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莓(水果)

黑莓(水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黑莓(Blackberry),也稱露莓,原產地北美洲,屬薔薇科懸鉤子多年生藤本植物,從兩千多年前的古希臘開始,當地人已形成採食野生有刺黑莓的習俗,是近年風靡全球的第三代水果的代表品種,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定第三代新型特種果,也被歐美國家讚譽為“生命之果”、“黑鑽石”。1986年,江蘇省植物研究所歷經數年栽培研究終於在南京溧水區白馬鎮引種種植成功。黑莓極不容易保存,採摘後4小時內必須清洗殺菌急凍保存,否則營養成分大量流失且發酵變質,目前中國出產黑莓主要加工成凍果出口到歐美,澳洲等地,因此黑莓成為唯一一種難以在市場上買到鮮果的水果!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黑莓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薔薇目
  • :薔薇科
  • 亞科:薔薇亞科
  • :懸鉤子屬
  • :黑莓
形態特徵,地理分布,生長習性,營養價值,營養成分表,與藍莓對照,

形態特徵

黑莓樹是一種廣泛分布且知名的灌木;屬於樹莓類的植物,通常二年生,莖直立引、半直立或攀緣,有刺,也有的栽培種無刺。可以長到3米高,並生產軟質的果實——常用作甜點、果醬、無子果凍,有時也用來制水果酒。葉為三出或掌狀複葉,有三至五片小葉,小葉寬,橢圓形,有柄,葉緣粗齒裂,多數葉宿存越冬。花白色或粉紅色,果為聚合果,黑色或紅紫色小核果著生於多汁的花托上。
黑莓

地理分布

原產於新舊大陸北溫帶,北美東部和太平洋沿岸尤為豐富,在不列顛群島和西歐為常見萌生林和綠籬植物。在地球上的一些地區,例如紐西蘭以及美國西北太平洋地區,黑莓已經歸化當地,並被視為一種外來入侵種以及麻煩的雜草。黑莓種植歷史淵遠,從古希臘開始,當地人已形成採集野生有刺黑莓食用的風俗,到17世紀中,歐洲人開始馴化並最佳化野生品種,繼後,19世紀由美國引種到太平洋各洲。據不完全統計,截止目前,美國種植面積三萬公頃,智利兩萬公頃,我國於1986年由中共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從美國引植到南京溧水白馬丘陵地帶並獲得成功,種植面積上萬畝。黑莓是歐美地區廣泛栽培的四大小果類果樹的重要種類之一,在世界果樹發展中,小果類的發展速度是其它果樹的3倍左右,被稱為“新興小果類”。其主要原因是其鮮果及其產品營養豐富,多數色澤艷麗,風味醇美,且具有特有的宜人香味,其中很多種類還具有一些獨特的營養功能。
黑莓

生長習性

黑莓對種植土地及環境要求極高,土地水分、肥沃程度要適中,生長具有匍匐向上的習性,拱壯的莖上帶有短而彎但銳利的棘刺。當彎曲下垂的枝條碰觸到地面時,會由枝條頂端的節上長出根來,由於這種特性,再加上黑莓的生長速度很快,使得生長在林地、灌木叢、山坡地上的黑莓,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向外擴散占據一大片的土地。在黑莓處於先期的花朵能產生的小核果數量多於後期,這樣的徵候顯示了幾項可能:根部耗竭、極為勉強的授粉者數量,或是環境狀態的小小變動,例如雨天,或者天氣太熱使得蜜蜂無法在清晨以後工作,導致蜜蜂探訪的次數減少或花粉粒傳到花朵的數量減少,最後使得果實品質下降。小核果只在胚珠附近發育而成;來自花粉粒中的雄性配子使胚珠受精。果實成熟時間主要是六月底到八月初的一個多月時間,並且必須由人工採摘,屬勞動密集型產業。
黑莓

營養價值

營養成分表

花青素
26——27mg/100g
水楊酸
0.5——2.5mg/100g
原花青素
0.4g/100g
鞣花酸
1.5——2.0mg/100g
總黃酮
83mg/100g
1.11——2,7mg/kg
SOD
37.5u/ml
維生素C
8.5—10.5mg/100g
胺基酸
1000mg/100g
維生素E
3.0mg/100g
黑莓富含原花青素SOD、硒、鞣花酸類黃酮等高效抗氧化活性物質,二十種胺基酸和微量元素,目前發現含營養成分超過四十種以上,其中原花青素、SOD、胺基酸、以及鈣鐵鋅硒維生素等是我們所熟知的藍莓的幾倍甚至幾百倍,因此被歐美國家讚譽為“生命之果”、“黑鑽石”。
黑莓在我國中藥成分統歸屬於“覆盆子”類,性味:味甘、酸,性溫,歸經:歸肝、腎、膀胱經。《本草通玄》:“覆盆子,甘平入腎,起陽治痿,固精攝溺,強腎而無燥熱之偏,固精而無疑澀之害,金玉之品也。

與藍莓對照

測試項目
黑莓
藍莓
倍數
總黃酮
83mg/100g
40mg/100g
2倍
SOD
37.5u/ml
10.9u/ml
3倍
VE
25.67mg/kg
0.095mg/kg
270倍
VC
90.0mg/kg
8.15mg/kg
10倍
1.57-2.7mg/kg
0.01mg/kg
157-270倍
3.4mg/kg
0.005mg/kg
680倍
20.8.mg/kg
0.249mg/kg
83倍
0.57mg/100g
0.03mg/100g
20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