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此劇的開端是在約克家族經過戰爭取得王權之後。身處歌舞昇平年代的理查因生得一副畸形陋相而找不到樂事消磨時光,理查對此頗為不平,自此便打定主意要以歹徒自許、陰謀篡逆。理查首先陷害他三哥克萊倫斯公爵喬治,製造謠言,說在愛德華四世的繼承人中有個名宇以G字開頭的人弒君篡位。愛德華王死後,理查篡奪了王位,即位為理查三世。他惡毒殘忍地消滅異己:先派人殺害了亨利六世的王子愛德華親王,隨後花言巧語騙娶了愛德華的寡妻安夫人為後,後又因為懷疑和猜忌把她處死;他強娶長兄愛德華之女為後,以免她繼承王位。總之,他極盡陰險狡猾、兇惡殘忍之能事。後來,里奇蒙伯爵亨利發動了反對理查三世的戰爭。決戰開始前夜,理查三世夢中看到所有被他殺害的人的幽靈都來詛咒他—願他“絕望而死”。兩軍交戰,理查三世被殺。
創作背景
《理查三世》約寫成於1592年。題材主要來源於歷史學家愛德華·霍爾的編年史《蘭開斯特和約克兩大顯貴家族的聯合》、霍林謝德的《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編年史》,以及托瑪斯·莫爾爵士所著的《國王愛德華五世的悲慘一生》和《理查三世史》。另外,一般認為莎士比亞創作《理查三世》,還可能參考了當時在倫敦已出版的一個作者不詳的劇本,其名為《理查三世的真實悲劇》。
利物浦大學英文系教授肯尼特·穆厄在他的《莎士比亞劇作的來源》一書中詳細剖析了莎士比亞三十七部劇作所採用的原材料。他在書中指出莎士比亞的《理查三世》採用的多是托馬斯·莫爾(1487 -1535)的《理查三世的歷史》和稍後霍爾與賀林希德分別編纂的《編年史》中的材料,劇作體例上明顯受古羅馬作家錫尼卡和同時代作家馬洛影響。但穆厄特彆強調莎士比亞決不是照搬歷史材料,而是根據自己的原則和創作需要進行了大膽改編,比如:劇本所跨的時間從1471年5月亨利四世之死到1485年8月暴君理查三世被殺死的波士委戰役。歷史上葛羅斯特(即後來的理查三世)的三哥克萊倫斯被送進倫敦塔是1477年,乃理查三世和安夫人結婚5年後,並非莎士比亞所寫的在二人結婚之前;歷史上愛德華四世駕崩應是1483年,而非莎士比亞所寫在1472年之前。同時,莎士比亞省略了諸如理查三世與司各特之戰、理查三世兒子之死與亨利·都德王1483年企圖進犯英國而未果等大量歷史事件。莎士比亞安排了很多諸如安夫人在她公公亨利六世靈樞旁與葛羅斯特相遇等戲劇性場面,這在歷史上不可能發生。還有瑪格萊特皇后回到法國的時間是1476年,但莎士比亞卻留下她在英國一直到理查三世覆亡,作為發出咒語與見證其應驗的證人。而莎士比亞對歷史最大的改編是對理查三世這個人物的描寫,不再是莫爾所寫歷史上那個簡單的惡棍,而是挖掘出其生動豐富的內涵。
人物介紹
登場人物
人名 | 簡介 |
---|
| |
愛德華 | |
| 約克公爵,愛德華王之子 |
喬治 | 克萊倫斯公爵,國王的兄弟 |
理查 | 葛羅斯特公爵,即位後稱理查三世,愛德華王之弟 |
愛德華 | 沃里克伯爵,克萊倫斯一幼子 |
亨利 | |
布希埃紅衣主教 | |
托馬斯·羅塞漢 | 約克大主教 |
約翰·毛頓 | 伊里主教 |
白金漢公爵 | |
諾福克公爵 | |
薩立伯爵 | 諾福克之子 |
利佛斯伯爵 | 愛德華王后之弟 |
道塞特侯爵 | |
葛雷勳爵 | 王后前夫之子 |
伊利莎白 | |
約克公爵夫人 | 愛德華四世、克萊倫斯與葛羅斯特之母 |
安夫人 | |
瑪格麗特·普蘭塔琪納特 | 克萊倫斯一幼女 |
詳細介紹
理查三世
理查三世是一個從身心到身體都醜陋無比的暴君,他為了登上不屬於自己的帝位,滿足自己的野心,總是不擇手段,在任何的罪惡面前,都毫不躊躇。這樣,在他通往王位的路上,布滿了他的兄弟、侄兒、大臣的屍體,灑滿了無辜者的鮮血。
《理查三世》中的理查天生一副崎形相。出生時就“兩服先下地,滿嘴長牙”,顯出一付兇相。長大後,他的一隻胳膊姜縮得像根枯枝,脊背高高隆起,兩臉一長一短,沒有一部分是勻稱的,在他猙獰的外貌下是他邪惡的內心。外形的醜陋和靈魂的醜惡是一致的,由於他奇醜的外貌,生活中許多美好的東西似乎都與他無緣。如果他是平民,可能對自己的處境泰然處之。可他偏偏又是個地位特殊的人,是個王族的顯貴,又有著充沛的精力和過人的勇氣。這就使他感情上產生了極大的痛苦,轉而對一切人產生憎恨和報復的感情,有了毀滅一切的變態心理。
白金漢
起初,在理查的肆無忌憚的兩面派活動中,白金漢起著幫凶的作用。理查利用他溝通倫敦市民,以保證王子名聲的敗壞和敬獻王位陰謀的得逞。他還幫助理查扳倒了海司丁斯勳爵。在這一切勾當中,白金漢自以為有著理查同樣的狡詐和精明,但頗有嘲弄意味的是,在觀眾面前,他始終顯得是一個被人利用的工具和傻瓜。第三幕第五場開始時的對話典型地體現了這一點(葛羅斯特:“來,老弟,你不能身子發抖,臉上變色,一句話沒講完就攔腰截斷,從頭講起,又在中途打住,裝出瘋癲模樣,驚惶失措?”白金漢:“嘿!我就會扮演老練的悲劇角色,講著一句話,回頭看看,四下窺視,戰戰兢兢,草木皆兵,而滿腹狐疑”。
愛德華與理查(囚於倫敦塔中)
威爾斯親王愛德華是個十幾歲的少年(歷史上的愛德華十三歲),弟弟理查比他小六七歲。兩個孩子來倫敦參加愛德華的加冕典禮,其時理查王子高興地玩弄叔叔理查的刀劍,詢問“因為我長得小,像個猴兒一樣”。是否可以騎在叔叔的肩上。而愛德華卻尖銳地質問為何沒有“更多長輩來接我”。後來,他們被帶往倫敦塔,愛德華以同樣尖銳的口氣讓弟弟不要相信後來證明是極其準確的預感,並對他說,要擔心的不是死去的叔叔而是活著的叔叔。這個孩子第二次出場時為鬼魂在波士委戰爭前夜騷擾理查。
安夫人
《理查三世》中,安夫人是位美麗卻不幸的女人。她所深愛的丈夫,亨利六世的兒子愛德華被理查殺害,她憤怒、咒罵,卻又無濟於事;她知道兇手是誰但沒有能力替夫報仇,甚至被矇騙而嫁給她的殺夫仇人,淪為理查三世的玩物,最終為其所害。顯然,安夫人是理查罪惡行徑的受害者,然而他卻將自己種種倒行逆施統統歸罪於安。
瑪格萊特
瑪格萊特是一位不幸的女人,她由一位尊貴的王后,一下子亡夫亡子,家破人亡,變為一個被驅逐的流浪者, “過去的一切都成了夢境、泡影、一塊高貴的招牌、一面炫耀的旗幟,突兀招展著供人射擊。”過去的尊榮、富貴、榮華如過眼煙雲,“快樂的妻子成為最不幸的寡婦、幸福的母親卻在因為身為母親而悲傷。”從前人人怕,如今人人欺。地位的失落,家庭的殘破、榮華富貴的消失,使她悲痛萬分,使她對她的仇人——那些王公貴族進行了淋漓盡致的詛咒。然而她的詛咒乃是從極端的個人利益出發,是一種極端的復仇心理,而不是從國家、民族的利益、前途出發。
作品鑑賞
作品主題
人生來就有種欲望,它不可更改,而現實往往難以滿足,因而導致衝突。人的欲望與外在現實之間始終存在著永恆衝突的必然性,以人自身的妥協而告終是消極的。理查三世的欲望是擺脫受歧視的地位,像其他王公貴族一樣享受男歡女愛,享受權術帶來的喜悅,倘若理查三世而對屈辱歧視而屈從,那就意味著他喪失了悲劇精神,也就喪失了人的本質和人性;如果他安於現狀,缺乏超越意識和衝動,甚至追求對生命的解脫,對生活的厭倦,同樣也喪失了悲劇精神。缺乏悲劇精神的人無論多么不幸都夠不上美學悲劇性的高度。然而,理查是積極的,他是敢於抗爭的,他的生活傾向就是儘量實現自我。他要享受生活的歡樂,要享受人的權利,要實現自身的價值。嘗盡人間辛酸的幼年經驗使他逐漸養成恨世的感情,人性的一面減弱了,代之以獸性方面的增強,所以他尋找到了一種方式—惡,他以惡的方式抗爭,以惡的方式超越,以惡的方式報復人們對自己的歧視。想在別人身上產生痛苦以減輕自己的痛苦,這就他是生活意志,這就是他人性扭曲的悲劇性。當然,最主要的還是在於理查企圖超越現狀的欲望形成了意志力,這必然要破壞自身的現實情況,掀起波瀾和引起矛盾。但是,在這種方式下,理查便漸漸在自己身上顯出真正的殘忍和惡毒來。這就導致了他在惡中超越,又在惡中毀滅的悲劇。
莎士比亞以詩人的覺醒和憂思敏銳地寫出了一個赤裸裸的馬基雅維利主義者對世界神聖秩序構成的巨大衝擊。這樣一個兩面三刀、口蜜腹劍的人物可能任何時代都有,而莎士比亞在此劇中表達的獨特憂思在於:在人文主義覺醒、神聖價值失落的時代,理查三世幹這些罪惡勾當時,莫不打著神聖信仰的幌子。理查三世這樣的人物正是工具理性的代表者,其典型特徵就是為了目的不擇手段,赤裸裸的個人本位和世俗傾向,而別人都成為他利用的工具,一切神聖價值也被納人他強大的計算理性中。
莎士比亞固然希望國家不要陷入動亂混戰中,希望政權穩固長久,也曾寄希望於有道明君出場。但總的說,莎士比亞同樣寫出了神聖價值失落和內在良知缺失給人類帶來的可怕災難,這比戰亂更為可怕。穿越重重迷霧,莎士比亞又寫出罪惡累累的事實黑夜中,良知的蔚藍色光輝如何發揮作用,提醒人們注意神性的力量。在這微光面前,哪種性格並不重要,不管是麥克白斯的英雄性格,還是理查三世的惡魔性格,莎士比亞都揭示了人類違背良知所受到的內在懲罰和神聖價值失落後人類的迷惘仿徨,讓觀眾在厭惡之餘也對人性有所悲憫,對自我有所反省,對神聖有所阪依。
藝術特色
風格
《理查三世》藝術特色之一是情節集中,性格突出。作者在塑造理查三世這一形象時,將他置於劇情發展的中心地位,所有的情節安排都與他一系列陰謀活動有關。全劇以他上台作惡開始,隨他人頭落地告終,一個場面緊跟一個場面,情節進展十分迅速。全劇五幕,理查這個反面形象一直占據著觀眾的心。
借用鬼魂幽靈的出現和不可違抗的神諭,以及先人的咒語預言,來威鎮邪惡,嚴懲不義,造成一種恢宏強大、神秘莫測、使人敬畏恐懼而不敢違抗命定天罰的藝術氛圍,這是《理查三世》的第二個藝術特色。
獨白
約克與蘭卡斯特兩大家族之間的玫瑰戰爭結束,理查英俊瀟灑的同胞兄弟愛德華成為國王愛德華四世。理查不安於和平的環境,反而覺得前所未有的失落,心理失去平衡。不過天生畸形醜陋的理查卻“是一個自命不凡的人物,他高高在上,脾氣急躁,他高傲、兇殘、狡詐、厚顏無恥,他知道如何將實力與詭計並用,他出身高貴,但還是不擇手段往上爬。
他在獨白中透露了他想篡奪王位的野心:“我這裡已設下圈套,搬弄些是非,用盡醉酒逛言、毀謗、夢囈,唆使我三哥克萊倫斯和大哥皇上之間結下生死仇恨:為的是有人傳說愛德華的繼承人之中有個G字起頭的要獄君篡位,只消愛德華的率直天真比得上我的機敏陰毒,管叫他今天就把克萊倫斯囚進大牢。”用內心獨白的藝術手法,使讀者與觀眾一眼便看到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對劇中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立竿見影的作用。
《聖經》典故的運用
莎士比亞將基督教《聖經》典故靈活地運用於劇作中,不僅有助於戲劇觀眾與讀者對照《聖經》對戲劇中的人物進行評判,豐富了戲劇的內涵與藝術感染力,而且起到反映人物內心世界、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深化戲劇主題等作用。
作品影響
《理查三世》不僅在莎士比亞眾多的歷史劇中堪稱重要的代表作,就是在莎士比亞的全部作品中亦卓有特色,是獲得當代莎劇研究者們很高評價的一部傑作。
1913年,《理查三世》成為最早被搬上銀幕的莎士比亞劇作之一。1955年,勞倫斯·奧利佛自導自演了一部《理查三世》。1996年,伊恩-麥克萊恩領銜主演了一部改編電影《理查三世》,其內容已刷新,被放置一個現代法西斯國家。
作品評價
德國劇作家
萊辛《漢堡劇評》:理查三世雖是個暴君,但也給人們帶來重重諸如好奇、娛樂、勇敢、偉大、恐怖等等複雜感受,這齣悲劇的力量正在於貫穿全劇的這種情緒。
出版信息
《理查三世》被認為是莎士比亞早期作品之一,僅晚於《亨利六世》三部曲和最早期的喜劇。這部作品被認為創作於大約1591年。儘管《理查三世》於1597年10月20日由書商安德魯·懷斯登記到出版業公會(Stationers Company)的目錄,懷斯於當年晚些時候出版了第一四開本(Q1),然而克里斯托夫·馬洛的《
愛德華二世》不可能創作晚於1592年(因為馬洛於1593年去世),而該書被認為受《理查三世》的影響。第二四開本(Q2)於1597年發行,扉頁印有莎士比亞的名字,並有可能被改寫。Q3於1602年發行,Q4為1605年,Q5為1612年,Q6為1622年;如此頻繁地發行表明了該劇本的流行。《
第一對開本》於1623年發行。
演出情況
《理查三世》最早被確認的演出時間為1633年的11月17日周六,當時英國國王
查理一世和皇后
亨莉雅妲·瑪利亞在皇后生日那天觀看了演出。然而毫無疑問,在此之前,該劇本之前已經被演出許多次。
菲利普·亨斯洛的
日記記載了一部他稱作《
白金漢郡》的流行戲劇,該戲劇於1593年12月和1594年1月上演,很有可能是莎士比亞的戲劇。
科利·西伯製作了最成功的莎士比亞改編版《理查三世》,從1700年開始在特魯里街皇家劇院演出。西伯自己擔任主角直到1739年,他的版本在之後的一個半世紀一直在舞台上表演。1845年,薩德勒斯威爾斯劇院上演了莎士比亞原創版本。
2012年4月,由國家話劇院導演王曉鷹執導的中文版話劇《理查三世》在英國“環球莎士比亞戲劇節”上首次亮相,後在
國家大劇院和
國家話劇院等地上演。
作者簡介
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beare,1564-1616)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戲劇家和詩人。莎士比亞於1564年4月23日出生在英國中部斯特拉福德城一個富裕的市民家庭,幼年在家鄉的文法學校念過書,學習拉丁文、文學和修辭學。後來家道中落,曾幫助父親經商,1578年左右隻身到倫敦謀生,據說從事過馬夫或僕役一類當時被看作“最下等的職業”。後來當了演員和編劇,隨著劇團到各地巡迴演出,與社會各階層的生活有比較廣泛的接觸。他在劇團里扮演過像《哈姆萊特》中的鬼魂之類的配角,也擔任過導演,但主要是編寫劇本,開始時不過是給舊劇本加工,逐漸由加工而改寫或自己創作。他後來成了劇團的股東,1613年左右從倫敦回到家鄉,1616年4月23日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