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博物館(The Geological Museum of China)位於北京市西四羊肉胡同15號,是亞洲歷史悠久,藏品豐富,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地學博物館之一。據2022年3月國家文物局官網顯示,中國地質博物館的參觀人數為18萬人。
中國地質博物館創建於民國五年(1916年),該館的前身是民國五年(1916年)的農商部地質研究所標本陳列室,1958年現館舍建成,1959年正式對外開放,1986年改為現館名。
中國地質博物館收藏地質標本55萬餘件,涵蓋地學各個領域。其中有巨型山東龍、中華龍鳥等恐龍系列化石,北京人、元謀人、山頂洞人等著名古人類化石,以及大量集科學價值與觀賞價值於一身的魚類、鳥類、昆蟲等珍貴史前生物化石;有世界最大的“水晶王”、巨型螢石方解石晶簇標本、精美的藍銅礦、辰砂、雄黃、雌黃、白鎢礦、輝銻礦等中國特色礦物標本,以及種類繁多的寶石、玉石等一批國寶級珍品。
2017年,中國地質博物館入選第一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
2022年10月11日起,中國地質博物館閉館。2022年12月30日,中國地質博物館恢復開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地質博物館
- 外文名:The Geological Museum of China
- 地理位置:北京市西城區西四羊肉胡同15號
- 占地面積:10000 m
- 類別:綜合性博物館
- 景點級別:AAA級
- 投用時間:1959年
- 開放時間:9:00~16:30(16:00停止入場),周一閉館(閉館時間16:30)
- 門票價格:成年人每人15元;未成年人、成年學生、教師、60歲以上老年人、殘疾人、軍人、自然資源系統職工和中國地質學會會員等憑相關證件免票
- 館藏精品:巨型山東龍、中華龍鳥等恐龍化石;北京人、元謀人、山頂洞人等古人類化石;魚類、鳥類、昆蟲等珍貴史前生物化石;“水晶王”和中國特色礦物標本以及種類繁多的寶石、玉石等一批國寶級珍品
- 建成時間:1916年
- 屬性:綜合性地學
- 藏品數量: 220000(件/套)
歷史沿革,建立背景,民國流離,重獲新生,曲折發展,建築布局,綜述,展廳,分館概況,館藏文物,礦物,寶玉石,化石,文化活動,科研,科普,所獲榮譽,現任領導,歷任館長,參觀信息,地理位置,票價信息,交通路線,
歷史沿革
建立背景
民國三年(1914年),中華民國政府實業部礦務司地質科改稱地質調查所時就有地質礦產陳列館的設定,但有名無實。
民國五年(1916年)1月4日,袁世凱準奏設立“地質調查局”,局長張軼歐,會辦(副局長)丁文江、安特生,內設四股一館:地質股、礦產股、地形股、編譯股和地質礦產博物館。
民國五年(1916年)7月14日,中華民國政府地質研究所在北京豐盛胡同3號舉行畢業典禮,同時舉辦“學生成績展覽會”,展出師生三年來悉心採集的岩礦標本899件,還有詳細圖說及野外調查照片。因此,把民國五年(1916年)7月14日定為建館日。民國五年(1916年)7月14日是公認的建館日,因為此刻的博物館有館長、有機構、有典型事件,陳列和收藏從此被確定下來。
民國五年(1916年)12月10日,農商部總長周自齊簽署《農商部飭》119號,任命地質調查局會辦、技正丁文江為地質礦產博物館館長。
民國流離
民國九年(1920年),丁文江、章鴻釗、翁文灝商請農商部為籌建地質圖書館發起募捐,黎元洪大總統捐款1000元,各界捐款總計39000元。
民國十年(1921年),在北京兵馬司胡同9號建成地質圖書館,用其餘額8000元為陳列館添建兩間展室,增加陳列面積400平米。
民國十一年(1922年)7月17日,新建成的圖書館和陳列館舉行開幕式,黎元洪大總統蒞臨講話並參觀了地質陳列館。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地質礦產陳列館陳列面積擴充到1000多平方米,內容增加了煤炭、石油、土壤和新生代地質部分。這是由新生代研究室和土壤研究室的成立而新添的標本。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7月,全國礦冶地質展覽會在天津北洋大學展出,分地質礦產館和礦冶機械模型館。地質調查所在地質礦產館展出三個陳列室,由陳列館承辦。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由於民國政府之前已將南京設為都城,加之日寇入侵,華北危急的緣故。同年9月,盛莘夫隨地質調查所遷往南京珠江路942號(後為700號),任南京本所陳列館主任。北平(今北京)則留下部分人員、標本和設備在豐盛胡同和兵馬司胡同原址,歸屬新組建的地質調查所北平分所,謝家榮擔任北平分所所長。“從此至北平和平解放,北平豐盛3號的陳列館再未設主任(館長)一職”,其事務均由歷任分所所長直接管理,所以別稱為“故館”。至此,陳列館分為南京、北平兩館。同年,中國博物館協會成立,“北平地質調查所地質礦產陳列館”被接納為團體會員,原所長翁文灝當選為協會執行委員。
正在載入展開全文
正在載入載入更多
查看更多
打開百度App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