劇 | 亨利六世上篇修訂 | The First part of King Henry Ⅵ |
1592 | 歷史劇 | 理查三世 | The Life and Death of King Richard Ⅲ |
喜劇 | The Comedy of Errors | ||
1593 | 悲劇 | Titus Andronicus | |
喜劇 | The Taming of the Shrew | ||
詩歌 | 維納斯與阿都尼 | Venus and Adonis | |
1594 | 喜劇 | 維洛那二紳士 | The Two Gentlemen of Verona |
喜劇 | 愛的徒勞(又譯作空愛一場) | Love's labour's lost | |
正劇 | Romeo and Juliet | ||
詩歌 | 魯克麗絲受辱記 | The Rape of Lucrece | |
1595 | 歷史劇 | 理查二世 | The life and death of King Richard Ⅱ |
喜劇 | 仲夏夜之夢 |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 |
1596 | 歷史劇 | 約翰王 | The life and death of King John |
喜劇 | The merchant of Venice | ||
詩歌 | 愛人的怨訴 | A Lover's Complaint | |
1597 | 歷史劇 | 亨利四世 | King Henry Ⅳ |
1598 | 喜劇 | 無事生非 | Much ado about nothing |
喜劇 | 溫莎的風流娘兒們 | The merry wives of Windsor | |
歷史劇 | 亨利五世 | The life of King Henry Ⅴ | |
1599 | 悲劇 | 裘力斯·凱撒(又譯作朱利葉斯·凱撒) | The life and death of Julius Caesar |
喜劇 | 皆大歡喜 | As you like it | |
詩歌 | 熱情的朝聖者 | The Passionate Pilgrim | |
1600 | 喜劇 | Twelfth night,or,What You Will |
(參考資料:)
中期作品
威廉·莎士比亞的中期作品主要在1601—1607年間上演,當時英國農村圈地運動加速進行,王權和資產階級及新貴族的暫時聯盟正在瓦解,社會矛盾深化,政治經濟形勢日益惡化。詹姆士一世繼位後的揮霍無度和倒行逆施,更使人民痛苦加劇,反抗迭起。作者的創作風格變為陰鬱悲憤,揭露批判社會的種種罪惡和黑暗。
創作時間 | 作品體裁 | 作品名稱 | 作品原名(英文) |
---|---|---|---|
1601 | 悲劇 | 哈姆雷特(又譯作哈姆萊特) | Hamlet,Prince of Denmark |
1602 | 悲劇 | 特洛伊羅斯與克瑞西達 | Troilus and Cressida |
1604 | 喜劇 | 終成眷屬 | All's well that ends well |
喜劇 | 一報還一報 | Measure for measure | |
詩歌 | 十四行詩 | The Sonnets | |
1605 | 悲劇 | 奧賽羅(又譯作奧瑟羅) | Othello,the Moore of Venice |
悲劇 | 李爾王 | King Lear | |
悲劇 | 麥克白 | The tragedy of Macbeth | |
1606 | 悲劇 | 安東尼與克莉奧佩特拉 | Antony and Cleopatra |
1607 | 悲劇 | 科利奧蘭納斯 | The tragedy of Coriolanus |
悲劇 | 雅典的泰門 | Timons of Athens | |
1608 | 喜劇 | 泰爾親王佩里克里斯 | Pericles,Prince of Tyre |
(參考資料:)
晚期作品
威廉·莎士比亞的晚期作品主要在1608—1612年間上演,當時,詹姆士一世王朝更加腐敗,社會矛盾更加尖銳。作者的創作風格也表現為浪漫空幻。
創作時間 | 作品體裁 | 作品名稱 | 作品原名(英文) |
---|---|---|---|
1609 | 喜劇 | 辛白林(根據薄伽丘的故事改編的戲劇) | Cymbeline,King of Britain |
詩集 | 十四行詩 | ||
1610 | 喜劇 | 冬天的故事 | The winter's tale |
1612 | 喜劇 | 暴風雨 | The tempest |
歷史劇 | 亨利八世 | The life of King Henry Ⅷ |
(參考資料:)
創作特色
主題思想
- 人文主義
在創作的初期,威廉·莎士比亞現實社會中人文主義理想和信念的前途充滿信心,作品的主題和內容皆為積極明快的風格,洋溢著樂觀明朗的色彩。其奠定了莎翁人文主義思想和戲劇藝術風格逐漸形成的基礎。這一時期,他歷史劇的基本主題是擁護中央王權,譴責封建暴君和歌頌開明君主,而這些劇本也正從正反兩個方面反映出了威廉·莎士比亞的人文主義思想:他譴責封建貴族爭權奪利給國家造成的內亂,認為通過道德改善可以產生開明君主,實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建立和諧的社會關係與理想的社會制度;同時期,威廉·莎士比亞的喜劇基本主題是愛情、婚姻和友誼,帶有濃郁的抒情色彩,表現了莎士比亞的人文主義生活理想。莎士比亞的喜劇作品在思想藝術上有著自己的特徵,在內容上是讚美多於嘲諷,肯定多於批判,主要筆力用在正面形象(那些具有人文主義特點的青年男女主人公)上的刻畫。
17世紀初,正值伊莉莎白王朝統治的後期,各種衰敗的跡象已經顯露無疑。威廉·莎士比亞對社會,對生活的逐步了解中,他感受到了與自己之前理想截然不同的情況,他感到人性並不是理想中的至善。他為人世間的黑暗和醜惡而痛心,痛心這國家中君不君,臣不臣;家庭中父不父,子不子,夫妻反目,兄弟相殘以及整個社會和時代的道德沉淪。而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威廉·莎士比亞的創作由此轉變成為對現實社會黑暗的不良現象進行揭露和批判,使得其人文主義精神的思想和創作藝術都慢慢趨向成熟階段。這個階段時期的基調有異於前期,是奏起樂觀的人文理想讚歌,但讓位於沉重的現實主義描寫,顯得悲 劇氛圍凝重,大多述寫人們奮鬥努力的艱難困苦,但主人翁均已失敗告終,把勝利的曙光僅限於人們的道義和精神上。創作色調也與前期不同,由亮轉向暗,且由輕鬆樂觀趨向沉重壓抑。
在威廉·莎士比亞的創作後期,主題與早期創作有些相似之處,又再次體現和解、和諧和寬恕的人文主義精神。
總之,威廉·莎士比亞的全部創作作品的基礎核心思想在於人文主義或是人道主義精神,是基於對性格各異的人物形象揭示人性中善與惡的矛盾衝突,進而在這些矛盾衝突中碰撞出人性的閃光點。
- 揭示人的本質
對人的本質的認識上,威廉·莎士比亞與基督教是一致的,認為人的本質是自由意志。自由意志中的慾念使人區別於禽獸而成為人,同時自由意念中的慾念又使人性中充滿著各種罪惡,所以人是有局限性的,其悲劇性處境是注定的。如誓要為父報仇的哈姆雷特,因為關鍵時刻的猶豫不決,優柔寡斷,雖最後刺死了奸逆小人克勞狄斯,但自己也因中毒劍,不治而亡;深愛自己妻子的奧賽羅將軍,因輕信小人讒言,中了詭計,掐死了對自己忠心不二的賢惠妻子。在得知真相後,他悔恨至極,拔劍自刎。在這些主人公的經歷中,雖各自表現出了主人公勇敢、堅定等人性美的一面,但人性的自由意志注定了各自的性格缺陷和人性悲劇。
- 展示人性缺陷
威廉·莎士比亞對人性的缺陷有著自己獨到的理解和表達方式,這種思想最典型的表現是在戲劇《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一方面被賦予了為父報仇的重任,另一方面由於其本身存在著性格的缺陷,在關鍵時刻猶豫不決,錯過了最佳時期,即使在裝瘋賣傻企圖矇騙新國王時,其內心依舊在激烈的爭辯著,依然是各種矛盾在發生衝突,使其無法最終制定出完整的為父報仇的行動計畫,而這也直接導致了最後悲劇的發生。作者筆下的哈姆雷特有明顯的人性的缺陷,而威廉·莎士比亞認為,人性的缺陷歸根到底是一個人性自由化的結果。如何看待人性缺陷,關鍵點在於每個個體人性缺陷的大與小、主要與次要。如果為主要矛盾,那么這樣的人性缺陷至少在某種程度上是不可原諒的;如果為次要矛盾,那么人們理應給予理解與關懷。
- 美學觀念
威廉·莎士比亞重視對美的追求,這種追求主要表現在他的詩歌中。在《十四行詩》中,作者把愛情、友誼滲透進以美為品味的情愛觀中,作者將愛情和友誼視為美的源泉和靈感,詩人讚頌愛情和友誼,最根本地是出於對美的欣賞和追求。威廉·莎士比亞詩的情愛觀里包含著對美的肯定和享受,它與愛情觀有著根本的區別。不同於基於生理和心理的相互需要的愛情觀,愛情觀從根本上具有生理屬性和社會屬性,情愛觀則包含著更多審美特性,側重於對人性之美、精神之美的發掘和體驗。同時,詩人還追求美的永恆,無論是通過後代來延續愛友的美,以詩來保存美,甚至是讓愛本身不朽,詩人的對抗對象直接指向時間,他用“鐮刀”“毒手”“風暴”這樣具有毀滅性的意象來指稱時間,用“挖掘”“埋葬”“吞吃”“湮沒”來描繪時間的摧毀力量,以此實現帶有高度的自信的美的永恆。
藝術特色
- 鋪陳藝術
威廉·莎士比亞的劇本不像古典及近代劇歡喜從情節衝突緊張的頂點開始,而將過去情節在口中說出來,他是歡喜陳述一事全部的開始和發展,這種鋪陳敘述使劇中主角發生多方面錯綜的關係,以主要情節外往往有平行的一個或二個插曲情節,如《羅密歐和朱麗葉》就是從兩人一見傾心說起。鋪陳的敘述,使劇本里的空間地點和時間複雜而拉長,打破了古典的三一律。
- 線索藝術
威廉·莎士比亞戲劇情節的豐富性歷來被人稱道,他的劇中一般都有兩條或多條線索平行發展或交錯進行,有的主次分明,有的互為補充,彼此襯托,這使得劇中的人物、事件以及矛盾衝突變得豐富和複雜,容易取得生動的戲劇效果。如《威尼斯商人》中有三條線索;《哈姆萊特》中也有三條復仇線索;《李爾王》中有兩條線索等等。但這多條的線索又總是為一個共同的主題服務。
- 獨白藝術
威廉·莎士比亞刻畫、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是內心獨白。它除了具有介紹情節的作用之外,還能直接地把人物的內心世界呈現給觀眾,推動情節迅速發展。如哈姆萊特的六大段內心獨自;李爾王醒悟之後的呼告;麥克白殺人之後內心的恐懼的呼喊等等,這些都對塑造人物起著重要的作用,是理解人物的一把鑰匙。
- 悲喜劇融合
威廉·莎士比亞的劇本往往用悲喜劇的融合的方式,在極沉痛的悲劇中摻進了無數的幽默滑稽,使人們看出作家的舞台技巧及了解觀眾心理,同時看出作家對於人生命的無窮熱力與興趣;而他在喜劇中往往插入極動人的悲劇角色及悲劇情節,從作者對《威尼斯商人》中猶太人夏洛克的塑造中,可見到詩人對人們嚴肅深刻的同情;在極嚴肅的場面,往往插入滑稽、打趣,有時也使人感到過分。
- 手法融合
威廉·莎士比亞的劇作現實主義又是與浪漫主義的創作手法相結合的。他常常以詩人般的激情,抒情的筆調和浪漫的風格,歌頌人文主義者理想中的社會和人際關係。這一點在他的喜劇創作中尤為突出。如《威尼斯商人》中,作者描寫了那塊充滿友誼與愛情的樂土——貝爾蒙特;《仲夏夜之夢》中,作者敘述了那個動人的神話世界。莎士比亞常把現實的世界與幻想的世界相對照,以鼓勵人們去追求美好的生活,如《皆大歡喜》中,一邊是現實世界的醜惡與殘酷,一邊卻是亞登森林中迷人的田園。
- 語言特色
威廉·莎士比亞繼承了16世紀中葉以前的馬洛的無韻詩體形式,同時又注意到馬洛的這種風格的不足:只適用於在堂皇、莊嚴的場合,表達嚴肅、高尚的情感。莎士比亞將無韻詩體做了改造,使詩歌語言真正變成了戲劇語言。他不受音節限制,使語言節奏服從於動作節奏,服從於人物的情緒變化,並且在用詞和語氣方面口語化、日常化。莎士比亞的語言形象、生動,大多來自於日常生活,賦有極強的感染力。例如,奧賽羅把苔絲狄蒙娜的肌膚想像得比白雪更皎潔,比石膏更膩滑,把生命比作燈火,把沉睡的苔絲狄蒙娜比作一朵蕾薇;面對死去的苔絲狄蒙娜。威廉·莎士比亞戲劇語言的成就很大,他的戲劇中的許多句子後來都變成了英語中的成語和常用的警句。
人物評價
英國詩人德萊登:莎士比亞有一顆通天之心,能夠了解一切人物和激情。
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莎士比亞這種天才的降臨,使得藝術、科學、哲學或者整個社會煥然一新。他的光輝照耀著全人類,從時代的這一個盡頭到那一個盡頭。
俄國詩人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莎士比亞具有一種與人民接近的偉大品質。
俄國評論家維薩里昂·格里戈里耶維奇·別林斯基:通過了他(威廉·莎士比亞)的靈感的天眼,看到了宇宙脈搏的躍動。
德國詩人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莎士比亞的舞台是一個美麗的百象鏡,在鏡箱裡世界的歷史掛在一根看不見的時間的線索上從我們眼前掠過。
英國詩人馬修·阿諾德:莎士比亞和維吉爾是美好與光明之典範,代表著人性中最富有人情的一切。
(威廉·莎士比亞是)時代的靈魂,他不屬於一個時代,而屬於所有的世紀。(英國劇作家、莎翁的摯友、詩人 本·嬌生)
後世紀念
1995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二十八次大會通過決議,宣布每年4月23日(威廉·莎士比亞去世日)為世界圖書和著作權日。
2016年4月23日,是威廉·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紀念日,英國各地舉辦多種活動紀念他,世界各地也展開各種紀念活動。威廉·莎士比亞的故鄉斯特拉福德舉行盛大的巡遊活動;英國王儲查爾斯來到斯特拉福德觀看錶演,並向莎士比亞的墓地敬獻花環;時任美國總統歐巴馬當天探訪倫敦威廉·莎士比亞環球劇場,觀看了話劇《哈姆雷特》的演出。
2024年4月19日,“煉‘莎’成金——紀念莎士比亞誕辰460周年特展”在上海開幕,展出莎士比亞生前使用過的器物、留存於世的“墨寶”等一批珍貴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